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3366800000075

第75章 人文历史篇(22)

当然,由于那时生产还处于原始阶段,语言也不发达,人们在劳动中发出的“邪许”的声音还比较单调,既没有歌词,自然也没有表达具体的思想内容,因此我们还不能认为它是真正的诗歌,只能算是原始的歌谣。从仅仅有表声的歌谣发展到同时也表意的诗歌,这中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吕氏春秋》的《音初》篇记载了一首《候人歌》,歌词是:“候人兮猗!”可以看做是表意诗歌的一种最简单的雏形。这里的“兮猗”二字,如同“邪许”一样,只起表音的作用,而“侯人”二字,就表达了作者的一定意愿,而具有虽然简单却比较具体的思想内容了。

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多样化,诗歌的表现形式自然也更加完善,内容也更加丰富。这时期,诗歌不仅可以表达个人的的某种愿望,而且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了。《吴越春秋》里记载了一首《弹歌》,歌词是:“断竹,续竹,飞土,逐夫。”在这短短的八个字中,反映了原始时代我们祖先打猎的全过程和生动的场面。这首歌谣不仅内容完备,情节生动,而且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大体具备了诗歌的一般要求。

中国绘画的由来

中国画简称“国画”,原来是泛指中国绘画,是为了区别于明末传入中国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

从春秋早期开始,绘画之事,逐渐广泛起来。《周礼·考工记》记载,用五种杂色,以象山水、鸟兽,可证明当时绘画的情形。《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王逸《楚辞章句》说:“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天地、山川、神灵、琦纬、异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明堂四门,图画圣贤之君尧和舜的容貌,是美的形象;图画暴君桀和纣的形象,是凶恶的代表,以示人们区别善恶,为之鉴戒。许多史料可证明,周代的山水、人物、鸟兽等均已入画,而钟、鼓、鼎、彝、旗、衣、裳等已无不用绘画记录下来,可见画艺已经比较发达了。

中国人物画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体系,以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细密精致而绮丽”的画风。造型准确精细,色彩鲜艳富丽,称之为“密体”;以张僧跷为代表的简练概括的画风,人物造型简练,赋彩单纯,“迹简意淡而雅正”称之为“疏体”。唐代吴道子突破了当时工细密描、重彩积染的一般画风,创造了水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式,吴道子作画时“落笔生风”,在用线上,追求遒劲雄壮,飞扬流动的美感,即所谓“吴带当风”,在用色上,“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绩素”即所谓“吴装”。

两宋人物画相当发达,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画家,题材范围也比过去更加广泛。元代以后,由于主流转入山水和花鸟,人物画走向衰微。明清和近代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人物画家,特别是任伯年,继承文人画的笔墨,大胆吸收西洋画的技法,他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善于汲取外来艺术的长处,从而创造了雅俗共赏的风格,拓宽了人物画的创作途径,对现代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五四运动前后到新中国成立,李叔同、徐悲鸿、刘海粟等艺术大师,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把西洋绘画引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改革。创造出大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使中国传统人物画,走向新的境界,并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药名称的由来

中药的命名方法繁多,以产地、形态、功效命名者较多,也有以人名、气味、避讳等命名,方法丰富多彩。

因产地命名: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各地尽不相同,南北迥异,差别甚大。因而各种药材无论在产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一定的地域性,自古以来药物学家都非常重视“地道药材”。所以以产地命名的药物即应运而生。如阿胶,产于山东泰安东阿县,以东阿阿井之煎黑驴皮而成,故驴皮胶称阿胶;又如黄连、黄柏、续断等以四川产者为佳,故称川黄连、川黄柏、川断;橘皮以广东新会产者为好。故称新会皮、广陈皮;茯苓以云南产的最好,故名云苓;砂仁以广东阳春产的质量好,又名阳春砂;地黄以河南怀庆产者最佳,故称怀地黄;人参主产于东北三省,尤以吉林抚松产者为佳,故名吉林参,等等,都是因该地所产的药材质量好,疗效高,因而常在药物名称之前冠以产地之名。

因形态而命名: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形状,往往有其特殊之处,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人们常常以它们的形态特征而命名。如大腹皮,即以形似大腹而命名;乌头,因其块根形似乌鸦的头而命名;人参乃状如人形,功参天地,故名。罂粟壳、金樱子都是因其形状似罂(口小腹大的瓶子)而得名;牛膝的茎节膨大,似牛的膝关节,故名牛膝;马兜铃则因其似马脖子下挂的小铃铛一样而得名。

因气味而命名:某些中药都有特殊的气味,因而成了药物命名的依据。如麝香,因香气远射而得名;丁香、茴香、安息香、檀香等香料药,因具有特殊的香气,故以“香”字命名;而败酱草、臭梧桐、墓头回等,则因具有特殊臭气而得名;鱼腥草,以其具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而命名。

因滋味而命名:每种中药都具有一定的味道,某些药物就是以它们所特有的滋味来命名。如五味子,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全果皆有咸味,五味俱全而得名;甘草以其味甘而得名;细辛以味辛而得名;苦参以其味苦而得名;酸枣仁以其味酸而得名。

音乐的由来

英国着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音乐起源于向“异性求爱”。这一学说曾在当时轰动一时。达尔文认为史前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它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纷纷竞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因此,达尔文由此联想到音乐的起源,认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呜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开来。

更多人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据说中国远古时代的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12年。他弹奏了一张有50弦的琴,由于音调过于悲伤,黄帝将其琴断去一半,改为25弦。

古代中国音乐的书籍,为数不下300种之多。孔子也是音乐家。他曾正式习琴,在悲哀与欢乐的时候都抚琴以慰,并传授弟子。孔子之所教,可称为“诗、书、礼、乐”。“礼”是谓理天地阴阳的秩序,“乐”是取得谐调。也就是说,在他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力图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孔子非常爱好古琴,并能自行作曲,关于音乐的评论也可见于《论语》中。

古代中国的宫廷音乐多为舞乐,即诗、舞和音乐融为一体,和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风水的由来

唐朝安史之乱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的杨筠松,偶得《禁中玉函秘术》,逃到江西赣州。从此在赣州传宗结派,门生很多,其主要特点是选取天地生成的山川形势,定向位,强调龙、穴、砂水的配合,因为子孙的形体是父母及祖上所遗传的一部分。父母的骸骨如果能得到天地生成的山川之生气(龙气)的养护,后代子孙便能得到荫护。这是现代科学都能解释的一种血缘关系的反馈。

自此之后,风水才在民间广泛流传,中国风水发源于江西赣州,因此,全世界各地都以“赣州地理”或“江西地理”而着称。也称江西形势风水,也称为江西杨派风水。

自此,江西赣州的风水人才辈出,许多名人名家荟萃在江西赣州:杨筠松祖师,也称救贫仙人,为南京、上海的开基之祖师。赖布衣为广州、香港的开基祖师,以及唐九仙、刘江东、廖禹等概是江西赣州人氏。

人民币采用“元”作单位的由来

货币出现“元”是从唐初开始的。唐朝以前,铜钱都是以重量为单位名称,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为了整顿币制,废五铢,改为“开元通宝”。“开元”是开辟新纪元的意思,改为两、钱、分、厘的十进制计算。当时的“元”字虽然并不代表货币单位,但从此货币的重量就和货币的名称发生了分离。到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铸造银元的同时,广东开始制造铜元,由于铜元样式新颖,其精巧、整齐程度是以前任何钱币无法比拟的。清朝铜元分两大类,一类是“光绪元宝”,一类是“大清铜币”,清朝铜元的发行为今天的货币名称“元”打下了基础。清末,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西方银元传入中国,银元质地、形状的整齐划一,使它广泛流通。由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交换的扩大,人们迫切需要更轻便的货币来代替银元、铜元,这时银元、铜元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因此,银行就印制了一种银元、铜元的兑换券,这种兑换券的名义价值和实际的银元、铜元一样,逐渐演变成了纸币。我国人民币的名称“元”就是这样演变来的。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用“元”作货币单位是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的。那时,欧美流行最广的货币“银圆”开始传入中国,最流行的是墨西哥银圆,钱面有鹰的图案,所以又称鹰洋。因材质为银,形状呈圆形而得名,一枚就称为一圆。这“圆”字既是货币名称,又是单位名称。为了书写方便,后来人们就用圆字的同音字“元”代替了“圆”。此后,尽管又使用过多种货币,但货币单位“元”却一直沿用下来,人民币的单位名称——“元”,也是由此演变来的。

汉服的由来

商朝,汉服基本样式成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蓝、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深衣是直简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汉服即是指汉族传统民族服装,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汉民族服饰传统延续了超过3700年的时间。其间汉服随时代变迁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样式,但其最主要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和古中国一样,汉服的基本形制为东方世界提供了标准,今天中国及东亚很多民族的民族服装,如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都受到了汉服的影响;而韩国韩服和日本和服更是直接由汉服发展而来。汉服不仅是汉族的,中国的汉服,更是亚洲的,世界的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