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戏剧大师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年)是现代欧洲戏剧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挪威南部海滨小城斯基恩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8岁那年父亲破产,使他过早感受生活艰苦和世态炎凉。16岁时在造船业中心格里姆斯塔一家药店当学徒,工作之余开始学习诗歌创作。1848年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激发了他的民族觉悟、政治热情和创作欲望,写出了第一部戏剧《凯提林》。1851-1857年,易卜生在卑尔根剧院任编剧,1857年起任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挪威剧院”经理。这时期,易卜生创作了一批取材于历史和民间传说的浪漫主义诗剧,如《厄斯特罗的英格夫人》《爱的喜剧》《觊觎王位的人》等。这些剧作借古喻今,充满民族统一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觊觎王位的人》讲述13世纪挪威从封建割据向民族统一过渡时期的故事,歌颂团结人民的国王,批判个人野心家。《爱的喜剧》是易卜生最早的一部家庭伦理剧。
1864年普奥联军侵略丹麦,一向主张挪威与瑞典、丹麦亲如兄弟的易卜生对挪威政府的中立政策深感失望,加上《爱的喜剧》遭到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促使他离开祖国,先后侨居意大利和德国达27年之久。期间他耳闻目睹国际上的许多重大事件,进一步认识到资产阶级的庸俗和虚伪,连续写出了11部“社会问题剧”。侨居意大利期间写的哲理诗剧《布兰德》和《彼尔·金特》,是他从浪漫主义诗剧向“社会问题剧”的过渡。《布兰德》塑造了虔信上帝的牧师布兰德的理想形象,通过他专心致志为教民服务、引领教民向更高的目标前进的故事,高扬起“人的精神反叛”旗帜。《彼尔·金特》则是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主人公意志薄弱、灵魂空虚,与布兰德形成鲜明的对照,但两部作品的思想上却是相通的:探讨人的意志问题。
1868年移居德国后,他写了9部现实主义戏剧,其中一类是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和《人民公敌》;另一类是关于婚姻家庭问题的,如《玩偶之家》《群鬼》《野鸭》《罗斯默庄》《海上夫人》和《海达·加布勒》等。这些剧作标志着易卜生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舞台上充斥着虚假造作的“巧凑剧”,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以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剧坛,把19世纪末的欧洲戏剧从形式主义的泥坑拉回到现实主义的道路上来,进而引起了一场戏剧革命,为欧美戏剧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1892年,易卜生载誉归国,定居首都奥斯陆。受欧洲知识界世纪末情绪的影响,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从讨论社会政治问题转为描写知识分子的心理活动,剧本的悲观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加重,早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象征主义倾向日渐突出。事实上,从1884年的《野鸭》开始,易卜生的戏剧创作已逐渐从社会批评转向内心活动和精神生活的描写,现实主义的成分减少,象征主义气息渐浓。从回国到1906年去世,他共完成4部剧作:《建筑师》《小艾友夫》《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和《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