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学生掌握沟通艺术的66个故事
33621000000008

第8章 烦恼的根源(2)

真诚是做人与处世的一条基本原则。罗丹因自己的真诚,取得了上帝的认可,并最终得到了真诚的报偿;被贬大臣用自己的诚心换取了几十只甚至上百只仙鹤的信任,并最终使自己能够开开心心地从忧郁中解脱出来。

看来,真诚之魅力是如此巨大,不仅仅现实中的人会因其而取得意料之外的惊喜,就连那些没有理性思维的动物也为真诚所感动。然而,我们在想到真诚的同时,首先应学会奉献自己的一片真诚的心。正如马克思所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请交出真诚吧!因为真诚,我们才能取得别人的信赖和信任;因为真诚,我们才可以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因为真诚,我们才可以走出人生的不如意;因为真诚,我们才可以成为真正的智者。

真诚之魅力是如此巨大,不仅仅现实中的人会因其而取得意料之外的惊喜,就连那些没有理性思维的动物也为真诚所感动。然而,我们在想到真诚的同时,首先应学会奉献自己的一片真诚的心。

我是一切的根源

每当我演讲时,一些父母问我:“孩子偷钱的时候,该怎么办?”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偷钱,或许你看到的是一种行为、一个事件,可是我所看到的却是一个渴望得到某样东西的孩子。我看到他想要某样物品的欲望是如此强烈,我也看到很可能因为他没有一些东西所伴随而来的挫败感、失落感,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孩子害怕这样的感觉。或许我也会看到这个孩于曾经向父母表达过他的需求,可是却被拒绝的那些伤痛经验,因为那个经验已超过了他的欲望,所以为了要避开再一次被拒绝的痛苦,也为了要满足他的需求,他选择了偷钱的方式。也许这个孩子在偷钱时,心中有无奈、冲突、害怕,甚至很深的自责、罪恶感,也许那个时候他也瞧不起自己。你唯一所需要做的就是改变你的视角。我们常常以为玻璃是透明的,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整个世界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所处的四周都是镜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如果你讨厌一个人,就会看到他许多缺点,然而那个人在一百个不同的人眼中,他就会是一百个不同的样子。

我想当我们的内在发生改变时,我们也将会看到不同的世界,因而我们将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反应,从而创造出不同的结果,同时生命也将因此而改变。

我想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正在恋爱时,所看到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到处都是光明的,人生充满希望,你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可爱,身边人所做的许多原来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你也都能够一笑了之。叮是当你遇到挫败时,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同样的物却变得如此无法忍受!其实世界可能仍是相同的,只是因为你内在感觉的不同,因此所看到的将是不同的世界。

“我是一切的根源”,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而那一切的根源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潜意识里从小到大所有的经验。如果你愿意,不妨好好想想你生命里有哪些模式,你的所为会为你创造出什么样的结果?因为这是人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要知道没有这种能力,人就不会有改变,也不会有自我的成长。

人不改变自我,就不会有显着的成长。

面对生活

两人相对而坐,桌面上有两堆同样的瓜子,两人正在埋头嗑着。他们嗑瓜子的方法不同:一人是先挑小的嗑,后嗑大的,顺序是由小到大;另一人是先嗑大的,后嗑小的,顺序是由大到小。

先嗑小瓜子的那人说:“真倒霉!我嗑的每粒瓜子都是剩下的当中最小的,而你,每次嗑的瓜子都是剩下的当中最大的。”

先嗑大瓜子的那人点头同意。“可是,如果你再换一种角度去想,味道就又有不同,你也没必要自称倒霉了。”

这人问:“那要换怎样的角度去想呢?”

“其实也简单。我挑大瓜子嗑,桌面上剩下的越来越小,都是小瓜子了;你则不然,先挑小的嗑,桌面上剩下的越来越大,都是大瓜子。”

这人恍然大悟。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生活,很难说我们所面对的生活谁比谁强多少。我们为柴米油盐奔波,为物价上涨苦恼;我们想着入托的孩子,牵挂年迈的老人;我们在家中休憩,到外面应酬;我们不仅端着自己碗里的,还贪婪地盯着锅里的。有一种叫做欲望的东西,把我们搅得寝食难安,于是我们有了不尽的困惑、忧戚、苦恼、惆怅,我们经常愁肠百结。

有人说,生活是一段路,好歹得走完它。但就是这一段路,常常让我们不知该如何走,有时连第一步都很难迈出去。说起来并不复杂,我们面对的那一段路,面对的那一种生活,就如同我们面对的那一堆瓜子一样,你从大到小嗑也好,从小到大嗑也罢,顺其自然就行。

我们不开心,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路,也不是因为瓜子,而是因为我们自己。

面对生活,应该有乐观心态,因为其他的心态都会影响生活的进程。

生气的骆驼

一只骆驼在沙漠里跋涉着。正午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晒得它又饿又渴,焦躁万分,一肚子火不知道该往哪儿发才好。

正在这时,一块儿玻璃瓶的碎片把它的脚掌硌了一下,疲累的骆驼顿时火冒三丈,抬起脚狠狠地将碎片踢了出去。却不小心地将脚掌划开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鲜红的血液顿时染红了沙粒,升腾起一股烟尘。

生气的骆驼一瘸一拐地走着,一路的血迹引来了空中的秃鹫。它们叫着在骆驼上方的天空中盘旋着。骆驼心里一惊,不顾伤势狂奔起来,在沙漠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痕。跑到沙漠边缘时,浓重的血腥味引来了附近沙漠里的狼,疲惫加之流血过多,无力的骆驼只得像只无头苍蝇般东奔西突,仓皇中跑到了一处食人蚁的巢穴附近,鲜血的腥味儿惹得食人蚁倾巢而出,黑压压的向骆驼扑过去。一眨眼,就像一块黑色的毯子一样把骆驼裹了个严严实实。不一会儿,可怜的骆驼就鲜血淋漓地倒在地上了。

临死前,这个庞然大物追悔莫及地叹道:“我为什么跟一块小小的碎玻璃生气呢?”

冷静的心态是处理一切疑难问题的关键,如果为一点小事生气,就可能为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

请问您有没有错

在法国读书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每个星期四晚上都有课,下课后必须跑步赶地铁回家,否则就得在车站空等一个小时。某天晚上他赶到地铁站时,见车已进站,他急忙在打票机上打了票,并且清楚地听到了“咔嚓”一声。车到终点站时遇上查票员,他取出票来顿时傻了眼,刚才那台打票机并没有在他的车票上留下任何印记。查票员不容辩解便对他以逃票处置,罚款150法郎。他大喊冤枉,因为他确实打了票,一定是打票机出了故障。查票员打电话询问那个车站,结果不出他所料,有一台打票机的油墨干了。可是查票员对他说:“打票机坏了是车站的责任,但您该问问自己有没有责任。”他说:“奇怪,我有什么责任?我只是为了赶车,打票后没多看一眼而已。”查票员说:“这就是您的错,因为站台上有4台打票机,而另外3台是正常的。当时您完全可以避免这个错误,但是现在您必须为这个小小的错误付出代价——罚款。”

还有一次,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与同学去爬山,见山顶上有一座异常豪华的城堡,城堡的大门敞开着,受好奇心的驱使,一行人便走进了属于城堡的花园。这时整座城堡警铃声大作,一些法国军人冲过来将他们团团包围,他们被要求出示身份证件并不许离开城堡。他和大伙一起表示抗议,理由是他们不知道这儿属于军事区域,也没有看到城堡外面那块“闲人禁止入内”的牌子。一个士兵说:“那块牌子已经挂了很多年,也许以后应该换块看上去更醒目的,但是请问你们各位有没有错,并不是所有上山的人都会闯进城堡来的。”于是他们几个被“囚禁”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查清了每个人的身份后才被允许下山。

这就是法国人的“自我检错法”。在法国很少听到诸如学生因考试迟到而抱怨天气或堵车。法国人认为碰上了不愉快的事再去强调客观已于事无补,而这时应该扪心自问有没有错或怎样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旅法多年,从未见过法国人在公共场合吵架,看来这个民族长期奉行的自我检错习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

相比之下,国人(包括我自己)就鲜有这种“自我检错”的习惯。我很习惯的是,无论大错小错,几乎都是强调客观因素,能推则推,能赖则赖。有的甚至在事实面前也还要百般抵赖,不认账。

实事求是地说,法国人的“自我检错”,不仅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它更大的作用在于少犯或不犯同样的错误,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如果我们能汲取法兰西民族的这一优点,相信将会获益匪浅。

法国人认为碰上了不愉快的事再去强调客观已于事无补,而这时应该扪心自问有没有错或怎样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你是我梦中的期待

我把我怯于启齿的期待挂在含苞的丁香枝上,好让梦中的青鸟落入你伸开的掌心,展现于你的眼底。当我的目光触及你脸上如花的笑,哪怕是一丝浅浅的笑纹,这星夜里仿佛就有你无数只温玉般的手,候我轻轻握及。

就在那株山茶花开舞蝶的时节,我低首徘徊在你的窗前,把我的无限心事印在脚底的鹅卵石小道上,宛如用那些碎石镶嵌一段无人能懂的密语。而我惟恐那吐芳的山茶和绕花的蝶儿识破,不敢抬头,怕泄露本无遮掩的心事。

谁明了我内心深处隐隐的痛楚?惟有你吗?何不用你的手拂过我的面庞,梳理我躁动不安的魂灵,让它宁静平和地流淌。

假如你是我梦中那只收桅待泊的船,该有多好,我就会是那静静的湾,荡着轻柔的浪,舒展着迷人的滩。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梦中的期待,但若想实现它,就必须要竭尽所能,为自己创造条件。

凡事要想开点

小时候,有一天我到一间没人住的破屋里玩。玩累后把脚放在窗台上歇着时,一点声响惊得我一跃而起,没想到左手食指上的戒指此时钩住了一只铁钉,竟把手指拉断了。我当时吓呆了,认为今生全完了。但是后来手伤痊愈了,也就再没有为这事烦恼。现在我几乎从不想到左手只剩四根手指。

几年前,我在纽约曾遇到个开电梯的工人,他失去了左臂。我问他是否会感到不便。他说:“只有在纫针的时候才会感到。”

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惊人的。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小说家达克顿曾认为除双目失明外,他可以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击。但当他60多岁、双目真的失明后,他却说:“原来失明也可以忍受。人能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感官都丧失知觉,我也能在心灵中继续活着。”

我并不主张逆来顺受。而应该这样: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应奋斗不止。但对无可挽回的事,就要想开点,不要强求不可能的结果。

话剧演员波尔赫德就是这样一位达观的女性。她的戏剧曾风靡四大洲50多年之久。当她71岁在巴黎时,突然发现自己破产了。更糟糕的是,她在乘船横渡大西洋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部伤势严重,引起了静脉炎。医生认为必须把腿部切除。善良的医生不敢把这个决定告诉波尔赫德,怕她忍受不了这个打击。可是他错了。波尔赫德注视着这位医生,平静地说:“既然没有别的办法,就这么办吧。”手术那天,她在轮椅上高声朗诵戏里的一段台词。有人问她是否在安慰自己。她回答:“不,我是在安慰医生和护士,他们太辛苦了。”

后来,波尔赫德继续在世界各地演出,又重新在舞台上工作了7年。

花费精力和不可避免的事情抗争,就不能再有精力重建新生。为什么车子的轮胎能经得起长途碾磨呢?开始人们设计出很硬的抗震车胎,但用不了多久,被震得七零八落。后来造出有弹力的防震车胎,这才经得住磨损。如果我们也能像这种车胎一样,那我们也会生活得更稳定和长久。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应奋斗不止。但对无可挽回的事,就要想开点,不要强求不可能的结果。

无人看见的鞠躬

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东京坐过一次小巴,是那种很不起眼的小型公共变通工具,从涩谷车站到居住社区集中的代官山。上车就注意到司机是位娇小的女孩,穿着整齐的制服。戴着那种很神气的筒帽,还有非常醒目的耳麦。我们上车的时候她就回头温柔地说“欢迎乘车”,我立刻就觉得这样的车程是温馨愉快的。路途中我发现这样的司机最忙的可能是嘴。因为她戴着耳麦,时刻都在很轻柔地说着什么。比如“我们马上要转弯了,大家请坐好扶好哦”,“我们前面有车横过,所以要稍等一下”,“变绿灯了,我们要开动了”,“马上要到站,要下车的乘客请提前做好准备”。

我觉得这样也挺有趣,一边坐车一边还可以猜猜人家说的是什么。到了其中一站的时候,司机讲了很多话。正当我们猜测得难解难分的时候,车门打开了。上来一个同样打扮的女司机。她朝车里的乘客们深鞠一躬,说:“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服务,请多关照。”

哦!原来她们是要交接班了!然后她下车绕到驾驶位,和之前司机交接工作。她们简单交谈了几句。然后互相深深地鞠躬,接着交换位置。新司机握好方向盘,同样温柔地说:“我们马上要开动了,请大掌注意安全。”这时之前的司机在路边对乘客说:“谢谢大家,祝大家一路平安!”车开动了。我无意中回头,发现之前的司机静静地在朝我们行驶的方向鞠着90度的躬,许久许久。

我注意到那次乘车时的细节,重点就在这个无人看见的鞠躬。那天下着小雨,在社区边安静的小路旁,一位娇小的女孩诚心诚意地对着她的乘客离去的方向深深地弯下腰去。这个场面让我当时就相当有感触,平平静静地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很多人都觉得日本人的礼数太啰唆。我亲身经历的那次交接班的过程也很可能会让你觉得过分复杂和矫情。我也无意推崇某些具体的做法,我甚至也觉得过多的客套话和没完没了的鞠躬其实已经不太适合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可是我感动于这个无人看见的鞠躬。这让我觉得,职业的操守、行为的准则不是遵守给别人看的。如果你没有从心理理解和接受一种做法,你就没有办法发自内心地把它做得透彻到位。别人监督的时候当然可以很好地表现,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呢?是否也能同样地好自为之?其实,我们的操守教育也好,诚信教育也好,就是期待看到大家在人前人后都能以一贯的标准要求自己吧!

职业的操守、行为的准则不是遵守给别人看的,而是每一个人应该切实遵守的。

其实你也有问题

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太太多年来不断指责对面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洗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