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宗吾传授的28堂生存智慧课
33376800000069

第69章 道德也是一种手段

李宗吾透露过一个秘诀:大凡行使厚黑学,外面定要糊一层仁义道德。赤裸裸的厚黑,很容易让人有抵触情绪,而有了道德的装饰,就变得更圆滑安全,从而也更厚更黑。

或许人们有一个刻板印象,就是“道德”与“厚黑”这两个名词,本该相冲相剋,势不两立,是无论如何不能扯到一块的。可实际上,厚黑的正常运作,离不开道德的包装,而道德,也是发挥厚黑学的前提,因为无道德的厚黑,是偏离了正轨的邪门歪道,是不可取的。

李宗吾透露过一个秘诀:大凡行使厚黑学,外面定要糊一层仁义道德。赤裸裸的厚黑,很容易让人有抵触情绪,而有了道德的装饰,就变得更圆滑安全,从而也更厚更黑。

“诸葛武侯,天下奇才,是三代下第一人”。刘备看人的眼光还是十分准确的,这一点连诸葛亮也不得不佩服。临死前诸葛亮问马谡这个人怎么样,他的反馈是:“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果然,一大用就把街亭失了,使得诸葛亮兵行险招,得用“空城计”才能脱身。诸葛亮本来就是“王佐之才”,他给刘备提出的夺宗室之基业而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大合刘备的胃口,刘备对他可说是言听计从,正如他所说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在智谋与胆识方面,特别是在对形势的预见性上,刘备都远远不及诸葛亮,但刘备的最大“本领”,却在于对诸葛亮的完全的信任,因而使诸葛亮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蜀汉事业奋斗终身,死而后已,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是真心的,否则以诸葛亮的智慧,岂会看不出来?但同时,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也是建立在诸葛亮对蜀汉事业的绝对忠诚上的,关键时刻,他还是会因心存介虑而又施展他的“厚黑”功夫。托孤之事即是明证:

刘备在弥留之际,心知自己的儿子没有出息,生怕诸葛亮取而代之,逼迫诸葛亮表态,又吩咐自己的儿子,把诸葛亮当作亲生父亲一样对待,再加一层保险。其用心之苦,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收效果不其然: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孔明先表一态,紧接着又表一态:“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贯彻始终,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同时更证明了刘备用“信义”为武器把诸葛亮捆绑得服服帖帖的高明。可见“王佐之才”也并不是“厚黑名家”的对手。

可见,刘备要兴邦治国,并没少用“仁义道德”的名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成功运用了厚黑学,建国保邦,并得到了“仁厚”的美名,可谓是“厚黑”大家。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曾对崔州平说:“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他三顾茅庐借鉴的是“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诸葛亮为他隆中谋划,谋宗室基业,以之为今后三分天下的资本,他觉得“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他在甘露寺挥剑劈石,内心想的是“成王霸之业”;刘备对外言必称“讨贼兴汉”,可是诸葛亮却一再强调“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后来刘备在成都称帝,更是一幕精心上演的闹剧,刘备的半推半就,令人不禁哑然失笑。开始,汉中王勃然变色曰:“孤岂效逆贼所为!”,严词拒绝了众人的好意。继之又以“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窃何异!”推辞。孔明装病劝他:“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今大王名正言顺,有何可议?岂不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他慢慢许口“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最后才终于向群臣表露真心:“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待文武百官拜伏在地,他假作吃惊:“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而后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皇位。刘备的忠中之奸,在说服与让步的微妙过程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为人处世要又厚又黑,并不是要玩毫无遮掩的简单游戏。披上了“道德”外衣的厚黑学,才是我们应该学习并遵循的精妙之道。有了道德来混淆视听,要灵活地运用厚黑学,才可算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