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百不走,活到九十九”这是千年古训。但从消化角度来说,这条谚语却并不科学,这些年又有了“要想活到九十九,请你饭后不要走”的说法。那人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实际上,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饭后“走”与“不走”,应因人而异,动静结合,适合而止,才是上策。
饭后散步,延年益寿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是千年古训。但从消化角度来说,这条谚语也并不科学,这些年又有了“要想活到九十九,请你饭后不要走”的说法。那人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实际上,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饭后“走”与“不走”,应因人而异,动静结合,适可而止,才是上策。
1.饭后百步走的理由
“饭后百步走”有一定的道理,如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等。比较适合平时活动较少,尤其是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也适合形体较胖或胃酸过多的人。这些人如果饭后散步20分钟,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2.饭后百步走,营养难吸收
提倡“饭后不要走”也不是没有道理。从消化生理功能来说,饭后胃正处于充盈状态,这时必须保证胃肠道有充足的血液供应,以进行初步消化。饭后适当休息一下,可保证胃肠道能得到更多的血液供应量。根据脑生理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有些人的“吃饱”,不过是胃感觉到了涨满,而营养却没有吸收进体内,身体仍处于“饥饿”状态。在短短十几分钟的进餐过程中,吃进去的食物根本来不及消化,就更不用提吸收了。这个时候匆忙起身而走,势必会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运动系统去,这样就延缓了消化液的分泌,破坏了胃的正常消化,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3.这些人不要饭后百步走
体质较差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这些人非但饭后不宜散步,就连一般的走动也应减少,而要在饭后平卧10分钟。这是因为饭后胃内食物充盈,此时再进行直立性活动,就会增加胃的振动,加重胃的负担,引起或加重胃下垂。
患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患者,饭后会增加一些身体的负荷,对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饭后胃肠活动增加,胃肠部的血流增加,而脑部的血流相应减少。科学研究证明,在餐后的60分钟,血压会下降,而心率会上升15次/分钟。有些人进行中度运动后,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说明餐后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副作用。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人,进食后体内血液会处于高凝性,容易形成血栓,饭后散步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有些病症者,也不要饭后卧床,以免起身时因一时脑部血液供血不足而发生中风等意外。
由于饭后大量血液供给胃部,所以患有贫血、低血压的人稍一散步,就易造成脑部缺血,出现头昏、目眩,甚至昏厥等现象。
当然,这并非彻底否认“饭后百步走”的观念,只是提醒人们注意科学保健,因人而异。针对上述人群,建议他们在饭后先按摩腹部,休息半小时后再散步。
爱心提示
有的人总喜欢背着手走路,这种一边走路一边沉思的姿势其实并不利于身体的放松。散步时血液充斥于运动器官,但如果边散步边想心事,就会因大脑过度增加耗氧量,使四肢血液的供氧相对减少,所以不利于有氧运动。
运动穿鞋没讲究
你终于下定决心开始锻炼身体了。你可能会注意到那些和你一起跑步的人穿着各式各样的鞋子,有穿专业跑鞋的,有穿普通运动鞋的,也有穿休闲鞋的,甚至还有有些人穿着皮鞋就跑开了。这就让你产生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只要把身体活动开了就可以了,至于穿什么鞋,没有必要那么讲究。
1.运动鞋真的可有可无吗
鞋子的种类千变万化,但总离不开其最终功能,那就是保护脚部,以免被地上物品伤害的功能。据科学调查表明,人的一生中,至少有1/3是在走路等各种运动中。这个时候,穿一双舒适的鞋子来运动就显得弥足珍贵了。运动鞋除了以上功能外,更强调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及运动伤害的预防,因为我们跑步时,脚部所承受的重量是我们体重的2~3倍,故选择不当的运动鞋,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
医学专家认为,穿鞋与人体健康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脚是人的“第二心脏”。脚上汇集着多条经脉和众多穴位,有着与内脏器官连接的神经反应点。成年人如果鞋穿得不合适,会对脚上的很多穴位造成压迫,必然影响内脏器官,从而影响食欲,造成皮肤等诸多健康问题。
而鞋子和脚在运动中,会进行大量的摩擦和接触,不合适的鞋子便很容易让你感到十分不舒服。所以,在运动过程中穿一双舒适的、科学的、适合自己的运动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在运动中穿运动鞋的原因,不仅仅因为舒服不舒服,更因为它对健康的影响。一双专业的多功能运动鞋是必备的,它可以避免运动伤害,让运动效率更高,千万不要随便穿一双休闲鞋就开始做激烈运动,以免造成永久的运动伤害。
2.运动时,我们需要什么鞋子
首先要根据运动项目来选择鞋子,比如参加篮球运动时,应该穿高帮的,以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而且篮球鞋的鞋底一般都比较厚,这样可以缓冲脚落地时的压力,从而保护你不受伤害。
而跑步的时候一定要穿厚底的球鞋,这样可以减轻脑部所受到的震荡,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鞋的大小要合适,太小会挤脚,而太大在运动中会感到不舒服。
有氧运动、韵律舞、拉拉队等鞋子的选择,则应注重柔软性为主;鞋垫具弹性,鞋舌鞋背可柔软弯曲、伸展、弯扭脚掌,让脚感觉舒服柔软,避免进行有氧运动、韵律舞、拉拉队动作时脚扭伤则需注意其舒适合脚性、支撑稳定性、避震性。
进行长时间运动时,最好不要穿新鞋,因为新鞋内部往往比较硬,运动时可能会硌脚,甚至使脚磨出水泡。更不能穿鞋底太硬或太滑的鞋进行运动,如塑料凉鞋、塑料底的布鞋和皮鞋,这些硬底鞋的鞋底大都比较滑,运动时容易摔倒而发生意外。
野外活动时穿用的鞋不能太“合脚”,应至少比平时穿的鞋子大一号。这是因为长时间的步行会使脚部肿胀,如果你的鞋穿上时感觉正好,那么步行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有些挤脚了。
3.怎样挑选运动鞋
最好能亲自试一试:试鞋时应双脚着地,采用直立姿势,以拇指上下活动为合适,不宜过大或过小;如选择高帮鞋时,最好采用下蹲姿势确认鞋帮后统一是否磨脚脖。当然,试鞋最好在傍晚,使鞋能适合一天行走之后逐渐胀大的脚。鞋子最宽的部位要与脚最宽处相吻合,以保证前脚掌用力时鞋子与脚趾关节弯曲一致。而且一定要两脚都试穿,且若有一大一小的状况,也应以较大的那只脚为准。而两脚试穿之后,应起来走动一下,以确定是否舒适合脚。
应着运动袜试穿,脚趾前端预留空间,鞋子长度比脚长2~3公分较适合。新鞋穿久会比旧鞋宽松,脚趾与鞋头预留空间,可避免脚受擦伤红肿,调节足部湿气,使脚干爽。
向下过分倾斜的人一般可挑选直线型或略半弯状楦头的鞋;向下倾斜不足的人,可以选用弯状或半弯状楦头的鞋来调整他们的步态。具体鞋型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运动鞋的透气性很重要,让脚呼吸透气,鞋垫有弹性可吸汗,鞋后跟则要注意坚固稳定。慢跑鞋鞋后跟要宽大稳固,鞋带下方需有衬舌,保护脚背与伸趾肌腱。鞋底有柔软夹层,以吸收冲击效果。
关注运动鞋的防滑性。良好的防滑性将更有利于行走的稳定,从而减少伤害,运动鞋大底的主要功能就是耐磨与防滑。
4.穿运动鞋要注意什么
有的人觉得穿着袜子穿运动鞋憋得慌,索性就光脚穿,其实这很可能影响脚部健康。袜子本身具有吸汗、防摩擦的作用,如果光脚穿运动鞋就会使鞋里更加潮湿,而且还可能损伤皮肤,有的人因为光脚穿运动鞋把脚磨出了血泡,如果血泡被磨破还有伤口感染的可能性,那就更麻烦了。此外,一些皮肤对皮革或橡胶过敏的人,更不能光脚穿运动鞋。
运动鞋大部分原材料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多为聚酯类尼龙网布和无纺基人造革,鞋底多采用橡胶或橡胶发泡材料制成,有些鞋面为真皮,因此,切忌接触有机试剂和油脂类溶液,同时更不宜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穿着。一般穿着用或洗涤温度不得高于45℃。
如果长时间存放,应先将鞋刷洗干净,干放后置阴凉通风处存放,以免发生霉变。真皮鞋最好将鞋内用纸团或鞋拖起,以免严重变形。跑鞋上的尼龙网眼布及人造鞣皮相对容易保养,可用水手洗,最好不要用洗衣机洗或用水浸泡。
爱心提示
为使你能到达一个满意的穿着,请你公平地对待你穿着,切记不要穿着一般的慢跑鞋或做走步鞋进行足球等剧烈运动。为充分发挥你的各项技术特长。
肌肉越疼,锻炼越有效
常听别人说,锻炼身体,一定要让肌肉有所“感觉”,即锻炼到肌肉疼痛时,才说明达到了锻炼的效果。真的是这样吗?
1.运动后为什么会酸痛
运动医学上将运动引起的肌肉酸痛分为两种:
一种是运动后疼痛立即出现,但其消失得也快,这种叫做急性肌肉酸痛。
另一种是在运动后几小时或一夜之后才出现,并伴有疲倦乏力,甚至会出现肌肉痉挛、僵硬等症状。这种肌肉疼痛消失得比较缓慢,常常几天之后才能完全恢复,这种症状则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或运动后疲劳。我们常说的肌肉酸痛就是指这种,即延迟性肌肉酸痛。几乎每个参加过运动锻炼的人均有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体验。
平时缺乏锻炼的人,进行较剧烈的运动后,局部肌肉都会疼痛,这与肌肉内部的能量代谢有关。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主要靠肌肉的收缩来完成。肌肉收缩需要的能量主要依靠肌肉组织中的糖类物质分解来提供。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如人体处于静息状态时,肌肉中的糖类物质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
人体在剧烈活动时,骨骼肌急需大量的能量,此时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已经不能满足肌肉组织对氧的需求,致使肌肉处于暂时缺氧状态。结果糖类物质分解出乳酸,释放的能量也比较少。乳酸在肌肉内大量堆积,便刺激肌肉块中的神经末梢产生酸痛感觉;乳酸的积聚又使肌肉内的渗透压增大,导致肌肉组织内吸收较多的水分而产生局部肿胀。这种肌肉酸痛不是在运动结束后马上发生的,而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1~2天。
经常运动的人,运动时肌肉能获得较为充足的氧气,糖类物质分解的乳酸较少,肌肉就不会有明显的痛感。
2.酸痛可能是身体的报警信号
每个人在运动中都应该注意身体发出的信号,如果感到痛苦不堪,就应该赶快停止。
即使是有益的运动,你做得太多,也会产生相反的结果,锻炼过度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肌肉与关节感到疲劳酸痛,它便无法好好发挥功能。持续性的过度,会使身体面临更大的受伤风险。时间一久,过度的运动还会削弱免疫系统,并造成停经。
肌肉疼痛只能说明你锻炼过度或训练不当。由于肌肉运动过快,肌肉组织中的乳酸浓度增加,产生堆积,从而引起肌肉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发生疼痛。当停止运动后,疼痛自然逐渐消失。
而且,锻炼身体到了某一程度后会产生效用递减现象,如果每周运动3次就已经获得成效,那么,即使你每周运动7次,也不可能获得双倍的效果,同样还会因为锻炼过度而增加受伤的危险。
如果运动后微微出汗,全身轻松,食欲增强,睡眠好,说明运动量适当,效果好;如果感到头昏,胸闷、气短,食欲缺乏甚至厌食,睡眠质量差,疲劳久久不能恢复,直到第二天仍然不能恢复,则说明你运动过量了。
3.如何避免肌肉酸痛
在运动时,我们就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科学地安排锻炼负荷,不要一味逞强。运动不必费尽心机非要让你的肌肉产生酸痛的感觉才罢休。如果运动量适当,运动强度不大,可以每周运动3~5次,既能保证健身效果,又不会给身体带来受伤的风险。
(2)不少人平时很少运动,偶尔运动一次,要把自己累得不行才觉得“过瘾”,这样难免第二天腰酸腿疼,所以不常运动的人要注意运动时适可而止。因为一次大量运动不但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反而对身体有害。
(3)运动的负荷、运动的时间要采用渐进式的方式逐渐增加,不要超过个人的能力范围。锻炼时,尽量避免长时间集中练习身体某一部位,以免局部肌肉负担过重。
(4)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可以升高体温,降低肌肉的黏滞度,放松肌肉,使肌肉达到运动所需的状态。准备运动和整理运动(肌肉牵伸运动)有助于防止或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症。
(5)运动后要注意进行一般性放松练习,重视肌肉的伸展牵拉练习。发生延迟性肌肉酸痛症,也可采用按摩、热敷方法处理。即使不处理,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症状一般在7天内可自行消失。
爱心提示
肌肉酸痛多是由于肌肉损伤所引致,正如其他运动创伤一样,必须让受损的肌肉得到足够的时间康复。如果真的无可避免,在构成肌肉酸痛的训练课后,就只好多给予一、两天的时间休息了。
周末集中做运动
在城市里,有很多所谓的“周末健身者”,他们大多是工作忙碌的白领,周末才会有时间锻炼身体。正如人们吃饭不能饱一顿饿一顿一样,运动也是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坚持运动,有时间或有心情的时候才偶尔运动一下,还有不少人利用双休日集中健身,以弥补平日锻炼的不足。
其实,懒得运动会伤害身体,而集中运动也会伤害身体,无异于暴饮暴食。平时没时间健身,到了周末要“弥补”回来,陡然增加运动量,结果造成意外骨折或韧带损伤……类似的例子很多。
长期不运动会伤害身体,而集中的过量运动无异于暴饮暴食。偶尔运动时会吸入比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更多的氧气,随着呼吸频率加快,各种组织代谢加快、耗氧量骤增,容易破坏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造成细胞的衰老而危害机体。
试想,一周前五天在办公室里坐着,基本没有运动,身体实际上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周末突然拿出许多时间集中锻炼,反而会打破已经形成的生理和机体平衡,其后果比不运动更差。运动时随着锻炼强度的加剧,体内会产生数倍于平时安静状态下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激素等物质,易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动脉外围阻力增加,导致血液循环动力改变而诱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偶尔的猛烈运动只会让本已疲惫不堪的身体雪上加霜。同时,这种痛苦很容易使健身者对健身产生恐惧,无法长期坚持下去。
而且,身体的肌肉、筋骨对运动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适应和协调,如果不顾身体本身的状况而勉强做大量的运动,使肌肉、筋骨感觉酸痛、麻痹、僵硬,严重的会伤害筋骨、肌肉,使身体受伤。
而且人体运动时体内的能量被大量消耗,那时减肥的效应是最强的。当运动停止之后,旺盛的机体代谢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是所谓的后效应,不过这种后效应持续时间一般只有1天左右。如果连着歇上几天,后效应就消失了,减肥者反而会因为运动之后食欲大开而过多地进食,这样,前面的减肥运动就白做了。
有规律的温和运动,每周锻炼3~4次,不必过于激烈。没时间的话,不妨自己创造适度运动的机会:比如不坐公交车,步行上班;上下楼步行,少乘电梯等。不要到了周末才想到去健身,因为只有适度、坚持的运动才是有益的。对于平时少运动的人,不妨以太极拳、门球、健身操、乒乓球、散步等轻缓的方式长期坚持,一样有成效。
爱心提示
科学有效的做法是每周锻炼3~4次。平时工作忙没时间锻炼,至少也应在茶余饭后活动一下身体,运动还是讲究细水长流。
“又专又红”,锻炼才有用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说“吃哪,补哪。”因此,一些人就由此推断推断,在体育锻炼时,也是“练哪,长哪。”于是,需要锻炼腿部的时候,就长跑;需要锻炼肺部的时候,就一个劲憋气;需要练臂力的时候,就每天练举重。
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山珍海味,每天吃同一种东西,也会腻味,而且会导致营养缺乏,何况是枯燥的运动呢?
1.单一运动难以坚持
很多人喜欢上了打羽毛球,就天天练习;迷上了长跑,也天天坚持。水平进步是挺快,但不知不觉中却犯了“单打一”的错误。
调查表明,只有大约40%的人能够熬过最初几个月而坚持下来。许多健身者练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觉得运动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产生了运动枯燥感,逐渐减少甚至结束锻炼。
一些习惯性动作,对平衡人体机能并没有多少益处。多数人自打学会走路,基本上都是两眼盯着路往前走,这样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为了完成这些动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负荷过重还容易形成劳损。而另外一些部位则是不经常运动,它们的气血运行常常处于沉寂的状态,不利于我们机体的平衡。
一些重复的习惯性的动作不仅对我们的人体机能没有多少益处,也会让我们在心理上产生枯燥感。比如说慢跑、健走等项目,因为动作单调,而且缺乏和同伴合作,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枯燥感。
另外一些锻炼方式,只是一些人用来减肥或者锻炼肌肉的手段,这样就不能使人对运动真正产生兴趣,而锻炼出效果要经过一定的周期,不可能三两天就见到效果,最少也要在15~20天后才能看出变化,在这一时期内,如果人们的疲劳积累到最高值,再加上期望值过高,心理调节跟不上,就容易产生运动枯燥感而放弃运动。
如果能够顺利度过枯燥感的第一个阶段,坚持下来的人会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增强锻炼的信心和兴趣。但随着体能下降和单调感的积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
2.单项运动效果并不好
西方健身专家警告说:“千万不要只做一种运动,单项运动效果有限。”单项运动只偏重于身体的某个或者某些部位,难以达到锻炼全身的效果,比如说游泳对协调四肢的灵活性、减肥、增强皮肤的弹性、改善神经系统的敏感度,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游泳时,身体处于水平,心脏跟平时垂直体位下所承受的压力并不相同,长期选择游泳,自然对心脏的锻炼效果就不明显了。
因此,为了让身体的四肢、骨骼、肌肉、神经、甚至内脏都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平时在选择运动方式时,应尽可能多选一些项目,那些自己不太擅长的弱项,很可能就是锻炼的“死角”。各种运动项目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之处,每项运动使用不同的肌肉,或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同部位的肌肉,运动多样化能更全面地使身体健康。
反复的机械力对心脏的影响不大,但长期作用于肌肉、韧带、关节的外力,会导致这些器官的负担增加,产生慢性损伤。比如长期打乒乓球,可能会出现肩部、腕部的劳损;长期跳健美操,会增加膝盖的负担;长跑的人,容易产生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等。
3.全面运动带给我们更多的好处和乐趣
丰富的运动项目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乐趣,不至于产生厌倦心理,更容易持之以恒。
自我锻炼时不能长时间重复做同一个动作,应该多变换运动方式。运动时要经常进行改变体位的交叉训练,使不同的肌肉群有轮换休息的机会,关节可以分开负担,以减轻疲劳和预防劳损;还可以增加运动中的新鲜感,从而减缓神经系统及心理疲劳的发生,提高运动效率。
在运动中,还可以采用“交替运动法”,如脑体交替、前后交替、上下交替、左右交替等等,具体来说,就是平时从事脑力活动的人要多做一些体力活动,约上同事朋友打打篮球,踢踢足球,或是到网球场去挥拍,参加一个适合自己的有氧操培训班,进行一次切实有效的增强肌力锻炼,都能让身体大大小小的“零部件”做一次彻底的放松;而体力运动者可以适当地参加一些脑力活动,比如下棋、读书等等。使那些不经常活动到的身体部位也能得到锻炼。
另外还要注意运动的循序渐进和训练节奏,劳逸结合以防肌肉疲劳积累;参加局部肌肉用力较多、负担较重、活动幅度大的体育运动,如长跑、射箭、举重等运动时,应佩戴护腕等工具,加强保护措施。
4.如何克服运动枯燥感
怎样才能让你运动不枯燥,我们有以下几个建议:
(1)找准锻炼的目标
在锻炼之前要确定你的锻炼动机,如果你确实对这个项目比较感兴趣,那就能维持相当长时间的兴趣,如果不是对运动本身感兴趣,就要设置阶段性的目标和最终目标,使健身的成就感逐渐累积。比如跑步,这个月跑多少圈,3个月后跑多少圈,都要仔细规划、执行。
(2)在运动中寻找快乐
不要一味地去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试着在运动中去寻找快乐。感受一下你运动中的每个细节,比如在打篮球时,一站到场上,就开始设想抛球、投篮,投入等一系列动作,你就会慢慢地寻找到运动带给你的快乐。
(3)为自己的锻炼增加花样
一种锻炼内容可以有不同的锻炼方式,你可以尝试增加一些花样。如果在操场上骑车、跑步很单调,那么就换个地方,到公园试试,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公园里优美的风景,跑起来一定会感到新鲜了很多。还可以带上随身听,边听音乐边跑步。除了自己锻炼,还可以与同伴一起锻炼,这样就能有效地克服运动枯燥感,还能有人监督你,更能放松心情。打网球时,你可以选择单打、双打、比赛等多种方式,同伴的一声喝彩,一个鼓励,都能有效消除枯燥感。
(4)你需要坚强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能够保证你度过运动的枯燥期,最终迎来锻炼的满足期、快乐期,从而使锻炼像刷牙一样,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喜欢运动的人不要“单打一”只做一种运动,锻炼内容应多样化,经常换换运动项目和各种技术动作。选运动方式就像“配菜”一样,多选几种类型,什么都可以尝到,自然才能够体会健身的独特“味道”。
爱心提示
运动健身,但是不要从一而终,运动中也要不断地变换花样,克服运动枯燥感,赶快尝试一下,让运动成为你健康的好伙伴。选择几种运动方式也要因人而异,不能机械地确定一个“数字”。除了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外,在不同的年龄段选择的种类也不相同。
早晨体力好,晨练高强度
许多人认为,经过一夜的休息,身体的疲劳能消除了,体力也恢复了,早上人的精力和体力都会达到一个顶峰,晨练说能承受的运动量也会更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看似简单的晨练中可能潜伏着许多危险。
1.晨练的好处
经过一夜的睡眠,虽然体力得到恢复,但从生理上讲人仍然存在一定的抑制状态。运动能让你彻底清醒,给自己神采奕奕的一天;晨练还能使肌肉变得发达,骨骼变得结实,关节更为灵活;晨练使呼吸频率加快,氧气的吸入量增加,提高人体供氧能力;经常参加晨练,会使心肌纤维变粗,心肌发达;晨练可以消耗多余的能量,加快机体新陈代谢,防止脂肪过剩和肥胖症,塑造完美体型。
2.晨练不是闻鸡起舞
但是晨练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不能因为过分热情就闻鸡起舞。医学证明,早晨刚起来的时候人体各脏器功能尚处于较低水平,难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需有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以利生理功能活跃起来。如果突然进行剧烈运动,肌肉中的血流量急剧增大,加大了心脏的收缩强度与频率,心肌会因供氧不足而过早疲劳,并出现胸闷、肋痛等现象。起床后就马上参加锻炼,势必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清晨6:00左右是一天中第一个危险时间段。此时,突发心脏病与中风的危险比平常增加2~3倍,也是癌症、支气管炎、肺气肿、气喘等疾病的死亡高峰期,这是由于人的血压、体温与心跳等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导致的。所以在这非常的时期,要有非常的策略:醒后赖床5分钟再缓慢起床,喝一杯温开水,吃好早餐,患有心脏病者及时服药,以化险为夷。
黎明前或天蒙蒙亮时空气并不新鲜,绝大多数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浓度还比较高;在园林中、广场上也处于空气污染的高峰期,最好是等日出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氧气逐渐施放,空气新鲜度方能逐渐增高,所以晨练最好是在日出后。
晨练时不应一起床就立即进行剧烈的运动,而是应该逐渐地加大运动量,使各系统的技能逐渐进入工作状态。晨练应该遵循机体适应性原则,负荷强度按一大一小的规律循序渐进,锻炼前做好准备活动,锻炼过程中要控制好强度。
3.下午和晚上锻炼效果更好
我们可选择上午10:00和下午三四点钟做课间操或进行其他运动。这时空气比较清洁,对身体健康较为有利。下午是强化体力的时候,肌肉的承受能力比平时高一半左右,尤其是黄昏时分,人体的运动能力达到高峰,视觉、听觉、触觉都非常的敏感,心跳加快,血压也会上升。晚上运动则可以帮助我们的睡眠,而且人体脂肪大多是在夜间形成的,晚上运动可消耗掉体内的“剩余物资”,不使它们在你的梦中化为脂肪。但是要在睡前3~4个小时进行。
4.多关注晨练指数
天气预报中有一部分关于晨练指数的预报,用来指导人们进行晨练活动。晨练指数主要是综合一些基本的气象要求,例如,根据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大气污染情况的不同而综合,共分为5个级别;
1级:非常适宜晨练,各种气象条件都很好;
2级:适宜晨练,一种气象条件不太好;
3级:较适宜晨练,二种气象条件不太好;
4级:不太适宜晨练,三种气象条件不太好;
5级:不适宜晨练,所有气象条件都不好(所有气象条件是指天空状况、风、温度、湿度以及污染状况)。
在晨练指数级别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对于运动量多少的差别上没有固定要求,主要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
5.不可忽视的污染指数
目前空气污染也成为人们日趋关注的焦点。晨练时亦不宜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锻炼。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很多,其中汽车尾气、粉尘、工业区排放的有害物质、冬季小煤炉释放的二氧化硫等。人们在如此环境中跑步、散步、做操、练气功等久之必病。
大气污染气象指数预报分为5个等级:
1级表示气象条件非常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2级表示气象条件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3级表示气象条件属于中等水平;
4级表示气象条件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5级表示气象条件非常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当空气质量在1~3级时,均可以晨练;4级时,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而5级时必须停止晨练。
爱心提示
冬季早晨若气温过低,或气温突降不宜晨练,尤其是老人、体弱者,体温调节能力差,受冷易病,老年人还应注意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