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3366800000060

第60章 人文历史篇(7)

昆剧,最初是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清曲、小唱。元末明初经戏曲家顾坚的收集、整理、加工,始创了昆山腔,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同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均属南戏系统。明代杰出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在其论述昆腔唱法的重要着作《曲律》(一名《南词引正》)中记述:“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二十里,居于墩,精于南辞”、“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由此可见,昆剧实创始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昆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在1000种以上。昆剧剧本文学性强,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在舞台艺术上继承发展了宋、元以来的古典戏曲遗产,创造了完整的表演体系。表演上注重动作优美,舞蹈性强,形成了特有的风格。音乐与表演艺术丰富。在18世纪后期,地方戏兴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便呈衰落趋势。

杂技的由来

春秋战国时代,列国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竟相养士。这些士中当然也有口把式,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说客为特征,但更多的是身怀奇技异巧或勇力过人的大力士。

汉代百戏,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和动物戏等。当时,并没有“汉代百戏”的叫法,而是多半沿袭秦朝的称法,叫作“角抵”,如“角抵戏”、“角抵奇戏”、“角抵诸戏”、“角抵百戏”等。“汉代百戏”是东汉以后对上述不同艺术表演形式的统称。由于百戏实际上是以杂技为主导的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所以后人也习惯把百戏看成是今天杂技的前身。

经过魏晋南北朝160多年的大动荡和民族文化的大融汇,至589年隋代统一中国,杂技艺术已经极为成熟,至唐代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

北宋的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有了各种街坊、市场的演出场所,当时称瓦子乐棚。杂技、舞蹈、武艺、说唱各种形体表演艺术,同场献艺、互相观摩,无疑对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而元代在元杂剧中因为当时的戏剧艺人和杂技艺人同场献艺,并在元代鼎盛成熟起来,研究者认为,“杂剧”所以有此名称。

明清两代杂技与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很少在宫廷演出。清代杂技艺人进一步沦落江湖。但戏曲却勃兴起来,形成以武戏为主的繁荣景象。清代杂技艺人生活凄苦,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和发展了自己的艺术,“蹬技”和“古彩戏法”都有了新的创造,“耍坛子”、“剑、丹、丸、豆”系列幻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中国魔术的由来

魔术一词是外来语,我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这种变幻莫测的游戏,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出现了。据说汉武帝为招待外宾,就曾举行一次幻术与杂技的演出,受到异域客人的赞赏。

汉代,西域的幻术流传到中原。我国科学家张衡在《西京赋》里描写说:“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这些精彩节目,是受到外来艺术影响的。

到了唐朝,魔术艺人不断创造加工,日臻精美,更加丰富多彩。唐朝段成式描写的立刻开花等节目,是当时幻术表演的实况。唐朝艺人除自己创造节目外,还吸引外国的新奇魔术,特别是印度魔术对中国魔术影响很大。唐朝有一套使人睡卧剑锋上的幻术,就是从印度引进来的节目。唐代与日本来往密切,因此中国魔术也传入日本。日本出版的《神仙戏术》的魔术书,据说就是我国明代的陈眉公所着。清代唐艺洲着有魔术专书,据书中统计,当时民间幻术经常演出的已达300多套。

川剧变脸的由来

川剧变脸特技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到了《白蛇传》这个戏,变脸演员更是把法海的法力无边和变化多端演绎得淋漓尽致。经过一代又一代变脸者的探索,特技变脸才发展到现在的水平。正是因为变脸是老一辈艺术家摸索积累留下来的财富,历代变脸者无不自觉地遵守着变脸不外传的规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其他剧种偷学到这门川剧绝技。

话剧“四大名旦”的由来

话剧“四大名旦”是夏衍提出来的。

1942的初夏,京剧界“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红遍中国。当时,夏衍和阳瀚生等人奉命在重庆领导文化工作。重庆是“大后方”,文化非常活跃。国内着名电影制片厂、话剧演出团体等都在重庆,一批知名文艺界人士也都活跃在重庆,他们就在夏衍领导的中华剧艺社当演员。有一天,夏衍在谈文化工作时,突然说:“京剧界有‘四大名旦’,我看我们话剧界也有嘛。”他板着手指说:“白杨、舒绣文、张瑞芳、秦怡就是嘛。”话剧“四大名旦”之说就这样传出去,也被认可了。重庆有一份杂志还登了她们四人的照片,文字说明就是“重庆四名旦”。

中国话剧的由来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

中国人最早接触西方戏剧的是一些出使西洋的外交官。稍后,随着中国沿海口岸的对外开放,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外国侨民涌入中国。上海成为他们主要的聚集地。1866年,侨民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座西式剧院——兰心大剧院。

1907年,一批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组织“春柳社”,在东京先后演出《茶花女》、《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剧。同年,“春柳社”回国在上海演出,是为中国最早的话剧演出,自此话剧开始流行。这种戏剧采用写实手法,完全用口语,没有舞蹈,没有音乐伴奏,也没有歌唱,与中国传统戏剧完全不同,所以一开始就被称为“新剧”,后来义被称为“真新剧”、“白话剧”、“爱美剧”等。1928年4月,田汉在一次为欧阳予倩举行的聚会上,提出“新剧”的名称不合适,洪深当即建议改成“话剧”,以区别于戏曲和歌剧。这个建议受到与会者的赞同,话剧这个名称从此通行起来。话剧的发展史中,着名剧作家有老舍、郭沫若、曹禺等。

另有一种说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涌人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融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州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日本和服的由来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装,由中国的汉族服饰发展而来,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对吴服的称谓,现在日本人已经接受的这个称渭,但是很多卖和服的商店,还是写着“吴服”。

江户时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热水”,那时候人们把和服称作“汤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单衣,即用于单穿的衣物。占时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汽式的,和现在的桑拿很相似。人们为了防止被墙壁和柱子烫伤,都穿着汤帷子入浴。汤帷子被称为“和服”始于江户时代。后来,人们逐渐改变了人浴的形式,洗浴时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热水中。于是,和服便成为洗浴完毕后穿着的简单衣物,并作为夏季休闲体现个人情趣的衣物延续至今。

此外,在歌舞伎等戏剧的演出后台,很多演员都穿着和服休息,直到轮到他们出场的前一刻,她们才换上演出服,完成个人角色的转换,出场演出。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

厨师戴白高帽的由来

200多年以前,法国有位名厨叫安德范·克莱姆。他是18世纪巴黎一家着名餐馆的高级主厨。安德范性格开朗风趣且很幽默,又爱出风头。一天晚上,他看见餐厅里有位顾客头上戴了一顶白色高帽,款式新颖奇特,引起全馆人的注目,便刻意效仿,立即定制了一顶高白帽,而且比那位顾客的还高出许多。他戴着这顶白色高帽,十分得意,在厨房里进进出出,果然引起所有顾客的注意。

很多人感到新鲜好奇,纷纷赶来光顾这问餐馆。这一效应竟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使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后来,巴黎许多餐馆的老板都注意到了这顶白色高帽的吸引力,也纷纷为自己的厨师定制同样的白高帽。

久而久之,这白色高帽便成了厨师的一种象征和标志,演变到如今,几乎世界各地的厨师都普遍戴上了这白色的帽子。白色高帽便成了厨师维护食品卫生的工作帽。

佛教的由来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悉达多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80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一批城镇小邦兴起(包括迦毗罗卫国),经常互相侵并,发生冲突。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着民族后,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称为婆罗门)为最高的社会阶层,奴隶(称为首陀罗)是最下贱的阶层。首陀罗是非雅利安人,受着极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婆罗门随意驱逐甚至残害。

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不仅被定在法律中,还神圣不可动摇的规定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义中。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形成了尖锐复杂的斗争,人们痛苦、失意、无望、颓废。一个小邦王子的悉达多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不愿继承王位,便外出寻道。开初他也想从婆罗门教中悟出解除苦难的方法,但终于不合心意,便舍弃了婆罗门教,闭居山林静坐。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下终于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佛了。后来他便到中天竺各地进行传教活动,组成僧侣集团,逐渐形成了佛教。到他死的时候,佛教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杂志的由来

“杂志”一词,源自法文,本意是仓库。早期英国的杂志内容,包括小品、诗、论文和其他各式各样体裁的文章,真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与“杂志”一词的本意名实相符。

“杂志”这个词第一次被用以称为刊物,是1931年在伦敦出版的《绅士杂志》,后来就正式被沿用为杂志的通称。在最初,杂志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杂志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开本为对折,而杂志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杂志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

中国最早的杂志为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行时间延续5年多,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本样式,刊期使用清代皇帝年号纪年。

道教的由来

道教始自东汉的张陵,至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乃集大成者。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无”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但道教对儒家、佛教的义理又多有吸收。至北魏寇谦之,完成道教丰富而组织化的教理体系,信徒也扩展到统治阶层。经隋、唐、宋三代,佛、道、儒三教之间互有离合;其间,道教在理论、实际两方面皆得到均衡发展。在宋代,道教与佛教对儒家哲学产生极大的影响。

关于道教的发展,最早是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及秦汉时的神仙方术,融合阴阳五行、谶纬、咒术等,成立道教思想系统,并导入佛教思想而发展之。东汉顺帝时,张陵倡导尊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至此,道教已经逐渐形成。

孔庙的由来

孔庙为中国儒家文化的具体象征。山东曲阜孔庙为中国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孔庙,它从孔子的故居演变而来,经过两千年的扩建,形成宏伟壮丽的规模,并且成为中国各省孔庙模仿的蓝图。至明清时期,各府县大都建有孔庙,称为儒学,兼有教育功能。

明永历二十年(1666年)郑经于台南设立全台首座孔庙,从此台湾文教事业由愚昧走向文明,330余年来,台湾各地已建有大小孔庙40余座,尽管科举制度废除,孔庙、书院似乎与现代教育渐行渐远,但其对台湾教育史上的贡献及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不因时空移易而失去价值。

儒的由来

“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由此可见,儒名之起源应远在孔子之前,因为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至少形成了“君子儒”与“小人儒”两极阵营。故而,我们可以断定,儒的出现一定是在孔子之前的某一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