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误区全攻略
33263300000017

第17章 青春期心理误区

繁忙的生活、快节奏的生活,常常让我们处于一种高度的紧张状态,于是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也随之出现,损害我们的健康。医学专家已经证实,精神与身体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悲伤会释放压力荷尔蒙;而快乐则能增强机体活力,让人保持良好的情绪。因此,在日益浮躁的现代快节奏生活里,我们需要走出心理误区,重视我们的心理健康。

孩子不需要发泄

身边误区:

一些家长都认为,孩子每天有吃有喝,有玩具玩,有学可上,所以他们不会有心理问题,自然也更谈不上发泄了。但事实上,孩子也需要适当的发泄。

专家分析:

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或不舒心的事,这时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从而发生一些冲动过激的行为。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发脾气的心理特点,将孩子的宣泄看作是有意搞破坏,严加训斥与制止,迫使孩子强行克制自己的情绪。表面上孩子可能不做声了,但却憋在心里,加重了紧张焦虑。长期下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不利,而且还会影响神经功能与身体的健康成长。

专家支招:

只要是在不妨碍他人与适度的原则下,家长适当给孩子一些发脾气、使性子的机会,让他们将心中的焦躁和不快宣泄出来。当然,家长对孩子宣泄行为也要正确地引导和教育,恰当地宣泄,减少破坏性行为。

专家解难:

问:什么是心理断乳期?

答:进入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都逐渐趋于发育成熟。此时,他们开始变得不听话,经常和家长、老师作对。这个时期在心理学上就称为“心理断乳期”。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孩子,独立活动的愿望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此时家长若还将他们当孩子看待,他们会感到厌烦,并产生反抗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对待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支持他们。但也不能过于迁就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和不良行为,对于较严重的反抗行为,要可采取奖赏训练等方法,强化孩子的顺从行为。

自我肯定就是自信

身边误区:

一些青少年觉得,只要经常自我肯定就能增加自信,让自己变得更有信心。然而,过度的自我肯定也是不恰当的。

专家分析:

恰当的自我肯定是自信的表现,然而如果过分地进行自我肯定,就是将自我接受推向了一个极端,过高地估计自己。一方面,过高地评价自己,就会夸大自己的长处,甚至视自己的缺点为优点;另一方面,对自己评价过高就会看不起他人,放大别人的短处。这两点无疑对青少年的成长是不利的。

专家支招:

自信固然是好事,但也要正确地评估自己,否则自信就成了自傲,对身心发育都没好处。

专家解难:

问:青少年怎样克服社交羞涩心理?

答:首先,要客观地估价自己,树立自信心,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不要过多在意他人的看法;其次,要勇于和别人交往,向经常见面但说话不多的人打招呼,善于放松自己的情绪,使用一些平静、放松的语句进行自我暗示,缓和紧张的情绪,减轻心理负担。此外,还要能克制自己的忧虑情绪,多看积极的一面,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情绪和情感,不要让自己置于不信任和不真诚的假定环境中。

青少年有逆反心理很正常

身边误区:

经常有父母认为,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是自然现象,就像孩子到了年纪要换牙一样,不用太多关注。其实,这种逆反心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出现的,而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专家分析:

逆反心理是在一定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孩子对某些事物或结论产生了相反的反应情绪,表现出对家长、老师的一种反抗心理行为,带有浓厚的“否定”、“反抗”和“争取独立”的色彩。从心理学上来讲,这属于一种心理上的适应困难,或称为“适应不良”。

青少年正处于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在体魄、生理、心理等方面都迅速发展,但在生理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中,却跟不上其迅速发展的需求,有待于成熟和完善。这就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各种复杂问题时要面对很多困难和问题。

而且,青春期是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开始有了模糊的性意识,性别角色也开始明显起来。而青少年对性知识和性道德又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会使他们的心中充满困惑。

各种不成熟的心理,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当他们受到挫折、创伤时,如果心理适应能力较差,而受盲目、非理性的支配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逆反行为。

专家支招:

父母们要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多了解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根源,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青春期遇到的各种困惑。这是减少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措施。同时,要懂得尊重他们,肯定他们的长处,遇到问题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对他们的错误也要客观分析,不要任意夸大或埋怨,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专家解难:

问:什么才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首先是智力发育正常,一般智商会在80以上;其次,情绪稳定协调,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第三,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第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个性稳定而健全,有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

中学生离家出走是有心理疾病

身边误区:

目前,中学生离家出走的显现越来越多。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离家出走就是有心理疾病,应该找心理医生。其实远没有那么严重。

专家分析:

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很多,首先可能是人际关系紧张所致,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相处不融洽,从而造成心理压抑,导致弃学离家出走。

其次是人格异常与逆反心理。人格异常的青少年容易对周围的人抱有敌意或戒备心理,与学校或家庭的成员闹矛盾而突然出走。而经常感到学习负担过重,产生厌学情绪;或者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也会以逃学或出走的形式表现出来。

此外,一些孩子孩存在拜金心理,在学习中常表现出漫不经心,想逃学去挣钱;或学某些歌星、影星,离家外出闯天下。

专家支招:

对于离家出走的孩子,家庭和学校要积极配合,尤其是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同时学校也应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重视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青少年能以良好的心态度过青春期。

专家解难:

问:青春期的孩子为何会感到特别孤独?

答:青春期阶段是一个人从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有关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都纷至沓来,需要他们不断地思。而在这个过程的最初,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也突然增多:子女、学生、同学,他们还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信任。这对他们来说并非易事。然而他们又想表现得独立和成熟,于是一方面特别想和别人交流,一方面又不愿敞开心扉,这些就让他们感到特别孤独。不过,这种孤独正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自我探索的深入,他们会逐渐获得一种熟悉自己、对自己有信心、有把握的感觉。这时,他们就能独立思考,也愿意与人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