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幕电影的观众是在环幕中间360°的水平视角内观看,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景象范围。环幕电影是用若干块(现为九块)银幕连在一起构成的,每两块银幕之间留出一条小小的空隙作为放映窗口,因为按现有技术条件,在拍摄和放映时,画面之间做不到绝对的吻合,所以必须留有空隙,正好也被用来作放映窗口。环幕电影的制做,是围绕一根中轴环列九台同步运转的摄影机,向广阔的四周空间拍摄。放映时,也用同等数量的放映机,通过每两块银幕中间的放映窗口,向对面银幕上同步放映影片,拼接成一幅圆形的画面。观看这种电影的人们好像自己就置身于电影环境之中,可以前后左右地任意欣赏,这种身临其境之感是宽银幕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环幕电影院一般都没有座位,但设有扶手,观众站在环幕的中间可以自由走动地随意观看影片,由于是站着看,并受到拷贝摄制的限制,所以影片一般都不太长,20分钟左右,并以风光片为主。
现在我国已经有许多家环幕电影院,比如八达岭环幕影院、北京游乐园环幕影院、少林寺环幕影院等,放映的影片有《长城》《随我江南行》《华夏掠影》《锦绣中华》等,展示了我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海南风光、三峡天险、苏州园林等。观众由于置身于这种电影之中,因此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为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风貌提供了方便的手段。
穹幕电影
穹幕电影的放映银幕为穹形,也叫作“球幕电影”。其穹形银幕是宽银幕发展到极限,转而又向天空发展而成的,它就如一口大铁锅一样把观众罩在下面。这种穹形银幕最初是半穹形的,1939年,在纽约举行的一次世界博览会上,有人用五台放映机将一幅幅巨大的合成画面放映在半球形的银幕上,当时,看到这种电影的人们纷纷赞叹不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国家曾把敌机的形象放映在这种穹形银幕上,供防空训练用。20世纪70年代才发展成全穹形。现在,穹幕电影多采用单机拍摄,单机放映方式。拍摄时用带鱼眼镜头的65mm或35mm摄影机,放映时一般采用带鱼眼镜头的70mm放映机。有一家电影院专门上映这种电影,银幕的形状是大半个圆穹顶,穹的直径有25米,高度大约18米,一直延伸到整个观众席的后面,好像半个巨大的球罩在地上似的。观众是通过专用的地道进到“球”里去看电影的。在这种奇特的银幕上曾经放映过有关星际航行以及阿波罗宇宙飞船登上月球探险的影片,效果特别好。我国已有几座穹幕影院,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中国科技馆穹幕影厅,该厅于1995年8月建成,银幕直径27米,有500个座位。已放映的影片是美国70mm影片《大峡谷》和《飞向太空》。
穹幕电影在拍摄和放映时,所需要采用的鱼眼镜头是一种视角特别广阔的特殊镜头,它的构造和功能像鱼的眼睛一样。我们人类的眼睛,在不转动头部也不转动眼球时,只用一只眼睛,左右看到的清晰范围大约是50°。鱼类的眼睛可以看得比我们人类宽广得多,达到了180°。因此,人们就把视角特别宽广的镜头称作鱼眼镜头了。
穹幕电影分为下凹形穹幕电影和内外穹幕电影。
下凹形穹幕电影的视角十分新颖,它让观众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类电影院的设计一般都有五六层楼房的高度,观众席设在4层楼上,开启多个观望口,观众从上往下作直线观看,或挑选自己喜欢的夹角欣赏影片。这种电影在放映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崇高感。因为半圆的球幕放在最底层,看影片时犹如在高空中俯视下面的景物一样。由于观众的日常生活中很少离开地面,即使在山区或高层建筑上工作的人们,对低于视平线的事物的观察也是很有限的,所以观众对下凹形穹幕电影所显示的特殊画面,往往表现出浓郁的兴趣。
这类电影目前还处在试验阶段,它的要求比较特殊,必须在圆形建筑物的大厅里才能放映。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新城有一个厅放映此种形式的电影。
如果说下凹形穹幕电影向未来观众提供了一个“居高临下”的新视角,那么,内外穹幕电影似乎气势更宏伟。它要让观众产生一种“我是天外来客”的幻觉。
这种电影的放映点是32米直径的大厅,其四周和上下全为银幕所覆盖,大厅中央呈现一个圆球体,也被银幕所包围。人们坐在特制的车上,沿大球球体和小球球体之间的轨道前进,按照经过周密计算的速度移动和变化位置,人们便可以在大、小圆球体之间发现一个神奇无比的世界。内外穹幕电影将给它的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情趣感。
目前,穹幕电影已经成为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的理想工具,尤其是在太空、海洋、军事、大气物理等科学领域里,更能发挥出它显着的优越性。在穹幕电影院里,座位一般是设计成躺椅形式,这样,观众仰望穹顶就不用费劲,能非常舒服地观看。
小型电影
小巧轻便是电影变化的一个招数。放映35毫米胶片的机器体积大,并且一卷35毫米拷贝只能放映10分钟左右,可不可以使它们更小、更轻、放得更久呢?早在二三十年代,人们就开始进行比35毫米胶片小一半的16毫米电影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电影作为欧美国家培训军事人员、教授军事技术的手段。轻便灵活的16毫米电影迅速发展起来。一卷16毫米的电影拷贝比35毫米的轻了许多,却能连续放映半个小时,一个放映员,就能够连机带片携带上路了。这一改进,使电影轻易地奔走于战场,出入于课堂,上山下乡,走村串户,大大地推进了电影的普及。
16毫米电影在我国更成了农村的电影,遥远偏僻的乡村靠着它看到了外部的大千世界。不过,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电影院越来越普及了,人们更乐于去影院看银幕更大,更清晰的35毫米电影。16毫米的“坝坝电影”逐渐遭到冷落。然而16毫米电影又找到了新的机会,它进入了最现代化的远洋轮船和国际航空线。而且它又有了新的本领,为了照顾不同国籍的旅客,它的拷贝上同时具有磁性和光学两种声带,各采用一种语言,旅客们只要带上耳机,就可以选听自己能懂的语言了。另外,在视听教育和工商广告方面,它仍然在大显身手,发挥着它轻巧灵便的作用。
小些,更小些!电影一直在不断地压缩着自己的“个头”,以便能进入家庭,进入旅游者的旅行袋,夺取电视的阵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种比16毫米电影又缩小了一半的品种——8毫米电影挤上了擂台。它所使用的小型影机,比照相机大不了多少;它放映的银幕也可大可小:大的可以达到一平方米以上,小的只有一方手帕大。它的放映机也精巧玲珑,一般的插盒胶片放映机,像摆弄电视机一样简单,片盒插进去就开始放映,学龄前的儿童都能使用它。有一种便携式内反射投映机,体积只有饼干盒大小,把它支开后,前面就是一个小小的塑料膜银幕,影像明亮,即使在白天也可以观赏。
这种小型电影一问世就大受欢迎,国外的家庭都喜欢买一台,在生日、节日和外出旅游的时候,把值得纪念的场面和欢乐的情景拍摄下来,留作永久的纪念。现在,仅仅在日本,这种小型电影放映机的产量就达每年数十万台。国外的电影公司也将大量的旧故事片缩制成8毫米拷贝发行,这些拷贝像录像带一样在百货公司出售,购买的顾客非常踊跃。8毫米电影不但受到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欢迎,由于它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学校、科研机构、体育部门都将它作为研究、记录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方便工具。最近推出的8毫米小型摄影机还具有多种自动化功能,它可以边拍摄,边录音,还可以进行各种技巧处理,这叫操纵大型摄影机的专业工作者都羡慕不已呢!
可以这样说,小型电影的普及,是电影对电视的成功反击,它挤进了电视的一统天下——家庭,让人们不必去电影院,就能欣赏各类电影了。近年来,我国也开始生产8毫米电影胶片和设备,不久以后,小型电影也会进入我们的家庭,得到朋友们的喜爱的。
大型电影
大些,更大些!这是电影变化的另一个招数。
早在1939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就出现了一种巨型电影。巨型电影一展出,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为博览会大添光彩。巨型电影的银幕是1/4个圆球面,包裹了半个观众席大厅,放映的时候,五台机器分别把电影画面的一部分内容放映到银幕的不同部位。每一部分配合得天衣无缝,仿佛是用一台机器放出的一样。其实,在影片拍摄时,制片人也用了五台摄影机,只是把每部机器摄入的部分“剪裁”得很精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