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代是中国服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统治阶级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统治时间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
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衣服,这些衣服以华丽为上。他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到了隋唐,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仍偏于传统,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却有了新面貌,这是到了后代服色制度的另一个传统。因此这是服饰史上的重要时代。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
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
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清朝是中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公元1644年,原居中国东北的满族进入关内,占领北京,建立了清王朝。从服饰发展的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顺治二年(1645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尽行剃发,都穿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乾隆帝后制定详细的冠服制度,并图示说明,对清服饰标准作了详细规定。
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
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得有了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至于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
交通
交通包括运输和邮电两个方面。运输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方式,邮电包括邮政和电信两方面内容。下面从历史的角度看交通的发展变化:
古代交通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古代交通已有所发展。根据甲骨文、金文、出土实物及古籍记载,商朝不仅有了“车马”、“步辇”和“舟船”等交通工具,而且开始建立“驲传”制度,进行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又修筑了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中原各国陆路交通纵横交错,还沿途设立了“驲置”,即驿站。
水路交通不仅利用长江、淮河和黄河等天然河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菏水和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全国性交通网的形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把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联结,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车辆可以畅行各地,同时又设置驿道,颁布有关邮驿的法令,建立起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邮传系统。
汉朝开辟了经西域通往西方的道路“丝绸之路”。汉朝在秦朝原有道路的基础上,继续扩建延伸发展了以京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交通网。
秦汉时期水运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秦朝挖掘的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则开辟了沟通世界两大帝国——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隋唐时期,我国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隋朝时完成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工程,这是世界上开凿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
唐朝时海上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开辟了新的海上航线,加强了东西方的交流和联系。京都长安也发展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和中心,变成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
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使航海技术大大提高。
宋朝已把帆船作为海上的重要工具。从广州、泉州等地出航东南亚、印度洋以至波斯湾。
元朝沿海航运事业最发达。元朝除继续开挖运河使大运河全线通航外,又开辟了以海运为主的漕运路线,从海上最多时年运粮达360万石。
元朝的幅员之大盛于前代;驿路分布之广,也为前代所不及。在全国水陆通道上,遍设站赤(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通向全国及至境外的稠密的驿路交通网。
明朝时期,我国造船业的规模最大,出现了造船高峰。明朝大航海家郑和,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渡洋远航,把我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推向了顶峰。
现代交通
近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铁路:到201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预计达到9.9万千米,增长8.8%,其中快速铁路通车里程为1.3万千米,增加4700千米。
公路:截至201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8.5万千米。
航空:截至2011年底,我国持有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共有123家。
自行车普及:“改革开放初期,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三大件“,地位等同于现在的私家车。那时自行车对普通人家来说也是奢侈品,没有多少老百姓能够买得起。而到现在,已成为一种很时髦的低碳环保的代步工具。
由坐车向”打车“转变: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坐上小轿车在许多老百姓眼里还只是个梦想。到90年代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打车已经成为平常的事。
汽车进入家庭: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经济发展和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私家汽车开始在百姓家庭中出现。那时,有一辆汽车是很了不起的,人们也不关心什么品牌、配置等。
到了21世纪,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又换成了电动车,而身边拥有私人轿车的家庭也越来越多。
传媒
报纸是我们常说的三大传统媒体。是在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下面以报纸为例看传媒的发展。
邸报作为一种官方报纸,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大约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也会通过筛选被登抄。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在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现在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
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体的种类不断地涌现,目前已经有100多种媒体担负着人类信息传播的重任。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第五媒体——网络电视以及第六媒体——手机及其无线增值服务在信息化时代的疾风骤雨中登上展示威力的舞台,使得三大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一去不复返,新的媒体生态环境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