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处于天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800至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
宝地概览
1949年以后沿塔里木河新建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在叶城等地已发现高产油田。铁路现已通到喀什,为开发塔里木盆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塔里木油田是中国陆上第二大油田,位于西部新疆自治区境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由于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作用不断发展扩大,塔里木油田被经济学者称为中国西部的能源经济动脉。据最新资源评价,塔里木盆地最终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为160亿吨油当量,其中,石油80亿吨、天然气10万亿立方米,被中外地质家称为21世纪中国石油战略接替地区。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更丰富。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气分别占全国的9.9%和20.4%
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塔里木盆地境内的塔里木河流域还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如素有“冰山之父”之称的慕士塔格峰;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独特的沙漠景观;克孜尔千佛洞、古楼兰遗址等等。
往日传奇
“塔里木”在古突厥语中,意为“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水支流”。“塔里木河”一名见于《清史稿》,系维语,意为“无缰之马”和“田地、种田”双重含义。关于塔里木河的记述《汉书·西域传》称,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河有二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汉代以前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居民,主要是操印欧语系语言的塞人、月氏人或吐火罗人,他们属欧罗巴人种。汉代,为了争夺西域,匈奴人、汉人等相继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进而形成自东向西民族迁徙的第一次高潮。
总之,经过六七个世纪的融合发展,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诸方面都逐渐统一,塔里木盆地周围居民的回鹘化才最终完成,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
今日风采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古老的内陆产棉区,光照条件好,热量丰富,能满足中、晚熟陆地棉和长绒棉的需要。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又不利害虫孳生,是中国优质棉种植的高产稳产区。瓜果资源丰富,著名的有库尔勒香梨、库车白杏、阿图什无花果、叶城石榴、和田红葡萄等。木本油料的薄壳核桃种植也很普遍。和田的地毯编织和桑蚕都发达。1949年以后沿塔里木河新建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在叶城等地已发现高产油田。铁路现已通到喀什,为开发塔里木盆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特殊的地理位置、奇特的干旱区风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塔里木河流域旅游资源的总体风貌,成为新疆乃至全国最具旅游业发展前景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