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学知识大课堂——人类的创举
33309600000030

第30章 科学实验(10)

3月2日例会后,贝克勒尔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他对这种铀盐晶体进行加热、冷冻、研成粉末、溶解在酸里等物理或化学上的加工,他发现只要化合物里含有铀元素,就有这种神奇的贯穿辐射。贝克勒尔还用纯金属铀做试验,发现它所产生的放射性要比硫酸双氧铀钾强三四倍。他把这种放射线称为“铀射线”。在5月18日的科学院例会上,贝克勒尔宣布,铀或铀盐会自发放射出射线(铀射线)。这是一种新的由原子自身产生的射线,这种射线的强度并不因为加热、冷却、粉碎、溶解等物理或化学上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换句话说,这种射线非常“我行我素”,不管外界对它施加何种影响,它始终如一地发出射线。贝克勒尔的这一重大发现和伦琴发现的X射线一起,敲响了人类迎接原子时代来临的钟声。

伟大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有幸处于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他被时代的精神鼓舞着,时刻准备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去发现更多的未知世界!

“新武器”的发现

α射线是卢瑟福用以揭开原子内部奥秘的主要的也是关键性的武器。α射线在卢瑟福的科研生涯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与这一核物理学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α射线的发现是和放射性的发现紧密相联的。贝克勒尔通过照相底片的感光现象发现了铀能辐射射线,后来玛丽·居里用“放射性”这个词来描述这一现象,并通过繁重而艰巨的劳动,用巧妙的分析方法,又发现了钍、钋、镭等物体也具有放射性。尽管有新的放射性元素陆续被发现,并且开始了实际的应用,那么这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所放出的射线具有什么性质呢?

伟大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剑桥度过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主要的工作是鉴别铀所放射的各种射线究竟是什么,他在此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光辉实验。在实验中,卢瑟福注意到铀辐射也会引起空气游离,为了区别X射线和铀辐射,他想办法比较它们在穿透能力上的差别。他用铝片对铀辐射的射线进行吸收,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了轴的辐射是复杂的,在它的辐射中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辐射——一种很容易吸收,另一种穿透力很强。卢瑟福从希腊文的“alphabata”的头几个字母的读法,称之为“alpha”和“bata”射线,读作“阿尔法”和“贝塔”,记作α和β射线。

继卢瑟福发现了α和β射线后,1900年人们发现铀的辐射中还有一种成分,其穿透本领比β射线还要强得多,在磁场中不受磁场作用而偏转,这说明这种射线是不带电的,这种辐射成分后来叫做γ射线。

α射线的奥秘

卢瑟福在刚刚发现α、β射线的时候,就意识到α射线是一种很重要的射线,因为它很容易被物质吸收,当证明了β射线是高速的电子流后,卢瑟福便集中精力于搞清α射线的本质的研究上。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实验,其中关键性的实验有两个,一个是电磁偏转实验,另一个是光谱实验。

卢瑟福在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决定进行一个重要的实验,只有这个实验才能验证组成α射线的α粒子,以及组成β射线的β粒子的带电性如何。

那是1903年的某一天,卢瑟福当时的实验条件非常艰苦,根本没有什么闪烁荧屏可观察射线的轨迹,更没有什么读数器之类的高级计数仪,当时卢瑟福手里有的只是一只简易的金箔验电器。然而,实验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着,他让放射性物质铀放出的α、β射线经过一个大磁场后,最后到达金箔验电器。在实验中,卢瑟福发现,β射线在经过磁场后,径迹出现偏转,也就是说β射线能被磁场偏斜,但却没有见到α射线的径迹变化。但是,从实验的其他现象卢瑟福基本上确定了α射线是由快速运动的带正电荷的粒子组成的。那么,为什么α射线经过磁场后,它的运动径迹没有发生偏斜呢?卢瑟福仔细地分析了所有的实验结果,最后他想到其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情况是α射线是由不带电荷的α粒子组成,因为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只有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才能发生偏转,既然α射线经过磁场没有发生偏转,就说明它不带电荷;另一种可能是α射线是带电荷的,而且它的动能很大,磁场的能量不足以能使它发生偏转。有了这样清晰的思路,卢瑟福便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了。

卢瑟福让射线从放射源由下向上经过20片平行隔板到达验电器,而氢气由上向下通过平行隔板。氢气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抑制β射线和γ射线的游离作用,然后加磁场使射线偏转,这时α射线经过磁场后偏斜量的百分比与所加磁场的强度成正比例。为了判断α射线所带电荷的正负,在隔板上加一块多缝的金属板,遮去空隙的一部分,改变磁场的方向,总可以找到一个位置,使游离截止于更低的磁场,由此来判断α射线的电荷的极性。再在相邻隔板上加电压,又可使游离停止,这样,可以得到α粒子的速度和荷质比。从实验结果的一些证据分析看,卢瑟福已初步推断出α粒子是氦(He)原子。

1906年,卢瑟福在蒙特利尔西山西北高地买了一块土地,这地方面向山涧湖泊,风景秀丽宜人,他准备在这里建造一所住房,以便长期在麦克吉尔从事他的研究工作。但是,一个新的具有很大吸引力的聘任职务使他无法平静下来。曼彻斯特大学物理教授舒斯特因病退休,辞去了兰沃尔西物理讲座教授职务,学校决定请卢瑟福接任。1907年5月17日,卢瑟福先生告别了工作9年的蒙特利尔,于20日抵达英国,在这里开始走上他的科学新旅程。

卢瑟福在麦克吉尔大学工作的几年中,曾对α射线作了大量研究。到了曼彻斯特,他同盖革和马斯登等人愉快地合作,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计数器,计数器的制作成功给他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使他的实验能够进入到定量的研究阶段。在盖革和马斯登等人的帮助下,使得对α粒子的计数,电荷的本质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他们用一系列的科学实验雄辩地证实了“α粒子在失去电荷后就是一个氦原子”。

从1903年开始,卢瑟福着手研究α射线的本质,直到1908年,伟大的实验物理大师从未停止过自己的研究工作,到了曼彻斯特,他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又开始了新的重要实验——光谱实验,他要进一步地用光谱分析的方法来确定α射线的成分。

他的实验装置主要是一个α射线管,管的玻璃壁极薄,只有0.01毫米厚,管径约1.27毫米,内封装有镭射气。镭射气能够发射α粒子,α粒子可以穿过玻璃壁而射气不能。α射线管外面套一层玻璃管收集α粒子。然后让系统放置两天,等α粒子收集足够多后,用水银把α粒子通过时形成的气体压缩到放电管中。果然,从放电管得到的光谱显示氦黄线。为了排除怀疑,卢瑟福把原来放镭气的管用氦气充满,在相同的条件下观察放电管的谱线,却找不到氦黄线。这就可以肯定,薄玻璃壁是漏不出氦原子的。这样,卢瑟福用可靠的实验事实证明了α粒子是带正电的氦原子。

通过实验,卢瑟福掌握了α粒子的本质、性质和作用。α射线是一种吸收率高、穿透力弱的粒子流,在磁场或电场中不会产生偏斜,卢瑟福称它为“未被一个磁场或电场产生出可鉴别的偏斜的射线”。形成射线的α粒子是以很大速度抛射的电荷物质,具有较高的能量,确切地说,α粒子是带电的氦原子。就是这样,经过繁重而艰巨的劳动,经过长年不懈的努力,卢瑟福对α射线的性质得到了全面而准确的了解,并确认α射线在放射性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他选择了α射线这一关键性的武器来揭开原子的内在奥秘。

在多年的α粒子性质的探测实验中,卢瑟福不止一次地发现α射线被物质阻滞和散射的问题。在1904年~1905年的许多实验中,让α射线通过不同厚度的空气和金箔后,α射线的速度会渐渐地慢下来,并且在磁场中的偏斜的曲率半径不是变大而是变小了,而且他还发现了α射线通过空气的谱线较宽并缺乏明显界限。所有这些新出现的问题都不能不引起卢瑟福的思考,他准备做新的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