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华语电影工业历史流变与跨地合作
33442000000043

第43章 华语电影合拍片研究(1)

华语电影:话语交换、变奏与挑战

丁亚平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电影研究无疑需要置身于某种事物和语境当中,成为其一部分,但又要与众不同、有所区别并超越流俗。在各种能够用更好的形式思考电影历史发展的有效方法和对策时,世界电影、华语电影诚然让中国电影纳入了传统,获得新的平台和空间,但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与价值取向及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更将其解释为当代中国文化改变与电影历史发展的本质,同时也部分影响到人们有关电影创作、生产演进及多种向度发展变化的认识和概括。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信息化、现代化、城市化与后现代化并置的喧嚣的年代里,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电影与华语电影的融合与话语交换逐步加强,很显然中国电影市场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已经融入所处的全球化时代和社会空间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的交织关系中,它的意义体现和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的复杂多样性以及公共领域的艺术、思想话语产生重要的关联。

多年来,内地电影市场受港台电影影响明显。最初的讯息是从电影市场传来的。80年代下半期,连着3年,武打片的票房价值居于首位,其中的15部电影每部创收达1000万元,其次是侦探片、喜剧片,而探索片、戏曲片则卖座不佳,“某一部注重艺术性的影片仅仅收入1万”。郭玲春:《经济上压力沉重娱乐片形成大潮》,《人民日报》,1989年1月13日。这是无情的事实。香港与内地合作了多年,彼此都非常了解。市场的变化,反映了类型影片的经验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内地电影和香港、台湾电影的合作使华语电影生产出现新的高峰。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地理、文化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市场方面的因素。

无疑,相对于内地中国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一方面是“文化的局外人”,另一方面又是国族主义共同的想象者、参与者,是华语电影的国际性知名符号;港台电影的成形,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对于中华民族与文化之根以及汉语言、华人文化的情怀。而相对于港台电影,内地电影一方面有一种疏离感,将其完全抛在脑后,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略微觉察到以不同的方式来组织电影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特定意识与自觉。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就像“对于早年的一些事,我的记忆清晰得惊人”(萨义德语)一样,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台湾电影纵横纠葛,港台电影“很中国式的结构”,意义非比寻常。对于整个华语电影说来这不是抽象,而是特殊的经验和生命的形式,具有同源感、具体感和形塑感。港台电影的叙事,源于早期中国电影的经验,然而却是很特别的叙事与想象,是世俗的、探索自己的外在处境及内心世界的人为的写真与检验。

台、港电影较具纯粹的文化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知识谱系与背景明确。台湾电影发展,自1925年至今,业已摄制了5000多部影片。其成长、发展较之其他华语电影人板块,虽是源自族群、文化同一性话语,同文同种、一脉相承,有深厚、牢固的精神连结纽带,但其中呈现压抑和遮蔽的异质空间和多样性的特点,也是人们熟悉的。台湾电影的成就,有赖于一众优秀电影导演的前仆后继的具体文本实践,颇富活力,对内地电影的影响愈来愈重要。而香港电影并非像台湾电影一样一直未能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制作格局,尽管阶段性发展差异明显,但电影规划空间和往复循环的姿态中引发的创造,成就巨大。1913年至2003年有资料记载的香港出品的故事片、戏曲片、美术片总计达到9323部,远超内地或台湾地区有史以来所拍剧情片数量。赵卫防:《香港电影史》,页7。到上个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发展迅速,年产量都达几百部,位居世界第三,影片快速进入华语电影和世界电影先进行列,影响广泛。评断已经交给社会尤其是市场了,所以发展格外快,某些思路也因之得到改变。尽管,不乏粗制滥造之作,风格和题材雷同、没有创新性突破的情况常常出现,但还是接连不断地推出风格多样的好影片,对市场的崇拜(有时是非理性崇拜)也是商业化的要求与企业发展规律所致。香港观众对此也是见仁见智,而且香港电影繁荣主要靠海外市场和台湾市场,电影受众体系交错,本土的、亚洲的与世界的,有时候,难以确定在某个意义上使用哪一个概念。大卫·波德威尔评论道:“只需稍微留意任何一种流行媒介,几乎都可发现影响西方文化最深的亚洲电影,就是香港电影。”[美]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何慧玲译,李焯桃编,海南出版社,2003年,页101。但随着高概念大制作的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发展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自身电影崛起,香港电影受到很大的冲击,遭遇危机,以致步入低谷。1997年在香港上映的港产片数量(包含合拍片)为186部,票房数字达几十亿元,此后却逐年递减,近几年年产量仅为几十部(2006年52部),票房为三四亿元。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7月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C)以后,香港电影的定位空间“北上”延伸,重新标示其存在和新成就。而且,一方面,香港电影对内地电影的积极作用与影响明显,指涉制作、表、导、摄人才和市场、体制以至观念、文化等具有形而上深度的问题;另一方面,大陆、香港和台湾华语电影人交流平台的建立,“对于以大陆和香港为核心的华语电影继续占据亚洲市场和进入国际市场也都是一个契机”尹鸿:《2002—2003中国电影产业备忘(上)》,《电影艺术》2004年第2期。,多地性融合显现优势。

一般认为,港台电影,特别是香港电影遇到了盗版,这是一个问题。有太多的人,自己不掏钱看香港、台湾电影,看好莱坞,看国产大片,仅仅是掏钱买盗版碟。这些流到盗版商手里的钱,本该是属于电影制作者、创作者、投资者以及政府的版税或利税,但是,现在却未能实现。因此需要引导大众,知道版权对于电影产业的重要性,需要树起电影反盗版的深度自觉。但是,电影产业,香港电影、台湾电影与内地电影业态各异,产业路途坎坷,对发行链接的关注具有多重面向,何况,市场推动的力量巨大,对华语电影业的扩充、整合与优化会给电影消费带来正向的影响。

电影市场意识与公众接受,必然会生成集束效应。近十多年来,香港人、台湾人已意识到内地电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内地电影市场业已成为香港电影的最大市场。而对于内地电影来说,香港电影的市场发展,台湾电影的国际路线、文艺路线以及“辅导金”机制,也让内地影人越来越多地关注、观察、思考。当然,更要反思的是,在全球视野下如何从内容到表现形式、从个性到风格,都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不同的文化消费形式能与华人文化相联;在华语电影观众那里,历史、文化选材、地域色彩容易成为旗帜,但成为一种蜂拥而上的东西,就会成为电影发展的新的制约因素。

对于中国内地电影而言,电影政策意识与市场意识,成为合拍电影发展并进入内地电影市场以至华语电影、世界电影空间的历史基础,同时成为华语电影结盟、变奏及融合的现实语境。

就内地电影业和影市发展而言,《电影管理条例》关于“三分之二”的制约,反映了面对好莱坞影片威胁的一种无奈的“有限准入”式的防守。内地电影生存需要保护,而一旦重点保护,缺乏竞争的“腥风血雨”,或者是因为出现几个重大节日、需要成批推出重金制作的献礼片,美国影片就需要为之让路,一停达半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电影市场会因此立即出现普遍滑坡,有些省市票房会出现减半现象。自CEAP签署之后,香港电影以合拍形式出现的,就被认定为国产影片,内地市场为之全面开放,放映时段和场次也能得到相应保证。而台湾电影在近年海峡两岸政治气氛改善、化约矛盾和差异的情况下,大陆、台湾电影业呈现发展整体的诸种因素的同时性。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不少影片创作、生产的特点为:合作形式多样,大胆创新,尊重创作自由,艺术与商业的品质兼具,显示出其作为主体感知的和现实的社会空间及实践的合作可能性与强劲的发展潜流。而香港与内地的合拍影片,数量越来越大,制作耗资高,场面大,有明星出演,在迄今为止的国内电影市场,一直相当受内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欢迎,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市场地位。

2001年,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作为一部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和英国联华影视公司出品、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发行的电影,使用武侠题材,围绕着一把传世宝剑——青冥剑而展开叙事,风格独特,被认为创造出了新的意识和视听语言。此片为了争取海内外华人观众,在演员的选择上调用了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全明星阵容,如香港的周润发、杨紫琼,内地的章子怡,台湾的郑佩佩等当红演员;武术指导是在好莱坞声誉日隆的袁和平,音乐制作则是谭盾和享誉国内外的马友友,摄影是鲍德熹,美术指导是获过金马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的叶锦添。影片进行跨国融资和制作,且发行力度大。片中大漠黄沙、徽州民居、京城大院、竹海清风、摔跤角力、凌波微步,东方景观与武术奇幻结合,使西方的观众被深深吸引住了。影片在美国上映时票房达1.28亿美元。上映伊始,美国媒体称:“这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浪漫的电影,它的确将‘艺术’放进了‘武侠片’。”“即使你不是武侠电影迷,也会为那些打斗场面欢呼,它们绝对是视觉的诗篇。”影片被视为一部近乎完美地融合了罗曼司、哲学和武侠动作的巨制。“使李安感兴趣的是:在中国经典的武侠电影中,最神奇的法宝与最剧烈的毒药一样,都不是物质性的东西,而是一种无形之物——它是人的智慧、人的心计。所以最有意义、有价值的武侠影片并不在于能够把武打的动作拍得如何花哨,如何逼真,而在于它是否能够把潜藏在刀光剑影里的‘心诀’呈现出来,在于它能否把外在于影片的、动作性的‘叙事本文’与内在于影片的、精神性的‘心理本文’进行同步剪辑,使它们在武侠的世界里交相辉映。对于《卧虎藏龙》来说,这种剑道与心诀的互映,正好构成了它总体的叙事风格。”贾磊磊:《剑与心——〈卧虎藏龙〉的双重文本》,《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最后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等4项大奖。影片成为重要示范,“成了古装动作大片迅速生成的一个直接诱因和现实范本,使中国人看到了近在咫尺的成功希望,也为武侠电影进军奥斯卡树立了一个标杆”。杨矗:《中国古装动作大片的问题与出路》,《文艺研究》2007年第8期。这不仅说明着中国功夫片已为西方观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而且,将中华文化传统、中国武术技艺和“动作”结合在一起,对好莱坞片商与中国电影人之间加强合作,内地、台湾、香港三地华人电影的多样性合作、融合以及华语电影空间的进一步拓展,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就新世纪的内地电影对外合作而言,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8年一共有286部合拍影片,其中香港201部,占70%;台湾23部,占8%;美国29部,占10.1%。“从近些年的电影市场来看,在占据市场主要地位和份额的国产大片中,合拍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为票房的重要保证。”张恂:《香港内地合拍片:合作入佳境融合成主流》,《当代电影》2010年第8期。

以2005年的合拍片生产为例。该年度共有37部合拍片获得公映许可证,其中内地、香港合拍片26部(包括像《神话》、《头文字D》、《情癫大圣》、《韩城攻略》、《千里走单骑》、《如果·爱》、《喜玛拉雅星》、《三岔口》、《虫不知》、《早熟》、《伊莎贝拉》、《书剑恩仇录》、《千杯不醉》等影片),占合拍片总量的70.3%。其他的合拍片,包括:内地、台湾合拍片3部(《一石二鸟》、《爱与勇气》和《太极战士》),中美合拍片2部(《无极》和《美人依旧》),中英合拍片1部(《伯爵夫人》),中日合拍片1部(《非常家事》),中丹合拍片1部(《中国先生》),中朝合拍片1部(《东方角斗士》),中荷合拍片1部(《向日葵》),中波合拍片1部(《虎年之恋》),内地、香港、日、韩合拍片1部(《七剑》)。在该年合拍片中,不仅与香港方面的合作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在2005年国产影片票房前十名中,内地和香港合拍片就有7部,创造了37405万的票房,占年度国产票房前十名影片票房总额的63.4%。

不难看出,随着CEPA政策的逐渐实施,香港电影成功地完成了北移的任务,内地和香港合拍片一直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尽管这个比例近两年有所下降,但2009年内地和香港合拍片仍约占65%。合拍片的生产,影响了国产电影的市场与创作倾向,形成21世纪国产电影、特别是青年电影(如后第六代)相关主流或形式风格扩展、延伸的优质传统,促进了我国内地电影市场的繁荣。整合、觉醒与汇集,隐喻跨境电影新的发展趋势。而且,其中不乏有特点、美学上具有毋庸置疑的渗透力、对话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