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3366800000032

第32章 社会万象篇(3)

迄今发现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北京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时代的墓中,都曾出土有柳叶形青铜短剑。青铜是用锡铅铜混合而成,具有较强的硬度。春秋时期的吴、越等国,剑成为步兵手中的利器,剑身加长。如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等,长度都在50厘米以上,那时吴越铸剑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吴越剑名闻天下。战国时期,剑身继续加长,并已铸出脊部和刃部具有不同铜锡配比的青铜剑,其脊部柔韧,而锋刃坚利,提高了杀伤效能。代表青铜剑最高技术水平的是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剑长94厘米,剑身窄薄,刃部锋利,表面还进行了防锈处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剑作为重要的防身利器一直受到重视。许多着名的剑还留名青史,如湛卢、青虹宝剑、鱼肠剑等。

导弹的由来

在现代战争中,导弹占了极重要地位。其起源于“二战”时德国的V-2飞弹。

由于德国寄希望于秘密武器制胜,所以早在“二战”前的1932年起,德国就开始秘密研制战略性导弹,并于1942年10月3日下午4时成功地发射试验性的对地导弹,但这种导弹无法实际运用。1944年,德国制造V-1诱导飞弹。V-1飞弹的外形像无人驾驶飞机,由弹内磁性罗盘和一种特制装置操纵,以冲压式喷气发动机作动力,用发射架发射,射程241公里,航速每小时达563公里。1944年9月,德国纳粹又向英国发射人类战争史上第一颗战略导弹V-2飞弹,给英国以巨大心理威慑。它是现在的远程导弹和宇宙火箭的先驱。

德国战败,美国和苏联获取了德国的材料和科学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宇宙火箭和战略导弹,并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坦克的由来

作为现代陆军主要装备的坦克,在“二战”中大出风头,被奉为致胜之器,其由来源于“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一个名叫斯文顿的英国随军记者在前线采访中,亲眼看见英法联军的一次次冲锋,都被防御严密的德军击退,许多士兵倒在血泊中,伤亡十分惨重。他开始琢磨,如果给拖拉机穿上一层厚厚的钢甲外衣,这样士兵乘在上面,既不怕枪弹的袭击,又能进攻敌人的阵地,那该多好。于是,他建议将“霍尔特”型拖拉机穿上铁甲,成为一种新型的战车投入战场。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军界的采纳。当时的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委托海军总监集资筹备。1915年9月,一种攻防两用的武器就在英国的一家水柜工厂生产出来了。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代坦克。起初一共制成36辆,真正投入战场的有十几辆。当时为了保密,研究人员把它称做“水柜”。因“水柜”的英文为Tank(音译坦克),所以“坦克”的名字也就这样叫开了,并被各国沿用至今。

手榴弹的由来

手榴弹即用以投掷的小型炸弹,是现代战争中在迫近白刃格斗前使用的有力武器。许多人或许想不到手榴弹起源于我国。

我国云南哀牢山彝族创造的葫芦飞雷(亦称火药葫芦),是世界上最早的手榴弹。它是把火药和铅块、铁矿石碴或铁锅碎片等物,放入掏尽籽实的干葫芦里,在葫芦颈部塞入火草作为引火物。使用葫芦飞雷时,先把葫芦放在网兜中,点燃火草后,马上抛掷出去。等葫芦抛达目标,正好火草燃及火药,从而发生爆炸,使铅块、铁矿石碴、铁锅碎片等四处飞溅。飞雷杀伤力很大,在战斗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葫芦飞雷分兜抛短颈葫芦飞雷和手投长颈葫芦飞雷,后者即手榴弹的前身。手榴弹在我军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曾成为我军的一种重要装备。

手枪的由来

手枪今天成为警察的主要装备,考查其由来,有相当长历史。

欧洲最早的手枪出现于14世纪,当时是一种单手发射的手持火枪,到15世纪发展为火绳手枪,但随后即被燧石手枪所取代。19世纪出现击发手枪后,1835年美国人S.科尔特改进成转轮手枪,发明了左轮手枪,取得了英国专利,这种手枪被认为是第一种真正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转轮手枪。

19世纪50年代,转轮手枪改用了双动击发发射机构,并逐渐改用定装式枪弹。而自动手枪则出现于19世纪末期,1892年奥地利首先研制出8毫米舍恩伯手枪,1892年德国又制造出7.65毫米的博查特手枪,1896年又在德国制造出7.63毫米的毛瑟手枪。此后手枪的研制异常迅速,并涌现了许多型号。由于自动手枪比转轮手枪初速大、装弹快、容弹量多、射速高,因而自20世纪初以来,各国大多采用自动手枪。由于左轮手枪能有效处理瞎火子弹,因而仍受欢迎。

手枪可以根据用途分为自卫手枪、战斗手枪和特种手枪。其中特种手枪有消声手枪、隐形手枪等。手枪因其携带方便成为间谍特工们经常装备的武器之一。

步枪的由来

自从火器出现以后,各种后膛枪的发明不断出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防止爆炸时伤害开枪人。最终的解决办法是使用一个独立的雷管,把炸药的弹头密封在一起。

自从1800年发现了镭汞(一种敏感的炸药,能用来起爆火药)以来,各种各样的新想法层出不穷。苏格兰牧师福赛思和风景画家削分别发明了撞击引爆和铜雷管,瑞士工程师鲍利又发明了一种独立的弹药筒。不久,在鲍利手下工作的普鲁士军械工人冯·德雷泽发明了长撞针,并制成了“德雷泽枪”。

事实上,德雷泽枪由于口径大和枪机漏气,不如当时的另一种罗兰兹前膛枪受欢迎。但是在实战中,能在后膛迅速装弹使德雷泽枪成了一种优越的武器,直接从这种枪发展起来的机柄式步枪成了标准设计,成为至今还广泛使用的步兵武器。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步枪被装上了夜视镜,具备了夜战能力,加上小口径步枪、无壳子弹的出现,使步枪性能越来越优良。

刺刀的由来

刺刀,学名枪刺,是一种装在步枪和冲锋枪前端的短而锋利的冷兵器,主要用于士兵近战搏斗。

大约在1641年,法国军队首先开始在步枪上安装刺刀。在此之前,步兵短兵相接时,没有什么更有效的武器。尤其是与敌骑兵作战时,一次只能发射一次的燧发式和火帽式步枪开枪后,士兵不得不依靠长予掩护再次装弹。这样,一名士兵就要携带步枪和长矛两种兵器,行军、作战很不方便。1641年,法王路易十四手下一位名叫马拉谢·德·塞居的法国下级军官,让士兵们在一种短矛上装上木柄,准备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时,将安有木柄的短矛插在枪口上与敌进行白刃格斗。这种装置第一次用于实战是在1647年。

塞居率部队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夺取比利时伊普雷城时,首先使用这种原始的枪刺,结果发挥了巨大效用。获胜的法国人称这种直接插入枪口的刺刀为“贝云涅特”。

可是,由于“贝云涅特”枪刺刀柄直接插在枪口上,枪膛内就不能正常发射子弹,又影响了步枪的战斗效能。到17世纪末,法国军事工程师发明了枪刺管,这样,即使安上了刺刀也不妨碍装弹和射击。这种刺刀被称做拆装式枪刺,18世纪时被许多国家的军队采用。并成为步兵的必备武器。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枪刺一度被士兵佩带的大刀替代。不过现在我军的步兵仍配备刺刀。

机关枪的由来

机关枪简称机枪,是装有枪架、能自动连续发射的枪,分轻、重、高射等几种,并成为陆军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武器装备。机关枪源于英国,由英国人海勒姆·马克沁发明。马克沁出生在美国,后来到了伦敦。那时欧洲各国造出的步枪都很笨重,能不能把火药气体的力量利用起来,造出一种自动射击的枪呢?马克沁对此产生了兴趣。

从此,马克沁就开始研究自动武器。他首先改变了供弹方式,造出一条长的弹带,可是,怎样使枪自动地完成发射、抽壳、抛壳和供弹,对此马克沁反复琢磨着,终于攻克难关。1884年,机关枪试验成功,消息很快传遍欧洲。此后,马克沁不断改进机关枪的性能,并且到各国进行实验和表演。不久,英、美等国相继装备了机关枪。在“一战”中,尤其是在西线战斗中,机关枪出尽了风头,成为防守中几乎不可逾越的屏障,德国人的机枪给了联军以巨大杀伤。“一战”后机枪更得到了巨大发展,出现了装备到班的轻机枪。

自动枪的由来

在战场上,枪的射速是火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开始,人们是从简化填装过程来提高射速的,但这一方法提速有其限度。后来,人们又采取增加枪管的办法。在15、16世纪,有些国家把数枝枪管联装在一起,有的排列一行,有的甚至平行排列数行,但这样的设计使武器势必变得复杂而笨重,不利于机动歼敌,更不利于士兵携带。

最早实用的自动枪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个名叫加特林的人,从装填机械化方面寻求提高射速的出路。他在多枪管的霰弹枪的基础上,利用手柄和鼓轮使枪管转动,鼓轮转动时传动机构完成打开枪机、装填、闭锁、待发和出发动作。制成的加特林机枪,紧张操作时每分钟可发射300-500发子弹。加特林机枪在自动武器的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它的出现,使自动枪所必需的机械构造有了模式。

同样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还出现了一种“斯潘塞连发枪”。它是在枪托里开一个洞,直通弹膛,子弹从枪托洞里一个接一个装进去,靠弹簧的力量向前送弹。这种连发方式虽然也是靠手动操作,但连续供弹的原理却给人以很好的启示。这种连发枪得到了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高度评价,指令陆军部、海军部于1861年6月和8月对斯潘塞连发枪进行了试验和评审,并于1862年12月31日正式装备北军,它的威力在战斗中发挥得很充分。这两种枪都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枪的出现。

英国工程师马克沁利用了火药发火时气体使枪管后坐的能量,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于1883年设计了第一枝自动机枪,使枪的理论射速达到每分钟600发。在此基础上自动手枪、自动步枪、冲锋枪相继问世。20世纪以来自动枪获得了极大发展。

雷管的由来

雷管是由诺贝尔发明的。瑞典发明家诺贝尔在研制出炸药后,为了安全使用火药,需要解决安全点火的问题,诺贝尔从1860年开始研制雷管。在研制过程中,因不断炸死人,以致政府下令不准试验,诺贝尔只好把实验室搬到马拉湖上的一条平底船上。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诺贝尔每天工作长达20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办法,他用雷酸汞代替黑色火药装进导管,用它来引爆硝化甘油,从而成功地解决了使用这种炸药的问题。雷管的发明,使人类的爆炸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诺贝尔由于在火药方面的发明和成功的商业运作,积累了巨额财富,为了使炸药用于和平与科学研究,他将遗产捐出,创设了闻名于世的诺贝尔奖。

火箭筒的由来

火箭筒主要用于攻击坦克,是反坦克武器的主要种类。主要发射火箭破甲弹,也可发射火箭榴弹或其他火箭弹,除用于在近距离上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外,还用于摧毁工事及杀伤有生目标。

火箭筒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1942年美国装备的60毫米M1式火箭型火箭筒;另一种是1943年德国装备的“铁拳”无坐力炮型火箭筒。这两种火箭筒在“二战”中都发挥了突出作用。

由于火箭筒重量轻、造价低、使用方便,易于大量生产和装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得到了广泛使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破甲威力,火箭筒的圈径逐渐加大。同时为了提高命中率,出现了测距、瞄准、计算提前量三合一的瞄准具,并在弹药爆炸力方面也取得极大进展。在现代战争中仍是步兵反坦克作战的重要装备。

子母弹的由来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大量使用子母弹,给伊军及伊拉克平民造成了重大伤亡,至今仍留下后患。

最初的炮弹主要由铁砂构成,一打一大片,但射距很短。后来改为实心生铁炸弹,杀伤力很小。英国人施拉普内尔于1784年发明了子母弹,这种子弹里面装的炸药只是用来炸开弹壳,让弹壳内若干子弹以炮弹原来速度继续向前飞,因此又叫开花炮弹,杀伤力增加了。子母弹于1804年在苏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应用,用来反对荷兰人。但是由于子母弹在离开炮筒时要推出引信和爆炸要点燃的炸药,因此预点火便遇到了困难。从1852年起,博克塞上校改进了这种子母弹,用铁片隔膜把炸药和引信跟弹头隔开,逐渐形成为后来使用的炮弹,并于1864年开始投入使用,被称为“隔膜弹”。

到1819年时,英国军队使用的子母弹已达21种。

我国自洋务运动时首先引进“开花炮弹”,并在安庆军械所内仿制成功。

航空母舰的由来

最早的航空母舰是英国人用运煤船改装成的,叫“百眼巨人号”,飞机第一次在军舰上起飞是于1910年11月,在美国的“伯明翰号”巡洋舰上。舰上安装了一个临时供飞机起飞的甲板,使用的飞机是一架“寇蒂斯”双翼机。

1917年6月,世界上第一艘有现代化装备的航空母舰“皇家愤怒号”(排水量为1.91万吨)下水。这艘军舰原先是作为一艘战斗巡洋舰而设计的,但在建造中改变了计划,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最早直接设计建造成航空母舰的是日本的“Honsho”(凤翔)号(排水量为7470吨),该舰在1922年11月下水,装备有21架飞机,“二战”中日本航母横行一时。目前,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的尼米兹号(排水量为9.51万吨)核动力航空母航。该舰是1975年交付海军的,舰上机库可容纳100架飞机。美国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航是美国和法国制造的航母,而苏联制造的航母性能差距较大。

潜艇的由来

上天入海是人们一直梦想的事情,上天可坐飞机,入海则乘潜水艇,潜水艇为人类探索水下世界提供了巨大的帮助。那么潜水艇是如何被发明的呢?

2300多年前,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萌发海底探奇的想法,下令工匠为他做一个用拉绳可以沉落海底的不透水圆桶。他站在桶内,通过透明的玻璃小窗口可观赏到海底奇观。这是世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潜水工具。

在中国提出近似潜艇设想的是公元4世纪东晋的王嘉。在他撰着的《拾遗记》中有:“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侵入,名沦波舟。”由此可见,“螺舟”是中国潜艇的“始祖”。在国外,“沉行海底”的设想直到1587年间才由一个叫威廉·伯恩的英国人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