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34168600000022

第22章 踢开心灵绊脚石,排除孩子成长的心理障碍(2)

有的孩子爱哭是性情使然。假如孩子的情绪好冲动,易外露,那么当其遇到不顺心、不愉快的事情时,就会立刻大声哭闹。比如,不小心跌倒,或者某种要求没有得到满足。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情感善变的特点,用玩具、图书或者讲故事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破涕为笑”。

性格懦弱的孩子也很爱哭。很多家庭中都有这样一个“爱哭鬼”,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哭个没完,弄的父母手足无措、心烦意乱。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首先,父母要明白,孩子性格懦弱,多半是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比如溺爱。孩子遇事就哭,其实是在用哭声为自己找一个“挡箭牌”。这时,父母不妨多给孩子创造一些自己面对难题的机会,不要凡事都替他去做;另外,还要让孩子多与其他孩子接触,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这样,孩子才不会遇到问题就害怕,而会逐渐把胆量壮大起来。

有的孩子颇有些“小心机”,他的哭常常伴随着一定的“目的”。比如,父母不买他想要的玩具,他就坐在地上哭;父母不答应带他出去玩,他就趴在门上哭……孩子这种“要挟式”哭的前提,往往是因为父母曾经被他的哭“打败”过,孩子觉得哭是有效的,所以一而再地把这一招使出来。这时父母最好的解决和挽救方法,就是不予理睬,让孩子知道哭不能产生作用,不能为他带来他想要的东西;如果不哭,或许还有机会得到。

每个有孩子的家庭恐怕都经历过这样的“可怕”时期:孩子不知从几个月开始,就不断地让爸爸妈妈抱,有时一刻也不肯躺在床上;父母不抱他就不停地哭,一旦自己被抱起来之后,哭声立刻就停止了。很多家中都是一对大人被孩子折腾得筋疲力尽的情景。而在美国则恰恰相反,他们的孩子除了饿了、渴了、拉了、尿了,或者身体不适之外,很少为“求抱抱”而大哭不止。这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意识:哭不能让父母抱起自己,只有不哭的时候才可能被抱。也就是说,美国的父母在确保孩子没有生理需要的时候,不会因为他们哭就随便抱起来哄。所以,在美国,即使是一个家庭主妇带孩子,也不会觉得特别劳累。晚上的时候,她们也多半都能睡一个好觉。

如果孩子处处都以哭来作为要挟手段,那么父母将不堪其扰,孩子的心理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在“哭”和“妥协”之间做出关联,孩子一旦知道哭是没有用的,就会转而采取别的办法。这时,父母可以引导他讲道理、温和沟通。

假如孩子到了五六岁,还是很喜欢哭,父母就有必要向孩子解释,动辄就哭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哭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遇到问题应该立即想办法去解决。例如,遇到问题而自己却不能解决时,可以告诉父母,向父母求助;有任何需要或病痛时,可以直接向父母说明。

父母还可以称赞一些他认识的不爱哭的孩子,并鼓励他向这些孩子学习。偶有不如意却没有哭的时候,就要及时夸奖他有进步了,或者给他一个拥抱、一个亲吻等。

旋旋和天天是一对表兄弟。一个周末,旋旋的妈妈要加班,就将旋旋送到天天家来,请天天的妈妈一起照顾。天天妈妈欣然答应了。两个孩子很快乐地度过了一天。

转眼到了晚上洗澡睡觉的时间,天天妈妈先给旋旋洗。整个过程很顺利,直到有一滴香皂泡沫钻入了旋旋的眼睛里。旋旋虽然很疼,但却丝毫没不快地说:“姑妈,香皂水进入眼睛了,你先帮我冲水吧。”天天妈妈听了,心里不由一惊,这个孩子一点都不娇气,换了我们天天,早就哼哼唧唧哭起来了。她决定待会趁机教育天天一番。

换天天洗澡的时候,妈妈故意没有那么“小心”,香皂泡沫也钻进了他的眼睛。天天果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妈妈故意不去问他怎么了。天天哭了几声,看妈妈不哄他,只好自己捧起了水,把泡沫冲掉了。妈妈这才开口道:“天天,刚刚妈妈给表哥洗澡的时候,他的眼睛里也进泡沫了,但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他没有哭,只是赶快告诉我,让我给他冲下水。给他冲干净的速度,比你先哭、再冲的速度要快多了。你也长成一个大孩子了,遇到事情不能只会哭,要快点想办法解决。懂了吗?”天天听见表哥的做法,不禁有点不好意思,说道:“妈妈,我以后也不哭了,我要像表哥一样,赶快想办法。”

遇事不能第一时间用哭来对待,这是孩子应该学会的基本道理。一个只会哭的人,在别人看来是懦弱的。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哭只是迫不得已时的宣泄方式,而不是他对待事情的态度。父母要让孩子的内心强大起来,才能避免他滥用哭泣的缺点。

父母小贴士

哭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学会的第一个与外界沟通的方式,也是他们达到目的的武器。这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不能一直被孩子沿用下去。当孩子习惯用哭来解决问题时,父母要多和孩子分享成人的交往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孩子的心理快速成熟起来,进而,他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成熟起来。

4.有礼貌才能成为有素养的人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4岁的小女孩跟着妈妈走在街上,突然,她指着一个体形偏胖的男人大声说:“妈妈,这个叔叔怎么这么胖?”那个男人听到这句话,回过头来看着正在吃棒棒糖的小女孩,笑着回了一句:“因为我爱吃糖啊!”小女孩不好意思地笑了,妈妈脸上尴尬的神色也消失了。不会说话、不懂礼貌的人,能够遇上这样心胸开阔、有幽默感的人是一种幸运,但事实是,周围大多数人不能总以幽默来对待你的不礼貌、刻薄。所以,即使是童言无忌,父母也不能过于放纵孩子,而要尽早予以纠正。

在没有利益关系的前提下,人们最喜欢和什么样的人相处呢?或者说,在第一次相见之后,是什么因素会让人愿意继续交往下去呢?对于这两个问题,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无论是哪种答案,应该都少不了“礼貌”两个字。待人礼貌是最基本的素养,一个总是出言不逊、说话刻薄的人,怎么能让别人相信他的内心是善良的、友好的呢?只有懂礼貌、说话有分寸的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吸引力,能够使别人愿意和自己长久地相处下去。这个道理适用于成人社会,同样也适用于“儿童世界”。另外小时候不懂礼貌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有一个明显的转变。所以,父母如果发现孩子过于“无忌”,就要对此加以重视,引导孩子逐渐回归到以礼待人的正道上。否则,孩子很可能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乌鸦”,走到哪里都不被别人喜爱。

冉冉和妈妈正准备出门去逛商场,突然邻居刘阿姨过来串门。妈妈没办法,只好先和刘阿姨交谈起来。谁知道刘阿姨一坐就是半天,和妈妈聊得很起劲,一点儿要走的意思都没有。冉冉有点不耐烦,想到刘阿姨再不走,可能商场就要关门了,而妈妈承诺自己的花裙子也就要泡汤了,于是脱口说了一句:“刘阿姨你快点回家做饭吧!我和妈妈要出门呢!”刘阿姨正在兴头上,被冉冉的话吓了一跳,尴尬地看了母女俩两眼,就起身告辞了。妈妈也很不好意思,边跟刘阿姨道歉边解释,最后怀着歉意把她送走了。她扭过头来刚想说冉冉两句,冉冉已经欢欣雀跃地换鞋准备出门了。妈妈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到了商场,冉冉挑剔地试了很多条裙子,不是嫌这一条颜色不好看,就是嫌那一条花纹不好看。她不停地指挥售货员帮自己拿这件、拿那件,交谈久了,发现这个售货员说话有些不利索,也不顾售货员在场,直接大声问妈妈:“妈妈,她是不是一个结巴?”售货员的脸色由白转红,直接将这母女俩“转手”给了另外一个售货员。

多数情况下,孩子“童言无忌”的话语或许不是出于恶意,而只是很直接地表达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因为没有考虑到听话者的感受,所以不懂得注意说话的方式。这并非孩子的错。但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必须教会孩子注意说话的分寸,不能让他成为一个口无遮拦的人。

父母发现孩子说话总是很“不客气”时,应该直接地告诉他:“你说错了。”比如,案例中冉冉的妈妈,应该对冉冉说:“刘阿姨来我们家做客,我们要对客人有礼貌。即使我们真的有事情要出门,也要有礼貌地说出来。你那样说是不对的。”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在这里是很必要的,否则孩子可能因为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习惯性地形成错误的说话方式。

如果孩子说的话很粗鲁、特别没有礼貌,带有伤害性质,比如有些孩子不知从哪学到一些不堪入耳的粗口,父母则绝不能纵容,要第一时间告诉他:“你这样说话大家都不能接受,你必须戒掉粗口,换个方式说话。”让孩子知道这些话语是带有侮辱性质的,相信他会明白这样说话是不会惹人喜欢的。

少数情况下,孩子说出的话会带有一些“攻击性”,也就是故意揭别人的短,或者故意很不礼貌地跟别人说话,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别人的不满,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这种情况相对要难处理一些,因为要先纠正孩子狭隘的、故意伤害别人的心理。

这时,父母要纠正孩子,可行的方法有两个:第一,让孩子对被冒犯的人说“抱歉”。孩子说话失了分寸,伤害了别人,如果不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他从心理上会认为,反正不礼貌也没什么不好的后果,所以他下次还会再犯。因此,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他这样说绝对是错误的,并且要让他在明白道理之后,主动去向对方说“对不起”。相信这样的经历会让孩子记忆深刻,以后会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第二,让孩子亲身体会被别人“说”的滋味。这个方法有点“重口味”,父母最好不要用在“初犯”的孩子身上。如果孩子屡教不改,且行为比较严重,父母则可以使出这一招来帮他改正。

孩子恶语伤人,也总有被别人中伤的那一天。如果孩子回来诉苦,父母先不要进行安慰,要对他说:“现在你来想一下,为什么你会这么难过呢?被别人说的滋味是不是很不好受?再回想一下,自己以前对别人说的话,是不是也让他们很难过?”父母将孩子的经历变成他的教训,给他上一堂心理课,相信孩子真切地感受过,以后口出恶语的情况就会改善很多。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俗话又说“祸从口出”,可见说话是否讲究方式,对孩子将来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父母要想让孩子做一个走到哪里都受欢迎的人,一定要好好教他学习语言这门艺术。

父母小贴士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基本、最重要方式。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修养,让他懂得礼貌待人,绝不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是让孩子具备基本生存能力、社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相反,语言运用得差,它就会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使他走到哪里都无法顺遂,跟谁都难以和睦相处。

5.优柔寡断让孩子远离成功

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一天在外面玩耍时,发现了一个被风吹落的小鸟巢,从里面滚出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决定把它带回家喂养。当他托着鸟巢走到家门口时,突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于是,他轻轻地把小麻雀放在家门口,走进屋去请求妈妈。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终于破例答应了。小男孩兴奋地跑到门口,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他看见一只黑猫正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巴。小男孩为此伤心了很久。但从此他记住了一个教训: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情,绝不可优柔寡断。这个小男孩长大后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就是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博士。

做父母的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成功绝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需要一定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客观因素虽然不能由我们控制,但父母可以努力将孩子塑造成一个有成功潜力的“主体”,让孩子多一分成功的可能。那么成功的主观因素有哪些呢?除了智力、才能、性情,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决断的魄力。一个果敢、有决断的人,能够看准机会、抓紧机会,让机会变成成功的入口;而优柔寡断的人,能力再强、所遇到的机会再多,最后也会因为不敢决断,而只能看着其从身边溜走。

历史上很多才能盖世的英雄,最后却以惨败收场,都是优柔寡断造成的。跟刘邦争天下的项羽正是这样一个人,起初实力远远超过刘邦的他,原本有好几次机会能够轻而易举地除掉刘邦这个对手,但都因为他的优柔寡断而放虎归山。最终,刘邦羽翼渐丰,打败了项羽。项羽穷途末路,选择了自刎。可见,果断与否,对于一个人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能力和客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决断之人与寡断之人,所取得的成就将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