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概念就如智育的概念一样,必须包括一个感情基础,并建筑在此基础之上,才能避免孩子走上歧途。一方面,道德教育是通过感官教育及根据自身规律发展智力的自由,另一方面,是情感教育以及发展自我的精神自由——这是两个类似的概念,就恰似两条并行的道路。在儿童的道德感教育中,父母和老师与孩子密切相关,可以说,父母或老师是孩子微妙发展着的情感得到培养和加强的刺激物。
对于理智,我们有许多观察对象、形式等等,但对于孩子的精神,观察对象就是父母自己。孩子纯洁的心灵必须从我们这里获取营养。如同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喜爱的一些刺激物上一样,他们会把全部心思扑在父母和老师身上。通过爱他们,孩子的内部精神创造得到了提高。
当好奇心驱使儿童拿起五彩盒,并被它们深深吸引时,盒子里的东西便被动地任他们摆布。这些色彩反映了太阳的光芒,落在这尚未完全成熟和适应的孩子们的视网膜上。同样,当孩子们向我们的心灵索取营养,将心思转向我们时,我们应像消极被动的物体一样,时刻做好准备。我们绝不应由于自私而对孩子的需求置若罔闻。我们应竭尽全力,为他们那尚未适应生活的纯洁的心灵带来所需的光芒。
我们既不应责骂孩子,也不应溺爱他们,请求他们接受我们的帮助,而应像吸引他们的平滑、光洁、形态各异而有趣的具体实物那样,应像在彩色字母表和小盒里包含着计数的最基本的秘密一样,将复杂的智力练习用直观的演示表现出来。
我们也应等待,但不是冷漠地等待,而应该让孩子感到我们拥有丰富的物质供他使用,他只要一伸手,便随时都可以得到。我们对孩子做出的“反应”应像他所摆弄的、每触摸一下都对他的智力有所提高的玩具或物体那样强烈、及时、完备。
不少家长一定注意到了,有时他们抚爱孩子时,小家伙像反感和被冒犯了似地逃避。许多家长也一定注意到了,当孩子的感情冲动受到阻止时,他们便像含羞草被触摸了似的,沉默寡言,含羞忍辱。我们应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才是真正尊重了孩子的精神自由:无论如何都要强烈地爱孩子,但绝不能将我们的爱抚强加于他们。我们也绝不应压制他们感情的迸发,即使没有做好准备去接受这些爱,我们也应真诚地、小心地做出回应,要知道,我们是孩子爱的“对象”,是孩子用以组织生活的对象。
有人也许会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孩子爱我们呢?我们又怎样才能使孩子发觉这一点呢?
孩子如果看不见颜色,便是瞎子。谁也无法使他看见什么。因此,孩子如果不能感觉,谁也无法给他们感情。婴儿降临人间时,不只带着肉体,还带着感觉。即使只是一个简单的动物,只要它能爱,它便拥有一种能永远接收印象的感官。因此,为父母所爱,并受父母帮助的孩子能拥有一种“内在的感官”。凭着这种感官,他也具有爱。我们要让孩子理解我们,应该耐心地等待。
对孩子来说,内在感官的日益加强,亦即爱的意识的建立乃至成熟,将意味着一次新生,一次与孩子第一次被某物深深吸引时的觉醒相似的新生。那一天、那个时刻一定将来临。我们藏在背后,不让孩子发现,但又时刻准备给予帮助,给孩子以满足精神需要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一次小心的爱的尝试。我们帮助他们,给他们以巨大的满足。他们需要用语言来进一步表达思想时,我们便教给他们事物的名称。不过,我们就此止步,不要再问他们,也不要提出什么问题。我们已经告诉了他们字母的发音和数字的秘密,已经将他们与事物相联,但我们应将自己“掩藏”起来,把自己限制在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利的事物中,从而使孩子有了选择和欲望时,绝不会在我们这里遇到阻碍。他们长时间做练习时,我们便会像保护婴儿睡眠一样,精心保护他们,使他们能安心学习。
孩子第一次尝试抽象思维时,除了在我们身上感到快乐的共鸣外,别的什么也没感觉到。孩子有事相求时,发现我们总是有求必应,就像无穷无尽地飘逸芳香是花朵的使命一样,孩子的需要便是我们的职责。孩子在我们身上找到新生命,如同乳汁一样的甘美。随着吮吸母亲的乳汁,他第一次产生了爱。母亲为了孩子的生存而付出代价。从母亲的自我牺牲中产生了孩子的生存和繁衍的自由,因此,有朝一日孩子会对母亲非常敏感。
毋庸置疑,孩子的精神对父母的精神敏感的那一天终将来临。从此以后,他便开始欣赏灵魂之间密切接触的极大乐趣;他也不会只用耳朵听我们的声音。听从我们、与我们交流他的成功、与我们分享欢乐的能力,将构成他生命的新鲜成分。我们一定会看到他突然注意到自己的同学,几乎与我们同样深切地关心他们的同学的进步与学习。在“儿童之家”,四五个孩子曾拿着汤勺,围坐在桌旁,瞧着热气腾腾的饭,但他们却一点也没有被饥饿感所刺激,因为他们都在细心观察一个小同学,那小同学竭力将餐巾往下巴底下塞,好不容易才塞好。我们又看见这些旁观者像父亲看见儿子成功一样,显出一副宽慰和骄傲的神气。目睹这样的情景,显然是令人愉快和温暖的。孩子们会非常令人惊异地用进步、感情和惬意的服从来回报父母和老师。因此,解释生命的奥秘时,你如果付出了劳动和代价,你就会得到果实,而这种果实是孩子带来的,因此能让父母更加激动、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