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33438100000015

第15章 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4)

所以,笔者必须说,中国电影百余年来虽然历经坎坷但却波澜壮阔地发展与演进,以及中国电影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备尝艰辛但却不可阻挡地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进程告诉我们,中国电影在未来的世界文化、世界电影的整体格局中一定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展望,已经过去的二十世纪是美国电影兴起并称霸全世界的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的二十一世纪则是中国电影或华语电影崛起并取代美国电影世界霸主地位的世纪。总之,中国电影任重而道远。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资源雄厚,能否真正挺近当代前沿,除了大的国内外背景之外,关键还取决于我们能否抓住时机,审时度势、量体裁衣,不断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的文化生产力,以及使这种文化生产力充分焕发出来的氛围和土壤。

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的世界排名一路飙升,1979年排名15位,1990年11位,1995年7位(美、日、德、英、法、意、中),2004年6位(美、日、德、英、法、中),2006年4位,2008年3位(美、日、中),2012年2位(美、中)。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预言,2020年以后,中国的GDP总量将会超过美国,排名第一。当然我们也一定要记得,GDP是一个数量的概念,数量里面还应当包含着质量。没有质量的GDP,如戴旭所说,那就是“狗的屁”。

新世纪以来,文化产业在世界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在提高国民素质,而且在带动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地位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与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迅速的经济发展仍然很不相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09年1月17日在京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世界排名第7,居美、德、英、法、意、西之后。截至2005年,中国的文化竞争力指数世界排名第24,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世界排名第57。另据相关统计,2012年世界各国生活水平排行榜,中国排名第52。2013年全球竞争力排名的前10名是:美国、瑞士、中国香港地区、瑞典、新加坡、挪威、加拿大、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德国、卡塔尔。而中国内地,1997年排名第27,2007年排名第18,2012年排名第23,2013年排名第21。日本媒体2013年3月14日报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2013年度《人类开发计划报告书》,以“人类开发指数”为基准对世界各国国民生活富饶程度进行了排名,前三名依次为挪威、澳大利亚和美国。日本位列第10,与2012年持平。韩国和中国分别排在12和101位。

2006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美国当年GDP的20%。2010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7%。2011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指出,美国文化产业占美国GDP已经到了33%。2012年3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指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国达25%,其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则高达43%。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不足4%,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不足3%。有专业人士预计,中国到“十二五”计划(2011—2015)完成时才有可能达到GDP的5%。文化产业的产业增加值占该国家或地区GDP的比重超过5%,甚至达8%以上,才被认为是该国家或地区支柱性产业的主要标志。

差距大,也就意味着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正是在这里,呈现出我们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收购”,再到“中国创意”的里程碑式预期的合理性。所以,我们有理由提出,中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产业20%的最低合理目标。中国有13亿人口,全世界有70亿人口,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9%。由此,推算出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份额是不困难的,这个数字应该是10.6万亿。同时提出,力争让中国电影的票房占世界电影总票房20%的份额也是有合理性的。2012年全世界电影票房是347亿美金,中国的电影票房应当为70亿美金(现为27亿美金)。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万亿元,以年末全国人口约13.28亿计算,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计算出来的理想值,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我国当年只有不到8000亿元。2010年达到1万亿,2011年达到1.5万亿。这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至少还有2.5万亿的巨大发展空间,有人预计,到2020年,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将达16.65万亿。这其中,当然包括电影产业。因此,对我国文化产业、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进行多方面科学估测,是非常必要的。

二十世纪以来,中外学术界都对文化问题及文化产业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虽然相关的研究非常丰富,却相当庞杂凌乱,亟待总结和梳理。它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或三种模式。最早的是德国的法兰克福文化批判学派,其代表人物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1947),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概念,并从艺术和哲学的价值评判角度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和否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由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开启的强调应用性研究的文化建构学派,用文化产业的概念取代了文化工业,理论形态亦由“批判理论”转变为“建构理论”。该学派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以及文化企业的企划、管理和运作等实践活动进行研究,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为文化产业政策制定提供支撑。最新的可称之为哈佛、牛津、斯坦福的英美文化预测学派,其代表是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及其作品《文明》(2010),提出了西方之所以能在十五世纪后崛起并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包括中国)五个世纪之久,要归因于作者称之为“杀手锏”的六大体制革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才认为,对策要建立在以史为鉴的预期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厢情愿的想象的基础之上,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应忘记,1999年,有不少人都对中国电影失去了信心,并从中汲取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当年,王朔在论及电影时就认为“中国电影现在正接近死亡”,邵牧君先生也说“中国电影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直到2001年以后,仍有人提出“谁在支撑风雨飘摇中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还有救吗”。黄式宪也指出,大陆的电影市场很艰难,已经到了一个死点。看来我们的电影只有到了死点才能引起重视。总之,中国电影“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似乎真的已经迫在眉睫。笔者更愿意相信,这只是出于对当时中国电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种极度担忧。但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电影的发展确实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下面的一些数据,就是最好的注解和说明。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与我国毗邻的电影大国印度,其本土电影占据了总票房95%的份额,而好莱坞电影在印度所占电影市场份额不到5%。我们还看到,在2011年度北美上映的亚洲电影票房榜的前二十名中,印度电影就独占十七部,而且包揽了前五名,而华语片只有《雪花秘扇》和《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两部。

据报道,经过两年谈判,大连万达集团与至今已有九十二年历史的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签署并购协议,包括购买100%股权和承担债务两部分,总交易金额26亿美元。加上并购后投入的不超过5亿美元的运营资金,总交易支付31亿美元。AMC旗下拥有347家影院,共计五千多块屏幕,曾首次引入影院多厅概念,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并购完成后,万达集团将成为占有全球行业10%左右市场份额的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公司,企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都将大幅提升。特别是在IMAX和3D屏幕数量上具有优势,有利于在市场中抢占先机。万达收购AMC之后会不会借助AMC的渠道把大量中国影片成功地发行到美国,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但我们看到,2013年2月8日,万达在美国推出的第一部影片是国内票房达12.66亿的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即便如此,万达也只敢拿出靠近华人社区的29家影院来播放,但收益相当可怜,只收回了5.7万美金的票房。宁夏厂出品的《画皮Ⅱ》(2012)的国内票房为7亿,而在美国的票房却只有5.04万美金。据内部消息,宁夏厂的《画皮Ⅱ》净赚1800万。受此鼓舞,宁夏厂又投了8000多万拍了一部试图更有作为的武打片《金刚王:死亡救赎》,结果国内票房却只有几百万。

这里要提到一个具体的例子。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写了一篇批评影片《金陵十三钗》的题为“国产电影的‘全球化’误区”的文章,将这部投资了6亿人民币,相当于9400万美金的“申奥”片,同一部只有50万美金投资,片中表现不到10个人物,但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进行了对比。为撰此文,肖鹰教授阅读了十余篇美国人对《金陵十三钗》的评论,并摘要加以引证。这部影片国内的票房超过6亿人民币。但是,在美国纽约只有两三家影院放映。对这部投资人津津乐道地夸耀成组织了包括好莱坞一线名星ChristianBale和世界一流特效设计威廉姆斯团队在内的26个国家演制团队作为主创的影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曼纽尔·列维评论说:“《金陵十三钗》终归是一个电影杂碎,一部拘泥于成规、老套过时、造作感伤的作品。它出人意料地将1937年日本进攻的南京悲剧碎片化,将其压扁成一个迎合感伤的音乐剧传说,囊括其中的尽是类型化或单面性的角色。”美国专栏作家麦克·黑尔说:“每一个生命的无意义的牺牲换来了廉价的眼,它的代价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被轻率地淡化了。”《纽约邮报》称这部影片是“荒谬绝伦的肥皂剧,应当得到的圣诞礼物是惩罚坏孩子的一大堆煤块”。《好莱坞报告》称,“如果华纳兄弟在1942年导演《金陵十三钗》这样一部影片,也许可以成为一部有效的反日宣传片,但是今天,它扮演的不过是低级噱头。”

与此同时,伊朗的小制作影片《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却以其朴实无华但却精到细腻的风格征服了美国观众和电影评论家。他们对这部影片的赞美是由衷的和毫不吝啬的:这是“一部伟大的家庭剧”,“无与伦比地杰出”,“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你无法将它从你脑海中驱除”。影片“超越了它所处理的特殊离异故事,达到了更高的相关性和普遍性的水平”,“看完电影数天之后,你还会持续咀嚼和思考它揭示的矛盾”。

当然,我们也应注意新近涌现的一些利好消息。

龚自珍曾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笔者把这首诗改了一下:“九州生气恃风雷,黑马奔腾喜望外。天公不劝自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用来形容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势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保罗·吉利斯表示:“人们常说中国没有史蒂夫·乔布斯,但是我认为中国有——那个人就是马云。”身材矮小的马云,却是中国这个世界最大互联网市场上的“大人物”。一篇来自英国《金融时报》的网评指出,“他从英语教师成长为互联网大亨的经历,折射出中国互联网的崛起历程;他与硅谷一些最响亮的名字之间的争斗,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分析人士表示,这些争斗可能预示着,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未来将主导世界。”

接下来,一定要提到的是,中国网络评论界提出的“评论比影片本身更好看”现象。郭敬明执导的影片《小时代》,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著名网络影评人周黎明发了一条微博,“中国电影突飞猛进,《富春山居图》创造的超级烂片超级卖座纪录,不足一个月便将被《小时代》所超越。《小时代》之烂远远超过《富春山居图》,它的炫富和堆砌达到一种病态的境界。”还有人深入分析了影片的“倒错性幼稚病”,或“成人婴儿幼稚症”,“奶嘴电影”性质,以及这部影片所呈现出来的“搜集癖式写作”特征。有人看了电影后挖苦地总结说,郭敬明的成功经验有三条,第一坚持,第二再坚持,第三不要脸。对于外界劈头盖脸的种种评论,这部影片的编剧、导演郭敬明直言:“我不接受把电影中没有表达的价值观扣在我头上。”但是,综观郭敬明的发展之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身高不足一米六,没有好好念完大学的人,硬是用自己手中的键盘,杀出一条路,开出一片天,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粉丝千万的作家,然后又闯入电影圈,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奇迹。

另一个消息是,截至2013年3月21日,《西游·降魔篇》以全球累计2.15亿美元票房,一举刷新了李安的《卧虎藏龙》创造并保持了十三年之久的2.13亿美元的全球最卖座华语电影纪录。尽管影片的票房大部分来自内地,其余多来自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但在我看来,更值得注意的,似乎是这部影片的编剧、1977年出生的今何在在不经意中说出的一句话:“我觉得《若星汉天空》比《魔戒》好看,《魔戒》虽然是经典老书,但现在看来其实很沉闷。这有点像《悟空传》与《西游记》的关系,《西游记》也经典,但阅读体验并不舒服。”今何在说的只是自己的感觉,正是在这种感觉中我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