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本手册管公司
33676900000109

第109章 财务管理(29)

成本与费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的区别是,费用通常是指某一时期(月、季、年)内实际发生的消耗,与时间有关;而成本则是按一定的计算对象归集,与成本对象相联系,反映的是某一时期某种产品所应负担的费用。而两者之间的联系为费用是计算成本的基础。以制造成本为例,制造成本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应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前三项为直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制造费用为间接费用,应按适当标准计入产品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属于期间费用,与产品产量关系不密切,不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作为当期费用处理。

采用制造成本法确定企业产品成本,必须严格规定费用归集和分配费用,同时必须划清以下界限:

(1)对本期成本费用和下期成本费用的界限,企业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进行划分。对属于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支付,均确认为本期成本费用;反之,不属于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即使其款项已在本期支付,也不确认为本期成本费用。

(2)对产品成本和产成品的界限,企业应当注意核实期末的在产品数量,按照规定的计算成本的方法正确计算在产品成本,不得对在产品或产成品的成本进行人为调整。

(3)各种产品成本的界限。凡是直接费用,应直接计入有关产品,对于几种产品共同发生的费用,必须按照收益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将其计入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

从会计分期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上看,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成本和费用是有严格区别的,两者不能混用。而从持续经营原则来看,成本最终都要转化为费用,成本和费用的概念有时并不严格加以区别。由于本章主要介绍的是成本费用的管理,因此对于成本与费用的概念并不严格加以区分,此后的成本管理均包含了成本与费用的管理。

二、成本费用的分类

会计学按照经济内容,把成本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

1产品成本

产品成本是以销售为目的而购入或制造产品的相关成本,一般分成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简称“料工费”。直接材料就是产品制造过程中耗费的原材料,通常构成完工产品的实体。例如电器公司生产电冰箱使用的薄钢板,杂志社出版杂志使用的纸张等等。直接人工就是直接生产产品的员工的工资、津贴和奖金。例如计算机装配厂装配工人的工资,汽车零部件厂车工的工资等等。制造费用是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不能直接追溯到产品上去的各项间接费用,并可进一步分成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和其他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折旧费、保险费、水汽电等公用事业费、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厂房设备维护费等等。

2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是与特定期间相联系的,在一定期间内与产品的生产数量没有直接联系,期间费用发生额在损益表中摊销,而不必追溯到特定产品上。期间费用一般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项。营业费用主要包括营销费用、配送成本和客户服务成本;管理费用主要包括研究与开发成本、设计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财务费用主要包括利息、银行手续费和汇兑损益等。

除按上述经济内容和计入产品的方式分类之外,还可从其他视角分类:

(1)按计算时间将成本分成实际成本和标准(计划或目标)成本。前者根据成本实际发生的数额计算;后者则是在成本实际发生之前计算的预期成本或计划成本。

(2)按成本习性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总额随产品销售量的增减变化而变化;固定成本总额在一定期间和范围内,与销售量多少无关,处于稳定状态。

(3)按决策权力将成本分成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在企业中,如果一个部门的决策影响到某个成本项目是否发生或在多大程度上发生,那么,该成本项目就由这个部门负责,属于这个部门的可控成本,否则,即是不可控成本。在企业中所有的成本都是可控的(例如:总经理可通过关闭工厂将成本降低为零),对于具体的成本项目来说,需要弄清楚的是该项目对谁或对哪个部门是可控的。

三、成本计算

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会计系统中,成本计算的大部分工作已经由计算机来完成,但计算机不能在风险条件下取代决策者将会计信息加工成可以直接实施的决策。

(一)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就是成本发生后所达到的目的。“目的”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例如购买一辆轿车、执行一套流程、印刷一份杂志等。

(1)通常成本对象主要是指产品、服务或客户。

(2)在实行成本责任制的条件下,成本对象是指作为决策者的人,计算人的责任成本。这与产品、服务或客户作为成本对象并非相互排斥,例如产品,其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都是在决策者的决策下发生的,同时也是决策者的责任成本。

(3)国外最新发展是将作业当做中间性的成本对象。作业是指具有特定目的的工作单位(如一个事件或一项交易等),是描述企业经营过程的一个基本的计量单位。企业经营过程或者说产品生产过程就是由一系列作业组成的。相关的作业连接起来称为作业链,实际上就是流程,优化的流程称为价值链,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

(二)成本计算的基本思路与成本动因

计算成本的基本思路就是首先将成本项目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然后按照“直接成本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成本先分门别类地归集起来然后再分配计入成本对象”的原则,计算成本对象的成本。成本对象为印刷的杂志。成本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成本,包括纸张(直接材料)和工资(直接人工)等,这些成本直接归集到杂志上;另一类是间接成本,包括杂志社房租、差旅费等,这首先要按照房租和差旅费分别归集,然后分别分配到杂志上去。

成本库是指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志将不同成本项目归类集中起来存放的地方,有时也称之为成本归集中心。其类别宽泛,规模可大可小。例如在印刷杂志案例中,杂志的所有生产成本就是一个总成本库,但校对或排版一个环节、差旅或租房也都可以作成本库。成本动因是一个全新的但能够简明地说明问题的概念,是指影响特定成本项目的成本总额变动的因素。在印刷杂志的案例中,为了计算杂志的成本,我们必须计算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直接成本(或者说纸张或工资等项目)总额的变动,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间接成本(或者说杂志社房租或差旅费等项目)总额的变动呢?对于纸张成本或工资,成本动因显然是产量;对于房租和差旅费,产量不是它们的成本动因,而不同杂志所占用的房屋面积则是房租的成本动因。至于差旅费成本动因的确定就复杂多了。因为一方面出差次数、每次出差人数以及出差时的食宿标准都是差旅费的成本动因,另一方面对印刷的各种杂志(成本对象)来说,又是什么因素引起出差的发生。在理论上,任何成本的发生多有其动因,但在实务上不一定能找出来,有时也不是非找出来不可。成本动因的概念表明成本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

图7-1传统成本计算程序图

传统成本制度的基本程序如图7-1所示。传统成本制度是以产品为基础计算成本。按传统成本观念,企业所有产品应根据产量均衡负担企业全部的费用,现时的产品引发现时的费用成本。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产品,不在作业。不管作业是否合理,都应由产品负担。

而以作业为基础的作业成本计算,则以作业为重点,如图7-2所示。

图7-2作业成本计算程序图

作业成本计算的步骤:

(1)确认各类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

(2)确认作业,并将资源价值库转换为作业成本库,即作业库,不是产品成本库。

(3)将作业成本库价值分配到最终产品或劳务的订单中,从而计算出产品成本和劳务成本。显然,作业管理是成本管理的前提和重心。

(四)成本分配

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如果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时,为了计算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就产生了间接成本的分配问题,也就是说将间接费用按照一定的成本分配基础在不同产品或服务之间分配。在这样的意义上,间接成本相当于共同费用。

成本分配基础,是指将一个或一组间接成本项目与成本对象联系起来的因素。在制造企业中直接人工、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直接材料成本等等,是比较常见的间接成本分配基础。成本分配基础与成本动因有时意义完全相同,但有时也有明显的区别。成本动因是使得成本与成本对象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成本分配基础将成本与成本对象联系起来了,但未必使它们具有因果关系;同时,成本动因适合所有成本项目,而成本分配基础仅适用间接成本项目。

为了分配间接成本项目,还必须根据成本分配基础和已知的间接成本项目数额计算间接成本(或制造费用)分配率,再来分配成本。间接成本分配率公式如下:

某间接成本项目分配率=该成本项目数额/成本分配基础

在制造企业,间接成本项目的分配有三种方法,分别说明如下。

1一次分配:全厂一个分配率

在这种方法下,通常将整个企业的间接成本按照单一成本分配基础计算一个间接成本分配率,然后将间接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或服务上去。从历史上看,人们更喜欢使用直接人工工时作为这个单一的成本分配基础。显然这是一种比较粗放的做法。如果企业规模小、品种少,这种方法因其简单,也不失为一种切合实际的选择,但是,如果企业规模大、品种多,使用这种方法,很可能会严重地歪曲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2二次分配:部门分配率

图7-3成本分配的部门分配率方法

典型的制造业企业有5类部门:基本生产(如汽车制造厂的零部件加工车间、装配车间等)、辅助生产(如水、气、电供应车间等)、采购、销售和职能科室。制造费用一部分发生在生产部门内部,另一部分发生在生产部门外部的辅助生产部门。同时,辅助生产部门的成本并不都是为基本生产部门发生的。所谓二次分配,就是先按选定的成本分配基础所计算的部门分配率,将发生在生产部门之外的制造费用(主要是辅助生产部门的成本)分配到各生产部门;然后,再按选定的成本分配基础所计算的产品分配率,将生产部门本身发生的制造费用与从外部分配来的制造费用一并分配到该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上。图7-3简要地说明了成本分配的部门分配率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选定的成本分配基础能够体现出间接成本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时,成本分配基础就是成本动因。但在实务上是很难做到的,因而部门分配率法仍然有可能歪曲产品成本,尽管它比全厂一个分配率精细得多。

3二次分配:以作业为基础的分配率

在制造企业,与制造费用相关的作业很多,例如调整设备、发送采购订单、发运产品、检验质量、下达生产指令或计划、机器工时、消耗电力、验收材料、搬运存货、维修保养设备等等。因此,与其他两种分配率方法比较,以作业为基础的分配率方法至少在理论上能够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这种分配率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耗费作业,作业耗费资源”。由于计算某种产品的成本就是计算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因此,按照上述原理计算产品成本自然会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步骤,即所谓的二次分配。

(1)在作业或作业中心确定的前提下,将耗费的各种资源分配到作业或作业中心。这里,作业或作业中心发挥着成本库的职能。各项作业通常根据流程来确定,其方法如同流程的确定。由于有关作业信息翔实而又零碎,在实务上确定作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企业经营过程就是由各种作业组成,因此,确定的作业在数量上可能成千上万,为了避免烦琐和节约核算成本,通常将若干项作业合并为作业中心。制造费用对产品是间接成本,而对作业则有相当的部分转化为直接成本——直接可以追溯到特定作业上去的成本;另一部分可能与另外一项或几项作业共同发生,即所谓的共同成本,因而需要在相关的几项作业之间进行分配。但必须注意,这种分配与全厂一次分配率方法和二次分配的部门分配率方法是不同的,它特别强调按成本(或资源)动因分配。

图7-4以作业为基础的分配率方法

(2)按照作业动因,将按作业或作业中心归集起来的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这里,最关键是选择成本动因。因为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按某项作业或作业中心归集起来的成本在这些产品之间进行分配。选择成本动因要考虑两点:一是与成本(或作业)动因相关资料是否现成,二是成本(或作业)动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计量出产品对作业的消耗。例如,处理材料作业,经分析,其成本动因是处理材料的次数,因而,根据处理材料次数就可以准确地将处理材料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图7-4说明以作业为基础的分配率方法。四、成本管理的内容

成本管理就是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资源耗费或使用,进行预算和控制的理论、程序和方法的总称,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代成本管理已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结合的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管理。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七大部分内容。

1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是企业在市场调查、品种预测、销售预测、价格预测等基础上判定企业内外因素对成本的影响,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未来一定时期的成本目标和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合理的估计和估算。成本预测既要重视历史成本资料,又要充分分析同行业同类企业的成本资料,更要分析研究影响成本的资源及其变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作出尽可能正确的预测。

成本预测包括新建和扩建企业未来产品成本预测、技术措施方案成本预测、新产品成本预测、新条件下的原有产品成本预测和一定时期的期间费用预测等内容。

2成本决策

成本决策是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对几个不同的成本预测方案进行选择确定的过程,以便确定目标成本。如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决策,半成品是否继续加工等等。

3成本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