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衰老——死亡”,这是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从生命发展的规律来看,衰老是必然的,任何人都无法逃脱。但善于养生之人,却能延缓衰老的过程。延缓衰老,健康长寿,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本能要求。养生就是为了健康,健康就是为了长寿。
养生,是为了养命。
古往今来,欲通过养生保健以求长生不老的医家比比皆是。其实,通过养生达到长生不老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童话。但是,通过养生确实可以提高生命活动的质量,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自从中医诞生之日起,养生便成为历代医家关注的重点。医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养生,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想追求健康长寿,而养生正是一门实现健康长寿的学问。
何为养生
养生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其上言:“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养生,古亦称摄生、治身、道生、卫生等。老年人延缓衰老之养生,又称寿老、寿亲、寿世、养老等。从字义上看,养生,即养护生命之意。通常来讲,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或方法养护人体生命的主客观行为,或根据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心身护养活动,才称之为养生。
作为中医之源的《黄帝内经》,其中积聚了诸多关于养生的理论和知识。在这本旷世奇书中,其根据中医理论及实践经验,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提出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如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然等原则,以及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等多种养生方法,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奠走了基础。尤其是强调“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养生与预防疾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养生保健思想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杨力教授提示
总而言之,养生是一种综合的维持健康的行为与能力,它追求的不仅仅是长寿,更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养生贯穿生命全过程,越早越好。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未病”,还是“已病”,养生都是最有效的措施,故曰养生就是养命。
杨力教授答疑
问:养生保健随时都可以做吗?什么时候做效果最佳?
答:当然不是。养生与保健应该与人体生物钟同步,例如散步减肥最好在饭后30分钟后进行,以每小时4.8公里的速度散步20分钟,这样消耗热量快,也有利于减肥;洗澡则最好在晚上临睡前进行,这时洗澡可以促使全身肌肉、关节松弛,血液循环加快,有助于入眠。其他如喝牛奶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睡觉前;吃水果时间最好安排在饭后1小时;晒太阳时间则最好安排在上午8~10时和下午3~5时。
中医养生精髓:天人合一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为《黄帝内经》的基本思想,它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此,凡自然环境的异常和人类自身的身心活动均可影响其生理活动而致病。
鉴于此,中医养生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减少疾病,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实际上,《素问·室命全形论》的“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生,四时之法成”论述,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中医养生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人与自然相应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正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当气候变化时,人体必然会产生某些反应。如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体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外生发,推动血液趋向于体表,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汗孔疏泄,多汗,这是机体在以出汗散热的方式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而在秋冬季节,随着气温的降低,人体要保护阳气不受伤害则阳气应该内敛,气血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多尿少汗,这是机体在保证人体阳气不过分向外耗散,同时又可保证人体水液代谢排出的正常。
杨力教授提示
人生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最终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这就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杨力教授答疑
问:早春时节应该注意什么?
答:早春时,天气乍暖还寒,有时还会倒春寒,因此要注意增减衣服,不要急于脱冬衣;居室和办公室应多开窗户;多吃温阳性食物、生发性食物、酸性食物等,如韭菜、香椿、酸枣、猪肝、羊肝、猕猴桃等;还应多出去郊游、踏青,多运动、多晒太阳。
春夏秋冬,养生因时而宜
历代养生家都强调,人们的生活规律必须顺应四季变化,以免引发疾病。在一年中,阳气有一个生、长、收、藏的变化过程,我们度过的每一天也是一样,应该根据阳气的生长变化,适时调整机体活动以顺应自然。
自从人类出现开始,人类便时刻感受着四季变化对身体、对生活的影响。长期的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如果对四季的变化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养身体,则必煞会吃亏。这对于居住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民族,恐怕都是一样的。
在世界上的一些文明古国里,也许由于中华民族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我们的祖先对如何适应四季变化、养生保健,比其他国家都要先进一些,早就有相当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自古以来,我们祖先所居住的这块土地,尤其是中原地带,就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地域,也就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祖先对四季养生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由于我国古代对老人的尊重,四季养生特别注重老年的养生。
.在《黄帝内经》著成时期,对四季的养生方法就已经有所论述,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对春季的养生方法提出这样的要求:“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着少。”大意是说,在春季,自然界从寒冬中逐渐苏醒过来,乍暖还寒,应该注意养肝,且需保暖。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人身就是一个“小天地”,与自然界相应,春季就要有充满生机的表现,要使情志趋向活泼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晚睡早起,要时刻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以与自然界的春季相适应。
在夏季,地上阴气逐渐上升,而天上阳气则逐渐下降,阴阳相交,万物都繁茂生长。与此相应,人们应该早起晚睡。即使烈日当头,炙热难耐,也不能因此厌倦生活,此外,情志应该放平静,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当然,还要适当增加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
秋季是结实收成的季节,秋高气爽,后期则开始落叶枯黄,一片肃杀之气。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应当早睡早起,情志也要保持安宁,以缓和这神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保持平和的身体状态,并使肺气保持安宁,以防止秋凉之气影响肺脏。这些都是秋季的养生之道。
冬季自然界万物皆潜伏闭藏,大地冰冻地裂,阴气盛极,阳气则潜伏。适应这种自然现象,人体也应以收敛为主,户外活动相应减少,应当早睡、晚起,显然应当多加衣着,但也不宜过多以至出汗,否则有悖于收藏潜伏之意。以上是《黄帝内经》在2000年前就给人们制定的适应四季变化的养生之道。根据阴阳生长的道理,如果不按照四季这种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去养生修身,即在春夏两季当阳气由上升至旺盛的季节里,保护好阳气;而在秋冬两季当阴气由出现至极盛阶段的季节里,保护好阴精,以顺应自然界阴阳生长变化的规律,则对身体健康不利,这也就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各相应的脏器将会发生病症,有损健康。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古人的四季养生经验又逐渐扩展,已不限于日常起居,还涉及到了四季的饮食。
应当指出的是,这里介绍的只是古人在四季养生方面,因人因时制宜,而不是于篇一律的经验。毕竟这些是千百年前的经验之谈,古代的社会条件与今日已不可同日而语。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精神、物质财富都在极大丰富,不断变化,一些旧的养生方法,诸如春季在庭院里闲庭信步、食物宜忌的不同等,都需灵活看待。
杨力教授提示
不论何种时代,社会如何进步,人类都需要养生修身,而养生就要因时而异,否则就无法取得养生的效果。由此可见,养生不能守古法,应该灵活变通。
杨力教授答疑
问:秋季主收,那么秋季应该如何“养收”?
答: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养收”:
1.早睡早起。秋季时,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逐渐趋向收敛,因此在起居方面就要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早睡早起。
2.节制房事。秋季主收,因此肾经不宜妄动,所以秋季时人们应适当减少房事频率。
3.饮食调养。秋天气候干燥,因此应通过“少辛多酸”来预防秋燥,可以多吃酸味果蔬,如雪梨、鸭梨以滋阴润肺;少吃葱、姜、蒜等上火之物。此外,还应多吃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等漱阴润燥、养血的食物。
东西南北,养生因地而论
俗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类适应地域、适应自然生存的表现。其实,人类的饮食习惯、起居规律,乃至性格、文化的形成,无不是地域大自然的杰作。当然,养生也与地域大有关系。
中医在养生学方面对我国不同地域的条件差异,做出了相应的不同要求。我国地域辽阔,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这种地区差异导致我国东西南北各地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不同自然条件又导致各地人民在体质、风俗习惯、性格等方面也出现了差异。所以,从养生学的角度来看,就不能用相同的办法来对待不同地域的人。
关于这一点,古人早有察觉。《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阳精所降其人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阴精所奉其人寿。”意即东南方人短命,西北方人长寿。其明确指出,地域不同,导致人们寿命长短各不同。
可见,早在2000年前,人们对由于所处地域之不同而导致人体体质差异,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物产之特殊性,以及由此而产生不同的多发病等,已有较深刻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为保持健康,搞好养生,中医提出了不同的养生措施。
第一,园地食养
通过饮食进行调养。这里主要是针对不同地区而言,而不是一般的饮食规则。
元代医书《三元参赞延寿书》记载:“饮食生冷,北人土厚水深,享赋坚实,不损脾胃,久居南方者,宜忌之。南人士薄水浅,禀赋多虚,不宜脾胃。久居北方者,尤宜忌之。”这足从饮食养生方面对人们提出的忠告。意即南方人禀赋较差,由于地域关系,脾胃虚弱,对生冷饮食的耐受性差,不能如北方人那样随意,否则有悖于养生之道。另外,凡嗜食咸性食物者于健康不利。古代南方、东方人嗜咸食,故常多病。古代北方人较多淡食,反而对健康有益。现代医学证明,过量食盐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
对于不同地区水质之不同,累及人体健康,古人也早有认识,如《吕氏春秋》就指出“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蹙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旭与伛人。”明确说明水质不好,会导致人生病。
第二,因地择居
中医对不同地域居住时如何才能符合养生要求,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淮南子·本经传》记载:“古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勿能及,上之雾露勿能入,四方之风勿能袭?”大意是说,把建筑物建在避风少湿、不受雾露侵袭的地区,就能避免病邪侵身,防止患病。
我国处在地球的北半部,古人对四季变化对人们居处卫生保健的认识比较明确。如今,众所周知,不论我国的任何地方,居室都是坐北朝南,如此则可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
在居室坐北朝南的前提下,风水学又提出了一些“宜忌”事项,这些不能说都是迷信,其中有部分内容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如房屋前(南方)高后(北方)低不吉利。其实,房屋南高北低,就会导致通风、光照出现障碍,时间一长,就会潮湿长霉,而这正是中医认为的风湿病的发病环境。所以这方面应该避免。
古人鼓励人们到道观、仙居附近定居,是因为此类建筑通常都会选择空气清新的森林山区、幽谷建造,那里“风水”好,利于健康。不过,大家要明白,我国的养生智慧是国人的创造,对其他国家的人民而言,不一定完全适用。例如,南半球的房屋若建成坐北朝南,则其“风水”正好反其道,如此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总而言之,不同区域的人,在进行养生保健时,应该采取相应的养生保健方式,不能完全照搬照用,应该灵活掌握。
杨力教授答疑
问:本人脾胃比较虚弱,食欲不是太好,身形消瘦,请问应该如何调节脾胃?
答:从疰状看,是胃阴素虚,兼以忧思恼怒,肝气犯胃。可以采用以下偏方进行调节:糯米250克泡水,一夜后去水沥干,磨成细粉,炒微黄熟透,生淮山药50克,研成细粉,与米粉和匀。每天早晨用开水调此粉小半碗(15克左右),加砂糖一勺(若有烧心症状可改为蜂蜜)作早点。长期食用可健脾养肾助消化。平时可服用逍遥丸,以使肝不犯胃。但要忌烟酒、辛辣生冷油腻之品,生活要有规律。
男女有别,养生各异
众所周知,男女有别。男性有男性的先天体质,女性有女性的先天体质。此外,男女在生理构造上的差异,也对其养生方式有显著影响。换言之,男女养生,应该采取不同的养生方式。
就养生学的整体而言,男女之间并无大差别,一般的养生原则,对两性都是适用的。但是,我们的祖先从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两性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确有些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当然是生殖器官的构造、第二性征及由此而产生的生理学方面的变化以及心理、卫生方面的差异等。这些差别正是导致古人对两性的养生方法采取一些不同措施的理由。
第一,男人养生要旨
对男性来说,古人认为男性以动为宜,不要终日静坐;无所事事,反易招病灾。宋代蒲虔贯《保生要录》说:“养生者,形妻小劳,无致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浊。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古人以男属阳,阳宜动,女属阴,阴宣静,故主张男人应以动为宜。古代有不少关于男性以动而获高寿的故事,如宋代有个官吏张洪,每晨起床就以跪拜数十次为常事,直至七十岁还能做这种动作,且甚敏捷。
由于男性属阳宜动,故其脾性也常易激怒,而怒于人体之危害,已人人皆知,前面已有讲述。因而古人对男性养生,特别指出应克制性情以戒怒。但是,对男性至关重要的养生内容,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惜精”一条。
男人需惜精,应从多方入手。节制房事,是重要措施之一。为此,有的养生家主张“独卧”,有人并提出“吃独睡丸”得获长寿以及古代太监多长寿为例。其实,禁欲并不一定就会长寿。相反,若房事适当,善于处理,则中医认为阴阳调和,反倒比那些“独阳无阴”或“独阴无阳”的做法,更符合天地间的自然哲理,并不违背养生之道。
过多耗损精气,确实与养生之道相悖。为此,古人提出种种方法,如用气功导引以保精,如所谓“铁裆功”、“暖外肾法”或称“兜擦固精法”,后者用交替抚摩阴囊与肚脐的方法,对于保肾固精,确有其作用。
第二,女人养生要义
女性由于其生理上具有月经、怀孕、生产、哺乳等特殊功能,古人早就提出对女性的这些问题在养生学上应给予特殊的关照。唐代孙思邈在他的《备急千金方》中,把妇人篇列为全书之首,认为此乃“崇本之义”,对女性从养生学的角度给予高度重视,这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实在难能可贵。在月经来潮期间,古人十分强调宜情绪开朗乐观,勿要过劳,饮食也需加以调整,加强营养,更需注意节欲,切忌经期同房,此先秦时期所谓“月展,居侧室”(《礼记·内则》)。不管当时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却是符合科学道理和卫生要求的。现代医学认为,经期性交最易感染痛经、崩漏、白带,甚或诱发宫颈癌。还认为经期来潮时,不宜洗头、洗澡,也都是符合卫生要求的。
同样的道理,古人还认为怀孕期间,宜常走动而不宜静坐,更不要整日卧床睡觉,否则不利于临盆;此时也不能与丈夫同房,以保证“胎壮母安”。古人更加重视妇女产后的调护养生,几乎所有综合性医书都详尽地提出“产后将护法”。
乳房是妇女哺育婴儿的器官,对此,古人也曾提出养生要点。古人认为,乳房之病,主要是乳腺炎、乳癌两类。前一类系受风寒外邪侵袭,故最忌热汗时袒胸露乳,哺乳时也要避风。至于乳虏肿块,多因情志抑郁之后,气机不畅,血淤气滞郁结而成,所谓“大都生于郁气”(明。武之望《济阴纲目》)。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处于被压迫的从属地位,心情抑郁导致的病症是不少的。就这一点说,是时代所带来的弊端,古代养生家们对此是只能用消极的办法对待。古人曾经提出一种专为女性锻炼的气功功法,称“斩赤龙”的女丹炼功法。这种功法目的在于切断妇女之月经,使其完全绝经。就养生学说,这是违背生理规律的一种方法,因而即便在封建社会里,也很少有信者。
总之,古人对男女两性在养生方面采用区别对待的方法,有其积极意义,其养生学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
杨力教授答疑
问:女儿15岁,脸色干燥黑黄,月经错后,如何调理?平时应注意什么?
答:可以口服妇科十味片和驴胶补血颗粒,这两味中药主治血虚肝郁所至月经不调,行经后错,经水量少等症。平时要注意不能着凉,多吃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
年龄不同,养生要求也不同
春夏秋冬,人体的生理状况各有不同,因此养生方式就该作出相应调整。同理,年龄不同,人体的生理状况也各有不同,因此也应该采取不同的养生方式。
不同年龄的人,就应该采用不同的养生方式。那么,各个年龄段的人,应该采取怎样的养生方式呢?
婴儿期
这时期形气未充,神气未定,易饱易饥易惊易为病邪侵袭,所以这时期养生在于母子同养,养母以防止母病及子,养子以保证其各种生理需求,适其寒温、多见风日、合理饮食,待之以慈祥、愉快,使婴儿发育结实、稳定。
幼儿及青春期
这时期养生主要在于自身,但又须父母的指导和关怀。这时期特点是生长迅速,智力、体力大增,生殖力亦渐成熟,是精神与形体变化最显著的时期。精神方面应对其和蔼、关怀,指导其明事理、辨善恶;身体方面倡导杂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脚勤快,要充分保证其成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避免发育迟缓等;使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及社会公益活动,急公好义,避免因过分溺爱而养成其所求必得,从不顾及他人的恶习。
壮年期
这时期为人智力、体力的顶峰阶段,达到肌肉隆盛、筋骨劲强、精力充沛的最佳时期,但也是自顶峰回落、开始走向衰老的时期。常由于自恃盛年,饮食劳逸皆失节制,当时不觉,实陈体质已损,迈入暮年后迅速衰老,所以此阶段的养生重在保持和谐适度,虽精力盛壮但不做竭力之事,不任彻夜之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节欲保精,把体力、精力保持在旺盛的水平,可延长青春、延缓衰老。
老年期
这时期乃是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之衰老为自然规律,故精神上要放得开。这时期人生大事多已了却,心无羁绊,怡然自得,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一凭己性为取舍,注意起居规律、食饮适宜、锻炼有常,使阴阳平衡、气血顺畅,精气神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则老而不衰,可望延年益寿。
杨力教授答疑
问:孩子2岁多,虽然没有生病,但是吃饭不香,且面色萎黄,请问该如何治疗?
答:此乃脾胃失调所致,下面介绍一种具有健脾功效的按摩保健法:首先按脾经300次;摩腹3分钟;揉肚脐4分钟;按揉足三里70次;捏脊4次。再按揉脾俞、胃俞各30次。本法每天做一遍,七天为一疗程,通常在空腹时进行。只要长期坚持按摩,就可以取得健脾和胃、增进食欲、强壮身体的效果,从而使孩子更健康。
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机体随时都会处于自身机能状态和外界环境的干扰中,随时都会处于动态平衡被打破的状态中。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动态中维护人体机能的协调平衡就成为养生的宗吕。
第一,何为阴阳
阴阳是万物之纲领,历来被中医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生理上,阴阳动态平衡是其常态,《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被称之为“阴阳失调”。病理上,阴阳的偏胜偏衰是疾病产生的根源。诊断上,必然是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剔阴阳”。治疗上,当然是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因此,养生也就必不可免需要调整阴阳,阴阳是中华文化的哲学理论,它奠定了中华民族养生学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一切都离不开阴阳。人体的生命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反过来背阳光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都是阴。对于我们人体来说,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从出生起,我们的身体便阴阳不平衡,或偏阳盛,或偏阴盛,这两种体质哪个更好呢?过犹不及,无所谓好坏。阳虚者有阳虚者易患的疾病,阴虚者有阴虚者易患的疾病,因此阳虚者平时以助阳温热进行保健,阴虚者则经常以滋阴祛火进行养生。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保证。
第二,阴阳为何失衡
阴阳为什么会失衡呢?正常情况下,阴阳互根、互补、互制,如果有一方出现不足,或者有余,那么另一方就会代偿弥补,如果代偿弥补失调,阳气和阴精则不能够维持正常的平衡,就会产生种种健康问题。
《黄帝内经》指出“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因此调和阴阳则精神充旺,邪不能侵,则必然健康。调和之道,一定要顺时以养阳,调味以养阴,使阳气固密、阴气静守,达到内实外密、健康长寿。
一百多年以前,当西洋医学还没有传进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养生、治病靠的就是中医,中医治病用的就是阴阳的理论。阴阳对我们的健康来说,至关重要。如果阴阳能够保持平衡,那么我们就健康一生;如果阴阳被破坏了,轻度的阴阳失衡就会引起亚健康,中度的阴阳失衡就会引起疾病,重度的阴阳失衡就会引起重病;如果阴阳不能协调,阴阳分开了,那么就会导致生命的终止。可见,维持阴阳乎衡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怎样平衡阴阳
应该如何来调理阴阳,使其平衡呢?中医认为,饮食、睡眠、性这三大生命储备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基础。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就是说饮食一定要全面,不能偏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阴阳平衡。
人们睡眠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而涵养生命储备。我们提倡睡子午觉,按中医理论,子时是夜晚阴阳大会之时,此时进入熟睡状态,养生效果最好。午时阳气最盛,此时要根据自身特点决定,阳虚者,睡觉养阳效果最好;而阳盛者则只需稍加休息便可进入工作。之所以强调睡午觉,是因为半躺和平躺对保护肝脏有很好的作用。肝脏保护好了,血液分配得好,才能保证大脑的供血,下午的精力才能充沛。
性养生的重大意义在于协调人体的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得好,衰老就能够减缓。当然夫妻性生活切忌过度,过度易使肾精损耗太过,导致肾亏。肾精是生命之本,人的生、长、壮、老、死都和肾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养生的第一条就是要养肾,适度节制房事是养生的关键,也是性养生的第一要义。
杨力教授提示
我们的养生原则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保持生命的阴阳平衡,我们的养生理念就是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杨力教授答疑
问:从年轻时起,我的脸色日渐变黑,但其他方面都正常,后来看过中医,说是过度食咸所致,请问是这样吗?应该怎么办?
答:从中医来看,脸色发黑确实与过度食咸有关。如果吃太多咸味食物,就会抑制血的生发。如果抑制血的生发,就会使血脉逐渐凝聚,最终导致脸色发黑。鉴于此,建议你以后饮食要清淡,不可过咸。
养生强于治病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治未病,而不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擅长预防疾病,而治病还在其次。而预防疾病的方法便是养生。
中医历来认为防病重于治病。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状况,利用中医进行养坐保健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
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疾病反而愈发泛滥开来。而大多数人对健康的认知依然停留在体检时各种数据的正常。
其实,由于不懂养生,对自己的各种欲望不加控制,已经使身体的生存环境逐渐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个时期为疾病的潜伏期,虽然身体状况曰趋恶化,但在潜伏期内,所有的体检数值却可以保持“正常”,让人觉得自己很健康,对疾病毫无防备。
通常情况下,潜伏期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十年,一旦积聚到一定程度,身体免疫防线崩溃,到那时各种疾病就会相继入侵了。
何为上工
“上工”往往会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并扼杀它的滋长,恢复真正的健康。
当然,找“上工”很难!别说找名医,就是挂个号都难!其实,名医并非“上工”,真正的“上工”是你自己!你不必惊叹于名医言之必中的神奇医术!他们也只是推测而已,而你自己才是身体最直接的使用者,哪里虚弱,哪里强壮,你比医生更清楚!鉴于此,养生才是你防病的最佳方式。
今天,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意识已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对健康的无知已被认为是健康的最大隐患。知识守护生命,同样知识可守护健康。只有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不断汲取养生保健的知识,掌握养生保健的方法,并付诸实际的健康投资,且持续不断储蓄健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健康。
健康的真谛在于预防,而预防重在养生保健,养生保健可防患于未然。如果把疾病比作火坑,那养生保健就是别让我们跳进火坑或延迟跳进火坑的时间。祖国传统医学提倡“治未病”就是对养生保健的最高认识。另外针对疾病我们也要正确对待:是病三分治七分养,养病强于治病。
杨力教授答疑
问:我奶奶现年60岁,身体没有任何问题,只是肤色暗淡无光泽,请问该如何调治?
答:中医有一种让老人脸色红润光泽的保健方法,叫叩齿咽津法。具体方法为: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齿。每日早晚各叩齿一次,叩齿后,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数次,可按摩齿龈,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然后聚集唾液,分次吞咽。若能长期做叩齿咽津练习,通过养肾阴就可以防治或减少皮肤皱纹,使肤色红润有光,甚至还可以改善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