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国术天歌
3313400000074

第74章 :“太极拳论”.推手质疑

张钺对这一切自然是一无所知,他正行走在自己的路上。

领悟了生机浑圆桩和钻拳的生命要义之后,他感觉自己的身体,正在朝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那是一种失而复得的感受。

这种失而复得的过程,倒是一次因祸得福。张钺在这个补空的过程,对生命能量,人的先天之本-元气在体内的产生和运行,有了深一步的切身体悟。

正如久病成良医的道理,病久了的人,对自己的身体的熟知是远远的超过一般人的,同时也会慢慢的熟悉治疗的方法。张钺的这个过程,让他是受益匪浅!

修炼的过程,就是慢慢的获得一个个的小体悟,获得一种积累;这种积累,在关键的时刻,在灵光中进行融合,就会在需要的时候,形成一个阶段式的启发,让修炼的人,有一个跨越式的进步,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而且,张钺现在越来越喜欢走这种修炼方法!在走的过程中,走平地,行高山,跨江河,这不同的环境,都让他走出了不同的体悟。现在的他,隐隐的有了将自己对龙形轻功和梅山‘鹰扬纵’的体悟和这种行走结合在一起的迹象。

这种结合的成功,将会产生一种功法,功法的名字是很多人都熟知的,叫

‘陆地飞腾术’

而看水浒的人,可以用另外一个名称来代入,叫‘神行太保功’!

所有的积累,都会产生效果,就看到什么时候了!

这天张钺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了一个很大的广告条幅:某某太极拳大师在城市公园广场公开传授太极拳正统!

大师?

张钺一看,来了兴趣;再看看时间,今天正好是开始的时候。于是,他便按条幅上指示的地址找了过去。

来到城市公园广场,发现人还不少!这些年,所有的国术拳种里面,恐怕名气最大最为社会熟知的便是太极拳了!

当年伟人一句‘太极拳好’便奠定了太极拳今日的发展地位。可惜的是,任何一样东西,只要是走向了广大的社会市场,就会出现变质,会走向歧路!更有甚者,会脱离拳的本意,由武术的‘武’,变成了做操的‘舞’。

太极拳,可谓是代表!也许,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决定的。当然,跟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本身有关系!

当年杨氏父子进京,传下的太极拳,本身就是忽悠性质,健身性质居多。那是花了功夫进行改编的!

不过比较可悲的是,这种忽悠性质的改编,在现在市面的流传和一些太极拳类的书籍上,竟然进行了美化,称之为一种划时代对太极拳的创举和升华!

我了个操的!这都是什么玩意!

杨氏父子,当年就为了教王公贵族,就对太极拳进行了升华?身为汉家人,如果真是出于这种出发点,要把自己的好东西提炼了给满清王公贵族的话,那今天,就活该他杨氏太极拳一蹶不振了!

想想郭云深吧!那是见了王爷就直接磕了头的,人家活的多光棍,直接对王爷说:俺这拳是磕着头学回来的,没有磕头教出去的道理…”,王爷没话说了!

这是什么?这是国术人屈从于现实和生活之下的气节!对国术的尊敬,对祖宗颜面的保留!杨露禅要是没有这些在身上,那也称不得一代宗师!

这是后辈没有理解前辈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和气节,不懂的将心比心,拿着败坏了的心去看前辈,那确实无法继承!

在张钺的理解里,其实从解放前后期开始,太极拳就开始了以当年杨露禅父子忽悠满清王公贵族的那一套开始做为太极拳的主流了。当然,在一些核心的传承里,还是保留着原始太极拳的风貌的。但不得不说,太极拳在民众的心里,基本上成了‘太极操’的形象了!以至于对太极拳的怀疑越来越强烈,而且,由此为基调,社会也开始了对国术的怀疑!

广场里,大师已经开始讲课了。

首先就是例行的讲了一个开篇,优美的朗诵,正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沾;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钝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不得不承认,‘大师’的朗诵功力,颇为到家,让在场的人都沉浸在了一片浓浓的学术氛围之内,伴随着旁边特别的配乐,倒是很让人产生了一种宁静的感觉!让每个人都觉得,眼前这位大师是功力高深的!

事实上,这位‘大师’,确实具备很高的知名度,也是实实在在的名门正派传承,当年闯过京城,四处教学,门下弟子也是花开多支,散便全国!到今时今日,已经是很少亲自讲学,大部分都是参加各类的研讨会,为各类武术大赛出任评委或者裁判。

张钺以前也多多少少看过几次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但是那是对国术的体认不深,有些东西达不到听明的效果。此刻到了暗劲第二层,身上的东西自然不一样,一番拳论听下来,结合自己的身体力行和多次的运用太极拳的经验,竟然发现一时下来,贯通不少!平时练拳中一些不解的问题,在此刻竟然迎刃而解,并不只是限于太极拳方面。

大师在朗诵《太极拳论》的时候,翩翩起舞,难得一见的亲自打了一套拳,打的是刚柔并济,高低起伏,节奏分明,神韵显现,让周围的人大为叫好!

张钺看看大师打的拳,那也是一个赞字!那没有一二十年的纯功,是没有这种水平的!看这套拳,张钺也觉得是一种享受!可是,隐约中,他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不过他没有多想,因为没有和大师过手,他宁可把这套拳,看成是国术中的‘演法’。

所以他饶有兴趣的看下去,希望能从一些名门正统口中,听到一些自己没有接触过深入过的东西,取长补短。

但是接下来的东西,却让张钺感到了阵阵的疑惑;当然,疑惑的基础来源于,他的心里,不想所有的大师都是‘假大师’。

因为大师接下来就直接开始了教推手!而且,特别为推手做了一番大大的推荐,指出了推手是太极拳的核心功夫,太极拳没有推手,就失去了灵魂,只有推手练好了,才能真正的练好太极拳!推手推好了,身体更能健康。

接下来,还让自己的随身弟子,进行了推手演示;而大师也和弟子来了一场真人秀,并且做出了把弟子放飞的功力!这不由让在场的众人和爱好者,深深的为大师折服!放入丈外,这可是传说级别的啊!

但张钺对整个过程,却进行了很多的思考!

首先,他认为,推手只是太极拳的一个训练组成部分,是为了达成一些太极拳所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手段。而这种能力,其实是一种以查知对方的劲路方向变化和自我顺应对方从而反制为基础的一种训练方法。但是把推手说到为太极拳的核心,就是方向性的错误了!因为很简单,推手训练出来的这种能力,是需要过渡的,需要实战的过渡!

其次,所谓的推手健身,张钺认为过于牵强!因为,这里的推手,都是柔细运动。说实在的,人只要有一定的运动习惯,对健康都是有好处的。而推手,相对是一种养生的运动量,不同于体育运动的消耗过度。把推手健身的效果作为主要说法,恐怕就是一种误导了!这跟拳有什么关系?古时丹道修炼的人把拳的防身功能作为‘末技’,但还是肯定了拳首先就是要有搏人之能,并不是否认搏人之能做为拳的根本的存在!这只是追求的目的不同而导致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

第三,因为有前面两个思考,张钺开始对大师的实际动手能力感到了怀疑,虽然说他看到了大师放人丈外的功力,这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张钺自己的感悟里,国术的动手能力,一定是直接来源于实战。大师的说法,已经让张钺感受到了方向和错误,国术理解的歧义所在。以大师的名气,他的言论,那是有说服力的!

张钺的心里,不想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接受了错误的国术指导方向,而最终变成了对国术的质疑;他更不想国术的实战能力,在国人的面前总是感受到是一种传说中才存在的东西!不想国人一想到学武,就变成了去跟随泰拳,散打,跆拳道和空手道一类的国外技击术!

所以,张钺在众人的热捧之中,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