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34168600000002

第2章 宝贝心思知多少——爱他要先了解他(1)

什么样的父母才能称为最称职的父母?答案是最了解孩子的父母。孩子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为什么喜欢和大人对着干,父母只有清楚地了解孩子这些心理,才能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畅行无阻”。哀叹“我的孩子一点儿都不听话”“我和孩子之间有代沟”的父母,其实对孩子的心理一无所知。所以,学习一点儿童心理学,对于父母教出好孩子、搞好和孩子的关系至关重要。

1.了解孩子性格类型,量身打造教育方案

世界上尚无两片相同的叶子,当然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孩子心理的充分了解之上。就如中国近代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有效,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要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气质、个性,这些特性组合起来就是孩子的性格。性格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区分,每种性格类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对于父母来说,成功的教育就是强化孩子性格类型中好的一面,压制或者消除其中不好的一面。在这种“扬长避短”的努力之后,孩子的性格就会越来越完美。而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决定命运的,因此,性格好的孩子,其人生际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那么,父母怎样了解孩子的性格呢?从宝贝呱呱坠地的那天开始,他的性格就开始从睡姿、哭声等各种行为中表现出来;孩子稍稍长大,他的语言、爱好、活跃程度,也都在表现着他的内在特质。父母只要耐心解读孩子的行为、语言,就能了解孩子的性格,知道应该如何引导他健康成长。

在儿童心理学领域,划分性格类型的标准有很多种。下面这介绍一种浅显易懂、能给父母更多指导的划分方法。

第一,好动型。好动型的孩子恰恰应了“动如脱兔”那句话,而几乎没有“静若处子”的时候。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静止”是一种煎熬,是对生命的浪费,只有动起来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尽管他每天会累得筋疲力尽,但却乐此不疲。

好动型的孩子在小时候常常会让父母发狂,但长大后往往能给父母带来惊喜。这类孩子虽然顽皮,却也十分顽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勇往直前。在当今社会,很多优秀的领导者都是这种“精力充沛型”的人才。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有似火的热情、永不放弃的精神,将来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因此,无论这类孩子怎样让人“头痛”,父母都要保护他的这份热情,不要轻易打击、批评孩子,这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很差劲。并且,一味要求他们像别的孩子一样听话或乖巧,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对于这种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尽量给他们一片“疯狂”的天地,让他们可以尽情释放自己;但也要给他们制定一套规则,一旦离了自己的小天地,就要适当收敛“疯狂”本性,乖乖听话。

第二,安静型。这类孩子习惯站在人群的后面,喜欢安静,主动和人交际的意识弱一些。不过,这并不代表这类孩子一定是不自信的,他们只是适应陌生环境的速度慢一些,也就是俗称的“慢热型”。其实,对于这类孩子来说,他们往往能做个冷静的旁观者,可以发现常被外向性格的人所忽视的细节。很多专家都认为,容易害羞的孩子通常是个很好的倾听者,加上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因此他们常常能听到别人“没有说出口的话”。如果需要训练这类孩子的交际能力,让他们走出封闭的“壳”,父母需要记住,不能强迫孩子与人交际,否则只会让他变得更加封闭。应多给他安排一些“一对一”形式的游戏,这能够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受到安全和自在,不会有害怕的感觉。

第三,敏感型。如果说安静型的孩子“喜欢”安静,那么这一类型的孩子就是“依赖”安静。热闹的环境会让他们觉得不自在,他们胆小、不爱讲话,不太喜欢出头露面。他们的情感十分细腻,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受到表扬,他们会立刻变得很开心;一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脸色也会立即黯淡下来。他们普遍的优点是安静、遵守秩序、想象力丰富、善于观察细微的变化。但他们也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过于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做事情极易受到外界暗示的干扰。下面举例说明这种性格给孩子带来的坏处。

破窗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他将同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不同的社区,一个是富人区、一个是贫民区。结果显示,前者在一个星期内都安然无事,后者却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接着,津巴多将停在富人区的汽车的一块车窗玻璃敲碎了。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被偷走了。显然,那个偷车的人是受到了“破窗”的暗示,认为这里既然有人做了坏事,那么自己做一点也无妨,于是就将车偷走了。

出于对敏感型孩子心理的保护,父母要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否则他们会被父母的“坏评价”所引导,最终成为一个“坏孩子”。如果父母能够经常鼓励他们,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动力,努力朝着好的方向前进。另外,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这类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父母要尽量创造一种轻松、欢乐的家庭氛围,帮孩子克服过于敏感的情绪反应。

第四、散漫型。这类孩子与敏感型孩子的表现截然相反,他们很少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对自我的要求很低,对于诸如比赛、考试之类的事情也不怎么放在心上,更多时候是“临时应付”。但这类孩子却有一个明显的优势:由于他们不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很少为别人的看法所累,往往活得更加自我和快活,在面对生活压力时也不会表现出过多的消极和紧张情绪。正是因为这种自由洒脱的态度,这类孩子往往能够轻松适应公关和市场营销等。

这类孩子的缺点其实并不明显,他们遇事时虽不那么“积极”,却能显示出临危不乱的良好心理素质。不过,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过于散漫,可能会缺少上进心。这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规划一些有建设性的事情,比如让他参加班长竞选,或者学校运动队的队长选举。这些都能发挥孩子的优势,弥补孩子在竞争力方面的不足。

从实际来看,没有哪个孩子会完全属于一种性格类型,其性格往往是由几种类型组合而成的,只不过某种类型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另外,父母应该明白,不管孩子属于哪种性格类型,都要顺其自然,要在接受孩子原本性格的基础上,加以良性引导,发掘孩子身上的特质和潜能。要知道,强势地改变是弊大于利的。人生的成功没有固定模式,只要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哪种性格类型的孩子都可以获得很好的人生经历。

父母小贴士

世上的花朵各式各样,我们不能说哪朵最好看,只要能够艳丽地绽放,就都是美丽的一景。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哪一种性格是最好的,要注意的是:不管哪种类型都可能会转往更健康或更恶化的方面。父母只要准确判断孩子的性格类型,并且接受、善待不同的性格类型,适当地调节管教方法,便能将孩子性格中的优势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2.童年时期必经的那些心理体验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护子女,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这句话明确指出,成功的教育建立在科学知识之上。这里的科学知识,当然一方面指的是对孩子心理的了解,另一方面是指正确的教育方法。

身为父母的你,如果回首童年往事,一定会有很多挥之不去的内心感觉,这些感觉很微妙,有朦胧的害羞,有无法克制的胆怯,有莫名其妙的嫉妒……这些是每个人在童年阶段都会经历的心理体验,在今日自己的孩子心中同样存在,或者即将产生。父母在不了解孩子心理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大部分是盲目的。一方面,孩子原有的心理需求得不到理解和重视;另一方面,父母不正确的纠正和引导,也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加重,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的心理体验,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包括:简单快乐的心理、好奇心理等。但对于心理发展还很不健全的孩子来说,需要引起父母更多重视的是孩子心中那些消极的心理体验。

第一,依赖心理。相信每个孩子心中都会产生而且最早产生依赖心理。正常的依赖性是必须的,因为孩子还缺少完全独立的能力。但如果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仍然过于依赖父母,连基本的自主能力都没有,那就是一种不健康的依赖了。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一旦有了过分的依赖心理,就会形成一个性格的漩涡,吞噬其他积极的性格,如勇敢、勤劳等。所以,父母不要做事无巨细的保姆,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有足够的能力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自私心理。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到一定年龄之后,才能慢慢将自己与周围的事物分开,把自己当成主体。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形成了。而自私心理,则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无限扩大的结果。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指出,孩子一般到了1岁左右,就会出现分享的倾向和同情心理;到了2岁左右,就会自然地赠送他人零食、玩具,懂得对家人、同伴进行某种方式的安慰。但如果父母不知道在这些阶段培养孩子的“利他性”,而一味顺着孩子、溺爱孩子的话,那么孩子的自私心理就会出现,并且可能越来越严重。

当然,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私心理,但假如孩子的自私心理无限扩大,除了会影响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外,还会导致一系列不良习惯的产生,如说谎、排外、嫉妒等。所以,自私心理虽然不用消除,但一定要遏制。

第三,叛逆心理。叛逆是会出现在每个孩子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种特征。叛逆是个人意识显现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建立自己个性的过程。因此,孩子的叛逆表现在父母眼中应该得到理解。但父母也应该认识到,叛逆并不是值得鼓励的,过度叛逆,对孩子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有很大阻碍。

叛逆除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家庭氛围不融洽、父母教育不合理,也会导致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叛逆。比如,父母觉得孩子不顺从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而采用强制式、命令式的口吻对孩子发出指令;或者用无休止的唠叨、对孩子的不断否定,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这些都会导致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某对父母趁着午休时间,对孩子喋喋不休地讲了一堆“你要好好学习”之类的大道理,孩子几次想表达自己的想法,都被他们生气地“堵”了回去:“告诉你,我们说的话你必须听,不要找借口!任何借口都不能成为你学习不努力的理由!”孩子只好把话咽了回去。父母又苦口婆心地说了一大堆,孩子都没作声。两人觉得孩子这次总算听进去了。于是妈妈给孩子装了一瓶水,让他带着上学去了。谁知孩子不动声色地走出家门,刚到楼下,就用尽全身的力气将玻璃瓶子砸在墙上,瓶子“咣当”一声碎了,水洒了一地——水洒落的同时还有孩子瞬间滋生的叛逆情绪。

父母要想缓解、消除孩子的叛逆心理,改善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很重要。父母要改变“孩子必须顺从我”的心态,多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和他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的态度强加给孩子。

第四,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心灵毒药,会让人的心思停留在狭隘的层面,让人陷入不快中难以自拔。斯宾诺莎就曾说:“嫉妒是一种恨,此种恨使人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对他人的灾殃感到快乐。”但不得不承认,从孩提时期开始,嫉妒心理就会在每个人心中产生,只不过是程度深浅而已。当父母发现孩子已经出现嫉妒心理时,要尽量通过良性的引导,让孩子心中嫉妒的火苗逐渐熄灭。

父母要明白,孩子产生嫉妒心理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父母本身就有较强的嫉妒心,孩子耳濡目染,也产生了这种心理;二是父母过于宠爱孩子,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和占有欲望,从而使其产生嫉妒心理;三是孩子本身的性格问题,由于无法接受别人比自己强的事实,所以在别人受表扬、受夸奖的时候,自己心中很“吃味”。

从嫉妒产生的原因来看,父母要想控制孩子的嫉妒心理,一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二要合理管教,不要溺爱孩子;三要引导孩子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和他人,帮助孩子摆脱嫉妒心理的“毒害”。

第五,自卑心理。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当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可能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而一旦产生,要想消除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的人小时候自尊心受挫,自卑阴影甚至会伴随其一生,即使到了功成名就、万人羡慕的时候,其自卑心理依然存在。这值得父母警惕,对于孩子的自尊心要小心保护,千万不要随意伤害。

一般来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一方面可能是受了父母自卑心理或行为的传染;另一方面,则可能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打击。所以,为人父母者,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另外,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多以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对孩子加以教育,尽量少批评、少拿孩子和别人比较,避免自己的刺激造成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孩子的心理发展健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消极心理,这是很正常的,父母大可不必“闻之色变”。不过,对孩子的消极心理视而不见、漫不经心,也会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必须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以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