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34168600000031

第31章 因势利导,让孩子打心眼儿里爱上学习(3)

这个效应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科学研究发现,人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但是如果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就能记住65%的知识。

为了证明这个效应的正确性,美国心理学家格斯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智商相近的10个学生平均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屋里只有5张椅子和5本《圣经》,第二组的屋里除5本《圣经》之外,还有几本宗教故事画集,并播放宗教音乐,然后要求两组被试者都背诵《圣经》。结果发现:第二组成绩远优于第一组。这是因为第二组学习《圣经》时使用的感官比较多。

这实际上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平时,很多父母可能不喜欢让孩子做题的时候发出声音,或者在念书的时候用手指着读,他们觉得孩子嘴里絮絮叨叨地会影响做题的速度,或者觉得孩子会因此而降低效率。其实这就大错特错了。孩子不管是看书,还是做题,如果能将口、眼、手同时用上,将会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并能达到集中注意力的效果——因为他们将自己所有的感官都放在了题目上、书本上。所以,如果父母能够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特意告诉他手、耳、眼、口并用的好处,并鼓励他这样做,那么孩子的学习效率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雯雯上二年级了,她学习很用功,每天回家之后都会先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好,然后抱着语文课本读一会儿——她很喜欢读课本里的课文和古诗,有时还会提前把简单的古诗背下来。不过,雯雯有一个习惯,就是在读课文的时候,喜欢用小手指着读,指到哪一行就读到哪一行,非常准确。

后来,妈妈发现了雯雯的这个习惯,就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雯雯回答说:“这样看得更准。”妈妈却说:“哪有人是用手指着读的?这样读得慢。你还是不要指了吧。还有,记得妈妈教你的要淑女一些吗?淑女读书是不出声音的。等你到课堂上,老师让你出声读的时候,你再出声吧。”雯雯是个很乖的孩子,立刻就照妈妈说的做了。但是,她却不如以前精力集中了,不光读书的时候总是串行,还老想着放下书去做别的事情。再后来,如果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雯雯干脆不再读书了。

单纯用眼睛看、在心里默念,这样的效率当然比不上大声读出来,最终的记忆效果也是后者更好。很多父母像雯雯的妈妈一样,没有领悟到感官协同并用带来的好处,所以误导了孩子,这是很可惜的。

现在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也懂得运用“感官协同效应”。比如,小学生对多位数除法的算理很难理解,老师就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边看、边想、边说。在几何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就让学生尝试动手操作,去摸、折、围、剪、拼、搭用纸做的几何图形,然后再用语言表达,在脑中想象。

另外,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孩子体验感官协同的妙处。比如,每个学校都有“早读”时间,就是让孩子们在早上精神最好、记忆力最佳的时候,大声朗读语文课文和英语课文,让孩子达到最佳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再有,很多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老师所讲的内容都能很快理解,并且记忆起来很快、做题的效率也高,但下课自己做作业时,就会发现那些效率远远不及上课的时候。很多人把这归结为“上课时学习气氛浓郁”,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孩子在上课的时候是边听老师讲、边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边动脑子思考、边用手做笔记,所有的感官都调动了起来,效率当然非同一般。而下课的时候,只有自己,所动的只有脑子和眼睛而已,效果当然不能与上课时相提并论。

墨墨上小学已经有一年了,但学习成绩始终处于下游,有时排名还会在最后五名之内。妈妈虽然不苛求墨墨能够考班里前几名,但这样的成绩也着实令她担心。妈妈多次问墨墨:“为什么你每天回来也按时写作业,老师也说你上课认真听讲,但成绩还是这么不好呢?”墨墨总是怯怯地回答:“妈妈,我也不知道。我上课好多都能听懂,但下课自己做就不懂了。”

无奈之下,妈妈就这个问题跟老师交流了一下。老师告诉她,墨墨的问题应该就是出在“上课有人带、下课没人管”上了。上课时老师的讲解和指导,能够让墨墨调动所有的感官来学习,效率就高;而下课之后,墨墨的自理性可能比较差一些,再加上没人带,她自然就不能“无师自通”了。所以,老师给妈妈的建议是给墨墨请一段时期的家教,对她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等墨墨逐渐掌握学习的窍门之后,她就可以独立学习了。妈妈回家之后,立刻给墨墨请了一个家教。果然,墨墨的学习状态好了很多,好像渐渐摸到了门路。

其实,不光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习其他技能的时候,这个效应也同样能够发挥作用。比如,学习游泳,可以通过听讲、读书、看图、看电影、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获得游泳的知识。此外,一定要下水去实践。这样视觉、听觉、触觉各种感受综合起来,就能够很快地学会游泳的技能。可见,这一效应对孩子的帮助是很大的,父母要正确地指导孩子,不要让孩子走了冤枉路。

父母小贴士

孩子们接受着一样的教育,就好比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的比赛。所不同的是,有的孩子懂得将自己的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学习,那就相当于在比赛时乘坐了一辆汽车;而只是用一两种感官来学习的孩子,则就像仅凭自己的双腿在跑步一样,最终当然会输给别人。

6.掌握遗忘曲线规律,让孩子“记忆犹新”

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呢?相信在所有答案中,都会出现“记忆力”这一项。的确,孩子所要掌握、考试所考的知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纯记忆性的,而另外一部分需要理解的知识,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记忆基础之上。由此可见,记忆对于孩子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记忆力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无比重要的,我们常见很多学子,都在为了记住更多的知识而埋头苦读、掩耳苦背。但残酷的是,很多东西孩子觉得当时记住了,转眼却又忘记,以至于给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记忆力也是有“脾气”的,它需要你不断地去“拜访”它,如果你不反复为之,它就会将原本已经储存下来的东西丢掉。这就是著名的“遗忘曲线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衡的。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的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同一篇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对课文记忆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这个实验表明,在学习中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最快,后来就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原则。根据遗忘规律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孩子学的知识不在一天后抓紧复习,就会所剩无几。

打个比方,假如你第一天背了50个单词,不管你记得多么深刻,第二天一定要再去背一遍。否则,你就会遗忘其中的一部分。而当你有过两次记忆过程之后,就无须再每天背,但要在隔两天之后再去温习一次,否则还是会忘掉一部分。而下一次温习,则可以再把时间放长一些,比如一周后再背一遍……当你这样反复背数次之后,那么即使你长久不回顾这些单词,遗忘率也将是很低的。这时,说明它们已经基本固定在你的脑海中,成为了你记忆的一部分。

父母了解了遗忘曲线规律之后,就要有计划地指导孩子进行记忆,让孩子能够以更高的效率记住更多的东西。

由于爸爸工作调动,丛丛和妈妈跟着爸爸来到了另外一个城市,丛丛转到了当地的一所学校。上了一周课之后,丛丛发现这个学校其他的都还好,就是英语课进度比自己原来学校要快一些,这里的同学掌握的词汇量比自己多很多。丛丛是个要强的小姑娘,她回家将这件事告诉妈妈,说自己不想被落下。

妈妈当然也不想丛丛被落下。她在网络上搜索了很久,找到了一个对孩子的记忆很有帮助的理论——遗忘曲线规律。她决定利用这个规律帮丛丛把落下的单词补回来。

妈妈请丛丛的新老师将现在应该掌握的词汇整理了出来,又让丛丛把自己没背过的挑出来,然后让丛丛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了一遍。背完一遍之后,丛丛觉得自己没有记牢,想再背一遍,妈妈拦住了:“今天你费的脑筋够多了,妈妈觉得还是不要再背了。这样吧,你再照着念一遍吧。”丛丛又念了一遍,加深了点记忆。

第二天是周六,妈妈特意按平时上学的时间把丛丛叫起来,让她利用早上宝贵的时间背一遍昨天的单词。果然,丛丛这时已经忘了将近一半。不过这天背完之后,丛丛觉得比昨天记得牢了很多。周日,妈妈又让丛丛背了一遍,这时丛丛觉得自己基本已经记牢了。但是妈妈觉得还不够,接下来的一周,妈妈又隔三差五地让丛丛背一次。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丛丛比同学们少背的那些单词都背过了,并且比班上很多学得早的同学都记得牢。

学习,说白了就是一个记忆和理解的过程,其中记忆占了很大的部分比重。而遗忘曲线规律,其实就是在教孩子们要不断地针对记住的知识进行复习。复习是一种古老而又实用的记忆诀窍。记忆是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建立起来的神经通路如果不畅通,则原来大脑中保留的痕迹就会逐渐消失,而复习就是对大脑中的痕迹进行再刺激,及时复习就是在第一次痕迹未完全消失时,紧接着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重复刺激。重复刺激次数越多,痕迹越深;重复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所以,这就需要父母多督促孩子复习功课,以帮助他们加强记忆。

另外,晚上睡觉前和早上醒来后是两个记忆黄金时段。父母如果能够督促孩子在这两个时间段多记忆东西、复习功课,那么也能达到很好的记忆效果。一般来说,睡前的时间可主要用来复习白天或以前学过的内容,对于24小时以内接触过的信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可知能保持34%的记忆,这时稍加复习便可巩固记忆。又因为不受后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的影响,所以记忆材料易储存,会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期记忆。另外,根据研究,睡眠过程中记忆并未停止,大脑会对刚接收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编码、储存。所以睡前的这段时间非常宝贵。

早晨起床后,由于不会受前摄抑制(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的影响,记忆新内容或复习一遍昨晚复习过的内容,则整个上午都会对那些内容记忆犹新。所以说睡前和醒后这两个时间段千万不要浪费,若能充分利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父母也可以在孩子7~12岁的时候注重培养他的“前瞻性记忆”,也就是人们对即将要做的事情的记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7~12岁的儿童,前瞻性记忆开始明显增强,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这个时期,父母可以让孩子每天完成一两件任务,来锻炼他们的记忆力。比如,早上出门前,告诉孩子晚上回来擦一下桌子;或者给孩子打个电话,让他记得在某个时段提醒自己做某件事。

总之,只要父母了解孩子的记忆规律、遗忘规律,细心引导,就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记忆力。

父母小贴士

随着孩子们接触的知识和科目变多,他们会觉得大脑有点“应接不暇”,难以将大量的信息都记住。其实,并不是孩子的脑存储量不够大,而是没有用对记忆方法,所以常常导致“记了这个忘那个”,或者“今天记、明天忘”。假如父母能够引导孩子巧妙地利用记忆规律,那么孩子的记忆就能保持“常新”,而不会再常常“忘东忘西”了。

7.“7±2效应”,巧妙的学习模式

以下两组数字,你看过之后,会觉得哪一组更好记呢?

第一组:13832791543

第二组:138、3279、1543

这其实是一个电话号码的两种不同读法。我们会发现,若将它分成几个短的数字组,虽然我们要记好几个部分,但却比记一长串数字要好记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你先读一行随机数字,如71863945284,然后合上书,按照你所记忆的顺序,尽可能多地默写出来。假如你的短时记忆像一般人那样,你可能能回忆出7个数字,至少能回忆出5个,最多回忆出9个,即7±2个。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2效应”。

“7±2效应”最早是在19世纪中叶由爱尔兰的一位哲学家观察到的。他发现,如果将一把子弹撒在地板上,人们很难一下子观察到超过7颗子弹。1887年,心理学家雅各布斯通过实验发现,对于无序的数字,人们能够回忆出的数量约为7个。发现遗忘曲线的艾宾浩斯也发现,人在阅读一次后,可记住约7个字母。这个神奇的“7”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