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父母眼中,孩子似乎永远也长不大。父母总是喜欢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身下,给他们最好的照顾。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值得提倡的。父母要教会孩子一些实务操作,这样孩子才不至于开始独立生活之后手足无措。
事实上,对于孩子自己,也希望能够像大人那样去尝试一些事情。父母可以适当的教孩子进行实务性的操作。同时,父母还要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用心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同时,父母借此还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提出正确的建议,同时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行为。
教会孩子一些实务操作,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生活是否舒适,也关系到孩子有没有自信心。一些具备实务操作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会做,什么事情都难不住他,他的自信心就会很强。而不懂得生活中的实务操作,事事不会做,处处有困难的孩子,不仅生活上会遭受许多磨难,还会逐步滋长自卑心理,以至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女儿小时候常常对我说:“妈妈,我好羡慕大人啊,大人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很自由,还有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要是大人就好了!”
借着她的这种心态,我决定教她一些实务性的操作。当然,这个过程要表现得自然一些,不能让孩子感到别扭和不愉快。于是我对她说:“那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你来当一天妈妈,体验一下大人的‘风光’;我来做小孩,体验一下被管理和照顾的滋味。好不好?”“可是我什么也不会做啊!”女儿犯愁了。
我鼓励她说道:“没关系,妈妈可以教你。我把过程和步骤说清楚。你就可以自己做了。”
女儿听了我的话,开心地答应了。于是,我们选择了一个周末来进行这个教程的训练。
我拿出牛奶、面包和一些蔬菜,教她如何做早餐。听了我详细的讲述,女儿乐不可支的亲手试验了。她按照我教她的方法,把牛奶放到微波炉里,把面包片拿出来放到烤面包机里,定好时间。接着,又在我的提示之下,将西红柿、洋葱、生菜等洗好切盘,准备做个沙拉。看到女儿煞有介事的忙得不亦乐乎。我按捺不住自己,非常想插手帮忙。女儿却不愿意我这样做,她只让我在一旁看着就可以。
由于我的指导,再加上素日里做饭时女儿的观察,她很快按我的要求把菜做好了。
当我们坐到餐桌旁时,只见牛奶正冒着腾腾的热气,面包片散发出特有的香味,蔬菜沙拉也色彩艳丽地呈现在眼前。我由衷地称赞道:“真了不起,没想到我家女儿这么能干啊!”女儿非常高兴,她当然乐得听爸爸妈妈夸奖了。于是赶紧提醒我们:“快尝尝我的手艺怎么样?”
牛奶和面包还凑合,由于技术含量低,女儿做得还不错。可是沙拉的味道实在难以下咽。但我和她爸爸都说:“很好吃,宝贝你辛苦了!”女儿高兴地笑了,她立刻表示明天自己还要继续做下去。
接着,我带女儿去超市购物,又教女儿如何先列好清单,然后一一进行购买。这样才不容易落下东西。接着女儿快乐的提着篮子在货架间穿梭,寻找名单上的物品。
一天下来,女儿直喊自己好累。经过这样的活动,女儿变得更加懂事了。她更能体贴父母的辛苦,而我们也进一步体会到孩子的感受,增进了相互理解和支持。因此,我觉得在生活中教孩子一些实物操作,是双方都可以受益的一举两得的行为。
其实,早在50年前,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针对父母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
现在,做父母的对于孩子的过度照料行为仍旧非常普遍。一些独生子女,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父母常常不让他们自己动手,而将东西一件一件地递到他们的手里,无论什么家务活,全由父母代劳等等。这可真称得上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难怪有人称他们是“小皇帝”。
在我看来,当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父母的确应该给孩子最好的照顾。但是当孩子长大的时候,就要教孩子一些实务性操作,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教孩子逐步学会生活自理,进而掌握自立的能力。著名的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就曾说过:“对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可能孩子要跌些跤,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们受到锻炼,更好地成长起来。”
因此,父母一定要端正认识。父母要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让孩子及早学会独立。
在生活中,父母要经常给孩子提供独立锻炼的机会。当父母去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对日常生活的处理能力的时候,他在种种锻炼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
此外,还使孩子树立生活自理意识。孩子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从行动上主动地配合父母的培养。这样一来,才会使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时不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效果。
父母在教孩子实务操作的时候,还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进行,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内容。而一些应急应变的方法,父母也要贯彻到日常生活的教育中去,方能有助于孩子的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