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小案例
“妈妈,妹妹把果汁洒到我衣服上了。”哲哲大声叫着,他很不满意妹妹的行为。妹妹是小姨家的女儿,小姨和小姨夫两人都出差了,所以妹妹就来到哲哲家住几天。
哲哲告诉了妈妈他的问题和他的反应。他想让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做点什么,最好是惩罚妹妹。
“哲哲,很遗憾妹妹把果汁洒到你的衣服上了,可是我也没办法。下次你怎样做,妹妹就不会把果汁洒到你的衣服上了?”
“我不知道,”哲哲气得直跺脚,“你得告诉她,她不能再这么做了。”
“你想一想怎么办,一会儿我再和你谈谈。”妈妈面对哲哲的怒火很平静,“我现在有件事情要做!”妈妈说着走进另一间房间里去了。
过了一会儿,当哲哲平静下来,妈妈才谈起这件事,哲哲一提这件事又生气了,他认为妈妈不公平。“为什么我做错了事你就说我,而她错了你却让我想办法?”
妈妈告诉他:“妹妹还小,不懂事,我们应该想想怎样预防这件事的发生。”
最后,哲哲终于认识到,他应该把果汁放到妹妹找不到的地方。哲哲通过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想出一个比较适合的解决办法。
妈妈在这里没有代替哲哲教训妹妹,而是放手让哲哲自己想办法,充分显示了她对哲哲的信任。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太小,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平息自己的烦恼,或者认为孩子的想法太幼稚,这样就大大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不利于孩子独立自主习惯的培养。
在心理学上,专家认为愤怒是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它是由于人的主观愿望和活动与客观事物相违背,或愿望受阻、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激烈的情绪反应。愤怒的程度可以从不满、生气、愠怒、激怒到暴怒,频繁的愤怒会导致躯体疾病,使人的自制力减弱或丧失,如出口伤人、动手打人等。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独生子女的家庭很多,往往就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况:每家只有一个小孩子时,常常是所有人都疼他,喜欢说他好、说他乖、总是说他有本领,久而久之,使他主观地、不切实际地认定并接受自己过高的自尊和地位。家长却往往忽略了培养和发展孩子足够的实际能力去支持这个地位,去做出配得上这种地位的举动。当面临一些实际的问题,孩子感到对于眼前的事无能为力时,便会产生自我认同和满足落差之间的挫折感,内心会倍感痛苦、恐慌与无奈,而他并不懂得调整自身心态的方法,发怒和发脾气便是很自然地事情了。
碰到这种情况,家长们要注意,如果孩子发脾气,不要强迫他立即认错。不认错是他的自信心不够。他感到自己的能力已经这么少,再去认错,岂不是变相地表示自己的能力要再减少吗?他一定不肯的。但像哲哲妈妈这样的处理方式或者用轻柔与同情的语气对他说:“怎么了,觉得不好受?看见你这样子,妈妈的心里也很不舒服。”就这样分享他的情绪。起初,他可能表现出拒绝你的关怀。这时,可像哲哲妈妈那样走开,一会等他的情绪平静下来再回来,依然用同样的方式跟他说话。这就表明你对事情的立场是坚定的,但在情绪方面,仍可与他分享,因为你明白并在乎他的感觉。甚至可以告诉他,他有这样的情绪,你觉得难过,因为你是很疼爱他的,见到他这个样子你的心里也不舒服,但是发怒或生气确实是不应该的。
用这样的方式,家长可以慢慢地改变孩子的情绪模式,使孩子渐渐地学会用更有效地方法来处理同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