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而不发,藏而不露
智慧之人知道在自己的力量远远比不上对方时,他们会引而不发,藏而不露,将自己保护起来,等到时机成熟之际再展现自我,这样既可以保全自己,也可以为自己赢得积蓄力量的时间。
学会隐藏,才能保全自己
作为厚黑之人,他们懂得当自己的力量处于弱势时,比如兵力不够多、党羽不够众,威望不够高等等不及别人的情况下,做到引而不发、藏而不露,不要让人看出你将要和他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的苗头;否则,当你羽毛未丰,若别人生了杀机要将你剪除,可谓易如反掌。
三国时期的杜畿就是一个例子。
三国时期,河东的卫固、范先拥有很强的兵力。河东太守王邑被调走后,卫固、范先就以请王邑回河东为名,暗中与并州高干勾结,企图举兵反曹。曹操知道后对荀说:“河东为天下的要地。一旦卫固等人掌控,为害必深。请你给我推荐一个人,派去镇抚河东。”荀说:“镇抚河东,杜畿足矣。”曹操便命杜畿为河东太守,前去任职。
杜畿启程了,但他尚未来到河东边境,卫固等人已派人守住关口,不让杜畿入境。有人对杜畿说:“应派兵征讨。”但杜畿却说:“河东有三万百姓,他们并非都是叛乱之人。倘若大军进攻,那么原来一心向善的人就会在高压之下因为恐惧而听命卫固。卫固控制了百姓,必然拼命死战。在这种情况下进攻,如果失败,则会引发附近各地的叛乱,天下便会大乱;如果获胜,河东之民也会惨遭杀戮,同样不是好事。现在,卫固等人并未公开反叛,他既然是以请回王邑为名,那么他对新任太守暂时必然不敢加害。卫固虽然足智多谋,但优柔寡断。如果我只身前往,他必然佯装接受我为太守。到了河东,我只需一个月就足以设计算计他。”杜畿于是绕道渡河,秘密进入河东。
杜畿到任后,范先起初要杀杜畿立威。为了察看杜畿的反应,便先杀了主簿以下等人,而杜畿不为所动,举动自如。卫固于是说:“杀了他未必会有好处,只会让别人说我们滥杀无辜,况且他已经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不如就留下他吧。”这样,杜畿如愿被卫、范等人奉为太守,暂无性命之忧。
保全性命之后,杜畿开始谋划。他对卫固等人说:“你们是河东的希望,我只有仰仗你们才能成事,所以,以后一旦有事大家一起商量,共谋大计。”于是任卫固为都督,处理一般行政事务,范先则统领三千士兵。卫固等人心中甚是高兴,表面服从杜畿,心里却并未将他放在眼里,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后来,卫固打算公开反叛,杜畿非常担心。便对卫固说:“要想成大事,首先应该稳住民心。你现在起兵,老百姓就肯定会认为你要征兵役,必然民心大乱。所以,不如现在招兵买马,等兵马足够了,再起兵也不迟。”卫固不知其意,认为他说的有理,便依计而行。这一拖延,几十天过去了。而卫固的下属贪婪财物,私吞了招兵买马的钱。结果,卫固钱虽花了不少,但却没有招来多少兵。
后来,杜畿又对卫固说:“将士久在外地,都会恋家,时日一长,恋家之心必然增强。眼下郡中无事,可以让他们轮流回家探亲,有事再召回来就可以了。”卫固经过考虑,便又听从了杜畿的意见。其实杜畿早已暗中联络知己,私下准备。结果,杜畿的朋友们成功散至各地,静等时机;而卫固的心腹们却都回家安乐休息了。
不久,高干反叛攻入护泽,白骑进攻东垣、上党等地,弘农郡也发生叛乱,卫固认为是起兵的时候了,便召集将士起兵反叛,结果没有多少人回来。杜畿看到各县都已归附自己,民心已定,便率领几十人离开郡府,至张县坚守城池。吏民拥城自守,以助杜畿。很快杜畿便得到了充足的兵马。高干、卫固等人联合围攻杜畿。但由于杜畿得民心,占据有利地势,他们最终没能攻下张县。后来,曹操的大兵来到,高干败走,卫固被杀,河东郡便平定了下来。
在河东,相对于拥有实权的卫固、范先,杜畿由于是初上任,并没有什么权利,因此,他只有采取退让、隐忍的办法,然而,他却在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实践着自己的计谋。他设计让卫固等人放松警惕、减少顾虑,等待时机,最终完成使命。可以说,杜畿对厚黑之道熟练之极。
藏而不露有技巧
但藏而不露的根本目的不是让你只藏不露,你必须看准时机,在该露的时候毫不犹豫,脱颖而出。当然,藏并非被动地躲藏而是露中有藏,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样才能保证时机成熟之时,你才能一出必成。
明熹宗自幼丧母,客氏将其抚育长大。但是,客氏并不是一个行为检点的女人,竟勾引十六岁的熹宗。后来,她又同太监魏忠贤私通,两人狼狈为奸,骗取熹宗信任,专权枉法,把持朝廷政治,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恶势力。这时东林党人为了伸张正义,弹劾魏忠贤,但都惨遭迫害,几乎被赶尽杀绝。
熹宗由于没有儿子,病死后其弟朱由检继承王位,便是明思宗,即崇祯皇帝。魏忠贤没有了靠山,内心感到十分恐惧。此时东林党人再度弹劾魏忠贤,崇祯深知魏忠贤罪恶滔天,民愤极大,但考虑自己新即位,不便马上处置熹宗任用的老臣。于是崇祯不露声色,但心中有数,这时魏忠贤假装要辞掉“东厂”职务,崇祯坚持不同意。大臣杨所修、杨维垣弹劾太监崔呈秀企图谋权篡位,陆源登等人也上书弹劾魏忠贤,崇祯全都假装不理,嘉兴人钱嘉征上书列举魏忠贤的十大罪状,读起来令人发指。
这时,崇祯见朝野上下全都反对魏忠贤,知道时机已到,便将他招来,在朝廷上当众宣布魏忠贤的十大罪状,令魏忠贤万分恐惧。他用重金收买太监徐应元求情,但遭到拒绝。
崇祯下令撤去魏忠贤一切职务,没收一切权力,贬谪安徽凤阳,但魏忠贤在去凤阳时,竟用上千匹好马和八百壮士护送他贪污的金银财宝。崇祯得知后大怒,下令将他抓回京城斩首,魏忠贤途中自缢,崇祯又下令戮尸。接着,崇祯彻底清洗了魏忠贤的党羽,并且笞死客氏,崔呈秀等斩首。东林党的名誉得到恢复,被关押的人被释放恢复原职。
崇祯皇帝为了掩人耳目,隐藏其真实目的,让旁观者深信不疑。在对手魏忠贤面前引而不发,等时机成熟后,给予了对方致命的一击。懂得厚黑之道的人,为了有效地打败对手,会有效地隐蔽自己、保护自己,使对手对其产生软弱无能的心理,再趁其不备而攻杀之。在官场上,这实在是一种非常高超的厚黑之术。
急流勇退,见好就收
在官场中,当做到最得意时,要能预防将来可能遭到的祸害并及时离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保护自己,同时让位于新贤,否则就可能落得身败名裂的地步。精通厚黑之道者,当他处于顶峰期时,会急流勇退,真正做到知足而止,见好就收,这也不失为一种隐藏的高超之术。
急流勇退亦是隐藏
人生的成就,并不在于拥有一个显赫的位置,也不在于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也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灵魂的自由。如果你能放弃手中的权力与地位,说明你的人生已经进入超然的境地,拿得起方能放得下。在此,范蠡三迁,每次都有荣名,而他成名于天下,正是他居安思危,急流勇退,善于把握时机,勤苦自励,不贪图功名利禄的结果。
学习范蠡,见好就收,不要为了逞一时之能,把事情做到极致。因此,作为官场人士,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当进则进、该退则退,把握进退的艺术,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勾践灭吴以后,循吴王夫差故辙北进,在徐州大会诸侯,一时号称霸主。勾践的霸业,与范蠡、文种的忠心效劳、协力深谋有着莫大的关系。徐州会盟后,范蠡便担任上将军,掌握了最高军事指挥权。
范蠡觉得盛名之下,不宜久留,于是班师回国后,写了一封辞呈交给勾践。信上说:“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主公在会稽受辱,我没有殉国,为的是灭吴雪耻;如今目的达到,我请求在会稽时应得的惩罚。”但勾践看后先安慰他说:“回去后,我与你平分越国。”接着又威胁范蠡:“如果不从,就杀掉你。”范蠡心想:“你有你的权力,我有我的意愿。”夜里,范蠡收拾了细软珠玉,带着家眷和随从人员,不辞而别,再也没回来。
范蠡乘船经五湖入海,到达齐国后,立即派人给文种送去一封信,此时文仲己是越国的相国。范蠡和文种均是楚国人,年轻时就是好友,后来两人同到越国,在勾践手下共事几十年,相互支持勉励,感情深厚。范蠡在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安乐,你怎么还不离开?”文种看了信以后,很是矛盾,他无法舍弃高官厚禄,认为勾践不会对他有什么猜忌,但又觉得范蠡的警告也不无道理。
这时,有人在勾践面前诬告文种作乱。原来,勾践在报了会稽之仇,完成霸业之后,就开始妒忌和畏惧文种的才能,他听到谗言后,认为正好可以将之除去,便随同书信赐给文种一把利剑。文种接过剑,拆开信,上面写道:“你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只用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还有四种在你手中,请你用剩余的到地下去为先王效劳吧!”文种长叹一声:“真后悔没听范蠡的话。”于是引剑自杀。
范蠡定居齐国后,改换姓名,在海边开荒种地。全家辛勤劳作,齐心经营,几年过后便成为当地有名的巨富。齐国国君听说他很有才能,就任命他为相。范蠡感慨地说:“我从事生产能够积攒千金,做官能够位居高职,我本是平民百姓,做到这样已是极致了。久受尊名,对自己并无好处。”于是他把相印交给齐君,又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好友和乡人,只带着少量的贵重珍宝,和家里人又一次离开熟悉的地方,前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
范蠡带着全家到了陶,他认为这里交通方便,位置适中,适于客商云集,可以谋生致富,于是再次改名换姓,自称陶朱公,定居在陶。范蠡父子辛勤耕种,精心饲养,从事商业活动,生意兴隆。短短几年又积累了百万家财,成为天下巨富。
急流勇退既不是舍弃舒适生活而远走高飞,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呼唤一种率直的生活,是一种近乎平淡却真挚的人生态度。
急流勇退是明智之举
功成名就是人一生的追求,人的一生就是奋斗的一生;但功成身退也是人生的一大智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生有灭、有盈有亏,早晨东升的太阳,到了晚上就要西下;月亮到了圆满的时候,就会走向亏损;花开是一种美丽,花落则是一种伤情。人生的真谛就隐含在潮涨潮落之中,春来秋去中就有生活的哲理。
韩信,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天才,楚汉战争中的风云人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人生真理。
早年的韩信家境没落,但天生的傲骨使他不甘下流,哪怕风餐露宿,也是人生的一大气度。曾有过寄食、接受施舍而被奚落的尴尬,也有过“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跨下之辱,生活的艰辛终究成就了一位军事上的旷世奇才。有过月下逃亡的失意,也有过筑台拜将的豪放,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却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了一个家奴的手上,真叫人扼腕不已!老子说:“知人者明,自知者强。”楚汉战争中的韩信,有着过人的领悟力,对人生世事有独特的看法,故而能在英才辈出的战乱中成为鹤立鸡群的人物。
一次,刘邦问他:“我一次能带多少兵?”韩信答道:“最多一二十万。”问韩信能带多少,答曰:“多多益善。”刘邦不解其中的意思,韩信说:“陛下善将将。”就这样,一帝一才,两人的精诚合作,最终成就了西汉的统一大业。但早年的傲骨使晚年的韩信不甘居于人下,功利的欲望掩盖了理智,逐渐起了谋反之心。最终由于家奴的出卖,一世英名化作落花流水。
急流勇退,见好就收,是一种明智之举。清代名臣曾国藩可以说得上是深知官场沉浮的人,他在家信中一再地告诫家人“大富大贵,亦靠不住,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于大祸大谤”,“家中新居富宅,一切须存此意,莫作代代作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余自揣精力日衰,不能多阅文牍,而意中所欲看文书又不肯全行割弃,是以决计不为疆吏,不居要位,两三日内,必再专疏恳辞”。曾国藩的辞职请求虽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但我们却可以从信中看出曾国藩是深深懂得急流勇退、见好就收的道理的。
卧薪尝胆,再创辉煌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千变万化的人世间,难免要发生碰碰撞撞,置身在矛盾的环境中,你只有忍辱负重,方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卧薪尝胆,积蓄力量
纵观古今成功人士,无不是忍而成就事业的,也无不厚黑至极。他们通过忍辱负重,积蓄力量,寻找合适的时机,以便完成大业。“忍辱”不仅可以保存自己的性命,也可在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所以,希冀拥有辉煌人生的人都应该拥有忍的精神,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成功。
唐国公李渊正是利用忍的方法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为自己赢得了积蓄力量的时机。
隋炀帝在位期间昏庸残暴,各地农民起义接连不断,隋朝的很多官员也纷纷加入农民起义军的行列里,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疑心重重。
唐国公李渊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都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威信恩德,因而声望很高,很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和谋害。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他到行宫前去觐见。李渊因病没有去,隋炀帝很是生气,也随着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一个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没来觐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转告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他知道迟早会为隋炀帝所不容,但由于自己力量不足不宜过早起事,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誉,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得知后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如果李渊不能忍辱负重,结果吃亏的只能是他自己,还谈何将来的辉煌呢?
卧薪尝胆创辉煌
当我们遇到危险和困难或形势不利于自己时,表面上碌碌无为,给人以无能的印象,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以免引起对手或政敌的警觉,专一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失为一种变通的好办法。或许有人会说这样做有“窝囊”之嫌。其实不然,面对恶势力的猖獗,只知躲避、退缩而不敢挺身而出,这样的人只会一无作为,就是窝囊;而善于从容退让,能够忍受暂时的屈辱,暗地里积蓄力量,等待转败为胜时机,不是窝囊,而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是大智大勇的表现。
越王勾践也正是靠着卧薪尝胆,才成就了辉煌事业。
吴王夫差在与越王勾践的会稽之战中击败越国水军,勾践逃到会稽山,派人向夫差求和。伍子胥希望夫差拒绝,但夫差接受了,勾践留下文仲维持国内现状,自己则带着夫人和范蠡等人来到吴国服侍夫差。
夫差让勾践夫妻住在石屋管理马匹,而范蠡则做奴仆。每次夫差上街,勾践总会给夫差牵马,对于别人的讥笑,勾践从不表现出来,只是默记在心。他为吴国效劳,讨得夫差的欢心。三年后的一天,夫差生病,勾践扶夫差去大便。之后说:“刚才我尝了大王的大便,又看其颜色,我知道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的。”果然,没过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
夫差为勾践的忠诚而感动,又看他百依百顺,就放他们回去了。可是他这一举就等同于放虎归山,夭折了先王的灭越计划,为吴国种下了覆亡的种子!
勾践心存远大理想和抱负,为了洗涮自己这些年来所受的折磨和苦难,激励自己报仇雪耻,回国后他把干草当作床,把苦胆挂在上方,坐卧皆尝尝苦胆,饮食也舔舐苦胆,还让下人每日问他:“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则必答:“不敢忘!”他还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保持夫妻在夫差手下为奴的劳动习惯,吃饭从不吃荤,穿衣从不穿华丽的衣服,对贤人礼让有加,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甘苦。他在治国上重用范蠡和文仲。勾践在发奋图强时能做到虚心征求、听取谋臣们的意见。
越国由于遭受战争创伤,致使田地荒芜,人口骤减,生产和经济都大受破坏。为使国家重新富强起来,勾践非常注意发展工农业生产,奖励生育,轻徭薄赋,奖惩有度,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艰苦奋斗,越国逐渐由一个战败国变为一个强国。
不久夫差在黄池大会诸侯,与诸侯国争当盟主。这时恰逢吴国精兵在外,吴都苏州只有老弱残兵,太子友留守。勾践见时机成熟,迅速发兵袭击吴国,并成功攻下吴都苏州,杀死吴太子友。吴王闻讯,急忙回国救援,士兵疲惫厌战,吴王只得托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同意,最后打败夫差,一雪前耻。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想在这个反复无常的世界里生存,还是要学会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之术。雨果说:“最伟大的人,也是最能忍辱的人。”一忍百悟生,资质不高的人,在坚忍的涵育下,也能培育出良好的悟性。所以,我们只有选择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休息”一下,才能越过高山与悬崖,才能达到想去的地方。正所谓:“夫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为本。”那些厚黑人士就懂得“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之术,才扭转了人生大败之局,取得一番辉煌的成就。
忍一时气,免得百年忧
厚黑之人往往比常人拥有异常的忍耐力,他们能够忍受苦难,忍受侮辱,忍受陷害,忍受贫困,可谓能够做到忍人所不能忍,所以他们能做人所不能做,最终成就了自己。
“忍”是一种厚黑之术
在成功成名的古人当中,大都是善“忍”之人,比如刘邦,他能够忍受项羽的多次侮辱,虽然这与他的痞子气分不开,但也从侧面说明刘邦也是一个能“忍”之人。忍可以帮助你在对手心中树立错误的印象,让他们对你有一个错误的评价,所以,“忍”也是一种厚黑之术。
忍在某些时候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消除矛盾,从而避开危机。燕王正因为忍才使燕国成为春秋的强国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想攻打宋国,燕王派使臣张魁率军前去帮助齐国,而齐王却莫名其妙地把燕王派来的使臣张魁给杀了。燕王得知后很是气愤,发誓要为张魁报仇,决心攻打齐国,教训教训齐国。
大臣凡繇听说后觐见燕王,劝谏说:“以前我认为您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非常愿意做您的臣子。但现在看来您并非是贤明的君主,所以我想辞官。”燕昭王忙问:“这是为何呢?”
凡繇说:“我们的先人曾经成为敌人的俘虏,你曾经对此深感愧疚,但却去侍奉齐国,原因是自己的力量太弱了。而现在张魁被齐国所杀,你却要因此去攻打齐国,这难道不是看重张魁而轻视先人吗?”凡繇制止燕王出兵攻齐,燕王说:“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凡繇回答说:“请您穿好丧服住到皇宫郊外,重派使臣出使齐国,以客人的身份前去谢罪。说‘这都是我的过错。大王您是贤明的君主,怎会杀死全部诸侯的使臣呢?只有燕国的使臣被杀死,这说明我国用人不慎啊。希望能够允许我改换使臣以表示谢罪。’”
燕王于是接受了凡繇的意见忍住气愤再次向齐国派遣了一位使臣。
使臣到达齐国时,正好碰上齐王举行盛大宴会,参加宴会的近臣、官员、侍从很多,齐王让燕王派来的使臣禀告,使臣说:“燕王很是害怕大王,特派我来请罪。”使臣言毕,齐王又让他大声重复一遍,以此来向在场的近臣、官员、侍人等人炫耀。
事后齐王就派地位卑微的使臣前去告诉燕王,说齐王已经宽恕他的过错,让他返回宫中居住。
由于燕王委曲求全,忍耐一时之气,为攻打齐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燕国地处偏僻,国内人才稀缺,不但别人不知道国内的情况,连本国仅有的几个人才也奔向别国,燕昭王为求贤人而寝食难安。
大臣郭隗给燕王出了个招贤纳士的好主意:“倘若您重用和尊敬像我这样没有多少才干,做事平庸的人,那么还怕天下比我有才能的人才不会来吗?他们定会投奔你的门下甘愿为您所用。”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意见并按照他的话办了。处处尊重郭隗,并给他赐赏封官,处处都给予特殊优待。三年未到,天下的贤能之士就从四面八方涌向燕国。这些贤士来到燕国之后,帮助燕昭王改革政事,去除病弊。时间不长,燕国就变得兵强马壮,繁荣昌盛,燕王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忍气吞声甘做奴才了,在济水一战不但一雪前耻,大败齐国,并且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忍”也是一种隐藏
忍是一种心法,一种涵养。忍是人生智慧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厚黑学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忍并不是怯懦的借口,而是强者的胸襟;只有忍才能积蓄力量,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只有忍才能顾全大局,使得事业顺利;只有忍才能与人为善,化解、消除各种矛盾和不利因素。纵观历史,凡成就大事者,凡功留千古,名誉久传者,无不看重并努力实践着一个“忍”字。
忍让,是大智大勇的表现,它不计较一时的高低,不在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怀全局,着眼未来;忍让,是一种修养,它面对荣辱毁誉,不惊不喜,心静如水;忍让,是一种美德,它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心灵去容纳人,团结人,感化人。
唐朝的娄师德是一个为人深沉,拥有非凡气度和极强的忍耐力的人。他的弟弟做州守被罢官之后,心中十分恼火,娄师德见状,便劝他弟弟说:“你要学会忍,不要因为自己被罢官,就怒发冲冠,大发雷霆。”他弟弟说:“别人把唾液吐到我脸上,我自己擦干总可以吧。”
娄师德听完弟弟的话,说:“不可以,倘若你自己把别人吐到你脸上的唾液擦干了,就会更加引起吐你人的气愤,你要让它自己干了,这样那人就不会再往你的脸上吐唾液了。”在历史上,娄师德就是靠他的这种“唾面自干”的忍术而得到了武则天的欣赏,并且得到了宰相这个职位。
人生犹如我们在大海中航行,一帆风顺固然好,但,狂风怒涛的无情也会在某时某刻毫不保留地找到你。其实,所有的这些都不是艰险的困扰。人在失意时何必抱怨?为何不大智若愚,试着学会坚忍,豁达?为何不换一条路走走,把它看成是一次温柔的碰撞。攻击降于身时,若还不能看得透彻,你首先失去的就是锐气。如果你想反攻,何不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迎之以强呢?再者,磐石都可以化做粉末。孟子曰:“仁者无敌。”因此,为人处世中,人人都应该善用厚黑者的忍,以仁德服众,方能得到百年无忧。
假痴不癫,以求自保
厚黑处世者,为了达到自保的目的,会以假痴不癫之计来迷惑对手。通常是在形势不利自己时,表面上装疯,给人一种碌碌无为的印象,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专一等待时机,以达自保的目的。
假痴不癫求自保
假装不知而实知,假装不为而实可为,或将有所为。很多古人都是通过假痴的做法以求自保,并且事实也证明此举是个好方法。但是假痴不癫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做到,它往往要求人们能够深入地表现痴傻,否则自己的痴傻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灾难。
三国的司马懿可谓是假痴不癫的典范。
三国时期,魏明帝死后,幼子齐王曹芳即位。根据明帝遗诏,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起初,曹爽迫于司马懿德高望重,而且还是自己的前辈,每有军国大事,都向司马懿求教。后来,曹爽为了扩张势力,安插了一些自己的心腹,彻底驾空了司马懿。司马懿面对这种情形,一时也无办法。虽然自己受明帝遗诏与曹爽共同辅政,但毕竟曹爽是皇室,而自己却是远属,又无兵权,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太傅,没有力量与曹爽抗争。此后,司马懿便称病在家,不再上朝。
司马懿此举正中曹爽下怀,心病一去,曹爽自然得意忘形。不过,曹爽在欢乐之时也并未忘记司马懿的存在。不久,曹爽心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曹爽便让他去向司马懿辞别,借机看看司马懿的情况。
司马懿知道李胜的真实目的,便让婢女搀着坐在床上。在李胜面前,用手拿衣服,结果衣服掉在地上,又因为口渴向婢女要粥,婢女送上一碗粥,司马懿喝粥时,故意让粥汁又都顺着口角流出。
看到司马懿如此衰老,李胜佯装哭泣说:“如今皇帝幼小,天下依赖明公,过去只听说您旧病复发,可没想到竟是这么严重。”这时,司马懿叹气道:“我年老体衰,危在旦夕。君屈当并州,并州离胡人很近,你要好自为之,恐怕我们无缘再见了。”
李胜赶忙纠正说:“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又装聋作哑说:“你要去并州,好好自爱。”这时的李胜,也顾不上那些文雅之词了,说:“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又像稍稍明白过来似的,说:“你是去本州做刺吏,好好努力,以建功勋,我与你分别以后,恐怕再无见面的机会了。”
接着又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出来,并让他们与李胜结为朋友,求李胜在他死后多多照顾,说着,司马懿又呜咽起来。其实,马司懿这时身体状况很好,故意装作昏馈的样子来迷惑李胜。李胜是荆州人,所以他故意把到荆州做刺史说作“当忝本州”,因为本、并音近,所以司马懿刚好钻了空子。
李胜从司马府出来,再去见曹爽,高兴地说:“太傅说话颠三倒四,口不摄杯,估计命不久矣。”从此,曹爽不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更加恣意地弄权。岂知正中司马氏的诡计。
翌年正月,幼主曹芳按惯例去祭拜祖先,曹爽兄弟都随驾出行。司马懿立即在城中部署兵马。首先占据武库,控制都城。随后,在洛水浮桥屯兵,并派人向幼王曹芳送信说:“大将军曹爽败乱国典,内外专权……现在皇太后有命罢免曹氏兄弟,自行回家,不得迟疑,否则军法从事。”曹爽兄弟回家之后被软禁起来,司马懿征发民工八百人,在曹家四周围筑高墙,以便在上面观察曹爽举动。
曹爽兄弟不知道司马懿在搞什么名堂,便给司马懿写了封信,说家中没有粮食,请求司马懿接济。司马懿接到书信,马上令人送来一百斛,并且还送了一些肉脯、盐、大豆,曹爽兄弟见司马懿送粮给他,便欢喜起来,并以为自己可以免死了。
曹爽又一次跳入了司马懿的陷阱。期间,司马懿在朝中清除曹爽党羽,将其投入牢中;不久,又将曹爽兄弟以谋反的罪名诛杀尽净。至此,在这场权力之争中司马氏赢得胜利。
假痴不癫,重点在一个“假”字。这里的“假”,意思是伪装,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是一个后发制人、老谋深算的计策,对于最后取得胜利亦是很玄妙的一招。
假痴不癫是计谋
假痴不癫不是真傻,而是计谋。假痴不癫是一种伪装之术,该法就是通过蒙骗和迂回等办法,使人们无法推测你的真正意图。在环境不利于我的情况下,为了避敌锋芒,保护自己,可以采取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的办法蒙混过关。想办法蒙蔽敌人,不让敌人得知我方意图,这是获胜的有力保证。
清圣祖玄烨也是一个运用假痴不癫之术的高手。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康熙帝,即位时才八岁。按照规矩,“皇帝年幼,由顾命大臣辅政”。在四个辅政大臣中,鳌拜权势最重,他并不把年幼的康熙放在眼里,自行其事。众人都是敢怒不敢言。
康熙虽年幼,但他自小就很有才华,他感觉到鳌拜处处与自己作对,是自己的心腹大患,必须想办法除掉他。他经常把一些皇室子弟召进宫中练习武艺,并将他们作为自己的亲信侍卫。
鳌拜独揽大权,谨防有能力的大臣接近康熙,并派人监视康熙的所有举动,不待康熙羽翼丰满,就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这样自己就可以更加为所欲为了。他看见康熙经常和一些孩子玩摔跤,以为康熙胸无大志,只会玩耍,并不认为对自己有什么威胁,便放松了警惕。
一次鳌拜称病,数日不来上朝觐见皇帝,康熙便借口探望亲自来到鳌拜府中一探虚实。他径直来到鳌拜的卧室,发现鳌拜席子下面藏有利刃,知道鳌拜心怀不轨。但他坚持沉静,不但不加责难,反而说道:“满洲勇士皆是身不离刀,这是满人的本色。”鳌拜听了,觉得康熙是个糊涂人,便完全放松了警惕,更加为所欲为了。
康熙回宫后,就把那些平日玩耍的孩子找来,说:“大清朝此刻正处于危急关头,你们听我的,还是听鳌拜的?”那些孩子早就看不惯鳌拜的行为,个个义愤填膺地说道:“我们听皇上的!”一天,康熙借口有要事相商要鳌拜进宫,鳌拜不知是计,便轻松地前来见皇帝。
康熙便让那些孩子在鳌拜面前表演摔跤。孩子们玩着玩着,一个个滚到了鳌拜身前,这个抢腿,那个掰手,一个抓头,一个揽腰,顿时将鳌拜掀翻在地。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力大无比,他猛一挣扎,便把那些孩子绊翻在地。但这些孩子对康熙都很忠心,尽管打不过鳌拜,仍拼命纠缠。在这紧急关头,康熙拿出早已藏在袖中的匕首,一刀刺进鳌拜的胸中,孩子们蜂拥而上,将鳌拜擒住。康熙当即宣告:鳌拜谋反,令监禁听审。
康熙巧妙地除去了权臣鳌拜和他的党羽,开始亲政。他能文能武,安邦治国,不仅平息了三藩叛乱,还收复了台湾,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精通厚黑之道者,会以这种假痴不癫之计来迷惑对手、麻痹敌人,让对手迷迷糊糊中着了你的“道”,这就是那些厚黑人士所谓的“假痴不癫”之计。假痴不癫不仅可以保存自己,还可以为自己赢得崛起的机会,倘若抓住这些机会,你就可以重新站起来,成功地活下去。
得过且过,难得糊涂
生存立世,就不免与人交往,与人交往的好坏就看你是否懂得处世之道了。你若一切都与他人斤斤计较,不仅会惹人讨厌,也会短命。所以,人生处世时,还是得过且过,糊涂些为好。
糊涂也是一种隐藏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不管他有多聪明,多能干,先天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世,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如何处世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一无所成,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如何去为人处世。
一生中,人人都会做错事,就是好人也会如此,因为毕竟是人不是神,谁能确保自己一生都做事正确呢?既然如此,在别人做错事时,只要不是一些不可饶恕的天大错误,我们何不学习“厚黑学”中的处世篇“得过且过,难得糊涂”呢?也许在你的糊涂处世中还会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军队连续获得几次胜利,楚庄王十分高兴,于是专门设宴犒赏功臣将士。宴会上,楚庄王允许将士开怀畅饮,不必拘束君臣之礼,还专门让他的爱妃许姬为有功将士敬酒。
许姬是位绝代美女,五官秀美,身材苗条,乃是楚国后宫的第一美人。她遵照楚庄王的命令,微笑着给每位将士敬酒。酒到半酣,突然一阵大风吹灭了宴会上的烛火。这时,许姬突然感到有人暗中扯她的衣服。许姬反应极快,反手一把将那人头盔上的缨络扯断抓在手中。然后回到楚庄王身边,悄悄地对楚庄王说:“刚才有人于我无礼,竟敢调戏我,我已经扯断他的缨饰,待会儿点上烛火,大王看看谁的帽子上没有缨饰,就惩治他。”
谁知楚庄王听过后,却高声说:“先别点蜡烛了,咱们乘黑喝酒更能尽兴。”于是,大家就在黑暗里继续饮酒。没多久,楚庄王问:“今天大家喝得高兴吗?”群臣齐声说:“感谢大王,我们喝得十分高兴。”楚庄王又说:“真高兴吗?咱们不拽断帽缨,怎么能算尽兴!”大臣们一听,纷纷摘去帽子,扯断缨饰。这时,楚庄王才命人点燃蜡烛。众人相视一番,各自的帽子都已面目全非,形状甚是有趣,不禁都大笑起来,喝得更加痛快尽兴。直到天亮,君臣才回味十足地散去。
许姬回到宫中,生气地埋怨楚庄王故意包庇罪臣。按楚国例律,调戏王妃的人必须处死。许姬气愤地对楚庄王说:“男女有别,君臣有义。我代表大王敬酒却受人侮辱,王却不加追查,怎么严肃君臣之礼、男女之别呢?”
楚庄王笑着说:“君宴臣,本应在白天,按礼不可超过三杯。而我却在晚上设宴,失礼在先。大家都喝了不少的酒,酒后出现各种无礼动作,乃是人之常情。我若追究定罪,将士大臣们都会寒心,还会说我宠信妇人呢!”
不久,楚庄王为了得到向西北发展的通路,出兵攻打郑国。健将唐狡自告奋勇,愿率百名壮士,作为前锋为大军开道。唐狡奋勇杀敌,使大军一天就攻到郑国都城的郊外。于是,庄王决定奖励唐狡,欲重用他。唐狡说:“我就是那位调戏许姬的罪人,大王能不追查臣的逆罪,臣自当拼死以保大王不杀之恩。怎敢奢望奖赏呢?”
“糊涂”经常指不明事理的人和事,例如骂人是糊涂人、糊涂虫,这是人的一种情态。而“难得糊涂”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郑板桥书写的“难得糊涂”,是他一生的体验和总结,也成为一些人修炼本性的格言。
难得糊涂得人心
真正的大厚大黑之人,是曾阅尽人间沧海,从苦辣酸甜的百味中,体验到人间争强好胜的无聊,争名逐利的无耻,从而淡泊功名利禄,不去计较个人的成败得失,一切都淡然处之,以静养心。此即前人所说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其实“难得糊涂”,是指大事精明,小事糊涂,教人舍小利而图大善。就如上例中,楚国大臣酒宴失礼,庄王以厚黑中的“糊涂”处事,结果使“有罪之人”大受感动,更加拼命效国。
世间厚黑人做糊涂事,当然也不只这一例,北宋的宋太宗赵光义,也是厚而不黑,面对无理之人,过得且过,使众臣对他更加敬佩和尊敬。
一日,宋太宗在宫中设宴,让孔守正与大将军王荣前来共同饮酒,酒过三巡,二人很快便喝得酩酊大醉。
言谈之间,他们竟当着皇帝的面争论起各自的战功来,双方各执己见分别强调自己的巨大作用,互不相让,最后竟然吵了起来。
更过分的是,他们二人还在皇帝面前破口大骂,口出污言秽语,这种行为严重触犯了宫廷礼仪,冒犯了皇帝的龙颜,众位大臣们在惊异之际,纷纷请求皇帝将他们交由刑部按律处置,赵光义没有同意,而是命人送他们回府休息去了。
翌日,孔、王二人酒醒后,忽然意识到饮酒时曾违反了宫廷礼仪。于是他们急忙同赴金殿向皇上请罪,不料,赵光义轻松地说:“两位爱卿所言之事,当时我也喝醉了酒,也许也醉得不轻呢!”
赵光义九五之尊,否认昨天的事情,也不追究孔守正、王荣二人不守礼法之罪,这种表现,既让孔、王二人感到意外,更是对皇上感激涕零。从那以后,他们誓死效忠君王,毕生为国效劳,群臣见皇帝如此宽宏大量,爱护臣僚,竟有不少人感动得掉下泪来,内心更加佩服和尊敬赵光义了。
赵光义贵为一国之君,对待臣下的过错能够装糊涂,实在难得,常人这样做又有何不可呢?何况,这又是一种赢得人心的厚黑高招呢!
大厚之人表面必糊涂,大糊涂之人总是显得聪明过人,自古皆然。所以孔子圣人再三揪着弟子的耳朵,告诉他们要“敏于事而讷于言”,郑板桥也意味深长地教诲聪明人要“难得糊涂”,老子更是指出要想不败,必须“大智若愚”,这种种“内精明而外糊涂”的“糊涂学”,我们凡夫俗子很难学到精髓,但是对别人的触犯行为或语言,不予理会,得过且过,留一份自己的纯真,于人于己,总不是一件坏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