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南辛赏柴
33241400000082

第82章 支烧工艺“三剑客”

《我的柴窑器研究》论及胎料时云:“柴窑器对制瓷原料的加工更加精细,使烧成后的胎质致密。胎体薄,是香灰白胎……胎足无支钉、无垫烧。全器只有圈足露胎。”视点兄对一山兄以上观点提出过质疑:“本人曾见得以支钉烧制瓷技术烧成之造像器数尊,制瓷技术丝毫不逊于圈足露胎时期作品。”家乡人兄揭示:“支钉烧不是宋汝窑的独创,唐及五代的瓷器早就在采用这种方法”,并发以唐绞胎釉器物作为举证。

那么,后周柴窑的底足施釉和垫烧情形大致会是如何?为了弄清此点,予就所藏所见之柴周式予以分类比较,发现存在三种倾向:多数器物圈足露胎支烧,有少数利用了器物本身支点,是为一类;二类器底满釉,采用芝麻挣钉3~5交叉点支垫;采用0.8~1公分的石英砂托珠垫烧,为其三。更有意思的是,笔者在荷莲童子摆件上,发现以上三种支烧形式同时并存,具体指海玳瑁色类圈足露胎烧制,鲜碧色类托珠垫烧,淡青色类则是采用支钉。综合上述形式结论,其支烧工艺与当时耀州黄堡窑类同。

想当年,柴窑与黄堡窑所在地区同属后周疆土,作为后周世宗御窑的柴窑,与黄堡窑一样采用了相似的支烧工艺烧制陶瓷,符合时代潮流。支烧工艺特征的改进,使得五代时期成功烧制出了满釉陶瓷。支烧工艺所展现的多元化,也反映出后周柴窑的工匠们,为使器物烧制日臻完美所作出的探索,同时还为北宋朝出现的汝官窑支钉烧造,起了先驱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