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化龙,由民间传说衍变而来,渊源可追溯到史前仰韶文化的鱼图腾崇拜。民间风俗早有神鱼化龙的说法,《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喜得贵子,鲁昭公以鲤鱼作赏赐,孔子因此为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传统寓意纹样一般都以鱼、龙组成,“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神鱼化龙,古喻金榜题名。有寄望于高升昌盛的殷切寓意,见之于《琵琶记·南浦嘱别》中:“孩儿出去在今日中,爹爹妈妈来相送,但愿得鱼化龙,青云直上。”
枕,总的来说是年代越早尺寸越小。唐枕中常见不足一拃长(张开拇指和中指间的长度)的,人称脉枕。图片中的后周柴窑鱼化龙枕,明显要比宋枕尺寸短小,故只可作为脉枕使用,或作为陈设摆件。
后周柴窑鱼化龙孩儿枕,造型精美。童子作吉祥卧式,一手支于颐下,一手贴于腹部,鱼化龙形似船床,并以荷叶作为枕面。童子面带笑容,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更为巧妙的是,童子所倚之枕头上侧面有“福”、“贵”字样,点明了整番设计的重心所在。真可谓是枕中有枕,寓意连环,将凝结着中国人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的传统吉祥文化推向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