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不形于色,谓之厚
《三国志·先主传》中有关于“喜怒不形于色”的描述,说的是刘备身长七尺五寸,两只手能垂到膝盖,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他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为如此,刘备才被神化为奇人奇像,所以才能拥有那么多的追随者,从而成就大业。这跟刘备被宣扬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
喜怒不形于色,谓之智慧
凡是城府很深的人大都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人们很难从他的表情和举止来判断他内心的想法。尽管人的内心总是能通过外形的变化表现出来,人们的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往往能代表他内心的想法,而脸上总是没有表情的人不仅能增加他的神秘性,同时也能树立自己的权威,若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如此表现,那么他的下属应该不敢轻易背叛他。厚黑学中教导我们,要学会喜怒不形于色。
喜怒不形于色,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阅历和性格。这样他每时每刻都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但是这一点要想做到是十分困难的,除非一个人能有很深的人生阅历。成功的人和社会经历比较丰富的人往往能达到这一种境界。遇到事情要坚强,学会忍耐,学会磨练自己的性格,做事情时要给自己留些余地。这样便会逐渐成熟起来,而且不容易让别人发现你的真正心思。遇事时要少说多看,凡事忍耐,让自己冷静下来,用理智的思维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一般人遇喜都会兴奋,遇悲则哀伤不已。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如此表现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人们会根据你的喜怒来调整和你相处的方式,你的意志也就会在无形之中受到别人的控制。有的时候,如果你的喜怒表达有欠妥当,还会遭来祸端。聪明的人为控制自己的喜怒,终生都在有意识地磨炼自己,把这视为生存智慧。
喜怒不形于色是领导者的风范
公元1600年,北方民族势力强盛,并且不断地用武力强迫东晋,司马王朝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谢安当时任东晋的宰相。
一次,北方的前秦进攻南方,并率领百万大军渡江而来。东晋当时势力弱小,只有几万人。虽说历史上不乏以少胜多的例子,但是此次实在是双方力量悬殊,东晋人民也失去胜利的信心。当人人都准备逃难的时候,宰相谢安却纹丝不动,沉着冷静。当他一切都部署好之后,便悠然自得地饮酒下棋。
由于谢安的运筹帷幄,又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东晋艰苦地打赢了这场仗。获胜的消息传到宰相府,此时谢安正与人对弈,知道消息后,他仍旧面无表情,若无其事地下棋。客人好奇地问他:“有什么要事吗?”谢安却说:“没什么,打了胜仗。”
在外人面前,既使是天大的喜事,谢安也仍旧面无其事,直到客人走后,谢安回到屋内,一不小心碰到门槛,把木屐也撞断了,谢安也没有发觉,他硬是把这份胜利的喜悦压在心里。
楚汉相争时期,有一次刘邦和项羽在阵前对话,刘邦历数项羽的罪状,项羽大怒,命令潜伏的士兵放箭射杀刘邦。刘邦躲闪不及,一支箭射中胸口,伤势严重,刘邦甚至痛得无法起身。
此时事态严峻,若是主将受伤,群龙便无首。万一楚军乘胜追击,那么汉军就会溃败了。于是刘邦忍了忍,他镇静下来,趁人不注意,竟手放在自己的脚上,对项羽大声喊道:“碰巧你们射中了,不过可惜射中了我的脚,并不是我的身体。”士兵听见刘邦这样说,便稳定下来,最终也没有被楚军攻陷。
因此,能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才是领导者重要的手段,当组织内部遭遇困难时,如果领导者露出不安的表情或慌乱的态度,便会影响到全体员工,一旦根基动摇,就会带来崩溃。这种情况下,如果领导者能保持冷静、若无其事的态度,就能使属下的心里平静。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他们并不是没有喜怒哀乐,而是不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罢了。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果想开创自己的一份事业,就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小人看出破绽,同时也能让自己的人格魅力提升。
适度示弱,谓之厚
生活中常常需要适度示弱。这是一种处事的人生智慧。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矛盾,尽管这些事情并不涉及到大是大非。就像朋友之间的争吵,夫妻之间的矛盾,父母和孩子的代沟等等。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逞强,并不示弱,就会失去很多。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这就是适度示弱的优势,这需要一种豁达博大的胸襟。学会适度示弱,才是宽厚之人。
适度示弱是人生的智慧
适度示弱更需要勇气。为了实现生活中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难免会遇到挫折和不如意,很多时候都会遇到忍无可忍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适度示弱就显得尤为重要。示弱可以帮助我们积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正如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而成为千古名将,而项羽不肯低头只落得个乌江自刎。逞强需要勇气,示弱也是如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国时期,蜀国为了平定周边少数民族的叛乱,便设法劝降归属。但是孟获所统治的少数民族却负隅顽抗。诸葛亮最后七擒孟获,终于让孟获心服口服。
诸葛亮为平定南方,采取的是攻心政策,对南蛮首领孟获捉住就放。经过反复六次胜利之后,孟获还是不认输。他向乌戈国王求援,率领三万藤甲兵,在桃花渡口与诸葛亮对阵。诸葛亮派大将魏延对阵,但是藤甲兵十分厉害,刀剑不入,蜀军难以抵抗。藤甲兵并不乘胜追击,只是返回。因为藤甲都用油浸透,所以能轻易地渡河而去。魏延向诸葛亮报告了情况,大臣们都劝诸葛亮班师回朝。但诸葛亮说:“我们好不容易才走到此步,岂能容易放弃?”
诸葛亮便亲自勘察地形,他来到一座山,望见一条形状像盘蛇的山谷,山谷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中间是大道,没有树木杂草。他便问周围的山民:“这是什么地方?”
山民说:“这是盘蛇谷。”
诸葛亮大喜,便立刻打道回去。他命令马岱准备车,竹竿等东西放在盘蛇谷两边,并命令赵云按照他的要求准备东西放在路口,命令魏延与藤甲兵交战。并且要在半个月内连输十五仗,丢弃七个营寨,把藤甲兵引进盘蛇谷。
孟获在刚开始打了胜仗之后,便对乌戈国王说:“恭贺贵军胜利,蜀军怎能是你我的对手呢?不过,我想诸葛亮惯用埋伏火攻的计策,今后与他们交战,只要看见山,或者山谷中有树木的地方,千万不能进去。”
国王说:“你说的对,藤甲兵就怕火,我们要防止诸葛亮放火进攻。”
随后,魏延与藤甲兵交战,每战必败,半月内连败十五次,并且丢了七个营寨。
藤甲兵每次追杀,国王一见树木茂盛的地方便停止前进,派人远望。果然,看见树林深处隐隐有军旗飘扬,便笑着说:“果然诸葛亮在树林里埋伏,想用火攻,我偏不上当。这次他败定了。”
第十六天,魏延又来挑战。乌戈国王打败魏延,魏延向着盘蛇谷逃跑。国王派兵追赶,见盘蛇谷中并没有树木,又见粮车在附近。便大喜,放心进谷。忽然粮车起火,国王正要往回走,但是山谷两边乱丢火把,道路中间火药爆炸。三万藤甲兵无路可逃,全被烧死。作为乌戈国王后援的孟获又再次被堵拦,被诸葛亮活捉。孟获心服口服,归顺蜀国。
战后,诸葛亮对诸位将领说:“我料定敌人一定会预防我在树林里埋伏放火,于是我就故意布置军旗,让他们相信。我让魏延连输十五次,让孟获知道我军不是他们的对手,这样他们骄傲轻敌,才会放心地追到盘蛇谷来。我早就听说利于水的东西一定怕火,藤甲是用油浸过的,见火必着。”
众将领钦佩不已。
适度示弱是一种气度
强和弱往往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可以转化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强者的弱总是被成功的光环所遮盖,强者示弱更能体现人生的清醒和智慧。有句话叫“枪打出头鸟”,越是刻意显露自己才华的人越是容易遭受挑战和摩擦。嫉妒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一种社会心理,生活中的幸运的人和拥有成就的人都是被人嫉妒的对象。在无法消除这种心理状态时,适度的示弱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将嫉妒的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
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总是需要被人尊重的,示弱便是放低自己的位置,降低自己的姿态,这样会让弱者充分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和平等。并且强者还是强者,会越来越强,弱者能从中得到慰藉和平衡。这样正是两全其美,为自己营造了一种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
示威人人都会,但是懂得适度示弱,却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做到。示弱需要智慧,也需要度量。做人若总是争强好胜,则不利于事业的发展;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争强好胜,便会损害他人的自尊,同时也会引来小人的仇恨,不经意间就为自己设下陷阱。虽然逞了一时的威风,但是却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相反,那些懂得宽容和示弱的人往往会是最后的成功者,因为他们懂得隐藏自己的光芒,懂得进退。
成功的人在失败者面前,要学会淡化自己的光芒,向对方适度示弱。真正的强者往往都会保持示弱的状态,这种示弱的结果,反而能让自身的环境状态不断提高。这就是人生成功的智慧与境界。在地位低的人面前,地位高的人更应懂得谦让和示弱,这样会给地位低的人带来尊重和心灵的慰藉,从而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人生的道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示弱会让人生达到一个更好的境界。适度示弱,便能赢得更加宽广的天地。
聪明之中装糊涂,谓之厚
用你自己的语言与每一个人说话。貌似愚人者并非愚人,愚者本身才是愚人。其实在许多情况下,最高智慧在于显得一无所知。你不必是白痴,只是假装而已。智慧对愚人并不紧要,疯人根本不注重理智。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想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敬重,我们就需要学会掩饰自己的聪明,假装糊涂。
糊涂是人生的哲学
搞好人际关系是需要润滑剂的,正如机器要正常运转需要润滑剂一样。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陷入僵局时,《厚黑学》认为:“糊涂”,就是一种极好的润滑剂。提到“糊涂”,人们自然会想起郑板桥的那句名言。“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为糊涂更难,是聪明亦难,糊涂亦难。”
在小说《红楼梦》中,薛宝钗待人接物不仅谋略高超了,而且善于从小事做起。元春省亲与众人共叙同乐之时,制一灯谜,令宝玉及众裙裾粉黛们去猜。黛玉、湘云一干人等一猜就中,眉宇之间甚为不屑,而宝钗对这“并无甚新奇”,“一见就猜着”的谜语,却“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有专家们一语点破:此谓之“装愚守拙”。因其颇合贾府当权者“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训,用一句老百姓通俗的话说就是“心里明白别张狂”,要学会装傻。想必大家都对《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情节记忆犹深。武松喝醉的样子东倒西歪,并且还能将蒋门神打得鼻青脸肿,毫无还手之力。这其中的醉绝非是真正的喝醉,也并非歪打正着。这是看似醉其实并不醉的做法,这是为了让对方迷惑放松警惕所致。武松的假装糊涂实在是一种精彩。
一个有才华的人,一定要做到不露锋芒,这样既能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成为处世高手,不但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而且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当你获得成就的时候,骄傲自满、盛气凌人、目空一切,这样不遭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无论你有多么出众的才华,都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优秀,过于了不起,若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甚至把自己看成伟大的人物,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栽在你自己流露出来的锋芒中。掩饰才华,谦虚谨慎,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宋高宗时期,有一次宫廷的厨师为皇帝煮馄饨,没有煮熟。皇帝大怒,把这个厨师关进了大牢里。不久之后,一个戏班子上台演戏,两个演员扮作读书人互问对方的生日。一个说:“我是甲子生。”另一个说是“丙子生”。于是第三个演员就到皇帝面前告状说:“这两个人都应该抓到监狱里去。”皇帝问其原因。这个人说:“甲子和饼子都是生的,这犯下的错误不就跟皇上您处罚的宫廷御厨一样吗?所以他们也应当下大狱。”皇帝听了大笑起来,同时也明白了他的用意,便赦免了那个厨师。在皇帝面前谈“生”就是大罪,这是很荒谬的。演员对皇帝的荒谬假装糊涂从而救了那个厨师。这样的装糊涂实在是高明,算得上是巧夺天工。
该糊涂时要糊涂
一个聪明人日常生活中的清醒和争执还是很必要的。但是必须牢记,该糊涂时一定别明白。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水浒传》中关于潘金莲与武大郎的故事,武大若采用我们现在所说的糊涂法,也不至于会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
在武松离开家之前,特意嘱咐他的哥哥武大说:“有什么事你且不必与她计较,一切等我回来再说。”武松心里明白嫂嫂潘金莲的为人,却并不给武大道破。武松知道武大生性软弱,万一他接受不了嫂嫂做的一些不义之事,发作起来他是斗不过潘金莲的。于是便嘱咐哥哥以后要晚出早归。因为这一番话,武大开始起了疑心,他本来就很紧张这个如花似玉的妻子,于是他开始处处留心。每天日上三竿才出门,而不到正午又回去了。他的这种反常行为自然引起了潘的不满,她不再感念武大的收留之恩,而是变本加厉地与西门庆私会。
传得沸沸扬扬的谣言自然令武大忍无可忍,毕竟自己也是个有血性的男人啊!于是他便想方设法地去捉奸,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处呢,西门庆有钱有势,功夫又好,武大岂是他的对手?于是,武大被西门庆打得一病不起,在病中武大还威胁潘金莲说等武松回来了让他报仇。正是这句话让潘金莲和西门庆起了杀人灭口之心。武大的下场实属可悲。
最后虽然武松还是以牙还牙,让西门庆、潘金莲偿还了欠下的血债,但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武大抓奸不成反被奸夫淫妇害死,有理也无法再伸了,若没有弟弟武松给出这口恶气,便只有做个游荡于荒郊野外的孤魂冤鬼。有理之人惨遭不幸,奸淫之徒却逍遥自在,这样的结局难道不让人痛心吗?不错,武大的仇是报了,可武松却也险些因此而丧命,从轻发落后还是落得个刺配边地的命运,好好的一个家庭就这样支离破碎了。如果当初武大听从武松的劝告,脸皮稍微厚一点,对潘金莲的行为装傻充愣,任由她胡闹下去而不闻不问,依旧早出晚归,装做什么也不知道呢,天大的事等兄弟回来后再说,结果恐怕就不会是这样了。假装糊涂先将潘金莲稳住,待到武松回来后,或是送官府处理,或是再将他们杀掉,武大郎都不会成为无谓而又毫无价值的牺牲品,代价也就不会那么大了。
人有聪明和糊涂之分,而糊涂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假装笨拙,这其实就是人生的智慧,所谓的真人不露相就是这个道理。反之,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往往容易在生活中遇到绊脚石。人若是真正领悟了糊涂的奥妙之后,在事业和人际关系方面都能得到一个很好的提升。这是一种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生活中的奥妙之处。
能屈能伸,谓之厚
在通往成功的征途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很多人都能忍受艰苦的环境,但是却无法忍受精神上的半点屈辱,这样的话即便有很好的机会,往往也会错失掉。厚黑学中告诉我们:“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很多时候,若只是一味针锋相对,只会弄得头破血流,得不到半点好处。但是如果把别人的嘲笑和羞辱当作自己奋进的力量的话,会拥有更大的收获。
能屈能伸,明哲保身
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就要有“厚脸皮”的狠劲。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做丢脸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人都是身不由己的。毕竟世事艰难,人很难保证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不丢脸。若想争取成功的机会就不要在乎面子,只有这个样子才有可能得到比别人都多的机会。中国历史上不乏能屈能伸的伟人,勾践的卧薪尝胆,韩信的胯下之辱,刘备的三顾茅庐,他们都是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耻辱,才成就伟业。
三国时有一次,曹操请刘备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是何用意,心里一直忐忑不安。酒喝到正酣的时候,忽然天空乌云密布,倾盆大雨即将下来。曹操对刘备说:“玄德历经四方,一定非常了解当今世上的英雄吧。请说说你的看法吧。”刘备便说出了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璋、张鲁、张绣等名人志士。岂料刚说完,曹操便哈哈大笑说:“这些都是碌碌无为之辈,又何足挂齿呢?”刘备说:“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丞相以为呢?”曹操说:“但凡英雄,都会胸怀大志,有胸怀天下的志气。”刘备问:“那丞相以为当今天下有谁能担当此任呢?”
曹操先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中,能担当此任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刘备闻听此言,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也不知不觉掉到地上,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便镇定地弯下腰把筷子拾起来,还说:“雷声太大了,真是吓人。”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害怕雷声吗?”刘备说:“一打雷风云都变色,这样的天气谁不怕呢?”这样,刘备就把自己听到曹操的话失态的局面挽救了。尽管刘备表现得十分懦弱,却让曹操觉得他胸无大志,从此也不会把他列入敌人的行列。刘备为自己事业的发展赢得了一个好的环境。
一个人若是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才华,就很容易遭受到非议和嫉妒,人生就是如此。刘备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懂得明哲保身,并且急流勇退。但是他并不是消极地避避风头,他在养精蓄锐,等待机会让自己重振汉家雄风。他甚至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不管当时的诸葛亮是多么清高傲慢,他都不在乎。若想成就事业,就必须要能屈能伸,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人们必须要学会能屈能伸,学会容忍一时的屈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智,只有这样才能应付未来更多更困难的问题。正如身体柔软的虫子收缩是为了求得伸展的机会,而龙蛇之所以要踅伏是为了能保全自己。为一时之气而丢掉自己的长远目标,当时你可能无所感觉,但是他日你想起来一定会后悔自己的决定。身处敌强我弱的境遇时,一定要学会能屈能伸,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司马懿的屈伸之术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他亲自统率一支人马,驻扎在离魏营很近的地方。他一再派人挑战,但是魏兵就是不出来应战。于是诸葛亮便想出了一个计策去刺激司马懿。他取来一套女人穿的衣服,放在一个大盒子里,并附上了一封书信,派人送到魏军大营。魏国的将领便将来人引去见司马懿。司马懿当众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套女人衣服,还有书信。拆开一看,上面写道:
你身为大将,统率中原大军,却不敢武力相斗,一决生死。只是安于躲在土巢之中,害怕被刀剑所伤。你这种做法和妇人有什么两样。现在我送给你一套妇女服装,如果你还是不敢出战的话,就恭敬地跪拜接受我的礼物,若是你还有羞耻之心的话,还有男子气概的话,就送还回来,决定期限我们一决生死。
司马懿看后心中大怒,但是他却表面故作镇静,笑着说:“孔明把我看成妇人了吗?”他接受了衣服,并且下令厚待送衣的使者。
魏军将领得知此事后,非常气愤,便来见司马懿说:“我们也算是魏国的名将了,怎么能忍受蜀军这样的侮辱呢?请下令让我们立即出战吧。”司马懿说:“我并不是甘心忍受侮辱,也不是不敢出战,只是天子早就有了明确的旨意令我们要坚守不战,如果现在出战就违抗君王的命令了。”众将士还是愤怒难息。司马懿便说:“既要出战,等我向天子申报了再说,这样大家也好同心协力迎敌,如何?”将士们答应了。
司马懿写好奏章,派使者前往京城。皇帝曹睿打开便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便对大臣们说:“司马懿既然已经坚守不会出战,现在为何又请求开战呢?”一个将领说:“司马懿本来不想出战,只是因为诸葛亮侮辱的缘故,众将士太愤怒,才故意上了这道奏章。希望陛下能重新明确地申明一下坚守不战的旨意,遏制一下众将士的愤怒。”于是皇帝便派人前往魏军大营宣布不准出战,违令者斩。魏军将士一听,只好遵从。
其实司马懿早就猜出这是诸葛亮的激将法,但是他更知道如果盲目出战,正好中了孔明的计策,必然大败。司马懿只能忍受诸葛亮的侮辱,他坚持不战,诸葛亮也无可奈何。这就是司马懿的能屈能伸。
能屈能伸,其实屈辱只是暂时的。暂时的忍辱负重是为了能达到长久的事业和理想,不能忍受一时的屈辱便不能让自己的目标实现,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人生中的机会往往就在一步之遥,若是能忍受一时的困境,便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成就大事的人从来不在乎一时的屈辱,因为他们的目标就在眼前,为了这个目标付出代价也是理所应当的。
抓住要害,一招克敌
抓住要害即找出他人最薄的弱点。一招克敌就是通过充分的准备,有组织、有计划、有突破点,结合自身情况和优势,一旦出击,必有收获!
抓住心理弱点,来攻之其人
俗话“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与缺陷,只要能够抓住弱点进行攻击,就会无往不利,战无不胜。厚黑学中的“抓住要害,一招克敌”本意即是我们要充分掌握对方的各种资料,特别是对方的弱点,这往往会使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生如战场,知己知彼对人生的成败很重要,尤其是我们要能从他人的性格特点中找到致命的弱点,施以相应的措施迫其就范,为我所用。不然的话,如果一个人死守清规戒律,不会做到随机应变,有的放矢,那么,自己免不了处处碰壁的命运。
有句俗话“蛇打七寸”。每个人都有其要害之处,只要抓住对方的要害,那么办起事就容易多了,有时甚至可以牵着他的鼻子走。所以即使有突发状况发生,也不要慌张。巧用智能,抓住对方的心理,则事可成矣!然而在商务谈判桌上,若要逼人就范,秘诀就在于,对方心里怕什么,你就专给他什么,抓住其心理弱点。
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都是南方的小国,他们依靠本国丰富的金、锡、铜、铁资源作为财力的依恃,利用铁来生产武器,加之以许多贵重的物品和丰富的资源,作为进出中原的凭借,使国强盛,参与中原的争霸,互争天下。在这两个国家激烈竞争,无法分出胜负的情况下,便互相进攻。越王勾践就依靠有理财才能的范蠡及精通军略的文种与吴王夫差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