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知识相比,更重视智慧
如果有人问犹太人这样一个问题:“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犹太人一定会回答说:“是智慧。”
智慧来自犹太人的宗教传统,所以在犹太人的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犹太人不断地受到迫害,房子、财产犹如昙花一现,所有的犹太人都并不以此为重。一般来说,在犹太儿童还没有长大成人之前,他们的父母就会深刻地教育他们,智慧比财富和地位都更重要。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母亲问。
“钱。”一个孩子回答说。
“钻石。”另一个孩子这样说。
“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母亲继续问。
孩子们左思右想,却还是找不到答案。
母亲笑了,接下去说:“孩子们,你们要带走的东西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是你还活着,智慧就永远跟随着你,无论逃到什么地方你都不会失去它。”
许多犹太母亲都这样教育过自己的孩子。所以,关于智慧的观念是深深扎根在犹太人的心中的。在犹太人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学者远比国王伟大,也远比富翁伟大。
希伯来语称有智慧的人为“赫黑姆”。赫黑姆是指具有“赫夫玛(智慧)”,且能使用智慧的人。如同古代许多伟大的拉比出身低微一样,赫黑姆也不一定是来自知识阶级,曾经有很多知名的赫黑姆是肉摊子或果菜行的老板,他们出身都很卑微。
在众多有智慧的人当中,最有智慧的,被称做“塔尔米得·赫黑姆”,意为精通犹太法典者。他们对《犹太法典》和《犹太教则》都很有研究。犹太人认为,任何头衔都不能形容这种有智慧的人,同时,其他正规的教义也都培养不出这种人才来。
在犹太社会中,当一个年轻的学生,逐渐累积知识、发挥知性、培养洞察力,并且开始了解到一个人必须谦虚时,他就可以被称为“赫黑姆”。犹太人一方面重视学识,另一方面也很重视谦虚的态度,这两者是并重的。一个人终身都不忘学习,一刻也不懈怠,到了大多数人都认为他很有智慧时,他便能被称为塔尔米得·赫黑姆。
在犹太民族中,塔尔米得·赫黑姆都不必缴税。
因为犹太人认为他们已经付出很多心力,对于整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但不让他们缴税,反而以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有一句犹太谚语这样说:“赫黑姆和富翁谁伟大?当然是赫黑姆了。因为赫黑姆知道金钱的可贵,但有钱人却不知道智慧的可贵。”
在犹太人心中,学者才是人们尊敬的中心。把学者置于一切人甚至国王之上,就可以看出犹太民族是多么得注重智慧。这一点是犹太民族可引以自豪的传统,因为其他民族大都把王侯、贵族、军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学者之上。
犹太人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增长智慧。
犹太民族非常看重学问,但是与智慧相比,学问也略低一筹,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在犹太人看来,这种人即使有许多知识,也派不上用场。而且,知识必须为善,用知识做坏事,知识反而有害了。为此,犹太人认为,知识是磨炼智慧而存在的。假如只是收集很多知识而不消化,就等于徒然堆积许多书本而不用,同样是一种浪费。
犹太人也蔑视一般的学习,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味模仿,而不是任何的创新。实际上,学习应该是思考的基础。
正因为如此,《犹太法典》上说:“学识及能力,都像是价值最昂贵的怀表。”
2 愈有智慧的人愈谦虚
不管你有多能干,人必须谦虚,智慧和谦虚若联合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智者。
一位伟大的拉比,名叫以色列·班·爱里瑟尔,亦名巴尔·谢姆·特夫,曾经写了下面的一则故事:
有一天,一位弟子问巴尔·谢姆·特夫:“老师,你曾经说过,到处都有真理,那么,真理这种东西是否就像马路上的小石子,那么平常,那么多呢?”
“正是如此。”巴尔·谢姆·特夫回答:“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捡到真理。”
“大家为什么不去捡呢?”弟子继续问。
这时,巴尔·谢姆·特夫回答:“人要捡拾像小石子那么多、那么小的东西时,必定都要弯腰,但是人是很难于弯腰的。”
“巴尔·谢姆”是对神授予特殊力量的人的一种称呼,而上面这位巴尔·谢姆·特夫曾经拥有1万个愿意为他献身的弟子,所以,在18世纪的东欧,他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犹太拉比。
在犹太人心目中,智慧和谦虚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那他必定是幸福的。可是,如果他自以为是聪明人,那他一定是个愚蠢的人。因为葡萄长得愈丰硕,就愈会俯低下头来;同样的道理,愈有智慧的人,便愈会谦虚,只有那些智慧不多的人才会想着夸耀自己。
犹太人认为,不要将学识、能力无缘无故地拿出来炫耀,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示之于众,如果轻易示于人的智者,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智者。
3 智慧重于出身门第
犹太人只重视个人的智慧力量,而不看重出身门第的高低。
有一则小故事,故事中出现两个犹太人,一个是以自己家世为荣的青年,另一个则是一贫如洗的牧羊人。
当富翁的儿子夸耀自己的祖先之后,牧羊人说:“原来你是那样伟大祖先的后裔啊!不过,你要知道,如果你是你们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那我就是我们家族的祖先。”
在犹太社会中,“家”的存在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因学问、慈善行为及对于地域社会的贡献程度而有所差别,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学问”。金钱、事业上的成功,对于“家”的荣誉并不是很重要的因素。
拉比约书亚是一个博学而朴实的学者。
一天,哈德良皇帝的女儿对拉比约书亚说道:“一个多么伟大的智者却出生在如此丑陋的人家里!”
约书亚回答道:“在你父亲的宫殿里好好学学吧。葡萄酒装在什么样的容器里?”
公主答道:“装在陶罐里。”
“陶罐!但那是普通老百姓用的,”学者说,“你应该把葡萄酒放在金银器皿里。”
于是,公主把葡萄酒从陶罐里倒出来,装到了金罐和银罐中,不久,所有的葡萄酒都酸了。
约书亚对公主说:“你看,律法经也是如此,人的智慧也一样。”
“难道没有既出身好又博学的人吗?”
“有,”约书亚反驳道,“但如果出身艰苦一些的话,他们的学问会更大!”
出身富家,或出身富贵的人,并不一定都有学问,因此犹太人中,穷人遇到富豪子弟时,不会自卑,更不会觉得有什么可怕,但是遇到有知识的人时,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对他非常的敬重,这是因为犹太人只重个人的才华和智慧,而不会去看他的家庭和出身。
事实上,有很多著名的犹太人,出身都很卑微,如木匠、石工或牧羊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希勒尔是木匠,亚基巴是牧羊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犹太人中的杰出人物,就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能力所致。而犹太民族中智慧重于门第出身的观念则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了一个大环境。
正是因为犹太人重个人智慧而不重门第出身,才使犹太民族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而这一观念体现在人际交往中,犹太民族则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门第观念,在人与人交往中,犹太人少有趋炎附势之举,出身好的人也难以依靠出身攫取社会地位,或者取得什么其他优势,人们都是依靠勤劳和智慧获得个人地位。
个人智慧重于门第出身是犹太人处世的重要观念,它激励了许多出身不好的人去积极进取,也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
4 犹太人的生意经是智慧的生意经
犹太人是一个酷爱智慧的民族,其他不说,就拿商人来讲,在实业界中专执金融这个牛耳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不过智慧这个词也属于模糊概念,范围极大,定义又不清,到底什么是智慧,可能各有各的说法,那么在犹太商人看来,什么是智慧呢?
犹太人有则笑话,谈的是智慧与财富的关系。
两位拉比在交谈:
“智慧与金钱,哪一样更重要?”
“当然是智慧更重要。”
“既然如此,有智慧的人为何要为富人做事呢?而富人却不为有智慧的人做事?大家都看到,学者、哲学家老是在讨好富人,而富人却对有智慧的人露出狂态呢?”
“这很简单。有智慧的人知道金钱的价值,而富人却不懂得智慧的重要呀!”
拉比即为犹太教教士,也是犹太人生活一切方面的“教师”,经常被作为智者的同义词。所以,这则笑话实际上也就是“智者说智”。
拉比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知道金钱的价值,才会去为富人做事,而不知道智慧的价值,才会在智者面前露出狂态。但笑话明显的调侃意味又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这个内在悖谬之上:
有智慧的人既然知道金钱的价值,为何不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获得金钱呢?知道金钱的价值,但却只会靠为富人效力而获得一点带“嗟来之食”味道的酬劳,这样的智慧又有什么用,又称得上什么智慧呢?
所以,学者、哲学家的智慧或许也可以称作智慧,但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它同它知道其价值并甘愿为其做奴仆的金钱无缘。在金钱的狂态面前俯首贴耳的智慧,是不可能比金钱重要的。
相反,富人没有学者之类的智慧,但他却能驾驭金钱,却有聚敛金钱的智慧,却有通过金钱去役使学者智慧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没钱可以变得有钱,没有“智慧”可以变得有“智慧”,这样的智慧不是比金钱,同时也比“智慧”更重要吗?
不过,这样一来,金钱又成了智慧的尺度,金钱又变得比智慧更为重要了。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活的钱即能不断生利的钱,比死的智慧即不能生钱的智慧重要;但活的智慧即能够生钱的智慧,则比死的钱即单纯的财富——不能生钱的钱——重要。那么,活的智慧与活的钱相比哪一样重要呢?无论从这则笑话的演绎还是从犹太商人实际经营活动的归纳,我们都只能得出一个回答:
智慧只有化入金钱之中,才是活的智慧,钱只有化入了智慧之后,才是活的钱;活的智慧和活的钱难分伯仲,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回事:它们同样都是智慧与钱的圆满结合。
智慧与金钱的同在与同一,使犹太商人成了最有智慧的商人、使他们的经营之道成了智慧的生意经:犹太人的生意经是让人在做生意的过程中越做越聪明而不是迷失的生意经!
5 精明本身就是智慧的代名词
犹太人的精明是世人皆知的,当然,促使犹太人精明有诸多原因,其中有一个极为重要且独具特性的因素,是犹太人对精明本身的心态。
世界各国各民族中都不乏精明之人,这是毫无疑义的,虽然相互比较起来还有个程度的不同,但对精明本身的态度却大不一样。中国人不可谓不精明,能精明到悟出“大智若愚”的程度,可以说精明已臻于极境,然而,正是从“大智”需要“若愚”可以反窥出在中国人的心态中,精明是一种适宜于在阴暗角落中生存的物种,中国人的典故中多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训诫,同时反映出:“精明”在中国文化心态中多多少少有点像个丑角。而犹太人则不同。
犹太人不但极为欣赏和推崇精明,而且是堂堂正正地欣赏、推崇,就像他们对钱的心态一样。在犹太人的心目中,精明似乎也是一种自在之物,精明可以以“为精明而精明”的形式存在。这当然不是说,精明可以精明得没有实效,而是指除了实效之外,其他的价值尺度一般难以用来衡量精明,精明不需要低头垂首地在宗教或道德法庭上受审或听训斥。下面这则笑话可以说最为生动而集中地显现了犹太人的这种心态。
美国和苏联两国成功地进行了载人火箭飞行之后,德国、法国和以色列也联合拟订了月球旅行计划。火箭与太空舱都制造就绪,接下来就是挑选太空飞行员了。
工作人员先问德国应征人员,在什么待遇下才肯参加太空飞行。
“给我3000美元,我就干。”德国男子说,“1000美元我留着自己用,1000美元给我妻子,还有1000美元用做购房基金。”
工作人员接下来又问法国应征者,他答道:
“给我4000美元。1000美元归我自己,1000美元给我妻子,1000美元归还购房的贷款,还有1000美元给我的情人。”
以色列的应征者则答道:
“5000美元我才干。1000美元给你,1000美元归我,其余的3000美元雇德国人开太空船!”
由这则笑话透露出来的犹太人的精明,用不着我们多说了,犹太人不须从事实务(开太空船)而只需摆弄数字,而且是金融数字就可以享有与高风险工作从事者同样的待遇,这正是犹太人风格中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令人意外的是,这不是其他民族对犹太人出格的精明的一种刻薄讽刺,而是犹太人自己编的笑话。
平心而论,犹太人并没有盘剥德国人,德国人仍然可以得到他开价的3000美元,至于是从有关委员会那里拿到的还是从犹太人那里拿到的,这在钱上面并没有反映出来。至于犹太人自己的开价,既然允许他们自报,他报得高一些也无可非议,怎么安排纯属他个人的自由,就像法国人公然对妻子与情人在经济上一视同仁一样。所以,在这则笑话中,犹太飞行员的精明并没有越出“合法”的界限。
而且说实话,仅就结果而言,任何一国的飞行员要处于这种“白拿1000美元”的位置上,都会感到满意的。但无论在笑话中还是现实生活中,他们都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甚至连想也不会想到,因为这种“过于直露的精明”在潜意识层次就被否定了:他们会为自己的精明而感到羞愧!
但从这则笑话本身来看,我们丝毫感觉不到犹太人为自己精明得“过分”而羞愧的意思,只有一种得意,一种因为自己动出了如此精明甚至精明得无法实现的念头而“洋洋自得”的心情。至于是否“过于直露”这种考虑,丝毫不能影响他们的精明盘算,更不能影响他们对精明本身的欣赏。他们把精明完全看做一件堂堂正正、甚至值得大肆炫耀的东西!可以说,对精明自身的发展、发达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这种坦荡的态度更为关键、更为紧要了。犹太人可以说就是在为自己卓有成效的精明开怀大笑声中,变得越来越精明的!
6 成功不仅源于知识,而且源于智慧
根据犹太人的经验,智慧源自于学习、观察和思考,这或许空洞而简单,但人最难做好的事情往往就是看似简单的事情。
一是要学习。学习能磨炼人的心性和思维,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会让人处于一种不断更新完善的状态中。犹太人视学习为义务,视教育为“敬神”,我们知道知识源于实践和经验,但个人由于受时空和自身的限制,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去实践、去经历,而更多地是来自于别人既有的经验。书本无疑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它是新知识新技术和信息的仓库,它丰富头脑,也启迪思维。因此,学习是使人睿智的第一条件。据统计,最近10年内发展起来的工业新技术,30%已过时,电子产品的寿命周期又缩短到了3年,“摩尔定律”更昭示人们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在这样一个多变的世界里,任何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缺乏远见和不求上进都是走向失败的前奏。犹太人深明大义,不但自己不断学习,更要求别人也要学习,特别是竭力培养后代的学习精神,让他们成为文化素质较高,懂知识,乐于学习和进步的新一代。至于学习之法,犹太人认为:一是要善于找学习资料,切不可盲目为之;二是要有重点,不可平均用力,对精要部分要读懂读透;三是借脑读书,作为上司,你可以让下属去读你想要读却没有时间精力或不值得花大量精力时间的书,然后让他们把核心内容或要领归纳好告诉你;四是善于向别人学习、交流、讨论,另外,电视、广播、因特网都是学习的有效渠道。
二是要学会观察。知识或许是死的东西,只有我们将它用来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时它才能“活”起来,知识通过人的感观和思维与实在的事物和存在的问题或现象发生联系时其价值才得以体现。所以,观察是学会运用知识的重要步骤。
美国连锁店先驱卢宾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他最早在淘金热中做一些赎买生意,以满足那些淘金者的生活需要,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但是,经过8年的经商实践,并深入市场调查研究,他发现:商店不标价,靠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交易方法既不利于自己业务的发展,又总是消除不了顾客对商店的诸多不信任和猜忌;而且,由于价格不一且变化莫测,没有一个参照的标准。针对这些情况,卢宾反复思考终于研究出一种经营方式,叫“单一价格店”,即对每一种商品明码标价并按此价销售。这样,顾客一目了然,也一扫当时的商业欺诈行为,既增加了交易的效率,也赢得了顾客的信誉。于是,卢宾的单一价格生意非常火爆。随着顾客的增多,他又发现,太多的顾客光顾造成了购物空间的拥挤,使得交易速度难以提高,而且也耽搁了顾客宝贵的时间;另一方面,一个商店总有一个辐射范围,让太远的顾客前来显然不太可能。于是,他又发展了“连锁经营”的方式,也就是多个店同货同价,且店面设计、布局、装潢也相同。这样,就等于将一家店开在了更多、更广的地方,当然生意就越做越大。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卢宾的创新是对已有的销售方式、营销模式的一种拓展,一种突破;同时也是深谙销售和顾客消费心理方面的知识。卢宾为什么能创新?因为他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进而能针对问题运用知识提供解决方案。
三是要学会思考。所谓“思考”不单是指对知识的理解、咀嚼,更是指对环境、对变化的一种反应。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变化,也在耳闻目睹种种变动,可是,我们有几人可以洞悉到变化的规律,预见到变化的趋势呢?应该说,学会思考是人睿智的最高境界,它必须在知识被理解掌握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并且还必须辅以敏锐的直觉能力和开阔的视野和胸怀。
华尔街的金融巨子JP摩根正是那种善于把握变化趋势,具有非凡洞察力和远见卓识的少数人之一。1871年,普法战争以法国战败而告终,法国因此陷入一片混乱,要赔德国50亿法朗的巨款,也要尽快恢复经济。这一切都需要钱,而法国现政府要维持下去,就必须发行50亿法朗的国债。面对如此巨额的国债,再加上一个变数颇多的法国政治环境,法国的罗斯柴尔德男爵和英国的哈利男爵(他们分别是两国的银行巨头)不敢接下这笔巨债的发行任务,而其他小银行就更不敢了。面对风险,谁也不敢铤而走险。这时,JP摩根直觉敏锐地感到:当前的环境,政府不想垮台就必须发债,而这些债务将成为投资银行证券交易的重头戏,谁掌握了它,谁就可以在未来称雄。但是,谁又敢来冒这个险呢?JP摩根想到:能不能将华尔街各行其是的各大银行联合起来?
把华尔街的所有大银行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规模宏大、资财雄厚的国债承购组织——“辛迪加”,这样就把需由一个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分摊到众多的金融组织头上,这50亿法朗,无论是数额上,还是所冒的风险上都是可以被消化的。摩根这套想法从根本上开始动摇和背离了华尔街的规则与传统。不,应该是对当时伦敦金融中心和世界所有的交易所投资银行的传统的背离与动摇。当时流行的规则与传统是:谁有机会,谁独吞;自己吞不下去,也不让别人染指。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阻隔,相互猜忌,互相敌视,即使迫于形势联合起来,为了自己最大获利,这种联合也像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各投资商都是见钱眼开的,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不顾信誉,尔虞我诈,闹得整个金融界人人自危,提心吊胆,各国经济乌烟瘴气,当时人们称这种经营叫“海盗经营”,而摩根的想法正是针对这一弊端的。各个金融机构联合起来,成为一个信息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稳定整体。对内,经营利益均沾;对外,以强大的财力为后盾,建立可靠的信誉。摩根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摩根凭借过人的胆略和远见卓识看到:一场暴风雨是不可避免的。
正如JP摩根的预料,他的想法似一颗重磅炸弹,在华尔街乃至世界金融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说他“胆大包天”、“是金融界的疯子”,但JP摩根不为所动,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他在静默中等待着机会的来临。后来的事实无疑证明了摩根天才的洞察力,华尔街的辛迪加成立了,法国的国债也消化了。摩根改变了以前海盗式的经营模式,后来又积极向银行托拉斯转变。此处无意去评析托拉斯的垄断模式,但华尔街无疑从投机者的乐园变成了美国经济的中枢神经,而摩根及其庞大的家族也成了美国最大的财团之一。
JP摩根的胜利不仅是知识的胜利,更是智慧的胜利。
7 机智是人生的百宝箱
犹太人的机智,堪称世界民族之最,关于他们机智的故事,也不胜枚举。
有个犹太富翁病入膏肓,死期已近,便口述遗书,让人笔记:
“我将悉数财产留予送达此遗书至你处的忠实奴仆;我儿尤第雅,可由我之所有物中选择一项。”
犹太富翁不久死去,奴隶得了财产,兴冲冲地将遗书拿去给拉比看,然后同拉比一起去见富翁的儿子。拉比对富翁的儿子尤第雅说:
“你父亲已将财产送予奴隶,你只能取其中一件东西,你自己选择吧。”
尤第雅毫不犹豫地说:
“我选择这个奴隶。”
尤第雅既拥有了奴隶,又拥有了财产继承权。
这个富翁非常聪明,他临死时儿子不在身边,便想出这条计策,否则奴隶会侵吞他的财产而不通知他的儿子。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儿子也是绝顶聪明的。
保守秘密是值得依赖的试金石,然而如何来保守秘密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常有人从甲处听来秘密传给乙,似乎是对乙很信任,其实他已经辜负了甲对他的信任。有位拉比说:“只要秘密仍在你手中,你就是秘密的主人,但当秘密说出来后,你便成了它的奴隶。”上面这个故事,那个临死的富翁是最机智的人,他不但能保证奴隶将遗书送给儿子,而且还能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儿子而不被奴隶吞掉。同样,拉比也是机智的,他并没有直接说出遗嘱中暗含的玄机,从而为富翁保守了秘密。当然,犹太富翁的儿子更是机智无比,聪明绝顶!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来,机智更是渡过难关、反败为胜、绝处逢生的利器。
售货员费尔南多是一个犹太人,一个礼拜五他去了一个小镇,但由于身无分文而无法食宿,他便去找犹太教堂的执事。执事对他说:“礼拜五到这里的穷人特别多,每家都住满了,惟有金银店老板西梅尔家例外,可是他从不接纳客人。”
费尔南多肯定地说:“他肯定会接纳我的。”
之后,他就去了西梅尔家,等敲开门后,他神秘兮兮地把西梅尔拉到一旁,从大衣兜里取了一个砖头大小的沉甸甸的小包,小声说:
“请问您一下,砖头大小的黄金值多少钱?”
金银店老板眼睛一亮,可是这时已到了安息日,不能继续谈生意了,为了能做成这笔生意,他便连忙挽留费尔南多在自家住宿,到第二天日落后再谈。
于是,在整个安息日,费方南多都受到热情款待。当周六晚上可以做生意时,西梅尔满面笑容地催促费尔南多把“货”拿出来看看。
费尔南多故作惊讶地说:“我哪有什么金子,只不过是想问一下砖头大小的黄金值多少钱而已。”
费尔南多的机智在于巧妙地利用了西梅尔求财心切的心理,而且以错误的暗示让他上当。
还有,在商业活动中,总有被偷、被骗或别人赖账的时候,那么让我们来看犹太人如何机智地应对这种情况。
有个犹太商人来到一个市场里做生意,当他得知几天后这里所有商品将大甩卖时,就决定留下来等待,可是,他身上带了不少金币,当时又没有银行,放在旅店也不安全。
经过反复思量,他独自来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就在地里挖了一个洞,把钱埋藏起来,可是当他次日回到藏钱的地方时,却发现钱已经丢了。他呆呆地愣在那里,反复回想藏钱时的情景,当时附近一个人都没有啊,他怎么也想不出钱是怎样丢的。
正当他纳闷之际,无意中一抬头,发现远处有间屋子,可能是这家屋子的主人正好看到他埋钱了,然后,将钱挖走。那么,怎样才能把钱要回来呢?
经过认真考虑,他去找那屋子的主人,客气地说道:
“您住在城市,头脑一定很聪明,现在我有一件事想请教您,不知是否可以?”
那人热情地回答说:“当然可以。”
犹太商人接着说道:
“我是来这里做生意的外地人,身上带了两个钱袋,一个装了800金币,一个装了500金币,我已把小钱袋悄悄埋在没人的地方。但不知道这个大钱袋是交给能够信任的人保管呢,还是继续埋起来比较安全呢?”
屋子的主人答道:
“因为你是初来乍到,什么人都不该相信,还是将大钱包一块埋在藏小钱包的地方吧。”
等犹太商人一走,这个贪心不足的人马上取出偷来的钱袋,立刻放在原来的地方。这个可把躲藏在附近的犹太商人高兴坏了,等那人一走,他马上将钱袋挖了出来,一溜烟跑了。
这个犹太商人能够将落入别人口袋的东西又拿回来,手段确实高明。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贪心,且贪欲无限膨胀,要让小偷把钱交出来,只能激起其更大的贪心,这个犹太人的机智就在于巧妙地利用了人的这种心理。
经济上的借贷行为在商人中间再平常不过了,但若问借了钱是债主急,还是债务人急,特别是钱到期不还的时候,犹太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肯定是债主,这很符合我们现在的实际。看看那些欠银行一屁股债的大爷阔少,个个神气活现,而银行却又不敢动他们,深怕他们真绝了财路银行就一个子都收不回。犹太商人可谓深谙其中之道理。不过,对于讨债,他们自有高招。
梅思是个服装商,向布商卡拉批发了1400美元的布料,却一直未结账。卡拉派人去催了几次款,梅思每次要么避而不见,要么溜掉。给他写了几封信,梅思仍然不理不睬,这使卡拉束手无策,干着急没办法。
这时,卡拉的一个犹太朋友给他出了个点子:
“这不妨写一封催款信给梅思,让他尽快还2000美元的债,看他如何反应。”
果然,卡拉的信刚发了3天,梅思就回信了,信中说:
“卡拉,你这混蛋,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我明明只批了你1400美元的货,你为什么诈我2000美元?随信寄1400美元,以后再也不和你做生意了——要打官司吗?你准输。”
犹太朋友的这则讨债秘方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巧妙的以攻为守的攻心战。本来卡拉很被动,只要对方躲避他,他就毫无办法,打官司吧,又不值得,而梅思之所以避而不见,只是想拖着不还,并不是想彻底赖账。而现在1400美元的债突然变成2000元,这就使梅思不得不回信并辩解了,否则一旦真打起官司来,那就得不偿失了。这样,原先主动的梅思正好上了犹太人的以讹诈讹之计,一下子变为守势,为了免去更大的麻烦,只好还债。
人难有一帆风顺的,如何面对困境,从容应付;如何面对危险,机智化解,这都是成功犹太人所拥有的素质。
8 智慧是心灵的翅膀
1936年6月的一天,阿姆斯特丹港。
一支巨大的船队正抵达这里,船上装满了钻石珠宝、香料、药材、丝绸、瓷器、皮毛。在那艘最大的商船高高的驾驶台上,站着一位高大威严的老人,他的两手扶在窗栏上,身体微微前倾,把头探出窗外,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急切贪婪地扫视着这个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
他就是这支船队的主人,世界著名的大商人莫里茨·希尔斯。
我回来了,我终于又看到阿姆斯特丹了,莫里茨清瘦的脸上由于激动而微微泛红。
此刻,他仿佛又听到了44年前,父亲临别时的那番话:
“我们命中注定是永世漂泊的人。就像沙漠中的水,我们消失在罗马帝国巨大的疆域之内,流落在世界各地。我们没有祖国,金钱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疆域,摩西律法就是我们的国界。”
44年了!44年前,他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始了自己独自闯荡世界的人生之路。现在,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巨大的金融和商业帝国,他的船队在世界各地的港口都留下了足迹。他成功了,他可以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了。
待船靠上码头,停稳了,莫里茨对一直恭恭敬敬地伺立在一旁的助手吩咐道:“你指挥他们卸船吧,全部卸下来。我想一个人到城里走走。”
阿姆斯特丹是名副其实的水上城市,桥多水多,100多条运河,1000多座桥梁,交织出美丽的水都风光。除此而外,美丽的郁金香,闪烁的钻石,珍贵的艺术收藏,都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在以扇形分布的条条运河两旁,高塔、教堂、剧院、富商们的宅邸鳞次栉比。这里的人们喜欢把他们的建筑物的门脸设计成左右对称的几何形状,有梯形、三角形、镜框形、瓶颈形、喷口形、钟形等等,形状各异,都高高耸起。墙面则涂成红的、蓝的、灰的、黑的色块,门窗的边沿则饰以明快的白色,配上碧绿的草地和蓝天白云,鲜艳夺目。
莫里茨租了一条小小的游船,沿着运河慢慢地巡游着。
在临近郊区的一个小码头边,莫里茨上了岸,他向船夫付了船钱,而后转身顺着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向前走去。
在一片小高地上,有一处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坍塌了半边的房子。
莫里茨在这所破房子旁停下了脚步。
远处,有钟声隐约传来,悠远绵长,仿佛时光倒流,使人回到了44年前。
在王子运河的左岸,靠近城郊的一片小高地上,有一幢豪华别墅,这里是阿姆斯特丹有名的珠宝商人迈耶·希尔斯的宅邸。这些天,这所宅邸里似乎比平时忙碌了许多,忙碌中还夹杂着一些喜庆的气氛,原来是这家的少爷莫里茨·希尔斯的生日就要到了,再过8天,他就满18岁了。按照家族的传统,18岁就是成人了,应该独自出去闯世界了。所以全家人和仆人们都为少爷高兴,都在认真地为少爷的生日做着准备。只有老爷似乎满腹心思,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
晚餐时,老爷终于开口了,他对儿子说:“一会儿,你到晒台上来,有些事该跟你谈一谈了。”
晒台很宽敞,位于别墅门廊的上面,坐在这里,可以把全城的风光尽收眼底。
父子俩来到晒台上时,仆人们已经在那里准备好了茶桌和座椅。
那是父亲第一次把他当做成人,正是在父亲的谈话中,他渐渐意识到了成人意味着什么。成人意味着承担,意味着独自面对。在父亲的话语中,他获得了自信,他为自己成为成人而激动和骄傲。
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父亲那些语重心长的话语。
“你的心静下来了吗?如果你的心还没有静下来,那么你最好还是先把它静下来,然后再来听我讲这个故事,否则你会没有耐心听我讲下去,即便是听了,也会听不进去,懵懵懂懂,听不出里面的涵义。
“你少不更事,没有经历过磨难;你生在一个富裕之家,不懂得忧患;你善良单纯,不知道人心的险恶;你胸怀大志,却不知世事艰难。那么,就静下心来听我讲这个故事吧,这个故事会让时光重现,引领你去重走一遍我们这个民族多灾多难的生死存亡之路,经历一次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的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逃亡生活,你会看到,在这条道路上先祖们那一个个顽强不屈、孜孜不倦的身影。
“磨难是一笔财富,失败是成功的基石,但是你要获得这笔财富,踏上这块基石,不一定非要自己去亲历一番磨难和失败,别人用身体经历的,聪明的人完全可以在精神上在心灵里体验到,这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智慧。
“你是亚伯拉罕的后代,你是摩西的子孙,你是大卫和所罗门的传人,他们的苦难就是你的苦难,他们流的血也是你的血,他们的教训就是你的经验,他们吃苦、受罪、流血、死难,都是为了成就现在的你。你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你站在他们的目光里,你站在民族新生的十字路口,你手里握着的,是使我们这个民族生存下去的火炬。这火炬从一代一代人手里传下来,今天传到了你的手里。
“你不会再像他们那样经常一败涂地,你不会再像他们那样路途崎岖,因为你知道了他们的故事,你正在汲取他们的经验教训,你正在精神上重历他们的苦难,而这些,会照亮你面前的道路,会擦亮你的眼睛,会引领你走出险境踏上坦途。
“从你开始,一无所获甚至倾家荡产将不再是努力奋斗的结果,成功的喜悦将取代失败的痛苦,因为你是他们的传人,痛苦已经都由他们受尽,你的心里装着他们用血泪换来的经验和教训,你掌握了他们整理出来的原则和心诀,你已经具备了成功和快乐的智慧。
“新的生活将从你的脚下开始,新的生命将在你的身上发芽成长,你的身上洒满了阳光。”
父亲的这番话,像一盏灯在莫里茨的眼前点亮,直照进他心中去。他觉得在那儿,原来紧闭着的门正在一扇扇相继打开,从海湾那边吹来的新鲜空气立刻充满了心房。
满头白发的老人看着儿子光洁的额头闪闪发亮,知道上帝赋予人类的智慧已经进入了儿子的心灵,心中也满怀感激和喜悦。他对小莫里茨说:“从明天开始,我会集中一段时间,给你讲讲祖先们的故事。也许你会说,那些故事不都在书上写着吗?是的,书上都有,但是我讲的是用我一生的时间所读到的故事,圣经只有一部,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有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