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34168600000024

第24章 踢开心灵绊脚石,排除孩子成长的心理障碍(4)

如果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那么勤奋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一个人勤奋还是懒惰,几乎决定他一生的命运。很多并不那么聪明,但最后获得巨大成就的知名人士,都是借了“勤奋”的东风。爱因斯坦说:“在天才与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事实上,一个勤奋的人,他能够取得的成就必然比其他人要大。

但实际上,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在蜜罐中成长,长久以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勤奋二字几乎与他们没有关系,倒是“懒惰”的恶习像影子一样追着他们不放。不少父母都埋怨,自己的孩子太懒,懒得收拾东西、懒得叠被子、懒得学习,甚至懒得出门……

孩子的懒惰肯定会令父母烦恼,但父母也应该意识到,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性,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关系的。孩子小的时候,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总是想触碰各种东西,当然也包括渴望模仿大人的样子干活,比如扫地、洗碗什么的。但父母总是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是说“不用你做”,就是说“衣服弄脏了怎么办”。就这样,在父母不断的强化之下,孩子原本具有的勤快特质被削弱了,而懒惰的心态则开始占据上风。这就是“强化定律”在发挥作用。

科学家们特制了一个大水槽,把鲸鱼和它的食物都放了进去。很快,小鱼们被吃得精光,偌大的水槽里只剩鲸鱼在满足地游来游去。

接下来,科学家们把一块特殊材料做成的玻璃板放进了水槽,鲸鱼和小鱼们被分别放到了玻璃板的两边。当鲸鱼看到小鱼就在眼前时,便凶狠地朝小鱼游去,但鲸鱼的视觉是区分不了有没有玻璃板的,于是鲸鱼每次都结结实实地撞到了板上。数次被撞后,鲸鱼不再尝试捕食,它明白了眼前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

接着,科学家们拿走了横在鲸鱼和小鱼之间的玻璃板。小鱼们看到鲸鱼就在眼前,纷纷逃窜,鲸鱼却对眼前的食物视而不见。最后,强大的鲸鱼居然饿死在水槽里。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强化定律”实验。它证明了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就会消失。

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也是一样的,当他们一次次地被父母制止尝试想做的事情,继而这种“不作为”就会被强化,使得孩子慢慢变得“懒惰”起来。父母如果想让孩子改掉懒惰的习惯,变得勤奋起来,那么同样离不开这种行为强化。这是因为,强化定律不仅仅是孩子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也是其通过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信息来修正自己行为的手段。也就是说,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引导和奖惩制度,让孩子由懒惰向勤奋转变。比如,父母如果在对待孩子勤奋还是懒惰这个问题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勤奋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懒惰的习惯使之消失,那么,孩子形成勤奋的好习惯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第一,用“正强化”的方法让孩子形成勤奋的习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做了一件事,得到了周围人的肯定和赞许,那么再次做这件事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如果这种积极性一直保持下去,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孩子勤奋做事也是如此。如果孩子某次表现得很勤奋,父母一定要及时进行表扬。这种正面、积极的外界反应,对孩子勤奋习惯的养成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二,建立一套有效的奖惩制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通常会明显地表现出自己对孩子懒惰的不满,却经常对孩子的勤快行为视而不见。所以,孩子在这样“一碗水端不平”的强化行为中,会学会“钻空子”,逐渐形成避免懒惰、但也难得主动勤奋的投机心理。因此,父母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要惩罚孩子的错误,也要及时奖励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父母可以尝试采用“计分”的方法:主动收拾房间一次,记一分;主动洗自己的衣服一次,记一分;主动洗碗一次,记一分;主动读书、做作业,记一分……当孩子积累到五分或十分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出去玩一次,或者让孩子自己选择奖励的方式。这样,孩子的劳动兴趣会被间接地培养起来。当然,奖励的方式要以精神奖励为主,孩子表现进步时,一定要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意识到,他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第三,强化勤奋的快乐。很多孩子懒惰的表现还在于,他们一提起劳动、学习就觉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可能是受了父母的影响,也可能是孩子在后天的不良体验中得出来的结论。这时,父母要向孩子强化“勤奋的人是快乐的”这一概念。比如,自己做家务的时候,把孩子叫上一起做,一边做一边说笑,做完之后可以坐在一起欣赏劳动成果,感受收获的喜悦;又如,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名人通过勤奋努力而成功的事例,让孩子明白,勤奋可以让自己的梦想得以实现,勤奋可以给自己带来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孩子的懒惰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父母不当的教育不断强化导致的结果。所以,父母在教导孩子变得勤奋时也不可操之过急,要让孩子一点一点地体会到勤奋的乐趣,让孩子在这种正强化之中慢慢变成一个勤奋的人。

父母小贴士

勤奋是一张漂亮的标签,能够让一个人有更好的声誉;勤奋是一张通往梦想的船票,能够让一个人做一番大事;勤奋还是一剂使心情愉悦的良药,能够让一个人拥有快乐。然而勤奋的形成,也需要有愉快的心理环境,因此父母要给孩子不断的正强化,让孩子真真正正体会勤奋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受。

8.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热炉法则”,源于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惩罚原则”,说的是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在工作中,有人违反了工作制度,那么就像碰到了火炉一定会受点伤一样,最终也会受到惩罚。从这个法则的含义来看,它倾向于对破坏规矩的人一定要进行惩罚。多年来,它也是很多企业管理成功的保证。

家庭教育中其实也离不开“热炉法则”。很多家庭中,由于孩子是家里所有人的掌上明珠,家里人宠着、捧着还来不及,别提定规矩了。因此,导致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了规矩,任性、自私、骄横、喜欢胡闹,甚至和别人打架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用于形容当下很多孩子的情况非常贴切。在这种情况下,在家庭教育中适当运用“热炉法则”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很多教育专家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最终会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不懂规矩、蛮横无理的人。因此,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从而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

孩子不好好吃饭,是令很多妈妈苦恼的事情。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上演妈妈在后面抱着碗追、孩子在前面跑的“大戏”。如此没规矩的孩子,美国妈妈却能轻而易举地让其变得听话起来。秘诀就是,美国妈妈会给孩子制定关于吃饭的规矩,孩子一旦违反,就必须受到惩罚。

在美国的大部分家庭中,如果孩子到了吃饭时间吃零食、不好好吃正餐,或者在餐桌上捣乱,妈妈会立刻把孩子的饭收起来,并且告诉他:“你今天什么都不能吃。”当然了,她们说到做到,绝不会因为孩子随后肚子饿了而妥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管孩子怎样恳求,妈妈都会坚持完成自己的惩罚。而到了第二天,则会收回惩罚,让孩子吃饭。在这样的“热炉法则”下,美国的孩子很少挑食,或者在吃饭的时候做别的事情,而往往是不用妈妈操心,就能自己坐在饭桌边吃得很香。

俗话说得好:“孩子今天笑得多,明天可能哭得多。”因为孩子生下来是不懂得规矩道理的,父母如果不教给孩子,并且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来阻止孩子犯错,那么他们就会在没规矩约束的环境下长大,而因此形成的任性、自私的性格,当然会让他们处处碰壁、常常哭泣。

不过,惩罚手段也不能滥用,否则就有可能因为惩罚过度而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合理运用“热炉法则”呢?

首先,坚持孩子犯了错就必须惩罚的原则。父母有时觉得孩子犯的错误小、无伤大雅,或者自己心情比较好,就随意宽恕了孩子的错误。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有恃无恐,今天犯小错,明天可能会犯大错。因此,父母一定要坚持原则,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付出代价。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明辨是非的价值观,也有利于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侥幸心理的产生。

这天是蓝蓝的爸爸发薪水的日子。下班回到家后,爸爸、妈妈带着蓝蓝去逛超市。蓝蓝以前是一个十足的小“购物狂”,每次到超市都要“扫荡”一番。后来,妈妈觉得蓝蓝这样既浪费钱财,又会形成不正确的消费观,于是给她立了一个规矩:每次去超市的时候,只能选两样自己想要的东西,其中最多一件玩具。

这一天,蓝蓝或许是感觉到爸爸的心情不错,想钻个空子,就开始不断地把零食、玩具往购物车里放。妈妈提醒道:“蓝蓝,还记得一次只能买两件东西的规矩吗?”蓝蓝撇了撇嘴,看了看爸爸,爸爸宽容地笑道:“就让她‘放纵’一次吧,今天难得高兴。”妈妈却表现得无比的坚定:“总是会有值得高兴的事情,她今天破坏了规矩,下一次还会找借口破坏。所以,蓝蓝,如果你不按规矩做事,妈妈今天就一件都不给你买。”蓝蓝有点犹豫,但她似乎觉得自己得到了爸爸的支持,想了想还是多放了几件在购物车里。

果然,结算的时候,妈妈把蓝蓝选的东西全部挑了出来,没有给她买。蓝蓝很想哭,但想到妈妈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哭而妥协,只好将眼泪收了回去。这次,她也长了一个教训:一定要按规矩来。

其次,惩罚的度要适当。父母惩罚犯错的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改掉错误,所以惩罚要适度,既要达到目的,又要避免惩罚过度给孩子带来身心伤害。比如,孩子因为不听话,摔坏了遥控器,那么可以惩罚孩子三天不许看电视,但不能罚他永远不许看,更不能打骂孩子;孩子抄作业、欺骗老师,就不能只轻描淡写地批评他两句,而要采取具体的惩罚措施,如让孩子写检讨书,认识到自己的错处,保证以后不再犯……

最后,父母惩罚孩子,前后态度要一致。有的父母一冲动就对孩子大加责罚,刚惩罚完又觉得心疼了,于是又“收回成命”,去哄孩子。这样前后不一的态度,起不到惩罚的效果,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阴晴不定”,体会不到惩罚的真实意义。

总之,父母惩罚孩子,最主要的目的是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但前提是要保护孩子的自尊,不要有辱骂、体罚等行为,否则极容易损伤孩子的自尊心,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父母小贴士

奖励和惩罚,像是家庭教育中缺一不可的两只手,一只手负责给孩子爱和自信,另一只手则负责教会孩子什么是规矩。所以,父母不要只顾着爱孩子,而忽略了让他懂得应有的规矩。一直生活在顺境和宠爱当中的人,多半会成长为一个不知礼节、不懂规矩的自私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