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书中记载:“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得治之大体也。”是说黄帝在与岐伯研究如何治病救人的时候说:岐伯啊,你说这医生治病救人,同样的病,但治法不一样,怎么就都好了呢?岐伯于是就从各个方面给黄帝进行了解释。这应该是对“同病异治”这一治疗原则的最早记载。
同治异治,简单地说就是看似相同的病,却治法不一。举个有名的例子,在《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名医华佗时值东汉战乱时代,一日,正走在大街上,被两名官府的小喽啰拦住去路,要他跟随便他们进衙门里走一趟,华佗正奇怪呢,自己也没犯事啊,怎么这二位爷要抓自己呢?官大压死人,不得已华佗只好跟着这二位进到衙门里。刚进门,就听到里面有病人的痛苦叫声,华佗顿时放下心来,心想,大概是让我治病的。果不其然,里面的二位爷已经被疼痛折磨的不成人样了,早已没了往日凶神恶煞的模样。华佗仔细看了看二人,发现二人虽同属于身热头痛,看似病情相似,但其中一位的病情属表证,可用发汗药治疗,而另一位则为里热证,得用泻下法进行治疗。一番诊视后,华佗开下了两个方子。看到不一样的两个方子,旁边的人有些奇怪,其中的一个人还指着华佗恶狠狠地说:“你小心点项上人头啊,不给爷治好了,你走不出这衙门府。”华佗说:“你们尽管放心,服药之后,明早即可见效。”果然,二人服药后均告痊愈。这一典故,说得就是华佗非常注重辩证施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就医学的本身而言,对症下药所反映出的正是中医的一条治疗原则——同病异治。其含义是,对于患者在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同症状要作具体分析。由于其病因不尽一致或完全不同,所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不能相同的。正如华佗精辟的分析那样:倪寻和李延所表现出的病痛虽均为头痛,但其一病在外,是感受寒冷之邪所造成的,应该用发汗法以驱散风寒;其一病在内,是饮食所伤造成的,应该用泻下法以去除食积。由于他辨证准确,二人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后疾病都立刻消除了。
在我的行医过程中,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病同医不同的微妙所在。一次邻居老宋夫妻俩敲门进来,虽说现在的城市,因高楼大厦防盗门的阻隔,邻里之间已不象以往那样低头不见抬头见了,但是,我们是多年的老邻居了,关系还是不错的。一进门来夫妻二人的声音不同以往,还夹杂着咳嗽声,我一听自然就明白了他们肯定是上门求医来了。
果然,他们夫妇俩感冒后咳嗽不止,来我家看病。老宋说妻子得病后传给了他,他咳嗽咯出的痰液粘稠,带黄绿色,鼻涕也呈绿色。我给开了清肺散为主体的药方,主要是清热疏风的药;老宋的妻子鼻流清水,咯出的痰是清稀的,我便给开了小青龙汤,主要是发散寒冷邪的、热性的药物。这是因为虽然得病的原因是一来的,即妻子把感冒病毒传给了丈夫。但两人的内在体质不一样,抗病的表现也不一样。
开完药之后,我嘱咐他们赶快回家喝药休息。谁知第二天我一下班,他们夫妇又一起来我家,说服药后咳嗽更厉害了。这让我有点费解,虽说伤风咳嗽不好治,可是我觉得自己治咳嗽还没有这么完全失败的,一个人不好转还说得过去,这两个人都全转重了,可真是没有过。我便问他们饮食起居,看看能不能找出点蛛丝马迹来,可是都没有发现问题。这让我很头痛,细想了一下,我说:“老宋,走,带我上你们家去。”到了他们家,我直奔他们家的灶台,熬剩的药渣还在药罐里,我看了看,然后问:“这是谁的?”老宋说:“我先给我媳妇熬好了,把药渣倒了,这不又熬上我的,还没来得及倒呢!”听完他的话,我叹了叹气,告诉他药弄错了。他把妻子的药给自己喝了。而他自己的药也给他妻子喝了。然后又把他拿的两副药重新检查一遍,写上名字,让他们接着服用。
又过了一天,在门口看到老宋,他告诉我他们夫妇感觉好多了,还说都怨自己太不小心,觉得都是治咳嗽的药,就没当回事,吃错了也没发觉。
我说,你下次一定要记住了,虽然是同样是感冒引起的咳嗽,但因为你们的体质不同,抗病毒的能力也不能相同,治疗的方法也不相同。虽然这在西医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西医觉得病都是一样的病,开出的药也会是同样的药,但是中医就不同了,一个人一个方子,不能吃错,吃错了就会加重病情。
一番虚惊后,我也在以后的看病过程中特别留意一定要叮嘱病人不能吃错了药。
中医的同病异治,也许会让西医理解不了,因为这根本不符合科学,就拿最简单的贫血来说吧,西医的治疗无非就是补血补铁等,而中医则还是要辨证的,比如是血虚还是肾虚、肝虚啊!一个简单的贫血在中医是有好几类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医是从整体治疗而西医只是简单的治疗疾病了。但是,中医的同病异治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并且都疗效显著。
小提示:
几千年来,同病异治这一原则一直是辩证论治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注意了疾病的内外因素的辩证关系,也注意了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因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条件下变化又各不一致,所以在辩证论治时,除分辨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等情况外,对于同样疾病还要注意根据病人所处的地区、气候、季节、生活习惯、饮食、体质等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使“各得其所宜”,才能更好地治愈疾病,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