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他从小就体弱多病,那浓郁的双眉下面晶莹闪耀的两个大眼睛,表明他虽然瘦弱,却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尽管他上学时断时续,常常因病缺课,但是他每次都能把最好的成绩拿回家。幼年时代的艾尔弗雷德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母亲身边度过的。在身体不好的时候就不去学校,在家里读书,画画,写作文。他充满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在回忆往事时曾写下了一首自传体诗:
我的摇篮像死神的铺板,
母亲怀着深沉的爱,
长年累月守在我身边,
她要救活我这个小生命,
希望的灯火一直在她心中点燃。
我连吮出乳汁的气力都没有,
抽搐过后又是一阵痉挛。
上帝在让我体验离开人世前的痛苦,
我微弱地挣扎着,
犹如苟延残喘。
好不容易长成少年,
病弱仍把我陪伴。
在这个世界上,
我是个与众不同的人,
小伙伴们玩得热火朝天,
我却只有默默地站在一旁观看。
我这颗与少年的欢乐无缘的心,
只能朝着未来,
把希望寄托给明天。
即使天气和身体都很好,能够到学校去,回到家后的艾尔弗雷德也已经没有到处去嬉戏的精力了。他没有朋友。渐渐地,他开始喜欢一个人到田野、丘陵、河边去,静静地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听小河低语,看风云变幻,看草长鸥飞。艾尔弗雷德虽然生活不幸、孤独,可是也因此培养了他观察自然的爱好,从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他曾经说过:“我在少年时代研究了自然这本最好的教科书。”
九岁时诺贝尔去了彼得堡,和阔别五年之久的父亲团聚了,结束了他贫困的童年生活。
庆幸的是,父亲在经济上已经充实起来,能够为孩子们聘请优秀的家庭教师,使得这位只上过几个月学校的人,能够享受着人类的文明财富。老师除教授语言、历史、数学外,还教他们兄弟三人科学知识。他们个个聪明伶俐,都非常喜爱学习,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诺贝尔三兄弟虽然在学校没呆多长时间,但是因为有好的家庭教师在身边,从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都有很好的教养。诺贝尔在语言和化学方面显示出他的天赋,他非常喜爱文学。
到彼得堡一年后,诺贝尔也做哥哥了,弟弟埃米尔诞生了。兄弟几个一有空就去父亲的工厂,缠着老爸,问这问那,父亲总是不放过机会教导他们。父亲那种勇敢拼搏、在逆境中奋起、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中,父亲的渊博知识和创造发明精神,哺育着他们健康地成长。老爸研制的地雷试验成功了,兄弟几个欢呼雀跃:“父亲真了不起”,“我长大也要当个像父亲那样的发明家。”17岁那年的一天,父亲决定送他出国,向世界有名望的科学大师们学习。诺贝尔十分振奋。艾尔弗雷德有一股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强烈欲望,并且对自己充满信心。他很小的时候起就常常一个人思考一些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大问题。艾尔弗雷德对他当时出国的心情是这样写的:“那时我很年轻,充满自信心,我离开了家,只身周游到列国。尽管展现在我面前的是漫无边际的浩瀚大海,可奇怪的是,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新鲜感。因为在这之前,在我的幻想中,已经描绘了一个比这更加广阔的海洋。”
历时两年的世界旅行,他到过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白天,他去拜访大学研究所,参观各种实验,同结识的科学家、学生及教授们热心交谈,共享学习的乐趣。勤奋好学的诺贝尔想尽量多地、尽快地了解发达国家的科学新成果。他常常默诵自己在巴黎时作的诗:
人生是大自然赐予的一块高雅的宝石,
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对它精琢细磨,
只有那些不辞辛劳的人,
才能使它发出耀眼的光辉。
两年前,诺贝尔离开彼得堡时还是一副少年的身材和面孔,现在他19岁了,长成大人了,并确定了自己今后前进的道路:当科学家,做研究发明工作,从事别人未曾做过的事。
游子回到了父母的身边,那种亲情狂热自在情理中。更令诺贝尔振奋的是父亲的工厂大大变样了,规模扩大了,机器更新换代了。这次他要协助父亲研制出爆炸威力更大的炸药。
制造武器是为了消灭战争,这是诺贝尔父亲的心愿。他们生产武器不是为了出去打仗,而是为了发生战争时,用来保家卫国,最终带来和平。
1854年那场克里米亚战争,因为俄国人用了诺贝尔工厂生产的水雷才得以侥幸获胜,工厂的扩建是自然的事。此时的诺贝尔集中精力协助父亲研制新的炸药。一心要制造出一种威力更大的火药。一天,儿时的家庭教师,有名的化学家尼古拉·吉宁等人找上门来,要求他们研制新型炸药。吉宁博士从皮箱里取出一个小瓶,小心翼翼地放在手掌心上。瓶里装着粘稠油状液体。“这不就是硝化甘油吗?”“不简单,现在知道硝化甘油的人还寥寥无几。”
尼古拉接着做起了实验。吉宁博士拿起小瓶,往一块铁板上倒了一小滴硝化甘油。用火点了一下,硝化甘油“呼”地一下子燃烧起来;然后又往铁板上倒了一滴硝化甘油,用铁锤轻轻地砸了一下,只听得“啪啪”几声,引起了猛烈的爆炸。“厉害!”诺贝尔父子同声称赞。
“看到了吧,硝化甘油有极强的爆炸力。然而,不幸的是,发明了硝化甘油的索布雷罗先生却因为实验时硝化甘油爆炸而受重伤。当时,实验室被全部炸毁了。从此以后,他停止了实验。因为对硝化甘油的恐惧,至今也没有人再去研究它。”“硝化甘油很不稳定,很容易发生危险,这点必须注意到。但是,我们认定你有勇气和才能,希望你能研究下去。”从来不把危险放在心上的老诺贝尔当然想接受这个请求。可是还未等他说出口,诺贝尔便抢先说道:“博士,把这项研究交给我吧!”“谢谢你,诺贝尔!这些硝化甘油全部送给你,祝你成功!”从此,诺贝尔走上了一条曲折、悲壮而又辉煌的研究发明道路,与炸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自己毕生的心血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研究是妻子,发明是儿女。”他为了人类的永久和平,终生未娶妻室,他的后半生是在科研和寂寞中度过的。
当时在欧洲,劈山,开隧道,修公路,采矿等大规模工程,仍旧使用着黑火药。各个国家都希望有一种威力更大的炸药。因此,西方大国都在各自用新办法研究炸药。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位化学家研究硝化甘油炸药。只有诺贝尔·诺贝尔,在彼得堡的一个角落里,不惧危险,不断地向硝化甘油发起挑战。如果把岩石凿个洞,把硝化甘油注进去再引爆,那么岩石就会被炸得粉碎。但是,人不能走进去点火或去砸它。如果那么干,人也会同岩石一起粉身碎骨。硝化甘油是威力极强的爆炸物,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引爆它,又安全。诺贝尔在思索着。他因此而发明了雷管引爆技术。
在他的硝化甘油研究正处于研究之中,俄国已战败投降了。工厂破产,父亲黯然神伤地离开了彼得堡,回到瑞典。诺贝尔也大病一场。幸好有哥哥的精心照料,才渐渐地恢复了元气。病情好转,他又一头扎进了硝化甘油的研究之中。诺贝尔虽然冥思苦想还是不得其解,他把自己研究的经过写信告诉父亲,同父亲商量如何突破难关。远在千里之外的老爸不久来信说:“在黑火药中拌上硝化甘油,然后引爆,这也许是一个好办法。”诺贝尔确信有道理,他立刻进行了实验,可是仍然不行。他一天到晚就琢磨着这个难题,实验做了一次又一次。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孩童时期因玩火药而受到斥责的事情。当时他把火药装在一个罐子里,把盖子塞紧,爆炸时就比一般状态下威力大得多。硝化甘油是否也是这样呢?他立刻进行实验。他在一个小玻璃管中装上硝化甘油,再把玻璃管放入一个白铁皮罐,在周围塞满黑火药,再联上导火线。一切准备就绪的诺贝尔同哥哥一同来到河边。把导火线点着之后,诺贝尔用力把那个白铁皮罐扔了出去。轰地一声巨响,河中掀起一个高高的水柱。兄弟俩拥抱在一起,庆贺成功。诺贝尔成功地找到了使硝化甘油引爆的方法。剩下的问题是再找到一种办法,即不管用多大剂量的硝化甘油,也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精确无误地爆炸,那么硝化甘油炸药就可以实用了。恰巧这时父亲来信说:“我一直在进行炸药研究,现在已经取得了成果,在黑火药里掺进10%的硝化甘油,发明了一种威力很大的新炸药。
我想立刻投入生产,你们兄弟中是否能有谁回瑞典帮我一下忙。”而立之年的诺贝尔告别了第二故乡——俄国,回到了瑞典,投到父亲的麾下继续进行炸药的研究工作。
诺贝尔回到瑞典才知道,诺贝尔家的邻居们都在背后议论诺贝尔家的事情。他们对老诺贝尔无病却整天呆在家里很是看不惯。诺贝尔夫妇对此早有觉察,只是听之任之。诺贝尔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父母,父亲把贫困和别人的议论置之度外,潜心于研究;而母亲十分勤俭善良。埃米尔已上大学了。在这之前他们家还没有人读过大学,埃米尔不负大家的期望,进了乌普萨拉这所名牌大学。他的学习成绩优异,也非常喜欢化学。埃米尔放暑假回来了,他特别尊敬这位体弱多病的哥哥,感情较之其他哥哥更深厚。父子三人在一起共同探索新炸药。尽管研究的目的相同,然而父子的性格却迥然不同。父亲是个乐天派,性子很急,而诺贝尔却小心谨慎,很有耐性。父子俩也经常发生意见分歧。诺贝尔认为父亲加紧制造的“强力新炸药”远远没有达到实际使用阶段,而父亲却坚持早日公开实验。诺贝尔不赞成。性急的父亲强调种种有利条件,在积极地进行准备。结果还是让诺贝尔言中了,实验了三次都失败了,军官们嘲讽地说了一通,夹着皮包走了。老诺贝尔很恼火,一言不发,颓丧地一屁股坐到地上。诺贝尔一边扶父亲起来,一边极力安慰他。
自从公开实验失败以后,老诺贝尔情绪不佳,闷闷不乐。以此为开端,父子俩开始各自用自己感到正确的方法进行研究。父子俩不管怎样也无法抛开这条向着人见人畏的物质挑战的道路,而且冒着生命危险,每天像生活在火山顶上一样,不知哪一天火山会爆发。诺贝尔首先引起一个小的爆炸,以这种小的爆炸产生的热和冲击力作为起爆的能量,使硝化甘油发生更大规模的爆炸。为了找到引起这种小规模的爆炸的最好方法,诺贝尔进行了50多次实验,因此而发明了雷管。诺贝尔仅仅因为这项发明,也足以在炸药的发明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诺贝尔决定带着雷管和硝化甘油液体,到花岗岩采掘场进行实验。他把硝化甘油液体注入岩缝中,再用雷管爆破岩石。前来观看的人很多。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的实验获得巨大成功。爆炸的威力是空前的,那巨大而坚固的岩层被炸得粉碎。观众赞叹:“这么大规模的爆炸实在可观!”“我们的工程也想用这种炸药。”诺贝尔为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到各处进行实验。炸药用于矿山爆破,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诺贝尔把这种新炸药起名为“硝化甘油炸药”。不久,这种新炸药,在瑞典、法国、英国、比利时、德国都取得了专利。
诺贝尔在他家附近找了间很小的空房子,在那里生产硝化甘油炸药。订货迅速增加,必须扩大生产,必须买进大量原料和药品。人手紧张,正在这时,埃米尔放假回来了,他立刻成了诺贝尔的得力助手。正当他们为钱犯愁时,斯德哥尔摩一家实业老板对硝化甘油炸药表示关心,决定对建设工厂进行援助。父子三人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样,诺贝尔一家在事业方面又兴旺起来了。可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悲惨事故。那是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和父亲为了签订一份重要的合同,到斯德哥尔摩去了。临走前,诺贝尔和父亲都叮嘱埃米尔在家要当心。然而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工场爆炸引起大火,速归!”的消息传到了斯德哥尔摩。等他们赶回来,为时已晚。映入眼帘的是一幕惨不忍睹的悲惨景象,工厂成为瓦砾,母亲抱着埃米尔的尸体,呼天抢地,哭干了血泪。诺贝尔悲痛懊悔,真想大哭一场,但是他有泪不能流,他有悲无处泄,现在需要他用理智和感情去安慰父母。报纸对这次事故进行了大量报道。诺贝尔也被警方多次传讯。与化学和发明无缘的人们像对待杀人犯那样,对诺贝尔一家白眼相待。年老的父亲经不起这个打击,这匹不知疲倦的老马病倒了,至死也没有离开过病床。母亲每日郁郁寡欢,勉强支撑着照看老诺贝尔。更为严重的是国家宣布禁止建设硝化甘油制造厂。卧床不起的父亲,年老的母亲,巨额的借款,人们的责难,无望的前程……这许多难题如千斤重担,一下子全部压到了诺贝尔的肩上。从不向困难低头的诺贝尔在寻找着机会。尽管政府明文规定不准建硝化甘油工厂,诺贝尔还是寻找到了场地,在湖上建工厂。这是个好主意。经过曲折过程,他在汉堡建起了硝化甘油炸药工厂。可是,新的难题又在向诺贝尔袭来。许久没有发生的爆炸事故突然又在各地频繁地发生。原因是使用新炸药的国家和人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硝化甘油的危险,使用时越来越粗心。他们放松了警惕性,早已把发明者说的安全细则置于脑后。事故不断,人们对此十分恐慌。诺贝尔每想到许多死难者和弟弟的惨景,就深感不安。此时,他最得力的助手和朋友温克勒尔也想离开诺贝尔了。他要振作起来,他要研制出安全炸药。他对朋友说:“现在就是走遍世界也找不到比硝化甘油炸药更有威力的炸药。只要我们能够度过目前的困境,公司决不会倒闭。”“你太天真了,诺贝尔。现在已经有那么多国家禁止使用硝化甘油炸药,它的威力再强,没有人用不是白费吗?”“当然,像现在这种硝化甘油是不行的。只要制成安全的硝化甘油炸药,一定会有人用的。为了人类的进步,威力大的炸药是绝对必要的。我一定要用新办法实现这个理想。”
温克勒尔被说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