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使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每天都面临着多种机遇的诱惑,迎接着变幻无穷的挑战。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来丰富我们的智慧,提高我们的才干,进而开拓我们的事业,同社会与时俱进,这是每个人的期望。但是,这一切一切的前提,是人们必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失去了健康的根基,理想的大厦必将轰然倒下,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知识都比不上关于你自己身体知识的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了足够的健康知识,才能懂得怎样去呵护他,怎样使他保持最佳的状态,以给你美好的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睡眠是人的本能,不学就会。但是,使睡眠平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人因睡眠障碍,头脑昏沉,无精打采,直接影响了身心健康。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付给了睡眠,这是多么大的代价!所以一定要重视睡眠,掌握有关睡眠的知识,提高睡眠质量,促进机体健康。
睡眠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睡眠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有关,在脑干的中央部位,有许多散在的神经细胞,它们通过神经纤维相联接,交织如网,称为“网状结构”,它的功能是激动整个大脑皮层,维持大脑兴奋水平,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当它向上的冲动减少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活动水平面就降低,由兴奋转向抑制,抑制从局部向周围扩散,当抑制达到一定范围就进入了睡眠状态。
对睡眠,专家根据正常人的脑电图的观察,发现睡眠过程中有两种互相交替出现的状态:先是表现为振幅大,频率慢的波,称为慢波睡眠。此时呼吸深慢而均匀,脉搏血压较稳定,脑垂体分泌的“生长素”增加,促进身体的合成代谢,使体力得到恢复,有人称之为“身体的睡眠”;之后脑电图上出现频率快的波,称为快波睡眠,这时,眼球快速运动,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比慢波睡眠时多30%—50%,脑细胞代谢旺盛,使脑力得到恢复,因而称之为“脑的睡眠”。这两个过程大约需要2个小时,两者反复交替,一夜大约4—5次。年龄不同快波睡眠与慢波睡眠所占的时间比例也不同,成人快波睡眠的时间约占整个睡眠过程的四分之一,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更少些。儿童快波睡眠时间的比例可达二分之一,因而对大脑发育有利。
一、睡眠是生理需要
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运动和静止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在不断变化中达到新的平衡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平衡也就是处于和谐状态。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其自身的许多方面也同样体现了自然界的这一法则。例如,生命物质的积累与消耗,能量的获得与释放等新陈代谢现象,贯穿于人的一生,而正是由于这些现象,人才能完成由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
人的生存需要能量,如活动需要机械能,维持正常体温需要热能,神经传导需要电能等。这些能量的获得都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把食物消化分解为人体能够吸收利用的成分,并贮存在人体中而获得的。这些成分即是使人体完成生命活动的能量。贮存能量和消耗能量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只不过两者在数量上时大时小。白天人处于活动状态时,能量的消耗是主要的;夜晚人处于睡眠状态时,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减弱,能量消耗大为减少,此时体内的能量贮存大于消耗,积累的能量为第二天的活动做好了准备。因此说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
二、人类必须睡觉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白天多数都进行工作、劳动,到了晚上很自然地就会有困意,睡眠是人类生活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人谓:“日思三餐,夜思一宿”。经过睡眠可以使人们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能够以更饱满的精力和热情投入生活。
如果剥夺了人们的睡眠,不让他像正常人那样去有节律地睡眠,对健康会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先来看个实验:
有一个叫彼得·特里普的美国人,自告奋勇地参加了一项200个小时不睡觉的实验。在前三天,一切正常,到了第四天出现了精神崩溃状态,表现得对本来并不滑稽的事情也捧腹大笑,不能自控;一些不值得悲哀的消息,听了之后竟莫名其妙地嚎啕大哭;本来自己没有戴帽子,却不断地埋怨自己头上的帽子压得太重。到了第五天,受试者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一会儿说别人的上衣像正在爬行的蠕虫,一会儿又说自己从着了火的房里跑出来。200个小时后,他受到类似精神病一样的折磨,几乎疯了。在到201小时13分钟时,受试者再也无法坚持,被人架到桌子上。他睡了9小时11分钟后便一切正常了。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人不睡觉是不行的。难怪古罗马“以不让犯人睡觉来杀死犯人”的刑罚,作为最残酷的死刑之一。如此看来,若剥夺了一个人睡觉的权利,就和接受极刑一样。
三、睡眠对健康的作用
睡眠对生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睡眠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是有积极作用的。
1.消除疲劳:在日常生活中谁都知道,在身体状态不佳时,或在剧烈活动后感到疲惫不堪时,如果能美美地睡上一觉,则体力和精力就会很快得到恢复。这是因为人体内各组织器官,都处于不断的生理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也积累起大量的代谢废物,这些废物如乳酸等,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人就会感到疲劳,这是人体神经系统对体内代谢废物积累所作出的保护性反应,此时如果不停下来休息,就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伤害,神经系统调节失灵,人体的抵抗力也会有所下降。
2.防病社病: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有着许多积极作用。充足适宜的睡眠既可预防疾病的发生,也能在已患疾病时促使病情减轻与好转。先从预防疾病的方面来说,有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实验:用两组猴子,一组是疲劳状态下的猴子,一组是不疲劳的猴子,同时都注射等量的致病菌。结果疲劳组的猴子被感染患了病,而不疲劳的猴子却安然无恙。可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一个人患了某种病或者感冒发烧时,在民间的一般处理方法是先让病人睡一觉歇息一下,病人一觉醒来后多数也能觉得轻松了许多。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美国哈佛大学科留卡博士认为,哺乳动物能把人体内细菌制造的胞壁酸贮存在脑内,促进睡眠,以保证人体正常休息的需要,这一点在患病时尤为重要。当人们患病后,细菌再生的胞壁酸就会增加,从而使睡眠增加,随之机体的免疫过程也相应增加。
3.促进发育:对于一个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少年儿童来讲,身体发育状况的好坏,与睡眠质量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是由生长激素控制的,生长激素分泌充足孩子发育就好一些,如果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则孩子的生长发育就会迟缓。这种有促进生长发育作用的生长激素,多数是在睡眠过程中分泌出来的,醒来以后则分泌减少或停止。所以,要想使少年儿童能很好地生长发育,就必须让他有足够的睡眠。
4.提高智力:一个人工作效率的高低,对事物接受与反应的敏捷速度,以及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均与他的睡眠好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年龄尚小的学生,其智商的高低,学习成绩的优劣,与睡眠充足与否的关系更为密切。有研究表明,7—8岁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地与他们的睡眠时间长短有关。那些每天睡眠少于8小时的孩子,61%的人学习成绩差,有的还跟不上班,39%的人勉强达到平均分数线。然而,在每晚睡眠时间达10个小时左右的孩子中,只有13%的人是功课较差的,76%的孩子学习成绩中等,11%的孩子则学习成绩优良。
5.延长寿命: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睡眠,这对于一个珍惜时间的人来讲好似是一个时间的浪费,其实不然,一个人如果没有充足的睡眠,则可使他的寿命明显缩短。人在睡眠中身体内一切生理活动均会减慢,处于恢复和重新积累能量的过程。如果长时间的不睡觉或失眠,轻者可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重者可导致衰亡。有人在化验睡眠不足者血液时发现,其血浆总脂、β-脂蛋白和胆固醇增高,这是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柯立普克对100万名美国人进行了长达6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每晚平均睡7—8小时的寿命最长,睡眠时间超过或低于这个平均数愈多提早死亡的可能性就愈大。如成人睡眠每天不足4小时,其死亡率比每天睡足7—8小时的人高18%,适度的睡眠有利于延长寿命。美国圣地亚哥的克利布凯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100多万人的调查研究发现,30岁左右的人,一天睡眠时间如果低于5小时,他们的死亡率要比睡眠正常的人高100%;60岁以上的老年人,睡眠时间过多,也会影响他们的寿命。
事实上,睡眠对健康的积极作用还有许多,这也正是古人“不觅仙方觅睡方”的原因所在。
四、新生儿的居室
由于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体温调节能力很差,容易随外界温度的升降而波动,出现体温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因而新生儿居室要保持温暖,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但要防止穿堂风。室内温度最好维持在16—23℃,湿度在50%—60%左右。护理孩子洗澡时,室温应保持在26—28℃。夏天可经常向地面洒水,冬季可在火炉上放一水壶,不时散发水蒸气,以免室内过于干燥。桌椅、床头要用湿布擦拭。扫地前先洒水,以免尘土飞扬。开窗换气时要将孩子盖暖、挡好,以免受凉。在感冒流行时,最好谢绝亲友探视,室内要每天用食醋蒸气消毒。
五、孩子不宜睡软床,成人亦不宜睡过软的床
沙发床会影响孩子脊柱的正常发育。人的脊柱是维持正常立位姿势、负重、运动、吸收震荡、平衡肢体、保护脊髓等的重要结构。脊柱由26块脊椎骨构成,椎骨之间有椎间盘,自上而下是7个颈椎、12个胸椎、5个腰椎、5个骶椎和3—5个尾椎。脊柱的生理弯曲是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新生儿脊柱几乎没有弯曲,随着年龄的增长,静止和运动机能的发展,逐渐出现生理弯曲。出生后3个月能独立支撑头部时,才形成颈曲,6个月能独立坐时,形成胸曲,到1岁开始行走时形成腰曲,但这些弯曲尚未固定,卧床时即消失,一般到7岁后上述弯曲才被韧带固定。幼儿脊柱椎骨之间的软骨层特别发达,所以,当幼儿体位不正或长时间一侧紧张等都会引起脊柱变形。孩子长期睡在不符合生理卫生要求的床上,是造成脊柱畸形的原因之一。床太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既然睡软床不好,是不是睡硬床好呢?睡硬床无论对睡眠还是人体健康都是不利的。因为坚硬的床面不能适应人体曲线的需要,结果便对肌肉和脊柱造成严重的负担和各种各样的损害。
床过软过硬对孩子健康都不利,也就是说,不软不硬的床是合适的。理想的床应该是能适应人体表面曲线需要,在仰卧时,臀部不过度下陷为宜。
有人认为床铺越软越好,其实不然。脊柱是人体的主干。在成年人,从背面看,脊柱是正立的;从侧面看,脊柱则有4个弯曲(生理弧度),颈、腰椎向前凸,胸、骶椎向后凸。
最好的床还是木板床和炕,上面铺以9厘米厚的棉垫,则可以保持脊椎基本上处于正常生理状态。这当然不说越硬越好,因为坚硬的床也会引起脊柱变形,关键在于硬床上面要铺以较厚的软垫,有舒适保健之功效。
六、小儿不要和成人同睡一张床
成人在社会的活动范围比儿童广而多,携带各种病菌的机会也多,但是成人抵抗力较强,不一定都发病。但如果成人和小孩同睡一被窝,就容易将身上的病菌传染给小孩,小孩的抵抗力弱,就容易患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大脑组织的需氧量很大,年龄越小,需氧量越多。如果大人搂着孩子睡觉,大人的呼气会使周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孩子常常会因为脑供氧不足,而导致睡眠不稳,睡在父母中间的孩子会更严重。长期在这样的缺氧环境中睡眠,严重者可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的增长。
新生儿与成人同睡,因大人熟睡,有可能将手和被褥捂住小儿口鼻,导致窒息甚至死亡等不幸事故发生。
最好的办法,是让婴儿单独睡在可以灵活搬动的小床上,有条件的可单独放在一室,大人睡觉时,把小床搬到大床旁边以便夜里照顾小孩。
儿童不要穿紧身衣服或不合体的衣服睡觉,会影响小孩的血液循环,小孩脱衣睡觉能够睡得更加舒服、坦然,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育。小孩单独睡觉要特别注意安全。
七、新生儿应采取什么睡眠姿势
睡眠姿势可以分为仰卧、俯卧、侧卧。仰卧,有两个缺点:一是呕吐时容易被呕吐物塞噎喉咙;二是仰卧总是一个方向睡,就会引起头颅变形,形成偏头,影响头型美观。俯卧睡(趴着睡)便于肠道内的气体排出。但是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颈部肌肉长得不结实,自己还不能抬头,很容易堵住鼻口呼吸而窒息,在新生儿阶段也不宜采取。
新生儿初生时保持着胎的姿势,四肢仍屈曲,为使在产道咽进的羊水和粘液流出,生后24小时内,可采取右侧卧位,在颈下垫块小手巾,并定时改换另一侧卧位,因头颅骨骨缝没有完全闭合,长期睡向一边,头颅可能变形。婴儿吃完奶经常吐奶,刚喂完奶后,要取右侧卧位,以减少吐奶。一般每4小时左右,给新生儿调换一次卧姿,同时注意不要把耳轮压向前方。
3个月左右的小婴儿,不能用枕头。因为此时头围大于胸围,若孩子睡觉时再加枕头,会使头部前倾或偏向一侧,影响其呼吸或使其睡不舒适,天长日久,可能造成颈部畸形。对已形成头畸形的婴儿,应及时纠正不良的睡眠姿势,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经常变换体位:这是纠正宝宝扁头既有效又方便的一种方法。“右扁头”取左侧卧位;“左扁头”取右侧卧位;“枕后扁头”可左右交替侧卧,不可再取仰卧位。
2.沙袋固定法:对于习惯于某种睡姿的稍大的宝宝来说,纠正后的睡姿常不能保持长久,常在睡眠中又重新翻回到原来早已习惯的睡姿。可采用沙袋固定法矫正。用较厚的布做成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口袋,内装黄沙,若孩子是“右扁头”,就让孩子朝左侧睡,并将沙袋置放在后枕部以作固定,让孩子的头部长时间保持一种特定的姿势,有利于矫正扁头。
八、新生儿睡眠不安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新生儿睡眠不安是常遇到的问题。首先看发生的时间,是在白天还是夜晚。夜晚哭闹不睡了,对这样的孩子可以让他白天少睡一些,使他疲劳,晚上自然就能睡得好一些了。
分析孩子睡眠不安的原因,室内温度是否过高,包裹的太多,太热,这时孩子鼻尖上可能有汗珠,摸摸身上也会潮湿,应降低室温;如果孩子的小脚发凉,保暖不好,尿布湿了,母乳不足,维生素D和钙剂摄入量不足等情况,新生儿可能有低钙血症,在病的早期也表现睡觉不踏实,可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和葡萄糖酸钙以纠正。
九、新生儿在睡眠时呼吸节律不规整一般是生理现象
胎儿在妈妈的腹内,是依靠脐静脉得到氧气,通过脐动脉排出二氧化碳,根本不需要用肺呼吸,分娩后由于产道挤压的刺激,环境温度的改变等各种原因作用于小儿的呼吸中枢,使新生儿大喘一口气,这是第一次呼吸,紧接着小儿啼哭,这就有了宝宝真正的自主呼吸。但新生儿,其呼吸肌由于缺乏锻炼,呼吸能力较弱,主要靠膈肌呼吸,所以小婴儿呼吸时胸廓运动较浅,而腹部运动较明显,呈腹式呼吸。由于胸廓较软弱,随膈肌下降而下陷,气体进出肺部均受限制,使氧气与二氧化碳交换不畅,可造成宝宝缺氧而致呼吸节律不整。新生儿呼吸中枢调节功能不健全,亦可引起呼吸节律不规整,尤其在睡眠时,婴儿呼吸表现为时快时慢,甚至有时暂停呼吸,这属于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只要孩子皮肤颜色红润,不呈青紫或青灰色,就不必惊慌。
十、儿童睡眠踢被子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睡眠的目的是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熟睡以后,人体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外界的轻微刺激不能传入大脑,人体暂时失去了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使整个身心都得到休息。但是,在刚入睡还没有完全睡熟或刚要醒来还没有完全醒来的时候,大脑皮层处于局部的抑制状态,即大脑皮质的另一部分仍然保持着兴奋状态,只要外界稍有刺激,机体便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尤其是小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兴奋后极易泛化,当外界条件稍有改变时,如白天小孩玩得过于兴奋、睡前家长过分逗引小儿、睡时被子盖得太厚、衣服穿得太多、睡眠姿势不佳、患有疾病等,均可引起小儿睡眠不安、踢被子、讲梦话、哭吵等。防止小儿踢被子的措施:
1.睡眠时被子不要盖得太厚,尽量少穿衣裤,更不要以衣代被。否则,机体内多余的热量散发困难,小儿闷热难受,出汗比较多,睡不好,他就不得不采取“行动”把被子踢开。目前衣料种类繁多,一些家长喜欢用化纤面料给孩子做衣服,因为化纤类衣料透气差,不利机体散热。应该用柔软透气吸湿性好的棉织物给孩子做衣服,被子也应选用轻而不厚的。
2.睡前不要过分逗引小孩,不要恐吓小孩,不讲恐惧故事,不看惊险电影或电视,白天也不要玩得过于疲劳,否则,小孩睡着后,大脑皮质的个别区域还仍保持着兴奋状态,极易发生踢被、讲梦话等睡眠不安的情况。
3.要培养良好的睡眠姿势。头面部不要蒙在被子里,手不要放在胸前,最好让小孩向右侧睡。
4.有些疾病也是引起小儿踢被、睡眠不安的原因,如蛲虫病。因为蛲虫喜欢在晚上活动,当小儿入睡后,肛门括约肌放松,蛲虫便从肛门口爬出,在会阴、肛门周围产卵。蛲虫爬行的刺激,小儿可感到肛门口奇痒,常常迷迷糊糊用手去抓,有的甚至踢被,大哭大闹。家长不妨留意观察小儿肛门附近,如找到像小段棉纱线样的小虫爬行,那便是蛲虫,应请医生诊治。
5.如有可能,家长可以自行设计一个小睡袋,把小儿放在睡袋里。这样,家长可以安心休息,不必担心小儿踢被子后着凉感冒。
十一、尿布湿应及时换
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尿布一湿就应及时更换,因为幼儿的皮肤柔嫩,经常受潮容易刺激臀部皮肤发红,常伴有皮疹,甚至表皮浸烂,脱落,出现“红臀”,易并发霉菌或细菌感染,受损的皮肤会进一步向四周扩散,细菌及其毒素通过皮下血管进入全身,可引起败血症、毒血症,出现高热、低血压,甚至抽风、昏迷等症状。
若女婴大便后没有及时更换尿布,排出的大便有可能污染会阴部,因为女婴的尿道短,细菌可以经尿道口进入膀胱引起膀胱炎,或向上蔓延引起肾盂肾炎。有的男孩,也可因龟头包皮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尿道口出现红肿,排尿时疼痛。
尿布一湿就要更换,但要求尽量做到动作轻柔、迅速,最好不要惊醒熟睡的宝宝。
十二、判断母乳量的方法
出生后3—6小时可开始哺乳,较早开始喂奶有利于母乳分泌,防止新生儿低血糖,未喂奶前可喂少量糖水。3—4小时喂奶一次,一昼夜6—7次。4—5个月小儿一昼夜哺乳可减至5次。每次哺乳约15—20分钟,以吃饱为宜。
母乳量足够的话,婴儿多在10—15分钟之内就能吃饱,吃饱后的婴儿就不哭不闹地玩或安静地入睡。如果孩子吃完奶仍久久不能入睡,或入睡后不久又哭闹起来,或仍烦躁不安、不高兴,或未能维持3个小时就要吃奶了,这些情况都说明奶量不够。有的孩子吃奶时间较长,若用20多分钟仍吃不饱,就说明奶不足。即使在吃奶时入睡了,并不说明是吃饱入睡,而是由于吃奶时间过长,导致婴儿疲乏入睡。这样孩子睡眠中易醒来,每次醒来都有强烈吃奶欲望,常常是急促地大口大口地吮吸起来。婴儿大便少甚至几天无大便也应考虑是否是未吃饱造成的。
十三、为乳儿牙齿作保健
有些家长不注意孩子乳牙的保护,认为乳牙反正将来要被恒牙换掉,乳牙的好坏问题不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乳牙的好坏不但与乳儿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而且还直接影响恒牙的萌出及功能。在婴幼儿期,牙齿的咀嚼运动对咀嚼肌和颌骨的发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最重要的还是完好的牙齿能够充分咀嚼食物,为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发挥创造了好的条件。龋齿容易患牙痛,可影响孩子的饮食与睡眠,对心身健康极为不利。
人的一生想要有一个健壮的体魄,必须有一副完好的牙齿。要想实现这一切,必须从乳牙的保健开始,这就要求除供给婴儿丰富的营养外,还必须注意预防龋齿。尤其在夜间,每次给乳儿喂完奶或其他含糖饮品后,均应接着喂10—20毫升的温开水,且不可图省事。大的小儿应少吃糖果,尤其临睡前勿吃零食,晚上要漱口或刷牙,以免牙面沟裂中沉积食屑,发酵后腐蚀牙齿,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十四、儿童三岁应开始刷牙
儿童从三岁开始就要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而晚上刷牙比早上刷牙更重要,因为入睡后唾液分泌量减少。唾液能够中和口腔中的酸性物质,并有冲洗口腔的作用。唾液减少正好给口腔中的细菌繁殖创造了条件。睡前刷牙,可清除牙齿菌斑,刷牙过程中,可通过牙刷按摩牙龈,促进牙龈血液循环,增加牙龈的抵抗力,预防牙槽发生疾患。牙齿是否整齐洁净,不仅对儿童的外表很重要,而且对于消化食物,语言的清晰程度等许多方面都有作用,因此要教育儿童从小养成刷牙的好习惯。
小儿刷牙的正确方法是:使用两排毛的保健牙刷,顺着牙缝刷,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刷后用清水漱口。千万要纠正孩子左右横着刷牙的习惯。因为横刷不但刷不干净牙齿,还特别容易磨损牙齿和牙床,破坏牙齿表面的保护层——釉,对日后孩子能否长一副健康而美观的牙齿有着极大的影响。
十五、睡眠时间与年龄的关系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睡眠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年龄越大则睡眠的时间越少。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在一昼夜中可长达18—20小时,经过婴幼儿阶段以后便大幅度减少,到10—20岁之间逐渐达到稳定水平,大多数成年人平均每夜睡眠7—8小时,其余的人围绕这个中心轴作正态曲线分布。中年以后至老年阶段,睡眠需要量逐渐减少。
十六、婴儿期的睡眠时间
出生后满一个月至一周岁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睡眠与小儿的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小儿大脑容易疲劳,只有在适当的、足够的睡眠以后,小儿大脑才能完全解除疲劳。其原因主要是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因为这时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很完善,神经细胞小,结构简单,神经纤维未髓鞘化。小儿的神经系统还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需要用睡眠来保护自己。其二是因为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大量“能源”要用在“建筑”自身上,睡眠是一种极好的“节能”方法。所以这时期小儿白天睡眠时间也较长。
1—3个月小儿1天应睡18小时左右,白天应睡4次,每次1.5—2小时,夜间要睡10—11小时。
4—6个月的婴儿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在15—16个小时。爱运动的婴儿睡眠时间较短,白天醒的时间较长。安静的婴儿白天爱睡觉,晚上也睡得很早。
7—11个月的婴儿睡眠时间和睡觉的香甜程度因人而异,一般是上午睡1次,每次睡1—2个小时,下午睡1—2次,每次各睡1—2个小时,一般夜间睡10小时左右。这个时期的婴儿一昼夜睡眠时间应在14—15小时。睡眠时间过少,可影响婴儿身体发育;睡眠时间过长,影响活动时间,使婴儿动作发展迟缓。
十七、成人的睡眠时间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天24小时内应该睡多长时间才能确实保证健康的需要?有一项百万人的问卷调查发现,成年人海天睡眠时间在7—9小时范围内者占绝大多数,约为80%;另一项800人的调查结果为,平均睡眠时间要在10—11小时,但这种情况仅占总人数的1%—2%。世上也有个别短睡眠者,他们每天只睡3—5小时,即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如法国历史上那位科西嘉岛出身、曾威震世界的人物拿破仑,一天只睡3个多小时,晚上11点睡到凌晨2点,起床后在办公室工作到清晨5点,然后再睡个短觉到7点。他总是精力充沛地工作着,他的工作效率极高,他有一句口头禅:“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英国的首相丘吉尔也是位短睡眠者,每天睡5—6小时,他是个晚睡型短睡者,工作到凌晨3—4点钟才上床,到8点钟又开始照常工作,然后中午睡个午觉。丘吉尔一生成果显著,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再如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的好总理——周恩来,中南海西华厅的灯光彻夜不灭,总理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尽管他睡眠如此之少,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总是那么神采奕奕、思维敏捷、气宇轩昂。
总而言之,睡眠时间是因人而异的。科学研究报告发现,一个人的睡眠不足或过多,对健康都是不利因素。每日睡眠不足4小时的人,其死亡率要比每日睡7—8小时的人高出180%以上;相反,如果睡眠时间过长,每日10小时以上,其死亡率亦要高出80%以上。人类合理的睡眠时间,学龄前儿童每日10小时左右;学龄儿童每日应睡9—10小时;20岁以下青年每日可睡9小时左右;成人每日睡8小时足矣。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每天睡5—7小时即可。老年人离退休之后,睡眠时间就可以自由安排了,但过多的睡眠,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是有害无益的,会引起四肢无力、全身酸懒、精神不振,而且睡眠过多,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引起脑血栓形成、心肌梗塞、食欲不振、神经衰弱等。所以老年人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睡眠。
十八、直立性调节障碍会引起晨起头晕
晨起头晕这种现象在少年儿童中是较为普遍的,医学上称为“直立性调节障碍”。该病多见于7—12岁的中小学生,它在学龄儿童中的发病率为10%—15%左右。该病患儿除有晨起头晕的现象外,还表现为不愿起床,起床动作缓慢,且伴有脸色苍白和恶心、呕吐等。患有该病的小孩在上体育课时,站立稍久或由蹲位起立时,会感到头晕、眼花、胸闷、心慌;有的稍微活动即心慌气短而不愿活动;有的患儿容易晕车,对儿童游乐场的转盘、飞船、转马等特别不喜欢玩。少数严重的患儿,在起床的一瞬间,甚至会发生晕厥,跌倒在地,自述“眼前一片漆黑,以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但平卧休息一下后,一切又恢复正常。因此,不少家长就误以为孩子是有意“赖床”,不愿学习。
一般来说,人体处在不同的体位状态时,全身各处的血液分布是不相同的。正常人由卧位或坐位、蹲位起立时,通过植物神经的血液回流到心脏,让心脏有足够的血液作重新分配,以保证大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对血液的需求,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小孩由于植物神经尚未发育成熟,功能也不稳定,当体位发生变换时,就不能迅速地支配心脏和血管的舒张与收缩。这样,就导致了上半身的器官暂时性的供血不足,因而出现了直立性调节障碍的症状。直立性调节障碍的病情轻重程度可以相差很大,但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体位变换或直立稍久时发生,而且仅仅是暂时性的供血不足,一旦体位固定或神经调节作用发挥正常后,症状即可自行消失。
当孩子患有直立性调节障碍时,家长不必过分地紧张,因为该病不是心、脑、胃肠等器官本身的病变,而是植物神经功能不健全、不稳定,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暂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好转或痊愈。起床时提前叫醒小孩,嘱咐孩子先在床上活动一下肢体后再起床,起床动作不要太快、过猛。鼓励孩子经常用冷水洗脸,擦四肢,以锻炼和改善血管的舒缩功能,提高机体的耐受性。可适当服用一些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等。
十九、睡眠与身高的关系
人的大脑里有个部位叫脑垂体,它分泌多种激素,其中一种叫“生长激素”,它管理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可以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能促进儿童及青少年的骨骼发育,使身高增长。
科学家研究发现,不仅不同年龄的人群有差异,而且一天24小时内生长激素的分泌也是不同的。刚出生的婴儿,每天睡眠20小时以上,在24小时内都有生长激素的分泌,从儿童期开始,只有在睡眠时体内才分泌生长激素。进入青春期后,睡眠时生长激素的分泌量呈直线上升。20岁以后,生长激素的分泌量才逐渐减少。在睡眠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
人在睡眠时,脊柱、下肢各关节等与身高相关的骨骼,都摆脱了体重的压力,解除了紧张状态,因此,关节便得到了增长的机会。少年骨骼变长,正是靠关节的骨骺软骨细胞增殖来完成的。由于完全解除体重负荷之后,便可自由成长。睡卧在舒适的床上,舒展脊柱及下肢关节,有利身高的增长。
有的孩子夜间睡眠时出现仅局限于膝关节上下的疼痛,局部无红肿、发热症状,白天活动正常,这是因生长引起的疼痛,医学上叫生长疼,是生理现象。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白天大脑皮层兴奋,生长激素正常分泌,而入睡后大脑得到休息,内脏器官也松弛了,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增多。据测定,在入睡后两小时生长激素分泌最多。由于生长激素的大量分泌,促进了骨骼、肌肉的生长,由此引起肌腱、韧带的牵拉而发生疼痛。
当遇到孩子疼痛时,应该首先鉴别是否是生长痛。如果疼痛剧烈而且部位不局限于膝关节,还伴有红、肿、热,则应到医院诊治。若确系生长痛,家长应对孩子轻轻按摩,用热水袋敷或频谱仪照射,以缓解疼痛,保证孩子足够的睡眠。
二十、小儿遗尿的原因
婴幼儿尿床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若3岁以后仍白天不能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觉中醒来自觉排尿,即称为原发性遗尿症。遗尿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30%遗尿孩子的爸爸和20%遗尿孩子的妈妈,在小时候也曾犯遗尿病。反过来讲或爸妈均有遗尿史,他们儿子有40%会遗尿,他们的女儿有25%也患此病。另外,在双胞胎、单卵双胎兄弟同时遗尿的要比双卵双胎高出2倍,可见,遗尿有遗传倾向。
2.睡眠过深:这是一个较常见的因素。这类小儿常常在睡前玩得较疲乏,睡得很深,不易唤醒,也多在梦境中尿床。若睡前饮水较多,则更易发生尿床。
3.膀胱功能成熟延迟:有些患遗尿症的小儿的膀胱容易较正常孩子小,这些孩子们平时排尿次数相对较多,但尿量不多。这是由于膀胱内的尿液没有多少,它就收缩排尿了。
4.精神紧张:据临床统计,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失去双亲、惨遭虐待、升学考试前,孩子发生尿床的机会明显增多,但这种遗尿常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精神情绪较好会逐渐消失。
5.疾病的因素:由器质性疾病引起遗尿的情况并不多见。泌尿系统感染、畸形以及脊柱膜臌出等可引起遗尿。另外,无症状性细菌尿和高钙尿也会引起遗尿,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十一、用脐疗的方法治疗儿童遗尿
脐疗是指将药物作成适宜剂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以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炙、针刺、热熨、拔罐等。运用脐疗治疗疾病,不仅简、便、廉、效,而且痛苦很小,特别适用于儿童。下面介绍几种治疗儿童遗尿的脐疗方法:
1.葱白硫磺膏:老葱白(带须)3根,硫黄30克。共捣如泥,患儿睡前摊敷脐上,以纱布包囊固定,翌晨取下,每晚一次,7天为一疗程。实践证明,本方对无器质因素所致遗尿,一般用药一个疗程即可显效。
2.黑胡椒粉:取黑胡椒适量,研粉后贮瓶内备用。患儿临睡前将药粉填肚脐窝中,以满为度,外以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固定,翌晨取下,每晚一次,7天为一疗程。
3.遗尿脐疗散:丁香、肉桂、五倍子、补骨脂各30克,共研极细末,贮瓶中备用。每次取适量,白酒敷肚脐,每晚一次。
4.加味生姜膏:生姜30克,炮附子6克,补骨脂12克。将生姜捣泥状,余药研细末,合为膏状。贴敷肚脐,外以无菌纱布敷盖,胶布固定,5天换药一次。据资料介绍,本方主要适用于下元虚寒型遗尿,有人曾用本方治疗小儿遗尿25例,换药2—6次,痊愈20例,显效3例,无效2例。
以上脐疗处方,使用安全,简便有效,患儿家长可灵活选用。
二十二、通过饮食调理治疗小儿遗尿
用饮食疗法治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小儿遗尿症同样可以用食疗的方法治好。下面介绍几则治疗小儿遗尿的食疗方。
1.猪脬粥:猪脬(即猪膀胱)1只,烘干,桑螵蛸10克,黑豆30克,益智仁15克。共研细末,同糯米100克共煮成粥,调入调味品,一日内分数次食下,连用7天。
2.韭菜籽粥:韭菜籽15克,炒后研末。糯米50克煮粥,待粥熟后调入韭菜籽末,稍炖即成,一次食下,每日一次,连用一周。
3.芡实茯苓莲子粥:芡实、粳米各30克,茯苓10克,莲子15克。共研细末,以此代米面调粥,每日1剂,连用10天为一疗程。
4.狗肉炖黑豆:狗肉150克,洗净切小块,黑豆30克洗净。共入砂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煨至极烂,加入调味品,食肉并喝汤,一日内用完,连服7—10天。
5.乌梅茧枣汤:乌梅7枚,蚕茧壳1个,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5—7天。
6.母鸡白果汤:母鸡1只(约500克),洗净后切小块,白果30克,肉桂5克。加水适量,煮至烂熟,食肉喝汤,每周一只,连用半月。
以上诸方,简便易行,有一定疗效,若能配合理疗、中药等治疗,则收效更佳。
二十三、睡眠中出汗为什么称盗汗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成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症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鬼祟祟活动,来形容该病征,每当人们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征。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此名,迄至现今不论是医生还是干其他行业的人都知道盗汗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液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症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得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二十四、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有时弄得家长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得过厚,或使用电热毯,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2.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二十五、小儿盗汗如何防治
小儿出现盗汗,首先要及时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对于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祛除生活中的导致高热的因素。比如,孩子睡前活动量过大,或饱餐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夜间出汗,就应该对小儿睡前的活动量和进食量给予控制,这样也有利于睡眠和控制小儿肥胖,有益于小儿的身心健康。有的小儿的夜间大汗,是由于室温过高,或是盖的被子过厚。冬季卧室温度以24—28℃为宜,被子的厚薄应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一般说来,若家长注意到上述几种容易引起产热增多的诱因,并给予克服,盗汗会自然减少。即使小儿偶尔有一二次盗汗,也不必过分担心,盗汗所丢失酌主要是水份和盐份,通过每日的合理饮食是完全可以补充的。
对于病理性盗汗的小儿,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磷、维生素D等,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多接触日光,包括户外光线及反射的光线。可在户外活动,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
2.大力提倡母奶喂养。
3.早产儿,双胎,经常腹泻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儿应注意加用维生素D。
4.北方农村或寒冷的地区要按计划地采取“夏天晒太阳,冬天吃D剂”预防佝偻病措施。
对于结核病引起的盗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盗汗,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小儿盗汗以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及时换衣服,要动作轻快,避免小儿受凉感冒。注意及时补充水份和盐份。可以补充口服液盐,简称“ORS”,或白开水加点食盐、糖,糖可以促进水和盐的吸收。被褥也要经常晾晒。日光的作用不仅在于加热干燥,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此外,对易于盗汗的小儿,应进行有计划的体质锻炼,如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体质增强了,盗汗随之而止,这将胜过任何灵丹妙药。
二十六、预防夜游症
夜游症是多发于儿童时期的一种睡眠障碍,有不少患者在夜游过程中会出现自伤或误伤。一位13岁的初中一年级学生,一日凌晨5点钟因误服大量农药被送进医院抢救。他的父母怎么也不明白孩子为何喝下那么多的农药呢?经医院抢救脱险后,这位初一学生自己解开了这个谜,说:“在梦中我感到口好渴好渴,我在碗柜上拿了一瓶饮料(其实是一瓶农药)喝了几口,好甜好甜!以后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后经回忆知道,这位同学在一天紧张的学习后,晚上回到家中看了几个小时的电视,紧张、惊险、刺激的镜头,使他发生了睡眠障碍,在朦胧中演出了上述一幕。
夜游症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一般以儿童期多见。此症往往是由于学习工作过度紧张、精神负担过重、电影电视中过于惊险刺激的镜头,或因为打电子游戏机等诱发,常表现为睡眠状态中起来无目的地做些下意识的动作,或在室内外行走后又回到床上睡觉,醒后记忆不清或仅有片段记忆。夜游症的病人易于出现自伤或误伤,以上即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还有在夜游中伤人,甚至杀人的,应引起高度重视。
夜游症是可以预防的,其措施的制订要看具体情况。对于学生时期夜游症的预防,可以采取减轻学习负担,加强体育锻炼,在睡前不过度兴奋,不看过于惊险刺激的电视和电影,不打电子游戏,保证充足睡眠等措施加以防范。再者在家庭中和居室内,尽量不要放置剧毒物品、锐利器具等,以防万一在夜游中出现自伤或误伤。
二十七、如何防治儿童睡眠磨牙
睡觉磨牙是由于咀嚼肌的持续收缩引起的,而咀嚼肌的运动又是受三叉神经支配的,所以,凡是能影响到三叉神经和咀嚼肌的因素,都可以引起睡觉磨牙。本病多见于儿童,其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小儿白天玩得太兴奋,过于激动或疲劳,或受了惊吓,或白天学习紧张,使其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失去平衡,诱发咀嚼肌发生一时性不规则的痉挛或收缩,产生了夜间磨牙。
2.小儿肠道寄生虫病。目前认为肠道寄生虫是引起幼儿夜间磨牙的最主要原因。蛔虫最喜欢在孩子睡着了以后在肠道里活动,并且分泌多种毒素。这些都刺激肠壁,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会不断地刺激熟睡中孩子的大脑皮层,使之出现咀嚼肌的痉挛而磨牙。
3.积食。比如睡前吃得过饱,大量食物充斥胃肠而刺激了消化道,神经把这些刺激传到大脑,使管理消化的脑细胞兴奋起来,通过反射作用,引起咀嚼。但由于嘴里没有食物,上牙和下牙就直接磨起来,产生了咯吱咯吱的咬牙声。
4.儿童替牙期牙齿的咬合障碍,慢性牙周炎,精神运动性癫痫,癔病,或做梦吃东西等均可以造成夜间磨牙。
夜间磨牙和白天吃饭时咀嚼食物牙齿的摩擦不一样。咀嚼食物时,牙齿间有食物垫的缓冲,并不断得到水分、唾液的润滑,从而可以减少其磨损。而夜间磨牙一般是在熟睡后,这时口腔内既无食物,唾液分泌也很少,牙齿得不到润滑,使牙齿磨耗严重,可使前牙变得短缺而影响美观。后牙咬合面磨成平板状,使牙齿的咀嚼功能降低,引起咀嚼肌疲劳。时间一长,还会引起牙周病,牙本质过敏症,严重的还可引起牙髓炎、颞下颌关节病。而且,日久天长,在大脑皮层一旦形成了固定的条件反射之后,治疗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必须抓紧治疗。
首先,要注意白天不要让小儿玩得过于疲劳、兴奋,指导他们玩得既愉快又轻松,尤其在睡觉前1—2个小时,不要参加紧张剧烈的活动,造成精神过度紧张,情绪不稳定,想方设法消除紧张情绪。
另外,注意调节好小儿的日常饮食,吃一些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吃饭不要过饱。如有牙齿咬合障碍,慢性牙周炎等,则应去口腔科检查治疗。对于顽固性小儿磨牙症,可特制一个夜磨牙矫治器,让小儿晚上睡觉时戴上,防止夜间磨牙,保护牙齿。
二十八、人熟睡时也存在意识
人们往往认为人在睡觉时意识就完全丧失了,其实不然。睡眠并不是完全没有意识的,因为在醒来以后可以诉说梦境,而且有的人在作梦时还会提醒自己:“这是不是在作梦?”所以睡眠时意识并不是完全丧失的。同时,睡眠也并不是完全处在休息静止状态的,有人在睡觉时,可以起来走路。有的人出现梦游,就说明了人在睡眠当中,他的意识并没有全部消失。睡眠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感觉或者所有的感觉都变得迟钝了,表面上看,是睡着了,外面很大的声音都听不到,但是一个哺乳的母亲,身边的婴儿只要稍微动一下或哭一声,她就可以马上醒来;在前线十分疲劳的战士,靠在战壕边熟睡时,外面的枪炮声可能都不能使他醒来,但是只要喊一声“敌人上来了”,熟睡中的战士马上跳起来投入作战。所以就整个睡眠来说,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大脑的神经细胞全部都处在休息静止状态。
二十九、高血压病人睡前能大量服用降压药吗
高血压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些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脑动脉硬化,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内膜受损时非常容易形成血栓,如果高血压病患者在入睡前服用较大剂量的降压药,则很有可能发生脑血栓。其原因:
血流速度减慢,血压下降是脑血栓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睡眠与清醒时相比,血压明显降低,血流也明显缓慢。在夜间,尤其在慢波睡眠期间,脑活动明显降低,代谢缓慢,因此脑血流更加缓慢,血中的某些凝血成分(如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很容易附着在粗糙的发生粥样硬化的动脉的内膜上,积聚成血凝块,将血管堵塞。
脑血栓形成病人往往在头一天入睡时还是好好的,一夜酣睡,第二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半身不能动了,流口水、吞咽困难、口眼歪斜等。
高血压病人睡前服用降压药使血压降低,在入睡后血压会进一步降低,这种情况下极易形成血栓。所以睡前尽量避免使用降压药物。另外要随时测量血压,勿使血压过低。
三十、高血压患者应注意睡眠卫生
高血压病十分常见,危害最严重的莫过于随着血压升高,并发心脑卒中,且常发生于夜间。因此高血压病人应安排好自己的休息与睡眠。
1.中午小睡:工作了一上午的高血压病患者,在吃过午饭后,稍一活动,应小睡一会。无条件平卧入睡时,可仰坐在沙发上闭目养神,使全身放松,这样有利于降压。
2.晚餐宜少:老年人一般对晚餐比较讲究,多数人是清淡,食量也不多。有些中年高血压病患者,对晚餐并不在乎,有时毫无顾忌地大吃大喝,导致胃肠功能负担过重,影响睡眠,不利于血压下降。晚餐宜吃易消化食物,应配些汤类,不要怕夜间多尿而不敢饮水或进粥食。进水量不足,容易促使血栓形成。
3.娱乐有节:睡前娱乐活动要有节制,必须注意的一点,一般以1—2小时为宜,控制情绪,坚持以娱乐健身为目的。
4.睡前烫脚:按时就寝,养成上床前用温水烫脚的习惯,然后按摩双足心,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解除一天的疲乏。
5.缓慢起床: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应先在床上仰卧,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伸一下懒腰,慢慢坐起。
高血压患者在按时服用降压药的同时,再坚持做到上述几点,会提高降压疗效,使血压保持平稳,从而减少发生心脑卒中的机会。
三十一、老年高血压患者要预防夜间发生中风
有不少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总希望把自己的血压降得越低越好,便随意加大降压药的剂量,而忽视了自身的因素,以致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引起许多不良反应,有的人甚至在夜间睡眠中发生了缺血性脑中风。
老年人对血压耐受不敏感,对迅速下降的血压不能及时代偿;高血压病人大脑血流调节曲线上升,大脑对低血压的耐受性差,引起大脑血液灌注障碍,再加上在睡眠时从呼吸道呼出及皮肤蒸发出水份,得不到及时补充,使得血液变得相对粘稠,且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容易形成缺血性脑中风。
美国对322例老年病人的保健医师进行查询,有177位医师在回信中说,30例老年高血压病人在用降压药后两周内出现脑缺血或中风,有18例死亡。这些病例多数联合应用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或未遵医嘱随意加大药的剂量,“过度”降压。据9例记载完整的病例,他们在发生中风以前的收缩压平均是29.2千帕;舒张压平均为16.8干帕;出现中风后收缩压平均降为18.7千帕,最低者为10.7千帕;舒张压平均降为10.4千帕,最低者为8.0千帕。可见,老年人降压过度易致中风。尤其在夜间,当血压处在生理性变化过程中的最低点时,药物的过度降压,更易促发缺血性脑中风。
老年高血压病人降压千万不可急于求成,必须谨慎从事。首先应限制食盐摄入量,并采取打太极拳、练气功、控制体重等非药物治疗。其次根据各种客观情况,分别对待。如病史较短,无心、脑、肾功能明显损害者,可将其血压降至正常水平;若高血压病史较长,血管硬化程度较重,心、脑、肾都有较明显病变者,血压不易降得过低,应维持在适当的水平,以保证身体重要器官的血流量,使其功能不受影响。最后,服用降压药物不宜随意停用或突然加量,应按医嘱定时定量用药,这样可保持血压平稳,不致因血压突然升高或下降而引起心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三十二、夜间有人发生中风怎么办
脑中风多发生夜晚,且起病急骤,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1—3天内脑部损害症状达高峰。夜晚在场人员常较少,救护忙乱,有的人急于送医院,会因路途颠簸使脑出血加重而死亡。像这样中风由于搬运不当而造成的死亡的病人,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我们知道,中风病人急性期的死因,多与急性颅内高压引起的脑疝有关。不正确的护理、搬运会促使脑疝的形成和发展,加上呕吐物堵塞或衣被捂得过紧,很容易引起患者窒息。那么夜晚家有中风病人怎么办?
若患者发病时,有多人在场,应有所分工,有的人可向急救中心或附近医院求助,其余的人则应搞好发病后的家庭急救。若仅有一人在场时,应迅速先将病人安排好,在就近向他人救助。切勿丢下病人不管,外出长时间的找人、找车,从而错过最宝贵的急救机会。
大家都知道,中风病一般起病较快,死亡率很高。故凡遇疑为中风病者,既不可粗心大意,也不要惊慌失措。若患者是在用力或情绪激动的情况下突然发病,伴有血压升高,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甚至有意识障碍、抽搐等,此可能系脑出血病人。家庭救护应抓住防止出血加重和降低颅内压两个重要环节,切忌惊慌失措,要绝对保持病人安静,实行就地抢救。在医护人员未到之前,应尽量不要搬动病人,尤其是头部。可将病人头部稍抬高,并偏向一侧,吸净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头部放置冰块或用冷毛巾冷敷,或者买一些棒冰之类用塑料袋装好,放于头部两侧,使脑血管收缩而防止出血加重。同时,注意观察其呼吸、脉搏、神志变化。医生到达后应详细向其报告病情的发生及经过,病人经过医生处理后,若无脑疝形成、抽搐等危急情况方可搬运。搬运时动作要轻柔,尽量不要动头部,可不用枕头,解开过紧的上衣领扣,被子不要捂得过紧,以免堵塞呼吸道,最好用担架抬送,并采取头高脚低位(头比脚高30厘米左右),若用汽车送医院,人应在汽车上抬着担架,以尽量避免颠簸震动。农村常用拖拉机拉着这种病人在高低不平的乡村公路上转送医院,实在是好心办坏事,应列为禁忌。
对于在安静时或一觉醒来发现一侧肢体不能动弹的患者来说,可能系缺血性脑中风所致。大多数病人神志清楚,所以要注意安慰病人,防止病人过度悲伤和焦虑不安,以促进和改善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为原则。首先应让病人静卧,并做一些肢体按摩,这样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压进一步下降而招致血栓形成加重。待病情稳定后,再迅速将病人送医院救治。
三十三、睡眠时不宜关窗和蒙头
人在关着窗的室内睡觉,一夜之间呼出的二氧化碳很多,使其浓度逐渐增高。因此,人体组织内的氧比在新鲜空气中呼吸时少,而二氧化碳相对地多。在这种情况下,人容易做梦,醒后容易头昏、头痛、无力等,特别是患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减弱的老人,血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比正常人高,当空气中氧少、二氧化碳多时,对健康更为不利。因此,应当开窗睡觉,即使冬天睡觉也以开窗为好。但应注意不要把窗户开得太大,以能交换空气而不觉得有风为原则。床铺要远离窗户,以不觉得有寒气为度,特别要注意预防感冒、肩周炎及腰腿痛等。
如果把头蒙在被窝里,几乎不能与被窝外的空气交换,随着呼吸,被窝里空气中的氧气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却越积越多,再加上被窝里还有其他污浊的气体,会影响呼吸的正常进行。平时空气中含氧21%,含二氧化碳0.04%。如果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2%时,就会有无力、头昏、头重、头痛、胸闷等不适感。因此千万不要蒙头睡觉。
三十四、开灯睡觉破坏免疫功能
医学科研人员研究证实,入睡时开灯将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因为灯光会抑制人体的一种名叫褪黑素的激素的分泌。据最新研究数据显示,经常值夜班一族,如空姐、电信、医生、护士等,癌症的发病率比正常人要高出2倍。医学家因此发出警告,开灯睡觉不但影响人体免疫力,而且容易患癌症。
科学家对美国、芬兰、丹麦地区空姐所做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空姐在飞机上工作近15年后,乳腺癌发生几率增加2倍,约100名空姐中就有1人患乳腺癌。另有学者以200多位成年人来做研究,发现只要1次在凌晨3时到7时坐在灯光下睡觉,便会让这些成年人的免疫能力显著下降。
三十五、睡前应足浴
足浴,即热水洗脚。足浴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可靠的自我保健方法。故我国民间素有“睡前一盆汤”的习惯做法,又有“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除湿祛暑;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的说法。
中医学对脚部的保健非常重视。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连接人体脏腑的12条经脉,其中有6条起于足部,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双脚分布有60多个穴位与内外环境相通。如果能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能刺激这些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内脏功能、舒通全身经络,从而达到祛病驱邪、益气化淤、滋补元气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脚有无数的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经常用热水洗脚,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洗脚时,水温以40—50℃为宜,水量以淹没脚的踝部为好,双脚浸泡5至10分钟。同时,用手缓慢、连贯、轻松的按摩双脚,先脚背后脚心,直至发热为止。这样,能使局部血管扩张,末梢神经兴奋,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增强。如能长期坚持,不仅有保健作用,还对神经衰弱引起的头晕、失眠、多梦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如在浴水中加入某些药物,还能防治感冒、脚疾、冻疮和关节痛等症。
三十六、早晨醒后不宜立即起床
清晨,是中老年人最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而最危险的时刻恰是刚刚睡醒的一刹那。
人在睡眠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各项生理机能都维持着“低速运转”,这时人体新陈代谢降低,心跳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变缓,部分血液郁积于四肢。早晨一觉醒来后,呼吸、心跳、血压、肌张力等在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的一瞬间,即要迅速恢复“正常运转”,此时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而由于经过一夜的体内代谢,尿液和不显性失水会丢失体内水分,以致血液变稠,血流变缓,循环阻力加大,心脑供血不足。所以,醒后如果立即下床活动,对本来已经负担过重的心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最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造成意外死亡。
因此,早晨醒来后的第一件事不是仓促起身穿衣,而是懒床5分钟,取仰卧位,进行心前区和头部的自我按摩,做深呼吸,舒展腰身和四肢,然后慢慢坐起,从容不迫地穿衣,再缓缓地下床,使刚从睡梦中醒来的身体功能逐步适应日常活动。这一点,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十七、低体温老人应慎用安眠药
低体温症,指的是体温在35℃以下。据国外的有关统计资料介绍,冬季老年人发生低体温的大约占10%。国内的统计资料表明,在气候特殊寒冷的冬季,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病死率要比气候正常的冬季高60%。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老年人各种生理功能均有所减弱,体内产热减少,由于皮肤的温度感受器敏感度下降,遇寒冷时皮肤血管不能很好收缩,以致皮肤热量散发较多,因而体温过低,使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变得更加缓慢,能量供应不足,便可导致死亡。
因此,对患低体温症的老年人来说,严冬寒夜,不宜应用安定、冬眠灵等药物,这些药物可抑制下丘脑后部体温调节中枢,促进周围血管扩张,抑制血管收缩,干扰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干扰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致使体温降低。故老年人在冬夜应慎用镇静安眠药。
三十八、老年人夜间起床为什么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有些老年人从睡梦中醒来后,立即起床站立,有时会感到头晕,甚至昏倒在地,重新再卧下后即变清醒,一切恢复正常。这是由于突然改变体位,由平卧位到直立位,会使血压急剧下降,脑供血不足,产生头晕、晕厥,医学上称体位性低血压。其发病与体位改变有关,可偶尔发生,也可反复发作。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有以下几种情况:
1.老年人高血压病人,机体血管的舒缩功能下降,顺应性降低,血压的自身调节机制出现障碍,若睡前服用足量扩张血管的降压药如胍乙啶、肼苯哒嗪,以及镇静剂佳乐定、氯丙嗪等时,均有可能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从而引出意外事件。
2.在酷暑盛夏的夜晚,室内空气闷热,入眠中的老人常大汗淋漓,体液消耗过多,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且夜间补充液体多不及时,再加上高热致血管扩张,致使血压有所下降。醒后立即起床,极有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而导致晕倒。
3.患糖尿病合并严重的神经病变、脑动脉粥样硬化,或患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脊髓痨、震颤麻痹等,也易在夜间起床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总之,对于酣睡一夜的老年人来说,清晨醒来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立即起床,而是在床上平卧5—10分钟,同时活动下肢,待自己完全从睡梦中清醒过来后,先在床上坐起,活动一下上肢,若无头晕等不适症状,再下床活动,这样可有效地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三十九、睡眠时引起腿抽筋的原因
许多人都有过在夜间睡眠过程中出现小腿抽筋的经历。小腿抽筋实际上是神经肌肉异常兴奋引起腿部肌肉或肌群痉挛,此时,小腿抽筋会有酸胀或比较剧烈的疼痛感觉。一般情况下,发作可持续数秒或数十秒。夜间发作的小腿抽筋与以下因素有关:
1.疲劳:白天腿部的运动量过大或用力过度而造成疲劳,夜间肌肉紧张的状态未得到改善,过多的代谢产物未能及时代谢掉,它的刺激可以引起小腿抽筋。
2.寒冷:夜间睡眠时,脚和腿部受凉可以引起腿部肌肉痉挛。
3.低血钙症:当体内发生低钙时,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阈值降低,低于正常情况下的刺激强度即能使神经肌肉兴奋,因而极易产生异常的收缩,引起小腿抽筋。这种情况多见于缺钙的孕妇和老年人。
4.血流因素:腿部静脉曲张、深部静脉血栓以及动脉硬化,可使血管腔变窄,因而供血不足,老年人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当人在活动时,腿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会挤压血管,加快血液流动。使腿部血液循环维持正常,代谢产物能及时被血液带走,当人休息或睡眠时,腿部血流减慢,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被血液带走,这些代谢产物积聚于肌肉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刺激肌肉产生收缩,发生腿抽筋的现象。无怪乎一些老年人虽然天天补钙,还会发生腿抽筋。因此,对老年人腿抽筋的治疗,除了补钙外,还要注意改善血液循环,如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E、丹参等药,多补充维生素B1,同时积极治疗原有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脉管炎等,并注重睡眠中勿使腿部受凉,便能有效地解除老年人腿抽筋了。
四十、为什么午夜足趾痛就要考虑痛风病
临床经验丰富的大夫常讲:“午夜足趾痛,当心患痛风。”这的确是经验之谈。痛风这种病的突出临床特点就是在午夜出现足趾痛,但由于这一症状并不是在痛风的病变过程中长期存在,易被人们忽视。因此我们在这里赘述一些与睡眠虽然相关,可是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有关痛风病的诊治内容,以期人们注意留心在睡眠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或不适。
痛风是一种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关节、肾脏受损。原发性痛风大部分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占95%,女性则多见于更年期后发病。痛风有遗传倾向,在同一家族中,发病率高达6%—22%,一般人群中仅0.3%。饮酒、暴食、锻炼过量、关节创伤、药物等,可诱发痛风发作。中年男性应倍加警惕。
人类罹患的关节炎有近百种,唯痛风的病因最清楚,当血液尿酸浓度超过正常值,尿酸盐结晶便可以在关节、肾脏、耳轮等部位沉积,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从而导致功能障碍。若能早期确诊、有效地控制血尿酸,就可使病情逆转。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早期发现呢?首先必须掌握痛风的临床特征:
1.午夜关节痛:患者常在午夜突然起病,每因疼痛而觉醒。初次发作大多是单关节病,以下肢关节,尤以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其次为踝、跟、膝、手指等关节,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作,后期可发展为多关节。发病几小时内关节肿胀,呈暗红色,伴发热、触痛、活动受限。一般经过1—2天,或多至几周后,可自然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此时受累关节局部皮肤可出现脱屑和搔痒,为本病特有的现象,但并不是经常出现。只要出现过以上证候,就要高度警惕有痛风病的可能。
2.间歇发作:初步发作后,病人不留任何不适,完全恢复健康。这种首次发作后完全复原的现象,是痛风性关节炎独具的特点。若未给予有效治疗,多数患者要一年内复发,且病情逐次加重。
3.痛风石的形式: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便进展为慢性关节炎期。痛风石为本期常有的表现,是该病的又一特征。痛风石是一种形态不规则,小如蚕豆大至栗子大小的肿物。一般以耳轮、跖趾、指间和掌指等处易见。这是因为这些部位体表的温度较低,尿酸盐遇冷溶解度降低,更易析出、沉淀,同时覆盖在痛风石表面的皮肤比较紧张、发亮、菲薄的缘故。若痛风石经皮肤溃破形成溃,可排出白色的陶土样的尿酸盐结晶。
痛风若能早期确诊,治疗效果通常是理想的。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秋水仙碱、消炎痛、布洛芬、强的松等药物可控制关节炎。还可选用丙磺舒、苯溴酮、别嘌呤醇等促进尿酸排泄或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以减轻或防止关节炎发作。除药物治疗外,更重要的是调节饮食,防止过胖。不食高嘌呤食物,以减少血中尿酸的形成;鼓励患者多饮水,使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以有助于尿酸排泄,防止尿酸盐沉积于肾脏引起肾结石、肾功能不全。还要下决心严格禁酒,包括黄酒、米酒和啤酒。否则,等到出现关节畸形、肾结石、肾功能不全时,治疗就十分棘手了。
总之,你若在夜间突发足趾疼痛,千万不要忘了“痛风”这个病!
四十一、落枕的防治
落枕多因夜间睡觉时姿势和枕头高低不当或颈部受风寒所引起。患者经常是头一天晚上睡觉时脖子还好好的,但一觉醒来,便发现脖子酸痛,不能转动,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使人十分痛苦。此病没有特殊疗法,吃药打针的效果并不理想,若用晨练健身运动疗法,可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1.按摩枕部:先将两手掌搓热,再用手掌在枕部用力按摩,直到局部发热发红为止。按摩能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舒经活血,减轻疼痛,使病情好转。
2.摇摆下颌:患者取坐位,挺胸收腹,用力左右摇摆下颌,重复练习30—50次。但要注意,左右摆动下颌的速度不宜过快,用力也不可太大。
3.伸缩颈部:取坐位,挺胸收腹紧腰,先将颈部尽量向上伸长,然后再缓缓地尽量向下缩短,以增强颈部诸多肌肉的活动和弹性,防止肌肉粘连,重复练习30—50次。
4.低头仰头:坐在椅子上,挺起胸部,先向下低,以下颌骨挨着胸部为止,然后向上仰头,眼朝天上看,如此反复20次。练习这一动作时的速度宜慢,用力也需适度,切忌过快、过猛的重复练习。
5.左右摆头:坐在椅子上,两臂自然下垂,头先向左摆,然后再向右摆,如此反复20—30次。
治小儿落枕可用指压法。小儿左右手的第三和第四掌骨间隙下l/3处各有一落枕点。家长可用大拇指直立着加压,上下顺着掌骨间隙进行移动性指压,时间大约为2—3分钟。急性落枕多数一次治愈。
老年人,尤其是患颈椎病、脑供血不足者,在做低头仰头、左右摆头等动作时若有头晕、眼前发黑、恶心、心慌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以防不测。
四十二、胆石症患者不要左侧卧
胆囊位于上腹部,形如一只小酒瓶。当人体向左侧卧时,胆囊“瓶口”朝下方,“瓶底”朝上方。这样,胆囊结石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落入“瓶颈部”而发生嵌顿,引起胆绞痛发作。加上夜间病人入睡后,迷走神经张力增强,胆道平滑肌兴奋性增高,胆囊颈管一旦发生痉挛,可使结石嵌顿更严重,疼痛即刻加重且持久。长时间的胆绞痛会引起急性胆囊炎。这是胆结石病人夜间急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胆囊结石病人不要向左侧卧睡觉。应尽可能平卧或向右侧睡。
四十三、腰腿痛者不要夜卧凉地
在炎热的夏天,很多人夜间睡卧在铺草席的水泥地上或地板上,结果第二天即觉腰腿痛、背痛、四肢及关节不适,甚至不能动弹,这是为什么呢?
尽管腰背部与胸腹部不一样,有厚厚的肌肉层,如背部有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等,腰部有腰大肌、腰背筋膜等,夏天夜晚有时热得难熬,但午夜过后,凉风一起,地面温度下降很快,地表变得潮湿。若在地上睡卧一夜,汗出当风,风寒湿邪会侵袭腰部,使腰部肌肉发生痉挛,也会有局部充血、水肿及慢性无菌性炎症等现象,从而引起或加重腰腿痛。
中医认为,抵御外邪侵袭,卫气有很大作用,它可控制毛孔的开合,维持正常体温。白天卫气行于体表,晚上则行于体内。整个晚上,卫气无法管理体表,若露卧贪凉,寒气也就乘虚而入了。另外根据经络学说,腰背部有些极其重要的穴位(如风门、心俞、肝俞、胆俞、胃俞等),与胸、腹腔内的脏器相联系。寒冷邪气也可以通过经络穴位影响所在的肌肉群,或传入相应的内脏,影响内脏功能。有人研究发现,脊神经的作用与腰背部的穴位有很大的相似性。夜卧凉地,除了能导致腰酸背痛外,也能通过颈椎、胸椎及腰椎脊神经影响上、下肢肌肉、关节及内脏功能。
由此可见,在酷暑盛夏,且不可图一时凉快而露宿凉地,以免引起或加重腰腿痛。
四十四、颈椎病患者应注意睡眠卫生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如果说在40—50岁之间有10%的人患颈椎病,到了50—60岁时,就会增加到20%—30%,而60—70岁这一年龄段可达50%,70岁以上则几乎是百分之百了。
对颈椎病的防治,常用方法有:颈项功能锻炼、牵引、按摩、理疗、针灸和药物治疗等。除此之外,颈椎病患者卧具也要十分讲究。
枕头的高度以保持颈椎前凸的生理体位为佳。由于白天工作时头颈前屈过度,若在夜间睡觉时又使用较高的枕头,这样就等于同白天工作时一样,头颈仍处于前屈状态,这就必然会增加颈部劳损的机会。所以在睡觉时使用枕头不宜过高,可用直径12—13厘米的圆枕,要有适当硬度,且以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为佳,枕放颈后,这样仰卧即可保持颈部正常的生理曲度,对头颈部起到相对的制动与固定作用,以减少在睡眠中头颈部的异常活动。患有颈椎病的人,颈椎部可痛疼不适,上肢麻木,有的还会出现头晕、头痛、视力减退、头发白、脱发等症状。这些颈椎病患者无枕仰卧是比较合适的。每晚可以拿出2—3个小时来仰面朝天地无枕睡眠,有颈部牵引的功效。
床铺选择应从符合脊柱的生理弯曲要求着手。席梦思床、棕榈床、钢丝床、木床均不适宜颈椎病和腰椎疾患的人。只要在床板上面垫一个较厚的软垫,就能使脊柱基本上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北方的土坑具有与木板床类似的优点,冬季加温后,既能抗寒,又对痉挛与疼痛的肌肉、关节有热疗作用。炕面上的褥垫应稍厚,以减少对骨关节突出部的压迫。
中医认为露卧贪凉,遭受风寒,易使颈部肌肉筋膜引起损伤,导致颈项疼痛,活动不便,所以应尽量避免颈部受凉。夏季睡眠时不宜久吹风扇和空调,或卧睡风口;冬季睡眠时被头压紧,以防颈部着凉,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四十五、引起失眠的主要原因
引起失眠的原因千头万绪,从临床实际加以分析可归纳为:
1.心理因素:急性或慢性焦虑;急性或慢性忧郁;上床时正考虑某些问题,丢不开,放不下;任何原因引起的睡前过度兴奋都妨碍入睡。
2.睡眠环境因素:有的人只习惯有固定的环境中睡眠,换间房、换张床便睡不着。老年人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往往更差。噪音、强光、寒冷、炎热、床铺不舒适、蚊子、老鼠等外界因素,都妨碍睡眠。
3.昼夜生活节奏的紊乱:乘飞机作长途旅行,时差的改变会使睡眠节奏紊乱,导致失眠。有的人突然改上夜班会白天黑夜睡不着。
4.梦的影响:从印象深刻的梦境中醒来,尤其从恶梦中醒来,情绪久久不得平复,往往难以再度入睡。
5.药物和酒的影响:对镇静催眠药物发生依赖现象的人常有顽固的睡眠障碍,药物剂量越用越大,停药或减药时便出现极显著的失眠。夜饮浓茶或咖啡可导致失眠。
6.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神经症以及其他各种精神疾病,有统计资料报告,精神科门诊病人中有失眠症状者占病人总数的72%。
7.各种躯体疾病:各种躯体疾病都可能妨碍睡眠。溃疡病的上腹部疼痛常于深夜发作,将病人痛醒;心绞痛也每于睡梦中发作,心力衰竭时的体位性呼吸困难使病人无法平卧,并难以入眠;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常于睡梦中惊醒,心悸、恐惧、出汗;糖尿病患者夜间尿多,前列腺肿大等,常常起床小便,其他如哮喘病、关节炎、过敏性肠绞痛、瘙痒、腹胀、便秘、尿潴留等均能引起失眠。
四十六、失眠的表现形式
失眠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睡眠障碍现象,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美国的失眠人数占总人口的32%—35%,英国占10%—14%,日本占20%,德国占15%。我国没有这方面的确切统计资料,但据临床医生的估计至少大于10%。
失眠现象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是入睡困难,这种失眠又称“难入睡性失眠”。躺在床上以后,脑子越来越清醒,过去的事情像电影一样,不停地在脑子里显现着,越是强迫自己不去想这些事,越去想,根本控制不了,就这样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一直要折腾一二个小时才能入睡,这种失眠又称为“皮层性失眠”。还有一种失眠现象是上床后,脑子里并不想什么,就是睁着眼睛睡不着,这种失眠叫“皮层下性失眠”。
失眠的另一种表现是睡眠中间易醒,睡眠后脑子仍保持一定的警觉程度,周围稍有响动就被惊醒,一夜之间反复多次,实际睡眠时间较少,第二天头脑昏沉沉的,感觉疲惫无力,这种失眠又称为“浅睡性失眠”或“间断性失眠”。
还有一种失眠表现是上床以后也能较快地入睡,但很早就醒来。醒后就不易重新入睡,眼睁睁地等到天亮,这种失眠叫做“早醒性失眠”或“终点失眠”。这种现象多见于中老年人。
总之,失眠有多种表现,有的人只有一种表现,也有许多人同时存在几种表现,最常见的是既难入睡,又易惊醒。
但是,“失眠”不同于“失眠症”。“失眠”只是一种现象,可能是偶然发生的、暂时的。而“失眠症”则是长期存在睡不好的现象,而且白天精神萎靡,疲惫无力,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有心慌、心悸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现象。
四十七、一过性失眠的防治
防治一过性失眠,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所遇到的问题,不要紧张焦虑,忧心忡忡。越这样,越会加重失眠。一过性失眠的人应该持泰然处之的态度,应该知道一过性失眠没有系,今夜没睡好,明天打个盹,睡个午觉就行了。要尽量使情绪安定下来,思想放松。正像美国心理学家博内特所说:“任何人如果不首先放松他的思想,他就不能安然入睡。放松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一种艺术。”其次,要积极的找出引起失眠的原因。对症下药,失眠问题便解决了。还要积极改善睡眠环境和条件;转移注意力,消除焦虑。睡不着时可听音乐,或睡前喝杯牛奶,以增加睡意,或睡前用热水泡脚,这些措施的效果是因人而异的;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安眠药,但不能自行滥用,以免损害身体的健康。
总之,积极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乐观向上的精神,轻松愉快的情绪,有节奏的生活习惯,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都是保证有良好睡眠和克服失眠的有力措施。
四十八、非药物催眠疗法
失眠以经常不得入睡为特征。失眠原因可分为:环境性失眠、神经性失眠、条件反射性失眠、疾病造成的失眠这四种类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研究出了种种安眠妙法:
1.眼镜催眠:英国制成一种催眠眼镜,睡觉时带上这种眼镜,不仅可以挡灯光,而且由于镜框内安装有特殊的电子仪器,给人脑放出有节奏的讯号,因此可以催人入睡。
2.头箍催眠:日本发明一种催眠用的“安眠头箍”,这是一种用电链制成的安眠器,导致失眠者入睡。
3.音乐催眠:音乐作为一种振动中的能量传入大脑神经系统,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能调节神经兴奋强度。具有催眠安神功效的乐曲很多,如《二泉映月》、《平湖秋月》、《军港之夜》等旋律悠扬的乐曲效果较好。
4.棉团催眠:上夜班的人,常因白天难以入睡而苦恼。瑞典学者试用脱脂棉做的棉花团来塞住失眠者耳朵,半小时后即能酣然入睡。
5.人像催眠:瑞士医学专家试制了一种安眠头像。这是一座甜甜蜜蜜地打着呵欠的半身人头像,其表情诱惑力非常大,失眠者只要看着这个头像,便会打起呵欠,安然入睡。打呵欠好像有传染性。
6.果香催眠:人在兴高采烈时,也容易因情绪激动而引起失眠,如果把橙子、橘子、苹果或菠萝等水果切开,放在枕头边,闻其芳香气味,便可安然入睡。原来,水果中的芳香气味有较强的镇静作用。
7.食醋催眠:有些人虽然旅途疲劳,但躺下却久久不能入睡。可在睡眠前将一汤匙醋倒入一杯冷开水中喝下,不仅容易入睡,而且睡得很香。
8.择食催眠:失眠伴头昏头痛,记忆减退,多梦易醒,精神疲倦,心慌眼花,盗汗等症,宜食猪心、猪肝、鸡蛋、鳖甲、牡蛎等滋补强壮之品。莲子、红枣、桂圆、荔枝等有补益气血之功,对因气血不足而引起的失眠有一定疗效。对有胸脘烦闷,不思饮食,睡眠不安,苔浊腻等症状的,宜食清淡蔬菜为主,少量荤菜如瘦肉、肝、鸡汤之类。
另外,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或糖水、吃点面包等,体内可产生大量的生化物质,如色氨酸、血清素等,使大脑皮层受到抑制而进入安眠状态。
以上介绍的几则有催眠作用的简易措施,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四十九、什么是梦
梦,这个既美好又缥缈的生理现象,古往今来,曾经给予人们多少欢乐和希望,但又带给人们多少迷惘和惆怅!它像天边那片缓缓漂动着的白云,给人们的生活抹上了瑰丽的色彩,然而一瞬间,白云就变成了一片阴影,给人们蒙上不安和忧愁。它扑朔迷离,神奇莫测,令人难以捉摸。究竟什么是梦,从有关资料来看,人们的意见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认为:
梦是睡眠中的一种感觉。
梦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继续。
梦是睡眠时局部大脑物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
梦是睡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
梦是入睡后脑中出现的表象活动。梦是现实的反映,预见的来源,祛病的灵性感受。
梦是受躯体内外刺激引起的,发生在睡眠中而又不易为自我控制的一种心神活动。
多数人认为,梦是人在睡眠时,由于局部大脑组织(大脑皮层)尚未完全停止兴奋活动,从而引起的一种头脑中的表象活动。一个人梦境中的内容和他在清醒时候的意识中留存的生活印象有关,但是到了梦中,生活印象常常变得错乱不清,所以梦的内容一般总是呈现着混乱和虚幻的状态,以想像或虚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十、做梦的积极作用
梦在人们的睡眠中占据了大约五分之一的时间,假若享年为70岁的话,做梦的时间至少要有五六年之久。这么长的做梦时间,看似是一个时间上的浪费,事实上做梦是健康人体的生理需要,能起到不少的积极作用。
1.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加强:几乎所有的人在熟睡时都会有梦境出现。做梦能使脑的内部产生极为活跃的化学反应,使脑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更新达到高峰,而迅速流过的血液则带来氧气和养料,并把废物运走,为来日投入新的活动打下基础。可见,梦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加强。
2.能给人带来愉快的回忆:脑中的一部分细胞在醒时不起作用,但当入睡时,这些细胞反而活跃,于是形成了梦。梦能给人带来愉快的回忆,锻炼脑的功能。日本山梨大学发现,适当作梦还可延年益寿。做甜蜜的美梦,常给人带来愉快、舒适、轻松等美好的感受,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活动增强,这有助于消化和身心健康,对稳定人们情绪,促进和提高人的智慧活动能力,萌发灵感和创造性思维都有所裨益。
3.能给人传递疾病的早期信号:有些疾病在没有发生之前,常常预先以做梦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做恶梦,恶梦虽然能使人不愉快,还会干扰睡眠,影响大脑的功能活动。这往往是癌症和其他一些疾病的早期信号,尤其是经常反复地做一些内容大致相同的恶梦,则可能是明显的疾病迹象。
4.有梦睡眠可延长人们的寿命:近代研究表明,婴幼儿在每天长时间的睡眠中,有50%左右的时间是在做梦。老年人的有梦睡眠却大大减少,每晚不过1小时左右。若能设法增加有梦睡眠时间,便可延长寿命。
5.有助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弗洛伊德说:“梦境不仅具有复制的功能,而且具有创新的功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睡梦中清楚地看到了元素周期表,使各种元素得以按最佳方式排列。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冥思苦想苯的结构,有一天在梦中想到了,从而为芳香族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弗来明梦中发现青霉素;爱迪生梦中发明电灯泡;余南在梦中完成的广州那座富有中国气派的白天鹅宾馆的构思。这就使人联想到,做梦是否会有益于人的智力。科学研究表明,有梦的睡眠有益于记忆、能阻止大脑对新知识的遗忘,有助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6.有助于稳定人们的精神状态:有人做过剥夺有梦睡试验,在有梦睡眠时把受试者唤醒,然后再让他睡;于是,他又经过无梦睡眠阶段进而转入有梦阶段;此时再将他唤醒,这样就又剥夺了他的有梦睡眠。这样长久下去,他就会出现精神失常,甚至神经错乱,可见有梦睡眠有助于稳定人们的精神状态。
7.有预感作用:经常听到有人说,夜里做了个好梦,今天有好事;也有人说做了个不好的梦,今天要特别注意,事先心中有数,有的还真兑现了。
梦是在睡觉时发生的,但是人们往往把没有梦的睡眠当成是好的睡眠,认为做梦是搅乱睡眠的,恰恰相反,做梦有时候是可以起到“保护”睡眠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