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33438100000019

第19章 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8)

近十年来,为了取得内地广阔的市场,香港影人大都转移内地发展,内地的审查规范、内地的文化传统、内地的观影习惯,都是香港创作人员要认真分析考虑应对的。这种情况下,香港电影的一些文化趣味、创作习惯、叙事方法可能都需要转变,况且香港影人在内地拍摄影片符合一定的条件可以取得国产片的待遇,这就使香港本土电影的创作受到严重的挑战,所以才有了“香港电影”消亡的担忧和说法,在这些人看来,在香港拍摄的反映香港本土文化的电影才叫“香港电影”,如与《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千言万语》、《岁月神偷》、《志明与春娇》等类似的作品。《岁月神偷》是一部优秀的“香港电影”,它感怀于香港人民的记忆,聚焦于香港人民的生活,用人文关怀的眼光去反映香港人的所思所想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从票房上讲,《岁月神偷》在“香港电影”里面算是表现比较好的,获得3千万港币的票房;《志明与春娇》也拿到600万港币多一点的票房。但是按照当年2.4亿港币香港本土票房,减去类似《十月围城》这样大制作电影占去的比例,留给香港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很少,纯粹的“香港电影”生存也是比较艰难的。

目前,内地市场已经发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票房可观,成功的影片票房过亿已经不是新闻。而在香港,投资超过600万的影片如果没有内地市场的支撑,就可能赔本。陈可辛投资1500万拍摄的《金鸡》,因为题材问题进不了内地,在香港获得1000万的票房,自然是成本都没有挣回。所以,对于导演来说,大投资的诱惑,就是可以请到明星,有更好的创作团队,制造更好的影像,但是要想收回成本,必须面向内地市场,这就意味着要放弃所熟悉和擅长的香港特色,要顺应内地观众的口味和文化。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就是一例。陈可辛作为一个香港导演,把《国际歌》都用进了影片,这是一个文化姿态,值得观者思考玩味。麦兆辉、庄文强拍摄了红色特工《听风者》,徐克也要拍《林海雪原》这样的红色经典,这些题材的作品从价值取向到文化品格都与惯常的“香港电影”大相径庭。

所以,说当下承载香港文化的“香港电影”发展面临困难与挑战也是一个现实。当前格局下,文化“香港电影”要想保持住、发展下去,固守香港本地只能抱残守缺,因为香港六百万人口的观众基数框定了电影制作的格局,做大做强香港本土电影,首先还是要走出香港去争取更大的空间。它应该是这样一个前景,它表述的既是香港的生活,又是香港的美学,然后又能让大中华区的观众都认知和喜闻乐见,但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香港电影”如要走出去,重要一点就是其表现的香港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能够感召华语观众。为什么美国电影能走向全世界?好多观众看美国电影是为了了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人的价值观,虽然现实中的美国生活和美国价值可能并不如影片所说的那样美妙,但是美国电影还是以自己的方式争取到了全世界的观众。所以香港怎么能够成为华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个动力源,怎样让内地观众、台湾观众,包括新加坡等地的华人观众,不仅仅感叹于香港的经济成就,而且也能从“香港电影”里面感受到香港文化的力量,这是极其关键的问题。

但是要把香港的本土文化、港味文化通过电影带给香港之外更广泛的受众,难度也是比较大的。香港影片里面黑社会江湖片、警匪片,已经拍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种类型在香港观众看来津津有味,茶餐厅里面的争斗,旺角的追逐,铜锣湾的对峙,都很有趣,但是这个作品放到内地市场去,除了刺激好玩之外,能不能给观众更高的、更正面的、更积极的价值观?这理念的东西还是要提炼。如果不提炼的话,就留在香港自娱自乐,就出不来。喜剧片是香港最有希望打出来的一个片种,但是现在香港的喜剧电影相对以前“尽皆癫狂”时期的作品是喜感大为衰减,原来那种神采飞扬的感觉没有了。现在看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苏乞儿》,看刘镇伟的《东成西就》等影片仍然妙趣横生,有着原创的冲动,可是现在走出香港搞的影片,像《功夫》、《西游·降魔篇》,都是很有票房号召力的影片,相对周星驰早期的作品可能沉稳、大气,特技制作也更加炫目,但是周星驰作品中那种灵巧、可爱的感觉不见了,喜感大为衰减,至于《长江七号》更是老成持重。所以“香港电影”走出来之后,要把自己的优势发掘好、转化好,还是需要智慧和创造力去克服的。

文化意义上的“香港电影”,当前有一些衰落,但是它不会消灭。香港本土有内在的需求,它表现香港本土的生活和香港人民的趣味,有着自己的生长空间。但是如想得到大的发展,“香港电影”就要走出香港,但是走出来就需要香港电影人发挥智慧去转化,把港人的价值取向接轨于华人的文化诉求,把港人的独特文化追求升华为普遍意义上的华人文化价值,这是有挑战的,但是相信唱着《狮子山下》的香港电影人还是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克服这一障碍,能够把“香港电影”做大做强,让它既具有华人接受度,又具有浓郁的香港本土文化特色。

2012年《寒战》的出现,预示了这种趋向的可能性。《寒战》立足香港讲述了香港故事,它利用一个吸引人的警匪故事,阐发了香港的文化价值和法制精神,而这个软实力在当下对华语地区是有针对性和示范意义的。

《寒战》是一部观赏性比较强的香港电影,故事从香港新界南一辆巡逻冲锋车连同五名巡逻队员失踪开始,一如惯常的港片,正邪双方斗智斗勇,绑架、枪战、追车、爆炸等动作奇观,包括《无间道》开创的楼顶对话,各种港式警匪电影的元素基本都有所呈现,但影片又有自己的新意。通观全片,《寒战》应该是一部兼容港产警匪片特征,又有自己独到创新的警察电影。

警匪片在香港,往往以动作取胜,动作场面火爆、刺激,这给香港电影带来了有目共睹的国际声誉,也形成了香港电影的弱点:优于场面设计,而弱在叙事肌理和人物刻画。随后,《无间道》算是警察电影的一个突破,但是影片在那样一个特定的生存困境中对人性的挖掘深度不够,两个卧底应该有丰富的精神层面的元素值得发掘,但作品更多停留在找“内鬼”的情节角力之中,没有沉下来去展示两个卧底的内心世界,再加上刘德华当时的天王派演法,没有进入角色内心,而编导也没给梁朝伟的演技更多的挑战和更多的发挥空间,所以,这部影片写人并不理想。

香港警匪片在CEPA之后,要进入大陆市场,面临比较大的挑战。警匪对峙,情节的张力依托的是暴力升级,黑社会越强大,歹徒越凶残,戏剧张力越刺激。但是,这些特质在进入内地市场会遇到一些问题,内地的电影法规要求不能过多展示黑社会,也不宜过多渲染血腥、暴力,所以,香港警匪片面临着生存的困境。过分的香港化,但是香港市场容量小,不能支持成本回收,而要进入内地广阔的市场,擅长的警匪冲突又难以施展。在这种情况下,《寒战》的出现算是一种突破,它将戏剧冲突的张力转向警察内部的“内斗”,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题。

正因为上面这个叙事焦点的转化,《寒战》中,警匪对峙退位,警察内部“虐心”的冲突成为首要矛盾,而人物之间的碰撞和叙事逻辑的缜密,成为该剧的一大特点,也弥补了港剧在人物和叙事方面的不足。影片最突出的是李文彬和刘杰辉的冲突,尤其夺权一场戏,剑拔弩张,言语之间,铿锵有力,冲击力不亚于枪战。赎金被抢,失踪的五千万毫无踪迹,剧情走向绝路之时,廉政公署介入,又开局面。等刘杰辉揭开谜底,掌握到文森特是可能的嫌疑人、案情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关键证人金库主管又被汽车炸弹炸死。剧情再次陷入绝境。但是炸弹案,又证明对方的存在和强大。这时候,观众的观赏欲望被调动,要看最后,凶手是谁;而剧中刘杰辉也没有了退路,他只有查下去,找到内奸才能解脱自己。当一切疑点都在指向李文彬的时候,叙事矛头一转,幕后的主使竟然是李文彬的儿子,这也算是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叙事突转。本来坏人收监,天下太平,但是剧情继续刺激观众,结尾又来一个神秘电话,提高了悬念,也为续集埋下伏笔。仔细推敲全剧,剧情逻辑比较缜密,在叙事的严谨性方面,该剧在港产影片中是成绩比较突出的。

《寒战》不仅是一个有自身特点的商业片,关键在内涵层面,它也是有想法的作品。它是一个故事,一个悬念跌宕的故事,观众被剧情所吸引;但它不是一个让人看后仅供一乐的普通商业影片,因为它在故事背后讲述着香港的法制精神,以及这个精神的有效运作。无论是权高位重的强人,还是普通的公务人员,都在法制的轨道下行使自己的职责和权力,偶尔的失序,也会被法规条例调适,即使自我不能回归,也有廉政公署等制衡力量将秩序纠正到良性循环的轨道。这种理念下,惯常的警匪正邪对立的冲突线被是否秉持程序正义的法理较量所替代。李文彬儿子被绑架,在香港警署办公室,他宣布:香港进入一级戒备。但在是否升级香港的紧急状态方面,李文彬和刘杰辉发生了冲突,刘杰辉反对的理由是升级警备状态不合警例;为了警方操作便利,李文彬严厉拒绝了新闻官向公众发布信息的请求,这遭到了他的下属、新闻官的反对,新闻官认为这违反了香港法律条款,因为她有义务向香港市民公告香港治安的真实状况,二人的冲突使李文彬的对手刘杰辉介入进来,并且在政治上得到了众人支持,给李文彬施加压力,依照警方条例,罢免了李文彬的总指挥职务。而廉政公署介入,则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依照英国法律制度建立的廉政公署,是香港法制的特色,正如片中保安局长所讲,廉政公署有独立办案权,无须向他汇报。廉政公署调查员介入“寒战”的调查,全面展示了香港司法体系的运行轨迹。影片把这些权力运作渗入叙事之中,既完善了故事,也以叙事的方式将香港警事部门的权力运作和监督部门的制衡操作,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香港故事,而且以类型精神阐释了香港的法制精神,这是类型片、商业电影的一种境界,观众既享受了娱乐,也被制度的力量所感召。

中国电影因政治分野而分化多元,华语电影因市场需求而融合归一。而在当下,市场追求的同一性和文化趋向的多样性,同样是华语电影发展中需要平衡的关键节点。在全球化市场、文化产业竞争发展的情况下,华语电影为了市场走向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如何在合力走向市场、共谋强大的同时,保持文化的多元,保持华语电影内涵的丰富多彩,是一个急迫且需要克服的问题。既要有一个强大的市场和有文化影响力的作品,又要有多样化的电影风格和地域文化呈现,强力的共同市场和多元文化风格的并存是华语电影的一个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