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课程百科知识——中国体育史话
33520500000001

第1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体育

体育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尽管体育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我们解开这一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正如人类历史上其他事物和发展一样,体育的起源必有其形成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所以,尽可能再现当时的历史背景,即人类远古生活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状况等等,并尽力追寻这些活动主体可能存在的体质状况、心理状态、思维特点以及意识、观念等,是十分重要的。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窳蟀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疖”。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低,人们过着共同采集、狩猎、平等的集体生活,生活极为艰苦,饱受野兽侵袭和疾病的折磨。恶劣的环境和气候,困苦的生活状况等外部条件,逼迫着原始人类不得不为了生存而顽强地挣扎、搏斗,进而学会思索和创造。从已发现的地下文物可以看到人类为了求食和自卫,他们创造了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如我国的元谋人、兰田人、北京人等),后来又发明了石球(如许家窑人等)和弓箭(如峙峪人等)等生产工具。

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他们逐渐掌握了一定的征服自然的本领,如“构木为巢”、“钻燧取火”、“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刳木为舟”和铉玄木为弧,剡木为矢等。经过几次大的社会分工,人类逐渐成了自然的主人。

体育的起源

人类的出现为体育的起源制造了前提,体育也以人类体质的完善和心理的发展为条件,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并和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

人猿相别,始于足下。直立行走成为了人猿相别的分水岭。直立行走的结果是手脚分工,而直立行走的原因是劳动。“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劳动作为实践活动的最初形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连接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以及需要和可能等多种关系的中心枢纽”。劳动使人类的体质日趋完善,手脚日益“专业化”。手愈来愈灵巧,腿愈来愈粗壮有力,投得远(准)、跑得快、跳得高(远)。为了适应日益复杂化的劳动需要和多样化的生活需要,人的肢体动作愈来愈丰富多彩和生动优美。劳动还使人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并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随着人造工具的出现,史前人类产生了像孪生兄弟一样的两种心理倾向:一是征服欲,即对外部世界进行能动的认识、改造和利用,而取得一定相对满足的心理要求;一是崇仰心理,即因无知或出于某种意愿而产生的对某一对象的盲目敬畏和崇拜的心理态度”。这两种心理倾向不但表现在征服自然的生产劳动中,而且表现在征服人类自身的战争中,以及人类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宗教和娱乐(包括游戏和竞技等)之中。人类体质的完善,心理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体育产生的基本条件,所以说体育的源头是劳动。

萌芽状态的体育

原始教育中的体育因素

虽说“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但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教育是自然形成的,教育过程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分离出来,也没有阶级性。年轻的后代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接受长辈教育的。身体强健的生产能手,武艺高超的作战英雄,往往是氏族部落首领和教师。老一辈把劳动经验、生产技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方法和技术,言传身教给年轻的一代。燧人教民取火,伏羲教民以渔猎,神农教民农作,黄帝作弩教民以射……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先民的教育内容。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技能,也是最基本的身体活动。这些基本技能和基本身体活动,尽管不能被看作是“体育”,但在这些活动中确实孕育着“体育”的因素。传说中的“后羿射日”、“夸父逐日”也反映了远古时期人类的“体育”技能。

原始军事训练活动

在古代文献中,对于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部落战争,有很多记载,如着名的炎帝、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黄帝之间的“阪泉之战”等。因为战争的出现,锋利的生产工具就逐渐转化为人类互相残杀的武器了,生产技能也随之转化为军事技能。所以,武器的制作和作战的训练便成了原始教育的新内容。

根据史料记载,黄帝和蚩尤都是制作武器的能手,也是军事训练的能手。《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干戈。”《述异记·卷上》载“轩辕之初立母,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人,人不能向。”除了这种实战的训练外,日常的军事训练多采用“舞”。《韩非子·五蠹》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干是盾,戚是斧,执干戚舞是训练战伐用的舞蹈。远古时期,“武”“舞”不分。近人刘师培在《古乐原始论》中论及舞的功能时说:“展伸俯仰,升降上下,和柔其形体,以节制其筋骨,应步伐整齐,施之战阵而不衍”。恰好说明远古时期武、舞的统一。人们在“舞”的过程中交流着“武”,提高了“技”(巧),增进了“健”(康)。

原始娱乐活动

娱乐活动不但通过身体运动表达思想感情,而且有增强体质的作用。原始娱乐活动大约有下列几种:

1973年在青海出土的原始舞蹈彩陶盆,它为我们展现了大约五千年前的舞蹈艺术。

原始人在喜庆丰收、祝贺胜利、欢度节日时常常以“手舞足蹈”的方式来庆祝。《尚书·益稷》中记载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反映了远古人类猎获动物后的欢乐。他们乔妆成各种动物的样子,遵循着有轻有重的石器敲击声,有节奏地模仿鸟兽的动作和形态而舞蹈。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发掘出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陶盆,盆的内壁有三组舞人形象,他们手牵着手,整齐地翩翩起舞。从这些形象中可以发现,原始社会以舞蹈形式出现的身体活动,不仅能使人们的心情愉快,而且也有助于身体健康。

猎舞是原始人类表现狩猎生活的一种舞蹈,或满足猎物成功后喜悦心情的需求,或做狩猎前的模拟训练,同样有助于身心健康。

娱神舞是一种原始人崇拜神灵时所跳的舞蹈,它是向保护神或先祖祈祷,以求打猎成功,或者打猎归来,为了酬谢神而举行的。尽管这种舞蹈披着浓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但就其实际意义来说,乃是一种对于劳动的演习和身体的锻炼。

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八十老人,击壤于道。”

关于如何击壤,后人有过这样的记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三四寸,形如屐。膳节,堇少以为戏,分部为摘搏(三五成群地分部比赛)”。《艺经》云:“长尺四阔三寸。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古野老戏也”。

据《太平清话》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圜(元,圆形)囊,实以毛发。”载文大意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是用于军事训练。蹴鞠是用皮子先制成一个圆形的球皮,然后在里面再塞满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