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中庸·大学
34152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论语》、《大学》、《中庸》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典籍的名篇。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条语录就是一章,若干章合为一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这种情况在中国最早的一批典籍中多有存在。《论语》是儒家的原始经典之一,要了解孔子和他的学说,《论语》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论语》中还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史实,也是研究春秋时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他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孔子著名弟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其事迹及言论见于《论语》。《汉书》中著录《曾子》十八篇,今已亡佚。《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十篇,但无《大学》。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之孙子思。后来经过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中,《中庸》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读通、读懂很不容易。朱熹就认为读四书应该最后读《中庸》,突出它的高深性。朱熹对“中庸”的定义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