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本手册管公司
33676900000136

第136章 生产经营管理(2)

这里的质量既包括适用性,即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又包括差异性,即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在顾客看来较竞争者拥有更合适的任何特质。质量与用料、做工及设计等密切相关。因此,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就相应地转化为在生产运作管理中如何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服务质量等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这个问题:首先是稳定性,即生产运作系统在大批量和长期生产该产品的前提下,能否保证每一批、每一件产品都合格。显然,这讲的是制造质量的问题,它是由工序质量来保证的。其次是较高的设计质量,即产品本身在设计方面不能有缺陷,设计中存在的任何缺陷都是致命的。这个高质量不但要求产品技术性能合格,广义地说,还要包括是否有利于生产制造的经济性、环保性等方面。

2低成本

如何才能使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既为顾客所接受,又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这里涉及人、物料、设备、能源、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涉及生产率的提高,还涉及企业资金的运用和管理。归根结底是努力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成本不难,难在要求不断地降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能够认识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大不相同的。有些管理者提到降低成本首先想到的是降低原材料消耗、控制跑冒滴漏、严格劳动纪律管理等传统套路。有些管理者受过一些专业知识培训,能够认识到更深一层次,比如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材料利用率、提高库存管理水平等较为现代一些的观点。再专业一些的管理者则可能会联想到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优化产品设计结构、实行计划管理等方法。

3缩短交货期

如何保证适时适量地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顾客,这里既涉及速度问题,又涉及柔性问题。速度问题对生产运作管理来说,就是要解决如何快速地将新产品或服务开发研制出来,并及时投放市场。柔性问题对生产运作管理来说,就是如何使生产对市场的变化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这里既涉及产量的增减,又涉及对产品或工艺的快速改进。

把顾客要求的交货期记作D,把企业的生产期限记作P,称二者的比率为D/P比率。它有两种基本的情况:D/P>1,即企业的生产期限短于顾客要求的交货期;D/P<1,即企业的生产期限超过顾客要求的交货期。第一种情况生产系统具有较高的柔性,且库存水平可以压得很低,经济效益很高。第二种情况则相反,柔性较差,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求。

质量、成本、交货期这三个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问题的优先地位是随时间和企业战略而变化的。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正从一种竞争的“获胜标准”演变为竞争的“资格标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达不到竞争对手的水平,那就根本谈不上与别人竞争,即还不具备竞争资格。产品质量水平是国际市场竞争的“资格证明”和“入场券”。当一个企业还在为质量不高或质量不稳定所困扰时,其生产运作管理必然处在很低的水平,在生产运作管理的改进方面还面临艰巨的任务。在产品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企业在竞争中要取得优势,必须要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柔性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目前,企业的产品能否迅速问世,以及能否将特殊配置的产品迅速交付顾客手中,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这种迅速的市场响应能力,要求未来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者能依据市场要求对生产速度进行动态决策,即对产品的生产速度进行调整,以满足交货期的要求。

4服务

即提供附加和周边服务,随着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品销售过程中所需要的附加服务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当制造产品的硬技术手段基本都一样时,企业只有通过不同特色的服务来取得竞争优势。比如著名的沃尔玛公司提出的“顾客永远是对的”,甚至对合格的微笑都有具体的“标准”:“请对顾客露出你的八颗牙”。还有著名的服务准则“十英尺态度”:鼓励顾客在距离服务人员十英尺之内向你主动咨询和求助。这些都将作为产出要素的重要特征表现出来。

(二)投入要素管理

投入要素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men),包括工作评价、人力开发、组织设计等。

(2)机(machines),包括工厂布置、工艺装备、自动化、设备管理等。

(3)料(material),包括物料采购、运输、保管、发放等。

(4)法(methods),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作业研究、质量管理等。

(5)环(medium),包括市场结构、政府政策、经济形势、企业文化等环境要素。

这些要素能否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运作过程能否正常顺利地进行下去。它是企业生产出好产品的基本前提要素,必须下大力气保证和实现。

(三)环境要素管理

环境要素管理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它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投入环节方面,主要是要充分考虑到节约资源,考虑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二是产出环节方面,主要是如何防止污染,即对于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副产品”(废水、废料等)要进行必要的处理,此即所谓的生产过程绿色化问题。此外,还要求努力做到产品本身绿色化、生产环境绿色化。这是从20世纪末开始兴起的绿色潮流。ISO14000系列标准已经被称为进军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足见环境保护问题现今在国际上的地位。

五、生产运作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生产运作管理的任务就是运用组织、计划、控制等职能,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体系,按照最经济的方式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因此,如何使投入的各种资源顺利实现形态的转换,实现其价值增值,无疑就构成了生产运作管理的主要内容(见表1-1)。

第一,生产准备与系统设计。是指生产的物质准备工作、技术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以及生产系统如何合理科学地进行设计。

第二,生产运作计划。这是生产运作管理的重点和精华所在,指与产品有关的生产计划工作和负荷分配工作,如何实现计划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等问题。

第三,生产运作过程控制。是指围绕完成计划任务情况所进行的检查、调整进度等工作。

第四,先进的生产运作模式。为适应国际化和激烈的竞争形势,企业应尽快提高管理水平使生产经营一体化,以柔性化的生产系统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这是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热点。

生产过程组织

工业企业与非制造类企业尽管它们所提供的产品有有形和无形的区别,方式也多种多样,但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其生产过程的实质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虽然表面上千差万别,但如果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可以针对其共性采用较为相近乃至相同的处理方法的。而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典型的,就是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及其组织方式。如果我们真正掌握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方式,我们就完全有可能触类旁通地将它们引申应用到相关的行业中去。

一、生产过程的构成

(一)生产过程的概念

所谓生产过程,是指从投料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直至成品生产出来的全部过程。它包括劳动过程和自然过程。

劳动过程是指人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按照预定的方法和步骤,改变几何形状和性质,使其成为产品的过程,如金属切削、锻压等。

自然过程是指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改变其物理和化学状况的过程,如自然干燥、自然力时效等。

(二)生产过程的构成

1生产过程

按各部分分担不同的任务来划分,可分为四部分:

(1)生产技术准备过程。指产品在投入生产前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如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计和制造,材料定额和时间定额的制订和修订,劳动组织和设备的布置与调整等。

(2)基本生产过程。指对构成产品实体的劳动对象直接进行工艺加工的过程。这是直接产生价值增值的过程,也是整个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

(3)辅助生产过程。指为保证基本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从事的各种辅助性生产活动的过程。如为基本生产提供动力(电力、蒸气、煤气、压缩空气等)、工具和维修工作等。

(4)生产服务过程。指为保证生产活动顺利进行而提供的各种服务性工作。如供应工作、运输工作、技术检验工作等。

2工艺阶段

企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工艺阶段。

工艺阶段是指按照使用的生产手段的不同和加工性质的差别而划分的局部生产过程。如机械加工制造企业的基本生产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工艺阶段,即准备阶段、加工阶段和装配阶段。若干相互联系的工艺阶段组成基本生产过程和辅助生产过程。

3工序

每个工艺阶段可以细分成许多作业活动,称为工序。工序是指在一个工作地(或一台设备)上,一位工人(或一组工人)对劳动对象连续实施的生产作业,是生产过程最基本的组成单位。若干个工序组成工艺阶段。工序是人为划分的,可粗可细,依生产需要而定。

(1)按照工序的性质,可把工序分为基本工序和辅助工序。

①基本工序,指直接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工序。②辅助工序,指为基本工序的生产活动创造条件的工序。

(2)按照工序的作用,可把工序分为工艺工序、检验工序和运输工序。

①工艺工序,就是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工序。它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工艺质量和效能。②检验工序,就是对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的工序。这类工序是否设立与本企业质量管理的模式与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在传统制造类企业中这是必不可少的工序环节,而在现代意义下的企业是否设立、设立多少和如何设立则取决于质量管理的基本模式要求。③运输工序,就是在各相关工序之间负责运送待加工、已加工的工件的工序。这在有些生产类型的企业里面是必不可少的。

工序的划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组织生产过程、制订劳动定额、配备工人、检验质量和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等工作。一般划分工序主要考虑将采用相同工艺方法和机器设备的工作作为一道工序。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劳动分工和提高劳动效率的要求。一般来讲,大量大批生产类型的企业劳动分工比较细,工序划分也比较细化,也非常需要专业的研究分析工作的支持。而单件小批量生产方式的图1-2生产过程的基本构成企业劳动分工则不宜过细,工序划分也会相对粗一些。工序再细分就是工步,这一般已经进入工作研究的主要范围了。

综上所述,生产过程的构成,就是指生产过程的各个部分(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服务过程,生产过程的各个工艺阶段、基本工序和辅助工序)之间的组成情况和相互联系(见图1-2)。

(三)影响生产过程构成的因素

影响生产过程构成的因素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产品的特点。即指产品用途、结构、复杂程度和制造产品所用的材料等。

2企业的规模。企业规模大,生产过程工序划分较细,专业化水平高;企业规模小,生产过程工序划分较粗,专业化水平低。

3企业生产采用的设备和工艺方法。设备及采用的工艺方法的先进性越高,生产过程相对就会简单一些;反之,生产过程就会变得相对复杂化。

4企业对外协作关系。社会专业化协作水平越高,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就趋于简化,其他属于企业辅助生产过程的产品,就可由其他专业工厂提供。

二、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

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是要使生产过程保持连续性、平行性、比例性、均衡性和适应性。这些要求是现代化大生产所决定的,只有按照这些要求去做,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一)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在生产过程各阶段、各工序之间的流动是紧密衔接、连续不断的。它包括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连续性。时间上的连续性是指物料在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运动自始至终处于连续状态,没有或很少有不必要的停顿和等待现象。空间上的连续性要求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在空间布置上合理紧凑,使物料的流程尽可能短,没有迂回往返现象。

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可以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的数量,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可以更好地利用设备和生产面积,减少产品在停放等待时可能发生的损失。

要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必须合理地布置企业各个生产单位,使之符合工艺流向,没有迂回和往返运输;提高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做好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和生产服务工作。

(二)生产过程的平行性

平行性是指生产过程的各项活动、各工序在时间上实行平行交叉作业。加工装配式生产使实现生产过程的平行性成为可能。平行作业是指相同的零件同时在数台相同的机床上加工;交叉作业是指一批零件在上道工序还未加工完时,将已完成的部分零件转到下道工序加工。

实现生产过程的平行性,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在同一时间内提供更多的产品。平行性也是生产过程连续性的必然要求。

(三)生产过程的比例性

比例性是指生产过程各阶段、各工序之间在生产能力上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适应产品生产的要求。这种比例关系主要是指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人人数、设备数、生产速率、开动班次等都必须互相协调,它是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实现生产过程的比例性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设备、生产面积、劳动力和资金;有利于减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停顿、等待时间,缩短生产周期。

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比例性,首先在设计和建厂时,就要正确规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各种设备、各工种工人在数量和生产能力上的比例关系;其次,在日常的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中,要加强计划管理,做好生产能力的综合平衡工作;再次,当产品结构、品种及生产技术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必须及时调整各种比例不协调现象,建立新的比例关系,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四)生产过程的均衡性

均衡性是指在组织产品生产或完成某些工作时,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生产的数量是基本相等或稳定递增的。也就是说,每日、每旬、每月都能够均衡地或稳定递增地出产产品。

实现均衡生产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保证人身安全,使整个生产活动有秩序地进行;有利于保证设备的均衡负荷,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工时利用率;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