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行走坐卧皆养生
33222900000012

第12章 属于全民的传统健身法——易筋经

一、功法源流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健身养生方法,在我国传统功法和民族体育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千百年来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易筋经为何人所创,历来众说纷纭。从现有文献看,大多认为易筋经与洗髓经、少林武术等均为达摩所传。达摩原为南天竺国人(南印度),公元526年来我国并最终到嵩山少林寺,是我国禅宗始祖。在易筋经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史料记载,达摩所传禅宗主要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主。由于禅宗的修持大多以静坐为主,坐久则气血淤滞,须以武术、导引术来活动筋骨。因此,六朝至隋唐年间,在河南嵩山一带盛传武术及导引术。少林寺僧侣也借此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其修改、完善、补充,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习武健身方式。最终定名为“易筋经”,并在习武僧侣中秘传……目前发现流传至今最早的易筋经十二势版本,载于清代咸丰八年潘霨辑录的《内功图说》中。总体来看,传统易筋经侧重于从宗教、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等视角对功理、功法进行阐述,并且形成了不同流派,收录于不同的著作中。“健身气功·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意随形走,以形导气,不重意念;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

二、动作姿势

1.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自然并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继而放松,轻轻闭合,眼若垂帘。心平气和,神态安祥,洗心涤虑,心诚貌恭。两臂缓缓向前举,掌心相对与肩等宽,两臂平直,再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提坠,两手慢慢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手指尖相叠,拇指轻触,掌心向内。此时要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舌抵上腭,面带微笑。

2.韦驮献杵第二势

翻转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在体前缓缓下移至小腹前,同时引气下导。两掌左右分开,翻转掌心朝上,缓慢上抬呈侧平举。两手微高于肩,两眼平视前方,极目远眺,舌尖放下平铺,松腰松胯,两脚拇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状,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摒弃诸缘。

3.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臂上举,掌心相对,翻转掌心向上,十指相对,舌抵上腭,仰面观天,眼看九天之外,脚跟提起,足尖着地。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放下,两手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头顶百会穴透入,经咽喉,脊髓至尾闾,沿两腿直达涌泉。下导时,足跟随之着地。

4.摘星换斗势

右手经身体右侧缓缓向上举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劳宫紧贴命门。舌抵上腭,仰面上观手背,透过手背看九天之上,身体自命门起上下双向伸展。右掌翻转向下,屈肘,头正,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眼平视前方或轻闭。久练后与双手擎天连续练习时有“人在气中,气在人内”,内外一气的感觉。松腰,则左掌劳宫穴发气,与上式“俯掌贯气”同。

5.倒拽九牛尾势

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过膝,膝不过足,成半圆形,两眼观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称为螺旋颈。松肩,两肩要平而顺达。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内含,藏气于小腹,鼻息调匀,舌尖轻抵上腭。导气下达,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劳宫穴发气,闭目。气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骨髓,直达两脚涌泉穴。

6.出爪亮翅势

握拳护腰,上身前俯,两臂在身前松垂,两手握拳,由身前缓缓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顺气,身直胸展,舌尖轻抵上腭,青少年,年轻力壮或以增强力量为目的者,提起握紧拳。两拳变掌,缓缓向前推出,至终点时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与肩平,两眼平视指端,延展及远。松腕,虚掌,十指微屈,屈肘,两手缓缓向胸胁收回,势若海水还潮,两眼轻闭,舌尖轻抵上腭,配以缓缓吸气。

7.九鬼拔马刀势

右手后背,掌心朝外,置于腰部。左手上举过头,屈肘贴枕部抱头,手指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同时头颈腰背拧转向左后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轻抵上腭,稍停片刻。拧身复正,侧头上观。两眼延展及远。舌尖轻抵上腭,身直气静。两手沿体前缓慢下落,恢复预备桩功。

8.三盘落地势

屈腰下蹲。同时两掌分向身侧胯旁,指尖朝向左右侧方(微微偏前),虎口撑圆,眼看前方,延展及远。上虚下实,空胸实腹,松腰敛臀,气蓄小腹。要做到顶平、肩平、心平气静。练虚静功者可闭目敛神,铜钟气功即脱胎于此势,故亦可做单独桩法练之。两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时吸气,舌抵上腭,眼向前平视,全身放松。俯掌屈膝下按(恢复马步蹲按),配以呼气。

9.青龙探爪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吸气。舌尖轻抵上腭。右拳以拳面抵于章门穴,左拳变掌上举过头,腰身缓缓屈向左侧,使左腰充分收缩,右腰极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呼吸,眼看左掌。屈膝下蹲,左手翻转掌心朝上,手背微离地面,划弧至左脚外侧;右拳变掌落下,同时身体亦随之转正,两手握拳。直立,左掌提至左章门穴。

10.卧虎扑食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经腰间、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两拳伸至胸前,拳心转向里,同时屈膝、屈胯、微蹲蓄势,配以深长吸气。左脚踏前一步,顺势成左弓步,同时臂内旋变掌向前下扑伸,掌高与胸齐,眼视两手。在扑伸的同时发“哈”声吐气。不停,身体前倾,腰部平直,将胸中余气呼尽,顺势两手分按至左脚两侧。头向上略抬,两眼平视及远。极目远眺。前两个动作要协调一致。两脚不动,起身后同时两手握拳,沿左腿上提。

11.打躬势

两臂展直,自身侧高举过头,仰面观天,头颈正直,屈肘,两手抱后脑,掌心掩耳,两肘张开,与肩平行。上身前俯成打躬状,头部低垂,大约至两膝前方。两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两手以指(示指、中指、无名指)交替轻弹后脑(风池穴附近)各36次。缓缓伸腰站直,先向左侧拧腰侧转,再向右侧拧腰侧转,往返7次,两脚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带微笑。在身体转至正中后,抬起脚跟,同时两手自脑后高举过头,仰掌呈擎天状,躯体充分舒展,并配合吸气。

12.掉尾势

两手分别自身侧高举过头。两掌相合,提顶,伸腰,展臂,提起脚跟极力高举。脚跟落地,两脚踏实,同时两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朝外,两臂也随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裆的部位后,弯腰前俯,继续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达,不可勉强。下按至终点时,昂头,舌抵上腭。转腰向左方,两脚不移,仅左脚步变虚,右腿变实,右膝微屈。同时两手保持交叉状态,沿地面划弧移至左脚外侧。两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举转头,掌心朝上,仰面观天,拧腰180°转向右方,徐徐弯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脚步外侧,如未达到,不可勉强,可继续俯仰3~5次,以后逐渐靠近地面。最后一次下按右脚外侧时,伸舒腰身两臂随之高举过头。继之拧腰转身至正前方。两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两掌缓缓分开,十指相对,下按,两手分开,自然下垂于两胯旁,恢复成预备桩功势。

三、功法作用

1.韦驮献杵第一势

古人云:“神住气自回”。通过神敛和两掌相合的动作,可起到平静心理,均衡身体左右气机的作用。可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有助于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2.韦驮献杵第二势

通过身体的伸展和上肢的立掌外撑动作导引,可起到疏理任脉和调节督脉等经络作用,并具有调练心、肺之气,改善呼吸功能及气血运行的作用。可提高肩、臂的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

3.韦驮献杵第三势

通过上肢的撑举和下肢提踵的动作导引,可调理上、中、下三焦之气,并且将三焦及手足三阴五脏之气全部发动。可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上下肢的肌肉力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4.摘星换斗势

通过本势阳掌转阴掌(掌心向下)的动作导引,目视掌心,意存腰间命门,将发动的真气收敛,下沉入腰间两肾及命门,可达到壮腰健肾、延缓衰老的功效。可增强颈项、肩、腰等部位的活动功能。

5.倒拽九牛尾势

通过腰的扭动,带动肩胛活动,刺激背部夹脊、肺俞、心俞等穴,达到疏通夹脊和调练心肺之作用。通过四肢上下协调活动,可改善软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及活动功能。

6.出爪亮翅势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通过伸臂推掌、屈臂收掌、展肩扩胸的动作导引,可反复启闭云门、中府等穴,促进自然之清气与人体之真气在胸中交汇融合,达到改善呼吸功能及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可提高胸背部及上肢肌肉力量。

7.九鬼拔马刀势

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等运动,可使全身真气开、合、启、闭,脾胃得到磨动,肾得以强健;并具有疏通人体要穴——玉枕关、夹脊关的作用。可提高颈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功能。

8.三盘落地势

通过下肢的屈伸活动,配合口吐“嗨”音,使体内真气在胸腹间相应的降、升,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可增强腰腹及下肢力量,起到壮丹田之气,强腰固肾的功效。

9.青龙探爪势

中医认为,“两胁属肝”,“肝藏血,肾藏精”,二者同源。通过转身及左右“探爪”,身体前屈,可使两胁交替松紧开合;配以拳贴肝经章门穴达到练肝、练肾的作用,还可起到疏肝理气、调畅情志的功效。可改善腰部及下肢肌肉的活动功能。

10.卧虎扑食势

中医认为,“任脉为阴脉之海”,统领全身阴经之气。通过“虎扑”之势,身体的后仰,胸腹的伸展,可使任脉得以疏伸及调养,同时可以调和手足三阴之气。改善腰腿肌肉活动功能,起到强健腰腿的作用。

11.打躬势

中医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经之气。通过头、颈、胸、腰、骶椎逐节牵引屈伸,背部的督脉得到充分锻炼,可使全身经气发动,阳气充足,身体强健。可改善腰背及下肢的活动功能,强健腰腿。“鸣天鼓”有醒脑聪耳,消除大脑疲劳的功效。

12.掉尾势

通过体前屈及抬头、掉尾的左右屈伸运动,可使任、督二脉及全身气脉在之前各式动作锻炼的基础上得以调和,练功后全身舒适轻松。可强化腰背肌肉力量的锻炼,有助于改善脊柱各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