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状态
现代研究表明,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够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总之,精神与心理保健不仅直接涉及到健康、寿命、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所以,在人的一生中重视精神养生是非常重要。
影响精神状态的因素有:社会因素、环境因素、都是导致情志变动的内外因素: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人的心理,而人的心理变化也能影响健康,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迁,可能会引起情志变化而生病,如: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家庭生活不和睦、或者生离死别等精神创伤,都会引起强烈的情志变化。另外社会动乱、流亡生活等均会造成人们精神的异常变化,社会因素十分复杂,其对人精神上的影响也是很复杂的。
社会因素对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它对健康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自然环境与健康、社会经济与健康、社会制度与健康、人口与健康、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家庭因素与健康等。
总之,社会因素对健康有着广泛持久的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程度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环境因素
环境的好与坏,对养生的意义,在可以用“一目了然”来形容,人人都愿意居住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恐怕没有人会向往穷山恶水这也就说明环境因素对养生的重要性。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健康也是长寿的先决条件,而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他所生活的环境。
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环境和每个人居住的小环境。在环境中,有许多因素每时每刻地作用于人的机体。这些因素,可概括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不仅错综复杂,且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之中,人体借助机体内在调节和控制机制,与各种环境因素保持着相对平衡,表现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人们的这种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有害的环境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但是这种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有害的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促进早衰。不但人是这样,生物也是这样,很多生物在古代有,现代找不着了,就是因为那些生物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绝了种。
所以说,环境是人生存的根本,只有懂得保护环境,建设环境,才能够更好的利用环境。
——病理因素
机体脏腑气血病变,也会引起情志变化的异常,机体脏腑气血病变,也会引起情志变化的异常,机体脏腑气血病变,亦会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素问·调经论》提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止”,《素问·宣明五气论》提出:“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这是五脏精气乘一脏之虚而相并后引起的情志变化。凡此种种,均说明内脏病变可导致情志的改变,五脏虚实不同,也可引起不同的情志变化。所以说,人体的健康与否,与人的情绪十分重要,他们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不良情绪
精神状态对一个人特别重要,因为情绪是心理活动的核心,它与身心健康有紧密的关系。学会自觉地调节和控制情绪,也是精神养生的重要内容。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无论做什么事,人都会把自己的情感色彩夹杂进去,喜怒哀乐都是每个人情绪的体现,而这些都会都会引起身体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科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绪,如愉快与适度的紧张,都有益于身心健康,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精神振作,大脑工作能力增强。而伤心与焦虑等消极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最不利于人体健康。人体长期处于这些不良的情绪影响下,往往会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胃溃疡,以及心理障碍等。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调节自身的情绪就是养生的重中之重。
调节和控制情绪要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进取,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
2.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
在情绪压抑时可以采取听音乐,或者找人倾诉等方法,转移注意力,有助于消除心中的烦恼。有利于身心健康。
3.保持适当的紧张和热情
紧张是一种情绪,它可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保持紧张情绪能使大脑功能达到最高效率状态。当然要保持适当的紧张。
2.睡眠质量
在人的一生中,最为广义的活动就是睡眠和清醒,这两种活动是人们正常的生理现象,众所周知,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可见睡眠在人的一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优质的睡眠能够消除机体的紧张状态,调节神经系统,有益于健康,据研究证明:一个健康的人,半个月不进食仍然可以存活,但如果十天不睡觉就会死亡,说明了睡眠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的工作压力也与日俱增,在这种条件下,良好的睡眠显的尤为重要,所以说,正常而优质的睡眠,也是人类的养生之道。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睡眠是养生学中最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因为在所有的休息方式中,睡眠是最理想、最完整的休息。也是最原始的养生。有人说,睡眠是大自然的了不起的恢复剂,这是合乎事实的,经过一夜酣睡,多数人醒来时感到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有这样的体会,当睡眠不足时,第二天就显得疲惫不堪,无精打采,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但若经过一次良好的睡眠之后,这些情况便立即烟消云散。曾有人形象的比喻睡眠好比给电池充电,是在为自己“储备能量”。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劳,使脑神经。内分泌、体内物质代谢、心血管活动、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能得到休整,促使身体各部组织生长发育和自我修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所以有“睡眠是天然的补药”的谚语。
3.科学营养
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于人体的重要意义,就是在于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但具体来说还有很多具体的讲究,在养生来说,合理健康的饮食对养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饮食没有节制、不注意饮食卫生、饮食禁忌等不健康的习惯会大大降低通过饮食来养生的优势。进行养生时,在饮食营养方面,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做到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的意思,就是劝人们进食要有节制,而进食要定量、定时饮食有节是《内经》倡导的养生之道,即饮食有节制,不暴饮暴食,同时也不饱食,这正是所谓的“七八分饱身体好”。
1.定量
定量是指进食宜饥饱适中。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进食定量,饥饱适中,恰到好处,则脾胃足以承受。消化、吸收功能运转正常,人便可及时得到营养供应,以保证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反之,过饥或过饱,都对人体健康不利。
2.定时
定时是指进食宜有较为固定的时间,有规律的定时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机能有节奏地进行活动,脾胃则可协调配合,有张有弛。饮食物则可在机体内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输布全身。如果吃饭时间不规律,或零食不离口,打乱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都会使脾胃失调,消化能力减弱,食欲逐渐减退,损害自身健康。
饮食养生的一个重到原则,就是定量、定时是保护消化功能,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一日之内,人体阴阳气血的昼夜变化而盛衰各有不同。白天阳气盛,故新陈代谢旺盛,需要的营养供给也必然多,所以饮食量可略大;夜晚阳衰而阴盛,多为静息入寝,故需要的营养供给也相对少些。因而,饮食量可略少,这也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功能。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
——要注意饮食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也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病从口入的道理人尽皆知,所以人们把注意饮食卫生看成是养生防病的重中之重。
1.饮食宜新鲜
新鲜、清洁的食品,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饮食新鲜而不变质的食品,营养成分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对人体有益无害。食品清洁,可以防止病从口入。因此,饮食要保证新鲜、清洁。
2.宜以熟食为主
大部分食品不宜生吃,需要经过烹调加热后变成熟食,方可食用,其目的在于使食物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同时,也使食物在加工变热的过程中,进行清洁和消毒,消灭一些致病因素。在远古时期,人类取得火种以后,吃熟食便成为人类的饮食习惯,这样大大的降低了人们患病的几率。
4.生活习惯
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在无形中牵引着你,使自己潜意识不由自主的去执行一些事情,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良好的生活习惯意味着合理地安排工作,休息,娱乐和科学地安排饮食。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不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往往凭感觉随心所欲,而许多行为都是以损害健康为代价的。所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养生就在我们平时的衣食住行中。既然养生就在衣食住行中,我们的养生实践,就要从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做起。
——穿衣养生
就是要从工艺、面料和款式上,考虑对健康的影响,尽量选择天然的衣物;衣着服饰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与衣服的宽厚,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古人很注重衣着与养生的关系,认为衣着应该以合体、舒适为原则,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及时换衣,衣服穿的太少容易生病,同样过多过暖也容易生病,因为衣服太多必然会出汗,汗水出太多,不能保护体内必要的水分,也会出现虚弱、头晕、疲乏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脱水。发生生命危险。所以要适当的穿衣,以合适为准则。
——食物养生
就是要从膳食的营养结构和摄取量上,考虑对健康的影响,尽量使营养合理。
但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致使他们的生物钟已经紊乱,很多人已经忽略了自身的健康,要么一天不吃,要么一顿就大吃大喝,完全不顾身体是否可以吸收,所以说生活要有节制,要定时定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
——居住养生
养生学家主张“择地而居”居住环境的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是因为居住环境的质量和养生密切相关,所以要从生活环境和室内装修上,考虑对健康的影响,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行为养生
就是要从生活习惯上,考虑对健康的影响,尽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朋友们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点点滴滴。正是由于我们每天的无节制的饮酒,才造成了啤酒肚和酒精肝等疾病;正是我们每天的暴饮暴食,才造成了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正是我们每天的懒于运动,才造成了体态臃肿和亚健康状态。所以注意自己的养生观念,及时的自己的生活习惯,从养生的角度出发,按照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要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比如说散步,散步是一种轻微的活动,对长期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是最为合适的。古人早就强调,每次进餐后不要马上坐下工作,要适度散步。散步可以促进身体放松,挺胸收腹,两手自然摆动,呼吸自然畅快,神清气爽。
养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千万不要忽视了生活中这些细小的环节。细节决定成败,也决定健康,正是这一点一滴决定了我们的健康长寿。
改正生活陋习,增进维持健康,要保持好的生活状态与积极乐观的心境。做到以下七点,就可保证健康的身体。
1.不抽烟;
2.不喝酒或是适度喝酒;
3.定期做相当剧烈度的运动;
4.保持适当体重;
5.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
6.每天吃早餐;
7.少吃不必要的点心等等简单而规律的生活。
5.居住环境
人离不开自然环境,养生学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内经》通过研究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后得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的理论。这说明住处地势高的人多长寿,而住处地势低的人多早夭。由于地区不同,水土与水质对食物构成成分及其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大。同时,气象条件的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寒冷的环境中,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人类的生长期延长,衰老过程推迟。除此之外,居室的采光、通风、噪音和居室内外的环境美化和净化,与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密切相关。平时还需要注意避寒就温,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和湿度的调节,以保持室内温度的基本恒定,这对生活起居养生有很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居住条件有益于人们的健康和长寿,给人的身心都会带来一种享受。相反不良的居住环境也会直接损害到人们的健康。因此建设更好的居住环境也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居住环境与养生
优美的居住环境必须具备采光充足,空气清新没有噪声污染,以及开阔的绿地与一定的室外活动设施。只有具备这些,居民的身心健康才有所保证。才可以更好的享受生活。因此,居住环境是人们首先要关心的问题。良好的居住环境具备以下特点:
住宅要选择绿化多的地方,这样可以调节炎热的气候,也可以减少阳光的强烈辐射。最重要的是对空气的净化,对人体身心健康有好处。
住宅方向尽量选择座北朝南,由于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冬冷夏热,冬季到来时,居住在北方,经常会有西北风,而且寒气逼人,如房门朝北,冷风会直接吹入室内,造成室温降低,人体容易感冒。夏天到来时,由于温度偏高,如房门朝北,凉风只好绕墙而过,不能直接进入室内,会造成室内空气不流通,闷热憋气,同样有害于人体健康。因此,条件允许时,最好选样南向建房。
居住环境的清洁,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是我国流传和发扬以久的传统。《礼记》中曾讲:“鸡初鸣,威盥嗽,洒扫室堂及庭”。就已经表明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很重视环境卫生,清晨打扫已成为居民的日常习惯。在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随着工业高度发展,人口密度增加,环境卫生的保护更显得尤为重要。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除定期打扫,保持环境清洁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和生活秩序,做到人人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在乡村中,要妥善管理厕所、牲口棚,疏通渠道,并可在周围栽种具有驱虫作用的植物或带有香气的花草,如除虫菊等。维护环境卫生清洁。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生活在充满阳光,健康的生活环境中。
——居室环境与养生
居室环境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人的一生有大部分时间是在居室待过的,因此,对居室的布置与养生都很重要。
居室的布置是一种环境的再创造,在美化环境的基础上,让人们更好的去享受生活,布置居室有很深的学问,包括色彩的搭配、空间的利用、家具的摆设等诸多因素的完美结合才可以布置出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使人在这个小环境中能感到舒服,轻松。居室的布置体现在以下原则中:
1.使用功能与精神美感的统一
在居室布置中,最主要的就是使用功能,家具的配置与选择,色彩与房间的调配等,最终目的是要让居住的人感到舒适。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在布置上下功夫,要把艺术点缀与实用功能两者结合起来。要注意做到功能与美感的有机结合。
2.自我风格与居家布置的统一
每一个人由于经历不同,自然而然欣赏水平,审美标准都不可以一概而论,在布置居室过程中,作为家的主人,在家居布置上要尽量体现个人风格,使自己的居住环境,区别于单调的工作环境,这样才可克体现出家的重要性。使人在这个小环境中永远感到轻松,也有利于恢复疲劳,调剂精神。
3.环境创造与心理联想的统一
居室布置,是对室内环境的统一,这种布置,区别于简单装饰,而是通过人们的心理联想,创造出一种意境和氛围,如看到大海,可以使人感到心胸开阔,看到绿色,可以使人感受到生命的盎然。以浅色为主调的装饰,则使居室显示得淡雅。通过居室布置,给人以生活情趣的联想,使无生命的东西变成有生命的感觉,就能使居室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气氛来。
6.社交状况
要想健康长寿,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完整的精神风貌,保持完整的心理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理念,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高的潜心养性的境界,才可以颐养天年,无疾而终。
社交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专家认为,社交有利于激起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能获得各种信息,保持不断的进去积极性,避免产生孤独感和抑郁症,提供倾诉或倾听以及自我表现的机会。
人生活在世上,就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社交的范围与每个人的职业、爱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但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在社交中总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了朋友没多久,朋友又离他而去,且平时和同事的关系也不融洽。
总结其原因,是因为这种人在社交中心理状态产生的问题,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而这种心理状态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有些人很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对任何事情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所以在与人交往中,自己永远都是别人的影子。体现不出自我价值。
——容易产生怯懦心理
这主要是见于涉世不深、性格内向、不善言词的人,由于胆怯,在社交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却由于种种顾虑,不敢表达出来。但别人却以为,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
——容易产生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办事,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我们应该明白。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一味的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且没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这样最容易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容易产生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见异思迁,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与某人见过一面,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这种人与人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容易产生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见到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光别人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容易产生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各种事情只要与己无关,就冷漠看待,不闻不问,或者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人格”,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一些朋友。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社交场合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社交的根本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它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与不同年龄、职业的人交往,从而让你认识更多的朋友,让自己的生活更愉快。社交就像一扇门,走出这扇门,你就会发现辽阔的天空与美丽的世界。
7.心理因素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既需要物质生活中的饮食的滋养,又少不了精神生活中情绪的调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养心比养生更为重要。心理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总括,它包括思想情趣、信念欲望、个性特点及道德观念等,古人多称之为“神”,而称心理养生为“摄神”、“调心”等。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生理功能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可以使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体生理功能,从而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诱使疾病的发生。所以,从更深一层理解,人们对心理养生的重视,要比对生理养生更为重要。
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
“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拥有了健康和长寿。“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庄子说,有修养的人“平易恬,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荀子也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孔子精辟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大医孙思邈则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寿短。巴西一位学者经三十年研究发现,有贪污受贿罪行的人,癌症、心脏病、脑出血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
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事实上,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本职工作,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是极为重要的。经常保持平衡的心态、善良的心理、高尚的品德,那么你就会到达快乐的养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