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富有魅力的人呢?什么样的性格造就魅力呢?西方心理学界提出了一种说法,称为“令人愉悦的个性”。假如你拥有令人愉悦的个性,你往往会使自己的魅力大增。并非所有的性格都是令人愉悦的,有很多性格令大部分人感到不喜欢、讨厌,甚至是难以容忍。比如人们一般不喜欢消极的、极端化的性格特征,人们对报复性的、敌意的性格特征更是感到厌恶,但一般人们都喜欢富有热情的、积极向上的、友善的、亲切温和的、宽容大度的、富有感染力的性格。所以,如果你能够培养起为大部分人所喜欢的正面性格,那么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做事可以失败,做人不能失败
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老人与海》中有这么一句话:“英雄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击败。”英雄的肉体可以被毁灭,可是英雄的精神和斗志则永远在战斗。
大部分人在一生中都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遭受挫折和失败,但是成功者和失败者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失败者总是把挫折当成失败,从而使每次挫折都会动摇他胜利的信念;成功者从不言败,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前,总是对自己说:“我不是失败了,而是还没有成功。”一个暂时失利的人,假如继续努力,打算赢回来,那么他今天的失利,就不是真正的失败。相反的,假如他失去了再战斗的勇气,那就是真输了!
美国著名电台广播员沙莉·拉菲尔在她30年的职业生涯中,曾经被辞退18次,可是她每次都放眼最高处,确立更远大的目标。最初由于美国大部分的无限电台认为女性不能吸引观众,没有一家电台愿意雇佣她。
她好不容易在纽约的一家电台谋求到一份差事,不久又遭辞退,说她跟不上时代。沙莉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她总结了失败的教训之后,又向国家广播公司电台推销她的节目构想。电台勉强答应了,但提出要她先在政治台主持节目。“我对政治所知不多,恐怕很难成功。”她也一度犹豫,但坚定的信心促使去大胆的尝试了。他对广播早已轻车熟路了,于是她利用自己的长处和平易近人的性格,大谈即将到来的7月4日国庆节对她自己有何种意义,还请观众打电话来畅谈他们的感受。听众立刻对这个节目产生了兴趣,沙莉也因此而一举成名了。
如今,沙莉·菲尔已成为自办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曾两度获得重要的主持人奖项。她说:“我被人辞退18次,本来可能被这些厄运吓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结果相反,我让他们鞭策我勇往直前。”
在困难面前摔倒是难免的,最关键的是你能够重新站起来,并且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摔倒,即挫折、失败或迷惘,这样坚持到底,才能取得胜利。
有些人总把眼光拘泥于挫折的痛感之上,他就很难再抽出时间来想一想自己下一步怎样努力,最后怎样成功。一个拳击队员说:“当你的左眼被打伤时,右眼还得睁得大大的,这样才能看清敌人,也才能够有机会还手。假如右眼同时闭上,那么不但右眼也要挨拳,恐怕连命都难保!”拳击就是这样,即使面对对手无比强劲的攻击,你还是得睁大眼睛面对受伤的感觉,假如不这样的话,一定会失败得更惨。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须知,挫折纵然无情,却给人无尽的砥砺;不幸固然残忍,却能使人趋于顽强。坎坷和泥泞,不足以停滞前行的步履,挫折中同样浇铸着辉煌,即使是一段阳光和坦途,也需要有助长奋进的决心和勇气。
大哲学家尼采说过:“受苦的人没有悲伤的权利。”已经受苦了,为什么还要被剥夺悲观的权利呢?因为受苦的人,必须克服困境,悲伤和哭泣只能加重伤痛,因此,不但不能悲观,而且要比其他人更积极。在冰天雪地历险的人都知道,凡是在途中说“我撑不下去了,让我躺下来喘口气”的同伴,很快就会死亡,因为当他不再走不再动时,他的体温就会迅速的降低,接着很快就会冻死。可不是吗?在人生的战场上,假如失去了跌倒以后再爬起来的勇气,那么就只能彻底的失败。
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成功是指最终实现了目标,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受到挫折。成功是赢得了一场战争,而不是赢得了每一次战斗。”面对这些名言,你是不是已经听到前进的号角在吹响。
永远不放弃是成事的保证
成功者与失败者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是失败者走了九十九步,而成功者走了一百步。
永不放弃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永不放弃;第二个原则是当你想放弃时回头看第一个原则: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是一种力量。在人生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对事业的追求上,而且同样体现在对一种精神的追求上。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追求甚至比知识的力量更强大。
失败只不过是暂时的挫折,是通往成功的一级阶梯。它会告诉你某些方法已经行不通了,而某些方法还没有试过,你还有机会获得成功。
在追求成功与开创事业时,几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失败。那么失败可怕吗?你害怕失败吗?
假如我们害怕失败,那么将一事无成。因为,失败的经历并非都是坏事,或许正如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柯鲁德·史密斯所说:“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荣幸就是每个人都失败过。而且,都能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在困难面前,只有放弃的人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一般人们被困难击倒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自己认为无法抵挡困难,会被困难打败。这就像拳击手上台后发现对手比自己高大强壮就吓晕了一样——你不是被对手击倒的,而是自己把自己打败了!因此,我们应该勇敢地向前冲,不去试你怎么知道会失败?就算失败了又能怎么样呢?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作者奥格·曼狄诺说:无论我尝试了多少次,无论我在选定的事业中多么坚忍不拔、表现出色,无论我将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挫折与失败还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如影随形。我们每个人,即使是最刚毅、最具英雄气概的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失败的恐惧中度过的。
其实,没有人天生就是赢家,他们成功的关键通常在于决定性的一刻:再回到原来的地方去。
玛格丽特·米契尔是世界著名作家,她的名著《乱世佳人》享誉世界。但是,这位写出旷世之作的女作家的创作生涯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平坦,相反,她的创作生涯可以说是坎坷曲折。玛格丽特·米契尔靠写作为生,没有其他任何收入,生活非常艰辛。最初,出版社根本不愿为她出版书稿,为此,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得不为了生活而处心积虑。但是,玛格丽特·米契尔并没有退缩。她说:“尽管那个时期我很苦闷,也曾想过放弃,但是,我时常对自己说:‘为什么他们不出版我的作品呢?一定是我的作品不好,所以我一定要写出更好的作品。’”
经过多年的努力,《乱世佳人》问世了,玛格丽特·米契尔为此热泪盈眶。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出版《乱世佳人》之前,我曾收到各个出版社一千多封退稿信。但是,我并不气馁。退稿信的意义不在于说我的作品无法出版,而是说明我的作品还不够好,这是叫我提高能力的信号。由此,我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努力,终于写出了《乱世佳人》。”
个人心理学先驱艾尔费烈德·艾德勒说:“你愈不把失败当作一回事,失败愈不能把你怎么样;只要能保持个人心态的平衡,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这是个很有力的建议:连失败都有正面的价值,说不定它还是上帝给予我们的奖赏呢。
那些跌倒了能再站起来,掸掸身上的尘土再上场一拼的人,才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假如你真的具有敢去尝试的心态,你就一定可以成功。这项心态法则适用于各种失败场合。戴高乐曾经说过:“挫折,特别吸引坚强的人。因为他只有在拥抱挫折时,才会真正认识自己。”准确地说,要想寻找到自己净化能力的心态,是从尝试做事开始的。或者说,自己的强项是被摸索出来的。当你用积极的心态寻找成功时,你就会不断地努力,去寻找自己的强项。
或许你的失败是因为你要获得成功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欧几里德的原理说:“整体的东西等于所有各部分的总和,而大于任何一部分。”这个原理可用来说明我们的问题。重要的是,你该把所有必要的部分加到整体上去。
不敢正视失败,就等于迷失了航向。试想,每一种目的都是彼岸,而你在此岸。如隔一条小河,轻轻就会过去。如隔一条大江,就难以泅渡,假如缺乏横渡的工具,只好望江兴叹。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目的都会达到,这就需要正视失败而求经验,以求下次渡江的凭仗。人假如能正视失败,就会及时总结经验,从而保持上进心,就会开创一片新的天地,拥有美好的人生。
人们遇到挫折时,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态度。综合起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对挫折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即理智的态度,这时的挫折激励人追求成功;另一种是采取消极防范的办法即非理智的表现,这时的挫折使人放弃目标,甚至造成伤害。
无论对于谁来说,面对挫折时最应该做的就是挺住挫折给自己带来的打击,用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开辟全新的道路。
习惯寻求别人的认同,等于放弃了自己
人从出生落地到离开人世,往往喜欢把个人的快乐、幸福和价值感建立在别人认可的基础上。好像别人说你行,你就觉得自己行;别人说你不行,你也就觉得自己不行。
应当承认,别人的评价对自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受到别人赞扬时,我们都会感到快乐,感到自己有价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听到赞扬,得到鼓励,博得掌声。这种精神享受确实有益于我们开发潜能、提高素质,有益于认识自我价值,树立自信意识。然而寻求赞许的心理如果不只是一种愿望,而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需要,去寻求自己虚拟的“光环”,这便落入了人生自恋型性格障碍的误区。
成功需要肯定自己,并坚持自己的立场。有意识地牺牲自己而帮助别人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但很多人却在无意识不自觉地牺牲自己而迎合别人,这些人是失去自我的人。
你是否因为别人表露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就改变自己的立场?你是否因为别人不同意你的意见而感到消沉、忧虑?你是否在饭馆吃饭时,饭菜的口味并不令你满意,而你不敢提出意见,或者退回去,因为这样你怕服务员会不高兴?你是否处心积虑寻求别人的赞许,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未能如愿时就情绪低落?
一旦寻求别人的认同、赏识和赞赏成为你的一种需要,并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潜意识的习惯,要想做到保持自我并逐渐进步就很困难了。假如你非要得到别人的夸奖不可,并常常向他人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有人愿意坦诚相见了。有些人虽然会奉献出他们的赞美之辞,但其内心未必对你有什么好感。同样,你更容易无法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想法,你会为了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观点,甚至牺牲自己的价值。
的确,应付受人斥责的局面很不容易,而采取为人所赞许的行为则容易得多。但假若为回避困难而选择后者,那就意味着你认为别人对你的看法比你的自我评价更为重要。这是一个在我们社会中难以避免的危险陷阱。
世俗和传统使人养成一种说话办事总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的习惯。童年时代习惯于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赞许,长大成人需要得到领导者的认可。假如自己的某个举动和主张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就会感觉到是出了问题,放心不下。于是你在无形之中就放弃了主宰自己、独立行事的权利,凡事都受别人的控制和摆布。
总之,一个人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摆布,就会经常被迫去说话,去做事。这样的生活当然很累,也很乏味。实际上,这样的人生只是终生劳役,不会有任何光彩和乐趣。试想,古今中外,世界上有哪一个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人是这样生活的?拿职业选择来说,一个人应当争做自己感兴趣、有爱好的工作,因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驱动力。曹雪芹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而写作《红楼梦》,爱因斯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才创立了相对论。这些人都不是为了服从别人的意志、寻求别人的赞许才去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假如不是独立自主、宠辱不惊,假如不是自我评定,曹雪芹、爱因斯坦、贝多芬、鲁迅这些伟大人物是不可能出现的。
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假如你必须得到别人的赞许,那就是将自己的价值交给他人去评定。一个人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这不是谦虚谨慎,而是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由别人随意抬高或贬低自我价值。人家反对,你就灰心丧气;人家施舍给你赞许之词,你才会觉得自己不错。凡事如此,你还有什么价值?假如人家不说你好,你又该怎么办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以清醒的头脑预计到会有不同意见,自己也会有缺点错误。不必期望人人都表示赞许,这样,我们就不会自寻烦恼,情绪消沉,也就不会因为别人对你某一点的否定而视为对自己整个人的否定了。林肯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