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公元前145-前?)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受此大辱,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名着《史记》。《史记》记载了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以他的《史记》,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结构周密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记载的是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书”是有关天文、历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世家”是记述王侯贵族的历史,“列传”是记载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史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体例,这五部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史书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里表现的史学思想很先进,他十分注重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他的人物传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