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34168600000035

第35章 子不教,父母之过——不可不避的心理教育误区(2)

这就是“手表定律”的来历。所谓“手表定律”,就是只有一只手表时,可以知道准确的时间,而拥有两只或更多的手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更多钟表并不能告诉人们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判断力。

这一定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都不能同时遵循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必将陷入混乱。同样,在亲子教育中,父母也不能对孩子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或者提出两个不同的要求,因为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行为陷于混乱。

轩轩放学回到家,一进门就大声嚷嚷:“爸爸、妈妈,老师选我去参加作文比赛啦!”说完,还抖着手里的一本作文书,神气地在爸爸和妈妈面前晃了晃。妈妈喜笑颜开,表扬他说:“轩轩真厉害,这么小就参加作文比赛了。妈妈为你自豪!你们班有几个同学参加比赛?”“只有我一个,”他兴奋地说,“老师说参加作文比赛的同学可以每天下午不上课,只看作文书。”听到这,妈妈皱起了眉头:“每天下午都不上课吗?那要看几天?”“下个月比赛,所以这半个多月都要看作文书。”轩轩认真地回答。

妈妈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说道:“这怎么行呢?那要耽误多少课啊?”轩轩看妈妈不像刚才那么支持自己,有点不高兴地低下了头。爸爸见状,说道:“嘿,小学生下午的课,我都了解。总共就两节,有时是体育课,有时就是自习课,没什么重要的。作文比赛好,能丰富孩子的经历,我支持轩轩去!”轩轩刚露出点儿笑容,看到妈妈一脸不高兴地瞪了爸爸一眼,只好把笑容收了回去。接下来,轩轩就听了半个小时爸爸和妈妈的争论。但最终也没争出个结果来。轩轩心里也很矛盾,回房间独自思考去了。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一致,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比如夫妻争吵、孩子失落,没有统一的结论、孩子夹在中间犯难。所以,父母的态度要尽量达成一致,避免在育子过程中出现意见不合的现象。

首先,父母要做到意见统一。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致,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样笃定的要求中,孩子会非常有安全感,能记住正确的规则是什么。如果父母做不到这一点,总是在孩子面前争论谁对谁错、辩论孩子应该听谁的,孩子就会左右为难,心中充满矛盾和压力。假如夫妻之间的争吵升级,成为了互相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争着让孩子听自己的,那么孩子将会在这场“战斗”中更加受伤害。比如,妈妈如果对孩子说:“别听你爸的,他不懂。”那么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就会打折,父亲的威严也会受到质疑。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很不利的。因此,父母必须统一起来,给孩子一个统一的价值观。

其次,父母即使有意见不统一的地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之间出现了观点的差异或者矛盾,最好先有一方让步,保证在孩子面前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事后再私下进行交流。如果父母总在孩子面前争吵,那二人的威信在孩子心中都会降低。此外,如果孩子觉得哪一方的观点对自己有利,还会觉得自己有了依靠,或者钻父母的空子,让自己的“小心机”得逞。比如,孩子想要一个十分昂贵的玩具,爸爸觉得没必要,因而不同意;妈妈则由于对孩子的宠爱而同意买。这时,孩子会义无反顾地站在妈妈这边,与妈妈一同对抗爸爸。这样不仅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还会影响一家三口的感情。

最后,父母如果就一个问题争执不下,几次商议都不能达成一致,那么不妨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孩子是受教育的对象,对父母的教育行为有最直接的感受,有时能很客观地评价爸爸、妈妈教育行为的优点与不足。父母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对改进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是很有帮助的。

父母统一教育言行,是家庭教育的一大基本原则。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应该尽早就各项事宜达成共识,避免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彼此争吵。

父母小贴士

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将一些有关教育的事情事先商量好,就像演员要提前背好台词一样,不能等到了舞台上“现编”。父母私下商量,往往能够平心静气,客观地分析不同做法对孩子的利弊。而在孩子面前“商量”,往往会为了争一时之长短而失了理智和风度。

4.贬低孩子,当心他品尝“习得性无助”的恶果

高尔基曾经说:“我一生所主张的,就是生活,对人们必须抱持积极的态度。”英国批评家阿诺德也曾说:“别让消沉在你心上占有一席之地,别让懦弱出现在你的嘴边话里,别让倦色爬上你额前眉际。”可见,积极是多么被人们看好,消极是多么被人们不屑。但在生活中,很多正当蓬勃向上的年龄的孩子们,却早早有了消极的心态和语言。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每个孩子都应该是乐观的、活泼的,而这种心态下形成的性格和品质,则应该首先是积极的、自信的。如果有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总是很自卑,对待事情也很消极。那么就要审视一下,孩子是否被笼罩在了“习得性无助”的阴影之下。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项实验,先把狗关在笼子里,当准备好的蜂音器一响,就电击笼子里的狗,狗关在笼子里只能呻吟和颤抖。多次实验之后,再一次打开蜂音器,在电击之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的狗居然没有夺门而出,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呈现痛苦状,它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它是指有机体在经历了某个事件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经历的失败太多,或者受到别人的讽刺、贬损太多,而体验到的成功和赞赏太少,就会产生无助感,从而变得悲观失望、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丧失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而如果这种习得性无助发生在一个孩子的身上,那么父母就要检查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了。

小涛一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跳远比赛,没想到本来体育还不错的他竟然发挥失常,得了最后一名。回到家之后,小涛很不高兴地向妈妈讲述了自己在运动场的失利,妈妈的回答竟然是:“哟,就你还敢报名比赛呢?我看你这个成绩不是发挥失常,是挺正常的。”说完还咯咯笑了两声。小涛又羞愧又懊恼,转身回房间去了。

二年级时,小涛代表班里去参加区里的英语竞赛,在低年级组中拿了个第四名。小涛很高兴地拿着奖状回到家,满心欢喜地将奖状贴在墙上,妈妈却说了一句:“第四名?是不是只有四个人参加?你看隔壁姐姐家,贴的都是第一名、第二名的奖状……”小涛没有再听下去,十分愤怒地撕掉了奖状。

从那之后,小涛参加课外活动和比赛的积极性低了很多,在他的心里,自己即使参加了也是白浪费力气,最终迎接自己的都会是失败。

小涛的妈妈或许不是有意贬损自己的儿子,而是无意识的玩笑,或者只是拿儿子“取乐”,但来自妈妈的这种言论和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这样的不信任、不看好的言论之下,孩子迟早会变得自卑,失去对很多事情的兴趣。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恶果。

那么,对于已经处于“习得性无助”阴影之下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拯救他们呢?

首先,杜绝对孩子的贬低,不管是否恶意。要多鼓励孩子、多表达对孩子的欣赏。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快乐的环境。由于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所以当他们遇到新鲜、陌生的事物时,往往不能自如地面对,这时候家长的帮助对他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假如孩子说出“我不懂”“我不会”时,父母不是帮助孩子,而是责备他“你怎么不会,别人为什么能行?没出息”,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其实,如果这时父母能给予孩子适当的安慰和鼓励,比如说“试一下,做错了不要紧,妈妈支持你”等,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父母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在注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让孩子自由发展,不要给孩子制造过多的压力。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多才多艺,于是给他报了很多兴趣班,如钢琴、绘画、书法等。但另一方面,父母又生怕自己的孩子比不过别人,于是时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比如说一些类似“你看人家弹琴就是比你好”的话。这势必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孩子会认为自己真的比别人差、比别人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家长需要做的是为孩子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以使孩子能够放松心态自然地进入求知状态。

瑶瑶5岁那年,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穿着漂亮舞鞋的小女孩,踮着脚尖在跳芭蕾舞,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妈妈看出瑶瑶对芭蕾舞的痴迷,便问她要不要报一个芭蕾舞班学习。瑶瑶其实是个很内向的小女孩,常常对自己的能力很不自信,她犹豫着说:“不要了吧。妈妈,我觉得我很笨,学了也学不好,不能在比赛的时候拿第一名。”妈妈蹲下来,抚摸着瑶瑶的肩膀说:“瑶瑶,你去跳芭蕾舞,应该是因为自己喜欢才去的,而不是为了拿名次。况且,妈妈也不需要你拿第一名,妈妈只想让你开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瑶瑶还是很犹豫:“我怕我学不好,小伙伴们会笑话我。”“瑶瑶,不是那样的。每个人都是因为不会才去学习的,所以不会没什么好害羞的。而且只要你认真跟老师学,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跳得很漂亮!”听了妈妈的话,瑶瑶终于展开了笑颜,大胆地去尝试了一次。

另外,很多父母可能崇尚严格的家教,但需要注意的是,严格并不等于批评和贬低。有的父母经常批评孩子,因为他们认为“多批评、少表扬”是一种严格教育的表现,能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殊不知,较少受到表扬的孩子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会产生退缩心理,从而慢慢地失去主动性,并开始逐渐怀疑自己的能力。

可见,父母的话,在孩子听来是没有玩笑、认真之别的,孩子都会非常相信父母说的话,并由此对自己进行评价。父母如果不希望孩子受“习得性无助”的侵害,就要严守嘴关,不要说伤孩子自尊和自信的话。

父母小贴士

习得性无助,并不是那么容易形成的,只有孩子在失败的时候,父母还在伤口上撒盐,孩子才会深深受到伤害,并进入习得性无助的阴影。因此,父母一定要将贬低、嘲笑的话从自己脑海中完全抹去,关注孩子的内心,经常鼓励他、表扬他。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用一吨重的批评去攻击他,不如用一两的表扬去肯定他。

5.言语打击,当心扼杀孩子的小小梦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一旦童年有了梦想,孩子就会在希望中生活,并不断地创造生命中的奇迹,这就是“梦想法则”。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愿望的、最渺小的人,也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童年是梦想的故乡,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有一个宏伟远大的梦想。有的梦想当教师,神气地站在讲台上面;有的梦想当宇航员,飞到外太空去探索宇宙;有的梦想当一名作家,用手里的笔写小说、写诗歌;有的梦想做一个舞蹈家,在灯光绚烂的舞台上表演……童年是一个多梦的季节,虽然大部分孩子的梦想在大人看来是“天方夜谭”,但对于孩子来说,梦想是他们的精神支撑,他们会朝着梦想所在的方向不断前进。因此,父母千万不要随便打击孩子,而是要给予支持,表示对孩子的相信。这样,孩子才更有信心,梦想的种子才更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多年前,有一位贫穷的牧羊人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过着艰难的生活,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靠替别人放羊来赚取佣金。有一天,他们将羊群赶到了一个小山坡上。就在这时,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上飞过,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爸爸,大雁要飞到哪里去呢?”他的父亲回答:“它们要飞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度过寒冷的冬天。然后等到春暖花开,它们再飞回来。”牧羊人的大儿子听了,羡慕地说道:“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就好了,那我们就可以飞到天堂去,看看妈妈是不是在那里。”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用慈爱的口气对两个儿子说道:“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在此后的时间里,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慢慢积累着资金和经验,并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当时最前沿的机械制造技术。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之后,他们终于飞了起来——他们发明了飞机,创造了人类航空史上的奇迹。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研究很多成功人士的成长历史,比如爱迪生、达尔文,都会发现,他们的梦想是在孩提时代就萌发在心里的。试想,假如当年他们的父母没有鼓励他们、支持他们,而是说:“你不要做梦了,你说的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他们还能有那么大的力量去坚持追逐自己的梦想吗?今天很多卓越的成就,恐怕也不能出自他们之手了吧?所以,无论孩子嘴里说出的话,在父母听来是多么“可笑”,父母都不要去嘲笑孩子,也不要敷衍他们,而是要发自内心地相信他们,告诉他们“去努力”“你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