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课程百科知识——中国体育史话
33520500000003

第3章 奴隶社会时期的体育(2)

荀子很重视快乐教育,他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他认为乐舞对发展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好处。他说:“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乐舞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使人的形体健美,大有今天健美操的作用。他还进一步指出:“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高格调的娱乐活动,不但有助于身心健康,对移风易俗,净化社会环境,追求真善美方面有重要作用。

墨子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墨子(约公元前488-前376年),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学派是“农与五肆”小生产者的代表,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很注重体育教育,而且很有特色。

《墨子·公盂》载:“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沟通,欲使随而挈。”身强力壮、思维敏捷是墨子录选学生的重要条件,这不是墨子对学生的苛求,而是与墨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密切相联的。墨子常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现“非攻”“兼爱”。

墨子在教学中,很注重射御教育。“二、三子有复于墨子学射者”,墨子的射技不错,并且把射列为教学内容之一,墨子对那些学有所成的弟子还给以重赏。“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墨子认为优秀的射御之士乃贤良之士。

李悝、商鞅私学中的体育教育

李悝(约公元前450-前390年),魏国人,商鞅是李悝的学生,他们都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大力推行“变法”,批判儒家礼教,提倡“倍赏必罚”,以法治军,鼓励“耕战”,积极倡导军事训练,并以法令的形式鼓励国民参加军事体育活动。李悝在任魏文侯上地守时,曾下一道《习射令》:“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李悝“断讼射的”看起来似乎可笑,但在提高老百姓的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等方面,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秦国寇边时,便打败了秦国。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奖励军功,积极开展军事体育训练,“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为秦王朝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军事体育的大发展

步卒的训练

据《汉书·刑法志》载:“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春秋战国时期,步卒逐渐取代了车兵,加强了对步卒的军事训练。

拳勇类似现在的拳术,春秋战国时期称“搏”、“暴虎”,各诸侯国对拳勇之士十分敬重。《管子·小匡》记述齐桓公向乡大夫征集拳勇人才时说:“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同时还要治罪。

角力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到春战国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墓葬出土的战国透雕摔跤铜牌,反映了当时摔跤活动的情况。当时已有了抱腰、搬腿的摔跤技术。

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祭器和食器。训练和比力量常以举鼎试之。乌获、孟锐、任鄙等,都是当时出名的举鼎力士。秦武王曾与孟锐比赛举鼎,不慎绝膑而亡。

关,即城门之栓或悬门。战争中能把沉重的栓或悬门举起,对决定战争胜负往往起重要作用。孔子与其叔父梁纥都是“举国门之关”的大力士。后来,拓关逐渐成了训练士兵力量的一个项目。

走,跑的意思。吴国、魏国常以“走”训练士兵的奔跑能力来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全副武装,半日内奔百里,要求非常严格,运动负荷量也很大。

跳跃,当时称超距。秦军大将王翦曾以投石、超距来训练军队和提高士兵的作战情绪。

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军队的作战武器,又适用于个人防身自卫。当时,习剑成风,一些“士”还以击剑为业。赵文王养剑士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好之不厌”,这些剑士“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剑术颇高。民间剑术家越女为越主勾践讲述剑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免”,很有见地。

骑兵的训练

居住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在新石器时期就精于骑术。春秋战国时期,游牧骑兵甚猛,他们越阴山,渡黄河,对中原地区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赵国君主武灵王,决心以胡为师,改革图强。赵武灵王冲破重重阻力,变中原地区长袍大褂之“深服”为窄袖短褥之“胡服”,变步兵为骑兵,加强训练,亦骑亦射,创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大大增强了赵国的国力,成为“七雄”之一。

水军的训练

《六韬·奇兵》载:“奇披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对游泳技术要求很高。不但南国水乡重视水军的训练,就是北国山乡也很重视。齐桓公时,管仲断河掘池,令士兵“矩游为乐”,游水能力“不避吴越”,在与越国战时,“大败越人”。在训练游泳的同时,操驾船也是训练的必备内容。

强钩,亦称牵钩,时楚、越舟战于江,楚屡败。后来,楚国用公输子发明之强钩,“退者钩之,进者强之,击败越人”。强钩成了水军的重要内容。往后,“以钩为戏”,逐渐演变为“拔河”活动。

娱乐体育的发展

蹴鞠

蹴鞠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足球”游戏,又叫踏鞠。《战国策》载:齐“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躐鞠者”。

竞渡

春秋战国时期,在江南水乡还流行一种水上娱乐游戏——竞渡。关于竞渡的起源,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襄阳风俗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楚人于水次迅楫争驰,楫歌乱响,有妻断之声,意在拯溺。喧震川陆,风俗迁流,有竞渡之戏”。久而久之,龙舟竞渡成了中华民族的代表性体育项目之一。

投壶

春秋战国时期,在士大夫中间还流行一种以投掷为主的游戏——投壶。《礼记大全》说:“壶之为器所以实酒而置之席间者也。其原始也,必以燕饮之间,谋、施钩,春秋时公输子所造。当以乐宾。或病于不能为射也,举席间之器以寄射节焉。此投壶之所由兴也”。可见投壶是由礼射演变而来。

春秋之前,“……吾国之士,皆武士也”,武士皆行礼射。春秋之时,文武分途,文士既不愿失礼又不愿行射,于是想出一个两全之策,以壶代侯,以“柘棘”代箭,以投代射,“投壶所由兴也”。这种游戏深受文士欢迎,流传颇久。

秋千、飞鸾、弄丸、棋戏

春秋战国时期,在民间还流传着秋千,飞鸾,弄丸,棋类等娱乐活动。相传,“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趣者”。秋千源于北方山戎,后传入中原。飞鸢,就是风筝。相传,“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另外,在民间还流行弄丸、围棋等娱乐活动,象棋也依稀可见。

养生实践和养盅理论

养生实践活动

人们从五代之时起已经产生了追求长寿的观念,并把“寿”、“康宁”、“考终命”作为幸福的标准。到春秋战国时期,养生、长寿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少可贵的养生方法和养生理论。

《庄子·刻薏》载:“吹晌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是我国关于“导引”的最早记载,后人对这几句话曾作过详细注释。

李颐在《庄子集解》中解释说:“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从李颐的解释中可以了解到,“导引”包括导气和引体。导气就是在意识指导下的一种呼吸锻炼,引体就是引伸肢体,活动筋骨。庄子讲解养身,从《庄子》的记载中我们得知,当时导引的方法是“吹晌呼吸,吐故纳新”和“熊经鸟伸”。“吹晌呼吸,吐故纳新”,就是呼吸运动,但不是一般的呼吸运动,而是有意识的以意领气的呼吸运动。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是对当时“导气”运动的极好说明:“行气”深则曹,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则舂在上,地机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据郭沫若的解释,行气玉佩铭是一个行气的全过程。

几种主要养生的主张

丰富的养生实践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养生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主张的是静养法,具体方法主要有心斋、坐忘、动养法。

《庄子·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排除杂念,精神专一,以意领气,使自己的心境达到空明虚灵。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气化”过程。

《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就是指静坐而内心忘记外界一切东西,这是养生的良好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除“静养”法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动养法”。《吕氏春秋·尽数》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揭为聋,处目则为鼹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张为疳,处足则为痿为蹶”。不运动会引起一系列疾病。

另外,还有动静兼养的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的养生理论为后世的养生学奠定了基础。

处于大变革、大转变的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活动非常活跃,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体育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