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新编科技知识全书:中华科技五千年
33989400000002

第2章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伟大创举——陶瓷

陶瓷从严格意义上讲,应区分为陶器与瓷器。陶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仰韶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有人认为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转机,是人类由野蛮进入半开化时代的标志。陶器出现的直接意义在于它使人类食物和水的贮存有了可能,这既是生产发展的标志,也是生产力继续发展、社会取得进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陶器究竟怎样产生的,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陶器是在人们进行生活资料生产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而决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两次偶然的机遇碰巧发现的。

原始的陶器一般总是经过和泥、制坯、烧造等几个阶段。制坯有手制、模制和轮制,烧造分有窑烧造和无窑烧造两种。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的陶器,陶质细薄均匀,多为轮制,极其精美;龙山文化最早发现于山东济南附近的龙山镇城子崖,比仰韶文化稍晚,陶器特征是表面乌黑发亮,有些精致的黑陶壁薄如蛋皮,被誉为“蛋壳陶”。这些陶器大多是采用轮制,形态虽然各有差异,但细分起来都有四大部分:盘口、杯部、柄与底座。盘口最薄,多在0.5毫米左右,有的仅有0.2毫米,柄与底座较厚,但也不超过1—2毫米。器型都较小,轮廓尺寸一般不超过25厘米,重量约有50—70克。这样精巧绝伦的陶器制作要求之高,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蛋壳陶”的烧制代表了原始制陶业技术的最高成就。

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伟大发明,曾经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西方把中国叫做“china”,它的原意就是“瓷”。瓷器与陶器不同,首先,陶器的原料陶土含有较多的氧化铁,而瓷器的原料是瓷土或称高岭土,氧化铁含量低,而含有较多的氧化铝;其次,陶器的烧制温度低,约为900℃,硬质陶也不过在1000℃左右,继续提高温度,陶坯就会因熔化而变形;由于瓷土熔点较高,瓷器的烧制温度在1200℃以上。再其次,瓷器表层有高温釉,陶器无釉,或只有低温釉。总之,原料、温度、釉是区别陶器与瓷器的三要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河南的安阳、洛阳、郑州,江西的吴城,江苏的丹徒、吴县,安徽的屯溪,陕西的西安和甘肃的灵台等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这一广大地区的商代、西周遗址中,都发现了完整的“青釉器”或其残片。这些商、周时期的“青釉器”或称原始青瓷,是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兼具陶、瓷两种器皿的特征,而又不完全归入哪一类。春秋战国到东汉一千六七百年间的变化,正是我国瓷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