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端给她一碗绝育汤药,她明知,但却像喝汽水一样喝下;反正我又不想和不爱的人生孩子,又无法嫁给我爱的人,绝就绝吧,那才好呢,谢谢成全。
这样一个没家世、烈性子的女子,皇上拿她没办法,皇后眼里不夹她。反倒成全了她的快意。
她不用早请安,是宫里唯一放养的妃嫔。
每次她一出场,我就跟着鼓掌,看她飞扬跋扈的样子,快哉快哉。
人活一世,总要有点个性留给自己。
我认识一个女孩,和我同岁。她尽管三十多岁了,却有二十几岁的身材和容颜,高难度的瑜伽动作,个个能做到位,可我连最基本的拜日动作都完不成。她父母都是农民,标准的村里女娃娃,一个人在北京混,无房无车无人宠,当大家都在集体不幸福的时候,她却幸福得不得了。
原因在于她活得很个性。
她的父母也和别的父母一样,每年都催嫁,嫌她混得不风光。她说:“您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但您和其他的父母不也不一样吗?别人的父母都给孩子置办了很多家业,我并不苛求您,我不和别人拼爹,您也别和别人拼孩子,好不好?”哈哈,这和玉娆说服皇上同意她嫁给慎贝勒一个路子啊。
她一直走个性路线,自称最不靠谱大妞,从不按套路出牌。
她在初中是唯一一个不用守纪律放养的学生,因为她作文好,语文老师又恰任班主任,爱才爱到骨子里,就冒死给她请命。别人上九节课,她充其量就上七节课。
上班了,也是不走寻常路,她宁愿放弃月薪两万朝九晚五的高薪工作,赖在月薪五千的小企业做文案。就是因为她不看重金钱,而看重这个公司给她的自由度,给她的个性留有一定的空间,惯着她。在单位里她是唯一一个不用守规章制度的员工,上班时间她想睡觉就睡觉,想去公园就去公园,只要按时保质完成工作即可。
也许花最需要雨露的滋润,也许夜最需要月光的映衬,而生命最需要个性的成全,人最需要个性带来的快乐。个性得以保留,得以张扬,才有意义和幸福可言,否则,尽是奴颜婢膝讨好他人了,有何快乐?
上苍塑造了一个个不同的人,我们就应该有不同的性格。因为只有这样,世界才能够丰富多彩,人间才会充满不同的声音。
秦末的陈胜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有自己的个性。出身低微,却不安于现状,敢于反抗,立志靠自己拯救自己的生命。他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虽败犹荣。我想,他是快乐的,因为他不同于身边与他一样的奴隶,他为命运而洒血拼争。文天祥、陆秀夫也是快乐的,他们的个性是一生都要为国效忠,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在达成自己初衷的同时,他们也必然获得了悲壮但却快乐的人生。困境之中,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独特思想,他的不朽个性流芳千古,凝结在中华民族源远博大的文明之中。当川端康成载誉而归,在文学上收获颇丰的时候,他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这会令许多人费解。但我以为,这悲剧的结尾中也许恰恰展现了他的个性,他一定是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或许他就是要把生命定格在自己最大的快乐之中。泰戈尔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与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这也是一种个性,他是快乐的,成就的鲜花丛中他选择了寻求轻松,也许正因为如此,他受到人们的尊重。大侠金庸,用个性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英雄豪杰,想必他也是快乐的,快乐于他的侠骨柔情的个性……
个性不同,人生不同,一切似乎都可以说明:真正快乐的生命,必然得益于鲜明的个性。
然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别人。他们在盲目、狂热和浮华过后,往往是求而不得的失落,失去了个性,哪里还谈得上真正的快乐?
当然,个性并不等于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更不是与社会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怪癖,而是内在的、凝聚着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的高尚品格。在需要从众、随大流之外,给自己的个性留有余地,保持真我的风采。
12.再不为自己而活,我们就老了
果郡王说:“做人如果不能由着自己的心的话,还不如明月,到了十五,总还能圆一回。”
安陵容临死前说:“这条命,这口气,我从来由不得自己,今日,终于可以由自己,做回主了。”
生活达人崔槿汐也说过这样的话。清凉寺里,下雨了,王爷在一遍遍地吹着《长相思》,表达对甄嬛的爱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甄嬛犹豫不决,左右为难。
槿汐想让小主幸福,便顺水推舟地劝她:
“娘子,过去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娘子若这么自苦,那真是折磨了自己,又折磨了王爷,其实这些日子奴婢都看在眼里,王爷真的是个情深义重、可以托付一生的人,奴婢说句不该说的话,谁知道以后会是什么样呢,都是火烧眉毛,且顾眼下的。来日,谁知道来日会是什么样子,今日今时随了自己的心愿,让自己高兴了才是最好的。若是为了来日折磨了今日,那才是大大的不值啊。”
作为宫中的老人,舒太妃也是这个意思,她劝未来的儿媳妇:
“过去的就都过去了,大清开国以来,没听说过废妃再回去的,与其老死宫外,不如想法子过些自己想过的日子吧。人生百年,真正能顺心遂意的日子,又有多少?”
之所以把这些高见流水账般地罗列起来,是为了提炼这样的人生精华:人,应当随心而活,随梦而飞。
活着,首先要满足了自己的心意,否则,再长的生命也只是煎熬,再多的富贵也只是负累。
甄嬛是个成功的女人,但并不幸福。因为她走的路她做的事,都不是自己喜欢的。她根本就不想进宫,却偏偏被留了牌子。她“但求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却得了最不可能一心的男人。她讨厌和那群庸脂俗粉争斗,却为了生存不得不参与其中。她只想跟允礼远走高飞,可是为了腹中的胎儿和甄氏一族的性命,她只好迫不得已地回宫,和那个令她恶心的男人朝朝暮暮……
他们爱了一生,也误了一生,临终,她苦涩地说:“尽管我心中的风一直吹向你,可我只能逆风而行。”他说:“我一生最大的错就是那日在凌云峰接你回宫。”
可惜,人生是张单程票,一切都回不去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这样的苦,这样的遗憾,尽量不要,如不得已,那也尽量少一些,再少一些。
前些天,我在朋友的公司创意会上说:“一个人来到世上,不是为了承担某种责任,而是享受轻松和快乐。轻松快乐地旅行、生活和工作,这些是于己于他人最大的责任。宇宙给了我们神奇的生命来体会这些,我们却因为自负辜负了它。”我觉得说得挺好,但是,当场遭到了他们的批判。那些人一致认为,人活着还是要为他人着想,不能光想着自己。
我当时并没有辩解。
但不辩解,并不意味着赞同,我依然觉得自己的话说得很好。不过从表面上来看,它与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是相背离的。我们已经习惯被教导要“奉献”,不管是为了国家社会奉献,还是为了家庭奉献。我们不自觉地要把自己摆在“伟大”的位置上,而不是“自私”的位置上。
事实上,如果每个人能把自己打理好,让自己过得快乐,按照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出选择,这个社会看起来会比现在更好很多,更真实许多。
电视剧中总会有伟大的母亲,为了子女着想,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有病也隐瞒着不去治疗,这样舍己为人的做法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要么是等到大病难医的地步,把之前省下的银子全部砸进去,要么就是凄惨早逝,留给子女长久的愧疚感。这样伟大的行为,最终到底令谁快乐了?
俗世舞台上,常上演着无数的年轻人为了对父母“履行孝道”,嫁给不爱的男人,或者娶了不爱的女人,成全了父母的所谓“快乐”,违背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可是你若这一刻勉强了自己,那在之后的时光里,你会发现终究无法勉强自己一辈子,在你婚姻破裂之时,你父母的伤痛会比你当初未婚时更胜数倍。
归根到底,当你自己快乐时,你身边的人才会快乐。如果你看得够长远的话,你会发现,没有人会因为一个人的牺牲而感到幸福快乐。只有快乐可以产生快乐,牺牲只能产生苦痛。
试试以自己的快乐为首要原则,是不是很难?不难。
曾子墨,服务于摩根士丹利期间,参与完成过大约700亿美元的并购和融资项目,在别人眼中她笼罩着金领光环。这份光环还意味着,一周超过100小时的工作时,酒店和公司之间的两点一线,统统在酒店解决的一日三餐,几天几夜不能睡觉的挣扎,每天下午如约而至的剧烈头痛……
她说,我从小到大都遵循着最主流的观念:要做最好的学生,要有最好的职业,那时我才开始回过头来问,什么才是“好”?这种反思和厌倦没有让我纠结,反倒是轻松与释然。
辞职后的曾子墨加盟凤凰卫视。以前做投行的时候,接触的是企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一切都很光鲜。后来做新闻,会在新闻发生地去采访当事人,除了大城市,也会走到农村,走到贫困的地方去,记录一个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
这份工作并不比原来做投行时轻松,但它改变了她的思维方式,让她的视角变得多元化,有新鲜感。
“不必牺牲自己的追求,去点亮别人眼中的光环。”她的感悟深刻。
试问我们自己,有没有因为哪些外在因素,而忽略掉自己内心的声音,在貌似伟大的牺牲奉献中,去努力塑造着别人眼中的自己的样子?你做过的那些没能以自己的快乐为第一优先考虑的选择中,有多少令别人快乐了?
如果没有,快点纠错吧,再不为自己而活,我们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