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源自于心中
快乐是一种心理性格,是一种心理习惯。如果你想要快乐,你就快乐吧,不快乐的态度只能加剧困境,使不利的情况更加不利。快乐不是争来的东西,也不是应得的报酬,更不能乞求别人给予。快乐源自于心中,除非你自愿,否则没有人能够令你不快乐。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是没有任何快乐和幸福可言的。虽然人类一直在寻找快乐,但总是没有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原来上帝在造人时,和天使们开了一个会议。
“我除了赐予人类智慧之外,还想给予他们快乐。但快乐有时比智慧还重要,因此不能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得到,否则,就没有人会珍惜。可是,我们把人生幸福快乐的秘密藏在什么地方比较好呢?”
“把它藏在高山上,这样人类肯定很难发现,非得付出很多努力不可。”有一位天使说。
上帝听了摇摇头。
“把它藏在大海深处,人们一定发现不了。”另一位天使说。
上帝听了还是摇摇头。
“把它埋在土地里吧,这是人类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一位负责管理土地的天使说。
上帝听了仍然摇了摇头。
“我看哪,还是把幸福快乐的秘密藏在人类的心中比较好,因为人们总是向外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快乐,而从来没有人会想到在自己身上去挖掘这幸福快乐的秘密。”又有一位天使回答说。
上帝对这个答案非常满意。
从此,幸福快乐的秘密就藏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幸福、快乐就源自于我们的内心,只要你善于挖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使自己幸福和快乐的资源,比如积极的生活态度、乐善好施的品德、奉献爱心的精神,等等。这些特质不难在自己身上找到,只是一些人没有把这些“幸福快乐的资源”加以运用而已。
人生本来就没有完美可言的,完美只是在理想中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因而人不能苦闷于那种“完美”的追求之中,这样可能会留下更多的遗憾。其实,人生太多的遗憾是由于人们过分的追求造成的。
人在大的得意中常会遭遇小的失意,后者与前者比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人们却往往会怨叹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
得与失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一丝之隔:我们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所以颜渊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能得意在其中;秦王嬴政统一七国,并兼天下,也能失意于其间。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得既多,便是再增加,也不觉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惶恐恐;所失既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惜,稍有所获,便十分快乐。如此说来,得意何尝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尝不是得意之始呢?
当你觉得不快乐的时候,不要到处去寻找,静下来问一问自己的心:“是谁偷走了快乐?”平静的心自会告诉你:快乐源自于心中。当你静下心来,快乐也就回来了。
快乐要与人分享
一位考古学家说:“人类之所以成为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分享的行为是功不可没的。”人类社会中金钱、财富、物质……都是可以与人分享的,包括快乐也是可以分享的。
给予是快乐的源泉,为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处于快乐的包围之中。快乐是可以分享的,你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你分享给别人的东西越多,你获得的东西就会越多。你把幸福分给别人,你的幸福就会更多。
有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
树上落了一只嘴里衔着一大块肉的乌鸦。许多追踪这个富有者的乌鸦立刻成群飞来。它们全都落下来,一声不响,一动不动。那只嘴里叼着肉的乌鸦已经很累了,很吃力地喘息着。它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这一大块肉吞下去呀。它也不能飞下去,在地上从容不迫地把这块肉啄碎。那样乌鸦们会猛扑过去,于是就要开始一场通常所说的混战了。它只好停在那儿,保卫嘴巴里的那块肉。
也许是因为嘴里叼着肉呼吸困难,也许是因为它被大家追赶,已经弄得精疲力竭——只见它摇晃了一下,突然失落了叼着的那块肉。
所有的乌鸦都猛扑上去,在这场混战中,一只非常机灵的乌鸦抢到了那块肉,立刻展翅飞去。
结果第二只乌鸦也像第一只一样,弄得精疲力竭,也落到一棵树上,也是终于失落了那块肉。于是又是一场混战,所有的乌鸦又去追赶那个幸运儿……
富有的乌鸦的处境多么可怕,而这是因为它只为了自己。
不会与别人分享,最终的结果是自己也享受不到。快乐分给大家就会成倍地增加。相反地,如果紧握住不放,就会有别人嫉妒你的快乐。
快乐要有人分享。没有人分享的人生,哪怕面对快乐,那也是一种惩罚。
有一个故事中说一位犹太教的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
在一个安息日,他觉得手痒,很想去挥杆,但犹太教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什么事都不能做。这位长老终于忍不住,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想着只打九个洞就好了。
由于安息日犹太教徒都不会出门,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因此长老觉得不会有人知道他违反规定。
然而,当长老在打第二洞时,却被天使发现了。天使生气地到上帝面前告状,说某某长老不守教义,居然在安息日出门打高尔夫球。上帝听了,就跟天使说,会好好惩罚这个长老。
第三个洞开始,长老打出完美的成绩,都是一杆进洞。
长老兴奋莫名,到打第七个洞时,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惩罚长老吗?为何还不见有惩罚?”
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直到打完第九个洞,长老都是一杆进洞,因为打得太神乎其神了,于是长老决定再打九个洞。
天使又去找上帝:“到底惩罚在哪里?”上帝笑而不答。
一直打完第八洞,成绩比任何一位世界级的高尔夫球手都优秀,把长老乐坏了。
天使很生气地问上帝:“这就是你对长老的惩罚吗?”
上帝说:“正是,你想想,他有这么惊人的成绩,以及兴奋的心情,却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
没有人分享的人生,无论面对的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一种惩罚。
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人类生存的需要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相互依存的。你关心了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当你为别人做了好事时,你会有一种由衷的快感和心灵的慰藉,而同时又赢得了别人的敬慕。
从前有个国王,非常疼爱他的儿子,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儿子的一切要求。可即使这样,他的儿子也总是整天眉头紧锁,面带愁容。于是国王便悬赏寻找能给儿子带来快乐之人。
有一天,一个大魔术师来到王宫,对国王说有办法让王子快乐。国王很高兴地对他说:“如果你能让王子快乐,我可以答应你的一切要求。”
魔术师把王子带入一间密室中,用一种白色的东西在一张纸上写了些什么交给王子,让王子走入一间暗室,然后燃起蜡烛,注视着纸上的一切变化,快乐的处方会在纸上显现出来。
王子遵照魔术师的吩咐而行。当他燃起蜡烛后,在烛光的映照下,他看见纸上那白色的字迹化作美丽的绿色字体:“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王子按照这一处方,每天做一件好事。当他看见别人微笑着向他道谢时,他开心极了。很快,他就成了全国最快乐的人。
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幸福和快乐》中写道:诗人找遍俄国,最终找到的快乐人物竟然是枕锄瞌睡的农夫。是的,这位农夫有强壮的身体,能吃能喝能睡,从他打瞌睡的眉目里和他打呼噜的声音中,便流露出由衷的开心。这位农夫为什么能开心?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知足常乐;二是劳动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开心。正是因为农夫付出了能让别人快乐的劳动,所以他才能成为最快乐的人。付出最多的人,往往获得也最多。
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拥有与人分享的良好心态,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朋友,把你的快乐和幸福与别人分享吧。你分给别人的快乐越多,你获得的快乐越多。
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把工作当成一种苦役,而有的人却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这是因为前一种人总是以一种消极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工作,而后一种人则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工作。
伟大的事业是由无数个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积累而成。小事情干不好,大事情也不会干成功。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然后挖空树心,造出了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沃克莱刚刚进入工厂时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地拧螺丝钉,就像《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扮演的那个工人一样。看着一大堆螺丝钉,沃克莱满腹牢骚,心想自己干什么不好,为什么偏偏来拧螺丝钉呢?他曾经想找经理调换工作,甚至想过辞职,但都行不通。最后他考虑能不能找到一个积极的办法,使单调乏味的工作变得有趣起来。于是,他和工友商量开展比赛,看谁做得快。
这个办法果然有效。他们工作起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乏味了,而且效率也大为提高。不久,他就被提拔到新的工作岗位。再后来,他成了火车制造厂的厂长。
变化繁多的游戏总比单调的游戏来得有趣。同样的道理,富于变化的工作可使人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并享受无穷的乐趣。所以,我们应调整心态,学会从工作中寻找快乐。
亨利·卡文迪许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去世六十年后,人们为了怀念这位杰出的学者,在卡文迪许学习过的剑桥大学,以三万英镑资金,建造了世界著名的实验室。
卡文迪许生前也曾有过一段贫困的日子,但是,他很快就交上了好运。
在一个严冬的下午,突然一辆豪华马车停在卡文迪许的家门口,从车上跳下来一个衣着入时的使者。他自称是伦敦银行派来的,特地送来一张存款单据——1000万英镑。这么大的数字,真使卡文迪许目瞪口呆了。经了解,这笔巨额财产是卡文迪许一个姑母生前遗留给他的。这使卡文迪许一夜之间成了最富有的人。
但是,卡文迪许不爱金钱,只爱实验。他有这么多的钱,除了给自己建立一个设备一流的实验室外,其他都原封不动地存入了银行。他自己则一头钻进实验室,整天跟仪器和药品打起了交道,乐此不疲。卡文迪许虽有大笔存款,是英格兰银行的最大客户,但他不理衣着,全心致力于科学研究,无暇顾及生活琐事。他的衣服大多是旧式的,扣子掉了也不管,有时褶皱遍身。一次,他到皇家学会去,顺便穿了一件在实验室工作时被硫酸烧坏了的破大衣,以致被学会的职员认为是个流浪汉,说什么也不肯让他进去。待他通报了姓名,学会的职员才连连道歉,请他进去。
平时,卡文迪许吃得也很简单,就是偶尔请科学家吃饭,一般也只是一条羊腿。仆人笑着提醒他,一只羊腿不够五个人吃。他才改口说:“那就准备两只吧!”当人们问他那样有钱,为什么又那么“寒酸”时,他自信而无愧地说:“我认为科学家的时间应当最少地用在生活上,而最多地用在科学上。”
把时间和金钱,最少地用在生活上,在工作中寻找乐趣,你的生活会更丰富多彩。
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能够让我们抛却所有的烦恼。当工作完成时,我们又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积极的心态,能开发我们的大脑,这样无论多么乏味的工作都会变得有趣。
快乐其实很简单
人世间许多东西都不易获得,比如名利、金钱、地位等。但有一样东西,要想获得它却很简单,因为它源自于人的心灵。只要你的心灵不复杂,那么获得它也就轻而易举。它就是——快乐!
一位哲学家在一次有几万名听众的演讲中,讲了这样一段话:
“快乐由心而生,心由事而定,事由人来做。全然的快乐是一种单纯。它来自于简单的心灵。心如果负荷得太多,事事想得太复杂,烦恼和忧愁就会随之而来。”
演讲完后,很多人都上前问哲学家:“快乐真的就这么简单,这么容易获得吗?”
哲学家的回答是肯定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他把一个小孩,一个数学家,一个物理学家同时请到一个密闭的房间里。
黑暗中,哲学家吩咐他们:“请你们用最廉价又最能使自己快乐的方法,尽快把这个房间装满东西。”
物理学家马上伏在桌上开始画这个房间的结构图,然后埋头分析这个季节哪儿是光照最佳的方位,在哪堵墙哪个位置开扇窗最合适。草图画了一大堆,绞尽脑汁的物理学家还是不能确定在哪堵墙上开窗。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
而数学家在听到吩咐后,立即找来卷尺丈量墙的长度和高度。之后伏案计算这间房的面积,又在苦苦思索能用什么最廉价的东西恰到好处地把房间迅速填满。
只有那个小孩不慌不忙。他找来一根蜡烛,从口袋里掏出火柴点亮它——昏暗的房间一下子明亮了。在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还皱着眉头设计种种方案时,小孩已经在屋里围着摇曳的烛光幸福地跳舞和歌唱了。
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看着盛满烛光的小屋,看着那个不费吹灰之力就简简单单获胜的小男孩不禁面面相觑。
哲学家问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你们难道没听说过用烛光盛屋这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吗?”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回答:“我们知道。可我们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啊!怎么会用这么简单的方法。”
哲学家叹了口气:“简单的心一旦复杂起来,欢乐和幸福就离你们越来越远了。”
也许,有时越复杂的东西价值越昂贵,越复杂的故事越能吸引听众,结构越复杂的小说越畅销……但是,对于人类的心灵而言,却是越简单越快乐,越单纯越轻松。
快乐是一种态度,而不是状态。这种态度在于你解决问题时总是选择最简单,但同时又是最有效的方法。
快乐源自心灵。当你的心灵越简单时,你获得的快乐就有可能比别人多得多。
知足是快乐的源泉
只有摒弃贪心和贪欲的人,才会生活得坦然,没有干扰,没有麻烦,也没有外来的祸害;只有“知足”和“知止”的人,才能立身长久,而且可以免去生活中的许多忧愁和悲伤,让快乐的心情永远占据自己思维的空间,从而尽享天年的乐趣。
现实生活中的人大都希望活得潇潇洒洒、快快乐乐,谁也不想自己做“林黛玉式”的人物。然而,如果在人生的历程中把欲望企求得太高,认识不到愿望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适可而止是一种理智;或者对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不是好好珍惜,而是在利益面前没有止境,那么其结果不会比倒霉透顶的人好到哪里去。一味去追求个人利益之所以后果可悲,是因为客观方面的荒漠不可逾越,自己却偏要拼命往里撞,朝里钻,其结局便可想而知了。这种失去理智的作为难免有令人心寒的一面,它是快乐的生活离其越来越远乃至消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魏晋之际司马懿父子的心腹何曾,参与了司马氏废除魏帝、建立晋朝的活动,并立下了赫赫功勋。司马氏登上王位后,首先要做的是奖励那些跟随他多年的贤臣良士,奖励国家的有功之臣。于是封给何曾许多土地和钱财,还让他担任丞相、太傅等要职。何曾身为国家重臣,本应辅助皇帝执掌政权,给国家撑门面,但他花在满足个人欲望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比治理国家所用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得多。他的生活奢侈豪华。尽管当时多数老百姓连粗布衣服都没得穿,他却派人到全国各地去搜刮民财,豪取大量的锦绣,用丝绸来装饰墙壁,用布匹来铺垫地面;尽管当时多数老百姓都填不饱肚子,他却一日三餐,要花掉一万钱,还嫌饭不像饭,菜不像菜,没法下筷子。一天,有一个官员向他报告有几个郡县饿死了人,他听了,全然不信。一边“哈哈哈”十分得意地笑着,一边飘飘然似地说:“这不可能,完全不可能,现在我们的生活这么富裕,怎么会饿死人呢?”
西晋的君主昏庸无道,丞相生活奢侈,荒淫无耻,其他大臣们也都是骄纵无度,一个个过着花天酒地、美女相伴的荒淫颓废生活,只知道在宫殿里度过他们享乐的时光,终于导致已经达到鼎盛时期的西晋帝国很快衰败,随后灭亡。
个人吃住,似乎是小事,但任意挥霍,不知足知止,就是害己害国的大事。何况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竞相追求享乐,西晋帝国最终不被毁掉天理不容!随着西晋帝国的衰亡,除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外,司马炎之子晋惠帝等三个皇帝,后果均可悲,一个被毒死,两个被杀。依附皇室的大臣,还有那些贵族们,也十之八九没有好下场。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聪明过人,才高八斗,出类拔萃,然而他却宁愿为民,不愿做官。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天,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孔子沐浴着阳光,笑容满面地问颜回:“回,你家贫屈卑,胡不仕乎?”
颜回回眸一笑,说了一套洋洋洒洒的话:“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食千粥;郭内之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
孔子兴高采烈道:“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丘育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十分精彩,尤其是颜回回答孔子的那段言论,更是精彩绝伦。你看,当孔子问他为什么不愿做官的时候,他对答得何等好啊!他说,“自家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只要勤于躬耕,足够穿衣吃饭之用;操琴弹拨自己熟悉的曲调,足以自娱;我学老师之道,做个不追求名利的正人君子,足以自乐。放着有吃、有穿、有娱、有乐的日子不去享用,放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鸟语花香的美景不去观赏消受,偏偏要去朝廷做官,岂不是太没意思了吗?!”
孔子见颜回说得很有道理,不禁出口赞赏颜回的思想和品德,认为他真正实践了知足者不以争名夺利来拖累自己的古训。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知足而乐”的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不以利自累”的人。
梁从诫先生1949年入读清华大学历史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来,他先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编辑、《知识分子》杂志社主编、“自然之友”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他的经济条件甚好,收入不菲,但是他不追求物欲,不企望享乐,更不去过奢靡的生活,而崇尚勤俭朴素的传统美德,认为它是集众善之链,是一切幸福的中心。它使人通达、平静、知足、无累、快乐……
“勤俭历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翻遍《古文观止》,从孔子到五柳先生,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直是以‘一箪食,一瓢饮’的朴素生活为荣的。”梁从诫先生回忆说,“抗战时期,物质生活极端贫乏,父母的经济收入又很微薄,日子过得很清贫。我记得上小学时,我一年有三季打赤脚或穿草鞋。特别是抗战后期,我母亲林徽因肺病已经甚重了,但她每日依然粗茶淡饭,还躺在病床上和父亲研讨著书立说。就是在那种贫病交加的条件下,他们写出了包括大部头的《中国建筑史》等多部书籍。他们崇拜读书、著书,因为他们崇拜它的力量。”
梁从诫先生无限兴奋地回忆他一生中得益最多的一段时光。“那时候,我的父亲和母亲的精神生活是那样充实,好像盛满了酒的酒杯。在我的记忆中,那段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我的父亲母亲有着十分难能可贵的生活态度。一是旷达乐观,其次是知足知止,从不追求超越生命基本需求的物质利益,所以内心永远平静如水。这些高尚品德,培养了我后来对生活的追求。”
直到现在,梁从诫先生对父母亲那一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仍心怀深深的敬意,并心向往之。因此,他和他的老伴儿依然住在五十年代的一所老房子里,日常生活也过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有时儿孙们回来,包一顿饺子,吃一顿炸酱面,倒也心满意足、快乐无比了。
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是贪得无厌,其结局必然是自我毁灭;时常知足,才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是一切幸福和快乐的源泉!
神奇的快乐定律
一个快乐的人,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一个悲伤的人,能给别人带来烦恼。快乐和悲伤都是一种情绪。情绪的好坏总会影响着周围的人。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快乐的人,用神奇的快乐定律去感染身边的人,让他们也变得快乐。
一位年轻人决定外出游学。临行前,他去向一位智者请教,希望他能为自己指点一二,这样在人生之旅就不会或少跌跟头。
见到智者施礼后,年轻人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有些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
年轻人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年轻人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也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年轻人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而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年轻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年轻人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还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年轻人沉默了很久,然后向智者叩首告别。
后来,年轻人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年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年轻人获得的四句话,就是人生的快乐定律。生命中快乐的事情不是很多,但是快乐是可以创造的,就看你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正如智者给年轻人的四句忠告,当你记住并能悟出其中的真谛时,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快乐并且能为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学会把快乐定律运用到生活中去,你的旅途将会减少挫折,你的生活也将会充满快乐,并把快乐传给别人。
简单生活就是快乐
我们的快乐,大多是在衣食住行的方面体现出来。如果生活变得复杂化,快乐也就不那么容易获得了,越是简单的生活,就越容易收获快乐。
一群同学在一起聚会时,不知是谁提出将来要去西藏走一走的想法。这勾起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兴趣,高谈阔论的场景立刻展现。
“我想去桂林,这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阿斌说,“我要去阿尔卑斯山滑雪,去卢浮宫看画,去维也纳听音乐,最好都能实现,要不,实现一个也行。”阿斌在大谈他的宏伟理想。
坐在一旁一直沉默不语的张志伟说:“我的心愿可没你那么复杂,我希望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大家还能坐在一起,一起来吃这盒饭就行。”
“你这算什么心愿呀!明摆着,这么简单的事,随时都可以实现。”大家对他的想法进行批判,“简直太没有意思了”。
“这简直俗得掉渣了,老土!”不知谁冒出一名话,引来大家的一片笑声。
“对呀,我要的就是这种简单的事。这种俗事,随时都能得到,不像你们,想得那么遥远,那么复杂。”
的确,在生活中,太遥远的梦想,实现的时候遥遥无期,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我们的心过于向往那些遥不可及的良辰美景,而对身边触手可及的美景却视而不见。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对身边的生活出现种种的不满,没有塞纳河畔的歌声、没有香榭丽舍大街的浪漫、没有凯旋门的壮观……还有许多的没有,所以我们总是不快乐。
詹妮弗·梅西是休斯敦大学的一年级学生。她第一次在信用卡上签了名,得到了一件T恤衫。一年后,她发现已经在十四张信用卡上签了字,总计消费高达两万美元。
三十四岁的佩奇·霍尔度完蜜月回来,发现自己已经被老板炒了鱿鱼。她和丈夫不得不开始盘算如何偿付结婚、度蜜月以及购置新房家具的1.82万美元的现金。
与以往其他年代的人不同,现在美国十八岁至三十五岁的青年都是伴随着债务文化成长的。这种文化是由方便易行的信用卡产品、持续繁荣的经济以及昂贵的生活方式组成的。有关人士指出,现在许多美国青年往往是靠欠单生活,利用信用卡和贷款,来支付餐馆费用,来购买高科技玩具,以及新款汽车。有很多学生在他们大学毕业之前,就已经债台高筑。因债务缠身,不少人发现自己现在已经很难买得起房了。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得竭尽全力来偿还我们的欠款。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信用卡不好,是“超前消费”不对,还是经济繁荣、高科技发展有罪?
还是一位美国青年自己说出了问题所在:电影、电视节目以及广告都在鼓吹这样一种观念——当今的年轻人有权享受丰富的生活方式。“在那疯狂的紧跟时髦生活的浪潮中,我们便不知不觉地陷入了金融麻烦中”。
睿智的中国古人早就指出:“世味浓,不求忙而忙自至。”所谓“世味”,就是尘世生活中为许多人所追求的舒适的物质享受、为人欣羡的社会地位、显赫的名声,等等。今日的青年人追求的“时髦”、“新潮”、“时尚”、“流行”,也是一种“世味”,其中的内涵说穿了,也不离物质享受和对“上等人”社会地位的尊崇。这种“世味”一“浓”,人就会像被鞭子抽打的陀螺一样忙碌起来——或拼命打工,或投机钻营,应酬、奔波、操心……你就会发现自己很难再有轻松地躺在家中床上读书的时间,也很难再有与三五朋友坐在一起“侃大山”的闲暇。你忙得会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生日,你忙得会没有时间陪父母叙叙家常……
可怜的美国青年人,在电影、电视节目以及广告的强大鼓动下,“世味”一“浓”再“浓”,疯狂地紧跟时髦生活,结果“不知不觉地陷入了金融麻烦中”。今日的美国青年人尽管也在努力工作,收入往往也很可观,但收入永远也赶不上层出不穷的吸引人的消费产品的增多。如果他们不克制自己的消费,不适当减弱浓烈的“世味”,他们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生活。
在人的一生当中,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迷惘里,还不如过着简单的生活,舒展身心,享受用金钱也买不到的满足来得快乐。
“只有简单着,才能快乐着。”不奢求华屋美厦,不垂涎山珍海味,不追时髦,不扮贵人相,过一种简朴素净的生活,过一种外在的财富也许不如人意,但内心充实富有的生活。这是自然的生活,有劳有逸,有工作着的乐趣,也有与家人共享天伦的温馨、自由活动的闲暇,还用去忙里偷闲吗?“世味淡,不偷闲而闲自来。”
西方包括美国的许多人,现在倡导过一种“简单的生活”。他们试着离开汽车、电子产品、时尚圈子,看能不能活得快乐。这被称作“草根运动”。他们强调简化自己的生活,而非完全抛弃物欲。《不要为琐事烦恼》一书的作者在书中谈了他自己是如何“简单生活”的——
他在几年前换了办公室,新办公室比原来的便宜,使他减少了一些财务上的压力。另外,新办公室离家很近,以前需要十五分钟的车程,现在只要五分钟就可以了。作者一年几乎要工作五十周,现在这个简化的策略,使他无形中一年省下了两百个小时。当然,以前的办公室看起来气派一些,但作者现在回顾起来,真是不值得为那“气派”付出那么多。
在中国的城市青年中,与一些仍孜孜追求物质财富的同龄人不同,另一些青年人也开始过起了简单的生活。《北京青年报》介绍了一个叫杨景的青年人。他自称是一个崇尚简约的人。在周围的人都热衷于大搞居室装修的时风中,他住的房子没有装修就“白着”住进去了。他说:“装修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装修。”“房子是给自己住的,不是给别人看的。”他还略带几分鄙夷地说:“将自己居住的房子装修得像个五星级宾馆,简直是太土了!”在他看来,由着个性简单地装修一下,更顺眼、更舒服。在吃的方面,像杨景这样的年轻人认为粗茶淡饭足矣。穿的方面,简洁朴素。
也许这些年轻人的做法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风格,但对于我们这个以过度消费、疯狂追求时髦而牺牲掉人生真正快乐的世界来说,他们是明智的一群。
“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有“布衣将军”之称的冯玉祥生活就很简单。1934年春,蒋介石派孙科去拜访冯玉祥。冯玉祥以惯常的家常饭招待,吃的是馒头、小米粥,只有四样小菜。孙科吃得很香,说:“我在南京吃的是海参鱼翅,却没有冯先生的饭菜香甜。真怪!”怪吗?在崇尚简单生活的人看来,这才是生活的真味。
简单的生活是快乐的源头,为我们省去了多少欲求不得满足的烦恼,又为我们开阔了多少身心解放的快乐空间!
“简单生活”并不是要你放弃所有的一切,自甘贫贱。简单生活是必须从你的实际出发,诚实地面对自己,想想生命中对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这样的“简单生活”才会快乐。
快乐是自己的事情
生活中,有很多人之所以过得不快乐,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快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我们根本不必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快乐是自己的事情。我们应该听从自己内心的指挥,自己把握快乐。
从前,在威尼斯的一座高山顶上,住着一位年老的智者。至于他有多么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智慧,没有一个人知道。人们只是盛传他能回答任何人的任何问题。有两个调皮的小男孩儿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可以愚弄他,于是就抓来了一只小鸟放在手心,一脸诡笑地问老人:“都说你能回答任何人提出的任何问题,那么请你告诉我,这只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老人想了想,完全明白孩子的意图,便毫不迟疑地说:“孩子啊,如果我说这鸟是活的,你就会马上捏死它;如果我说它是死的呢,你就会放手让它飞走。孩子,你的手掌握着生杀大权啊!”
同样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每个人的手里都握着关系成败与哀乐的大权。
有一个人夜里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看到一位头戴白帽,脚穿白鞋,腰佩黑剑的壮士,向他大声叱责,并向他的脸上吐口水……于是他从梦中惊醒过来。
次日,他闷闷不乐地对他的朋友说:“我自小到大从未受过别人的侮辱。但昨夜梦里却被人骂并吐了口水,我心有不甘,一定要找出这个人来,否则我将一死了之。”
于是,他每天起来便站在熙来攘往的十字路口寻找梦中的敌人。他始终没有找到这个人。
人常常会假想一些敌人,然后累积许多仇恨,使自己产生许多毒素,结果把自己活活毒死。
莎士比亚曾告诫我们:“使心地清静,是青年人最大的使命。”心中怀着一股怒气,受伤害最大的是自己,不如静下心来,寻找自己的快乐。
一位朋友讲过他的一次经历:“一天下班后我乘中巴回家。车上的人很多,过道上站满了人。站在我面前的是一对恋人。他们亲热地互相挽着。那女孩儿背对着我。她的背影看上去很标致,高挑、匀称、活力四射。她的头发是染过的,是最时髦的金黄色,穿着一条最流行的吊带裙,露出香肩,是一个典型的都市女孩儿,时尚、前卫、性感。他们靠得很近,低声絮语着什么。女孩儿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笑声不加节制,好像是在向车上的人挑衅:你看,我比你们快乐得多!笑声引得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他们。大家的目光里似乎有艳羡。不,我发觉他们的眼神里还有一种惊讶,难道女孩儿美得让人吃惊?我也有一种冲动,想看看女孩儿的脸,看看那张倾城的脸上洋溢着怎样的幸福。但女孩儿没回头,她的眼里只有她的情人。”
后来,他们大概聊到了电影《泰坦尼克号》。这时那女孩儿便轻轻地哼起了那首主题歌。女孩儿的嗓音很美,把那首缠绵悱恻的歌处理得很到位。虽然只是随便哼哼,却有一番特别动人的力量。我想,只有足够幸福和自信的人,才会在人群里肆无忌惮地欢歌。这样想来,便觉得心里酸酸的。像我这样从内到外都极为孤独的人,何时才会有这样旁若无人的欢乐歌声?
“很巧,我和那对恋人在同一站下了车。这让我有机会看到女孩儿的脸。我的心里有些紧张,不知道自己将看到一个多么令人悦目的绝色佳人。可就在我大步流星地赶上他们并回头观望时,我惊呆了。我也理解了在此之前车上那些惊诧的眼睛。我看到的是张什么样的脸啊!那是一张被烧坏了的脸,用“触目惊心”这个词来形容毫不夸张!真搞不清,这样的女孩儿居然会有那么快乐的心境。”
朋友讲完他的故事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感慨道:“上帝真是公平的,他不但把霉运给了那个女孩儿,也把好心情给了她!”
其实掌控心灵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
释迦牟尼说过:“妥善调整过的自己,比世上任何君王更加尊贵。”由此可知,“妥善调整过的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快乐是自己的事情。我们可以随时调换手中的遥控器,将心灵的视窗调整到快乐频道。
快乐是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掌握好自己的心舵,使它驶进快乐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