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同病不同医
33122100000016

第16章 气血两虚辨证补

气和血在人体中都很重要,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物质,常互相为用。气血理论源于《内经》,《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不居集》又曰:“气即无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气。”《内经》论疾病发生之理,是基于阴阳而归结于气血。伤科疾病,不论在脏腑、经络,或在皮肉筋骨,都离不开气血。《医宗必读》曰:“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

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本,气血两虚者多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养,疲劳过度,久病不愈,过食寒凉等原因致中焦脾胃吸收运化功能减弱,精微化源不足,引起相对或绝对的营养不良,器官功能障碍,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身体气血两虚。

对于气血两虚如何治疗,历代医家各有见解。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认为:“肺主诸气,气旺则精自生,形自成,血气以平,故曰阳生则阴长。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若阴虚单补血,血无由而,无阳故也。”他主张血不足者应补气,体内的气旺盛了血自然足。而明代中期著名医学家虞抟则认为:“惟真阴虚者,将为劳极,参、芪固不可用,恐其不能抵当而反益病耳,非血虚者之所忌也,此为阴虚火亢不可受补者而言耳”。意思是说血虚的人可以用参芪进行补气以利血盛,但若阴虚火亢者则不能用补气法。

其实,对于气血两虚究竟该如何补,大家可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若以气虚为主者,或是因气虚而累及血虚,当补气;若以血不足为主者则当补血。

小提示:

气血两虚的人多给人以有气无力的印象,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或有自汗,心悸失眠,舌质淡嫩,脉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