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历史与文化
33518600000006

第6章 灿烂的世界文明(1)

文明的产生,首先是与一定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的。文明的产生又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吸收,往往是各自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种文明的兴衰存亡,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有些文明作为主体虽然中断了,但他们的一些因素又被其他文明作为营养而吸收、保留了下来。

奥瑞纳文化——人类艺术之源

奥瑞纳文化创造者是属于晚期智人的克罗马农人和格里马第人。分布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在西亚的许多遗址中也有类似的遗存。因最初发现于法国南部加龙河上游图卢兹附近的奥瑞纳克山洞而得名,年代约距今3.4万~2.9万年。

石器文化

奥瑞纳石器主要是用石叶制作的。这种石叶不同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的石片,它狭长而小,是用间接法制作的。用石叶制作的石器有端刮器、吻状刮削器和各式雕刻器等。骨器有全部分叉的尖头器和穿孔器,劈开的基部和双椎形的尖端都说明骨器已经装柄使用。装饰品有穿孔的兽牙和介壳。奥瑞纳文化的艺术代表着人类艺术史上第一个完美的阶段。这个时期最早的艺术品,是在西欧发现的一些刻有简单动物形象的小石头,后来发展为在骨片和象牙上雕刻动物。在东欧还出现了真正的立雕艺术,创造出造型简单但栩栩如生的小型泥塑动物,以及造型非常一致的体态丰满的孕妇小塑像,即所谓维伦多夫妇女小雕像,推测是丰产女神。在西欧的一些石灰岩洞穴中,发现了该文化末期的数以百计的绘画和雕刻,法国西南部拉斯科克斯洞穴中的野马和野牛壁画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奥瑞纳文化的特点是石器的多样性和专用性,由于雕刻器的发明,使许多艺术品得以产生。奥瑞纳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他石器工艺的差别主要在于它以石片工具而不是以石叶工具为主。经过修整的石片可以制成楔状刮削器、脊状刮削器以及端刮器。石叶和雕刻器都是用间接的冲压技术制成,器形大小各异。还有以兽骨和鹿角作原料,用劈裂、锯断和磨光等办法制作的骨针和骨锥。劈开的基部和双锥形的尖端都说明骨器已经装柄。

奥瑞纳文化是旧石器文化晚期中最早的一期,它是受莫斯特文化的影响发展起来的,这种文化又可细分为佩里戈尔文化、奥瑞纳文化和格拉韦特文化3期。实际上,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欧洲许多地方,莫斯特文化、佩里戈尔文化、奥瑞纳文化是平行发展的。佩里戈尔文化的主要石器是沙泰勒佩龙石刀,过去也称“沙泰勒佩龙尖状器”,它一边平直,没有修理痕迹,一边弯向尖端,修理成圆钝的边。后来,奥瑞纳文化逐渐为格拉韦特文化所代替,有人认为格拉韦特文化可能是从沙泰勒佩龙文化发展起来的。该文化有一类狭长的石刀,除了斜边较为平直外,都和沙泰勒佩龙石刀相似。作为武器用的骨制尖状器,最早是在沙泰勒佩龙时期出现的,到了奥瑞纳时期发展为尾部分叉,衔接在木棒上成为轻巧的长矛。这意味着复合工具的出现。奥瑞纳的装饰品有穿孔的兽牙和介壳,艺术品有在洞壁上绘制的动物画像以及用骨头或石头雕刻的人像和动物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真正的艺术品。许多艺术品看来是和宗教巫术观念或狩猎生活分不开的。

文化艺术

奥瑞纳文化期的艺术代表艺术史上第一个完美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由原来粗劣的尝试之作转变成为一种完美的、成熟的艺术风格。奥瑞纳文化期的艺术品非常发达,包括刻有简单动物形象的小石头,在骨片和象牙上雕刻的动物及小型的动物泥塑、女性雕像等。奥瑞纳文化期的后期,在西方产生了一种由东欧雕塑与西欧线条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高度自然主义的小型作品。雕刻的清晰度表现了按照透视法缩小和用交叉线条镌刻出阴影的艺术倾向。

《维林多夫母神》雕像是其中的代表作。这是一尊很小的女性裸体雕像,高仅11厘米。雕像以肥胖、成熟而有力的形态,显示了宏伟的气度。这种造型的雕像很可能是作为神灵偶像,插在松软土地上以供崇拜。

从《维林多夫母神》的立体造型特点来看,它由许多大小不等的球形体积所组成,各种球状体依据人体各部分的生理特征有序地组合成统一的人体,给人视觉印象是:整体,单纯,厚重,体积感强。由此可见,原始雕刻家已会使用雕刻语言,并有形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原始艺术家有意夸张和强调了女性的特征,是符合原始人的理想追求的。肥胖是富足、力量和称心如意的象征,它是一种特殊魅力。因为在原始社会部落中,只有那些最肥胖、最强壮的女性能生育,能有力量抚养后代,能避免被饿死。

动物画是奥瑞纳艺术精品之一,这些动物形象是红、黄、褐、黑多种颜色构成的生动彩绘,强烈地表现了自然主义手法,这些都是成熟的奥瑞纳文化期艺术的特征。

苏撒文化——伊朗的古文明

稀世珍宝

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另外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碑。石碑上有精致的浮雕,内容是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标志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石碑的下半段刻着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这个石碑就是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石碑高2.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其中有少数文字已被磨光。

在巴比伦社会中,除了奴隶主和奴隶还有自由民。这部法典的很多条文是用来处理自由民的内部关系的。处理的原则就是“以牙抵牙,以眼还眼”。这部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从道德说到国家义务,又说到私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于土地的经济纠纷,关于奴隶的纠纷等等。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才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这件稀世珍宝现在还收藏在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圆柱上被涂毁的7栏文字,可以根据后来发现的汉漠拉比法典的泥版文书进行校补。所以,“石柱法典”仍是世界上现存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

文明古国

古巴比伦王国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成为古巴比伦国王,在位40年使巴比伦成为当时一个强盛的国家。

公元前1163年,埃兰人攻占了巴比伦之后便把刻着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作为战利品带回到了苏撒。埃兰国王攻克了巴比伦后自感成就非凡,不甘身死名灭,于是打算在这巨大的圆柱石碑正面上刻上自己的丰功伟绩,但不知什么原因,毁去上面的字迹后并没刻上新字。埃兰王国后来被波斯灭亡,这个石柱法典便又落到了波斯人手中。公元前6世纪时,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上台后,又把波斯帝国的首都定在苏撒。所以,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不是首先在巴比伦而是在苏撒城发现的。

在希腊人眼里,苏撒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波斯帝国灭亡之后,苏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是伊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并且取得了城市自治权。萨珊时期,苏撒居民起义反抗萨珊统治,因而苏撒城被萨珊国王下令毁灭。苏撒的宫廷和居民住宅从此一起都被化为瓦砾,掩埋在黄土之下,直至近代才被西方考古学家发现。

建筑风格

苏撒的宫廷建筑,是在大流士大帝时全面展开的,宫廷建筑明确提到的建筑材料有12种,使用的材料来自15个地区,从遥远的中亚和印度,直到埃及和希腊世界。其中多数来自远方,为了建造苏撒宫廷,大流士一世几乎动用了当时帝国的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现代考古发掘证明,它的雄伟壮丽远胜于大流士一世诏令所说的。

因为巴比伦人具有丰富的建筑经验,善于建筑台基式的雄伟建筑。所以苏撒宫廷的宫墙上,镶嵌着精美的琉璃砖浅浮雕,这种琉璃砖浅浮雕,就是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壁琉璃,它在当时是一种最高级的装潢艺术。

苏撒宫廷经过大规模扩建之后,一直是古波斯帝国的王宫。国王大部分时间住在苏撒,政府机构也集中在这里办公。波斯帝国的赋税大概也交归苏撒的国库收藏。为了使陆路和海路的长途贸易得以发展,帝国还建立并维护整个地区的驿道网,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波斯帝国的“御道”上,每隔25千米设一驿站,总计有111个驿站,每个驿站附近设有旅馆,备有供宫廷信使替换的马匹。为了确保道路的畅通无阻,沿途有护卫队。沿着帝国御道奔驰的政府信使构成了人类最早的“邮政制度”。从御道上又开辟出几条岔道,向西南通往埃及,向东南通到印度河流域。正是这种“御道”加强了东西交流,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而“御道”的最终目的地就是苏撒城,可见当时的经济非常发达。

苏撒城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是伊朗文明最早的发祥地。苏撒作为伊朗土著民族埃兰人的都城,又有2000多年之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苏撒城曾辉煌一时,奠定了伊朗文明发展的基石。

米诺斯文化——欧洲最早的文化

“米诺斯”这个名字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国王米诺斯。相传,化身白牛的众神之王宙斯,将腓尼基公主欧罗巴带到克里特岛,在那里向她求爱,并生子米诺斯、拉达曼迪斯和萨耳佩冬,后来米诺斯成了克里特之王。

文明特征

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阿瑟·爱文斯在希腊克诺索斯挖掘出古代的王宫遗址后,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米诺斯的迷宫。因此,爱文斯将此遗址所代表的文明称为“米诺斯文明”。

米诺斯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克里特岛是一个多山的地中海岛屿,属地中海式气候。有自然的港口,米诺斯人主要以从事海外贸易为主。各地发现的米诺斯制造的物品显示,它有一个与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塞浦路斯岛、叙利亚、小亚细亚、古埃及、伊比利亚半岛及美索不达米亚通商的网络。他们选择较温和肥沃的东部地区,建立农业村落,开始使用铜器。最早的定居者们引进了牛、羊、猪和狗,以及一些种植谷类和蔬菜。直至公元前5000年,克里特岛上出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

米诺斯人饲养牛、羊、猪、山羊,种植小麦、大麦、野豌豆、鹰嘴豆,培育葡萄、无花果、橄榄以及罂粟。米诺斯人知道驯养蜜蜂,从近东接受了石榴和温柏。农民使用皮革包住把手的木犁,由一对驴或者阉牛拉犁。

公元前2000年左右,米诺斯人定居地克里特已开始建造城市。克里特的原始公社制大约从这个时期的末期开始瓦解。在出土的文物上,可看到较富裕的大家族,他们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还拥有大量的金饰等奢侈品。私人印章已使用于陶器和各种日用器皿上,反映私有制已经相当发达。米诺斯最重要的艺术遗存为米诺斯陶器、宫殿建筑与壁画、石雕以及印章。

艺术和物质文化的遗迹,特别是陶瓷风格的序列帮助在考古学中界定了米诺斯文化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自有的特征。克诺索斯建筑中最著名是建于公元前2000年的克诺索斯宫,由于不断的重修和扩建,克诺索斯宫构造复杂,有迷宫之称。

米诺斯人主要以从事海外贸易为主。他们的文化在约公元前1700年之前显现出高度的组织性,与继后以军事贵族统治为特点的文化相迥。许多专家相信米诺斯人在青铜时期重要的锡交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锡与产自塞浦路斯的铜的合金被用来制造青铜。而随后青铜工具逐渐由性能更优的铁器所取代的过程,似乎与米诺斯文明的衰落相吻合。

此外,米诺斯人还进行番红花的贸易,这是一种产自爱琴地区的自然基因变种。很难找到这种贸易的实物证据,不过在圣托里尼有一幅著名的壁画“番红花采集者”。这种贸易形式可能在米诺斯文明之前就存在,作为对乳香,或更晚地对辣椒的交换。

独立王国

大约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里特岛便出现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最初出现的奴隶制国家可能还是各自独立的小国,一座王宫就是一个小国的统治中心。统治者的王宫建筑得豪华富丽,而农村和城市劳动者的住房却极为简陋。在各地的王宫建筑中,克诺萨斯的王宫最为突出。它建造得越来越宏大华丽,反映国王即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势力日益扩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和前1600年左右,在克里特岛出现了一场动乱,可能是一次地震,也有学者认为是外敌的入侵。在此之后,人口再次增加,宫殿修建得比从前更大,在这一百多年间,以克诺萨斯为中心的克里特文化也取得重大的发展。武器长柄剑和甲胄改进了,象形文字逐渐被简化并为线形文字所代替。

各地的宫室曾经遭到破坏和反复兴建,说明这些小国彼此间有过战争,也可能发生过内部起义或其他动乱。

从公元前1900年到前1700年间,克诺萨斯和法埃斯特两地都发展了高度文化。王宫建筑、从克诺萨斯到法埃斯特平原的驿道、青铜的冶炼、带脊的长柄铜剑、薄壳陶、称为“卡马瑞斯式”的彩绘鲜丽的陶器、初期的象形文字等等,都标志当时文化高度发展的水平。

至公元前1450年,希腊本土的迈锡尼人统治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为迈锡尼文明所取代。

苏美尔文化——两河流域的早期文化

古巴比伦是起源于两河流域的文明,和古代中国、古埃及以及古印度并称古代世界四大文明。是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的一部分,古巴比伦文明是苏美尔文明发展的最高峰。

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两河流域的南部,苏美尔人建立的苏美尔文明是整个两河流域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苏美尔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约结束在公元前2000年。

文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