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创造的“电影奇观”
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创造了20世纪摄人心魄的电影奇观。
1977年,当人们第一次看到电影《星球大战》惊心动魄的场面时,真是激动不已,难以忘怀。
其实,产生这一强烈的艺术效果,除首次应用了道尔贝立体声响效果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归功于成功地运用了计算机进行特技创作。为此,该片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电影技术成就奖。
从此,在电影制作上,拉开了运用计算机来帮忙的帷幕。
几经努力,计算机在电影制作上大显身手,其运用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例如,1993年拍摄的《侏罗纪公园》影片中,用计算机制作的恐龙的特技画面就足有6分钟;1995年拍摄的《鬼马小精灵》影片中,用计算机制作的画面就有40分钟。
在《侏罗纪公园》影片开始时,人们看到许多恐龙正悠闲自得地徜徉在清澈的湖水中。
这些镜头里的恐龙,都是由计算机制作出来的电脑图像,而背景却是一张静止不动的照片,为了使湖水有波动效果,制作人员用电影摄影机拍了湖水波动的活动画面合成在照片上。
影片中,在返回参观中心的途中,人们又遇到了恐龙,他们赶快逃到大树后面躲避起来,清楚地看到大大小小的恐龙在如茵的草地上奔跑着。
这里,也是采用了在外景地拍摄,用计算机制作出恐龙模型,再用计算机合成的方法。
《侏罗纪公园》影片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加工的片段是影片中最令人激动的场面,采用传统的特技是很难取得如此效果的。
是啊,人们正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使1亿4千万年以前的恐龙复活了,构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童话般的电影奇观。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有这样一个场面:剧中人物阿甘与肯尼迪总统握手。为了拍好这个场面,绘画师用计算机的变形软件程序来进行特别处理,从而使人们看到其实不存在但画面确实令人信服的握手镜头。
再如,1998年在我国各大中城市放映的进口影片《泰坦尼克号》,它以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首航途中与冰山相撞沉没为线索,展示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影片中许多豪华、宏大的场面也是计算机大显身手的妙作,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震慑力。
因此,人们这样赞誉计算机:它是影视界冉冉升起的一颗“超级巨星”!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1984年2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数学家使用电子计算机,只用了32小时,分解了一个69位的大数,创造了世界纪录!
事情是这样的:
1982年秋天,桑迪亚国立实验室应用数学部主任辛摩斯,与克雷计算机公司的一位工程师一起聊天。辛摩斯提到一个大数的因数分解全要靠尝试,实在困难。工程师说,克雷计算机公司研制出一种计算机,它能同时抽样整串的数字。这种计算机或许适用于因数分解,两人答应合作。他们在这种计算机上成功地分解了58位、60位、63位,最后解决了一个69位数的分解因数。这个69位大数全部写出来是:1326861043989720531776085755609561429353935989033525802891469459697。这个大数被分解成了3个因数。
1990年,美国数学家波拉德和兰斯发现一种大数的因数分解方法,经过世界上几百名研究人员和1000台电子计算机3个月的工作,将一个155位长的大数分解成3个因数,这3个因数分别是7位、49位和99位。这个数是世界数学家认为“最需要研究的”10个数中最大的一个,它的因数分解在过去被认为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
这个惊人的发现,不仅在数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对美国的保密体系也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在密码专家和安全保密专家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这意味着许多美国银行、公司、政府和军事部门的保密体系必须改变编码系统,才能防止泄密。
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1971年数学家还只掌握40位数的因数分解方法;1980年只能进行50位数的分解;1988年,解决了100位数的因数分解;1990年,解决了一个特殊的155位数的因数分解,数学家相信,只要对这种分解方法加以改进,其他150位数的因数分解也同样可做得到。随着数学方法的不断改进,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不断提高,目前美国绝大多数保密体系,已使用150位以上的大数来编制密码。
电脑上的“菜田”
最近,日本东京的一家网络电脑服务公司独出心裁,推出了一项前所未有的网络服务项目:网络用户只需支付1500日元的登记费和同样数额的“种苗费”,就可在“电子农园”中拥有一片“菜田”。
这样,你可在3个月内通过你的终端在“菜田”里种上所喜欢的西红柿、茄子、辣椒等无公害蔬菜。
已加入“种菜”行列的电脑用户,每星期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察看一下蔬菜的生长状况,画面上会自动出现诸如“浇水”、“除虫”等选择项目,提醒你在电脑上“劳作”。只要你能作出选择,电脑就会自动为你代劳,网上的各种蔬菜就会继续生长。
虽然这只不过是不脏手的种菜电子游戏,但与游戏不同的是,到了蔬菜的收获期,你真的还会收到送上门来的一份新鲜蔬菜呢!
即使是门外汉,幸运的话,一次也能收获10个或更多的西红柿、茄子。
当然,收获的多少主要看你“勤快”与否,如果能勤于“浇水”、“施肥”、“除虫”、“除草”的话,就会收获到许多新鲜蔬菜;否则,菜苗将枯萎,将一无所获。
从经济角度来看,用户参加这一游戏的钱足可以买更多的无公害蔬菜,但其性质却大不一样,通过网上种菜,不仅可了解蔬菜知识,而且可以享受种菜的乐趣。
作为后援单位的农家菜园,也有利可图:一方面宣传推广了无公害蔬菜,一方面为他们的蔬菜直销打开了销路。
电脑“种菜”,各有所得。
此时此刻,你是否也想过一次电脑上“种菜”的瘾呢?
“就是他”
在人潮涌动的纽约国际机场的检票口,旅客们正从检票处鱼贯而出。
只见,一名西装革履、戴着墨镜的青年颇有风度来到关卡时,突然,“嘟嘟嘟……”响起了刺耳的报警声。
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被保安人员“请”到了办公室。
警官命令他摘下帽子、摘下眼镜和取掉胡子,接着,让他观看电脑屏幕。
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歹徒正持枪胁迫银行职员交出现金的情景,青年人见状大惊失色,只得乖乖承认,他就是那个持枪抢劫银行的抢劫犯。
不过,他心里始终不明白,自己的外貌经过这样的“乔妆打扮”,就连亲朋好友也视他为陌路人,保安人员怎么能辨认出他来呢?心里不免直犯嘀咕。
原来,识破犯罪的功臣,是科学家们让电脑与摄像机联姻而成的“脸面识别系统”,它可在成千上万的人群中,快速准确地辨认所要查找的人。即使那人改变发型、戴上墨镜和安上假胡子,也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其实,抢劫银行的全过程和当时那个歹徒的凶恶嘴脸,早就被隐藏在银行内的摄像机拍摄录制下来。然后,该系统电脑对录制图像中抢劫犯的脸部进行二维像素矩阵模式处理,接着,按矩阵代数法对其进行运算,由此,测算出他的眼睛、鼻子、嘴唇、耳朵和脸部各肌肉的重要特征向量,并制成特征识别模板,最后,将这些信息存档存放在存储器里。
这样,由机场摄像机摄入的每位旅客的脸部图像有关信息,都被输入到该系统的连网电脑中,并与它所存储的各类通缉犯的特征识别模板进行配对比较。
结果,发现那个青年除眼睛和胡子特征尚待分辨外,其余特征与在逃的银行抢劫犯别无二致,因而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尤为可贵的是,这种脸面识别系统,还具有“揣摩心情”的神奇本领哩!
用该系统电脑分析脸上五官和各肌肉的二维像素矩阵数据的动态变化情况,就能正确捕捉那稍纵即逝的脸部各种复杂“脸谱”,诸如欢乐、悲哀、惊慌、愤怒和不满等。
甚至可通过精确计算脸部肌肉抽动的快慢来判断某人的笑是真诚,还是虚假哩!
母子相认
有色冶金公司的董事长斯米顿,是一个事业上很成功的企业家。
但是,他有一件心事总使他放心不下,闷闷不乐。原来斯米顿在3岁时被拐卖,现在他的养父已经死了,他非常想找到自己的亲生母亲。
可是他连自己母亲的名字都说不清,只记得母亲曾叫他“乔西”。
斯米顿的律师亨利帮他出了个主意,何不登报寻人?不久,一则寻找乔西亲生母亲的启事,在几家报纸上刊登。一位叫艾娜的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来认自己的儿子;又有一位叫唐娜的哭哭啼啼的老太太,拿着一张乔西小时候的照片,来找亲生儿子。
律师亨利面对董事长的两个“母亲”,一时没了主意,他去找警长柯恩,柯恩说这事很好解决,他拿过乔西小时候的照片,走近一台电子计算机,敲了几下键盘,很快从电子计算机的另一端输出一张大照片。亨利拿过来一看,是一个40多岁的陌生中年男子。
警长问:“这是你的董事长吗?”
律师摇摇头,十分肯定地说:“不,不,这不是我们的董事长。警长,你怎么得到这张照片的?”
警长解释说:“这是一台电子计算机画像装置,它可以根据一个人过去的样于,通过计算机模拟,画出现在的样子。
刚才我把唐娜带来的照片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输入让照片上的人变老40年的指令,得了这张照片。由此可以肯定,唐娜不是你们董事长的妈妈。”
律师问:“怎样判定艾娜是不是董事长的母亲呢?
“这也好办。”警长说,“你去拿一张你们董事长现在的照片,我放进计算机中,可以绘制出他40年前的照片。你再让董事长根据回忆,把他母亲脸部特征写下来,比如眼睛是什么样子,鼻子、嘴有什么特征,把这些特征输送电子计算机,可以组合出一张他母亲的照片,有了这两张照片,问题就好办多了!”
“你说得对!”律师很快把这两件事办完。
警长先将董事长斯米顿提供的特征输入计算机,计算机绘制出一张女人的照片,她与艾娜十分相像。他又将斯米顿的照片输入计算机,计算机绘出一张3岁小男孩照片,交给艾娜辨认。艾娜很快就认出这是40多年前自己丢失的孩子,母子终于相聚了。
电子计算机的城市
寒冷的夜晚,当你在办公室结束一天工作的时候,拿起电码本,将电码输入电脑,电脑系统将会马上将指令下达到你的家中。于是,你家的自动化设备就会进入秩序井然的工作。
洗澡用水开始自动加热。
微波炉等厨房设施立即开始工作,为你准备丰盛的晚餐。
如果你想一踏进家门就能听到悠扬的音乐或欣赏电视节目,只要把信息输入电脑,电脑系统将使你如愿以偿。
然后,你通过电脑向地下车库发出指令,不一会儿,你的汽车被送到地下车库中的电梯上,电梯再以极快的速度将你的轿车升送到地面的出口处。
这样,你坐进舒适的轿车,开始返家。
驾车也是十分轻松的事。不必注意马路上各种红绿灯信号,轿车上的电子装置“知道”每个十字路口该停车还是该穿过。
同时,你也不必担心会发生车祸,因为轿车上的电子装置具有“先见之明”,可以预见可能发生的任何交通事故,轿车可以自刹车或避开是非之地。
就这样,你一路顺风来到家门口。
当你踏进家门时,家里温暖如春,灯光辉煌,乐声悠扬,使你忘却了一天的疲劳,冷热适度的洗澡水、色香俱佳的晚餐早已准备就绪……这,看起来好像是科幻故事,然而,当今日本科学家正在想方设法使其变为现实。
他们经过反复的讨论和论证,拟定了一个由电子计算机系统控制的试验性小城市设计方案,计划在东京附近建一座由电脑系统控制的小城市。
根据设计方案,这个小城市将居住约1000户居民,每天将有约6000人从其他地方到这里上班工作。
科学家们认为,这个试验性小城市将是21世纪城市的样板。
电子计算机化的城市,就是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把住户、办公大楼、交通网和所有其他服务部门联结成一个整体的城市。
这样,通过电子计算机就能集中管理巨大的城市经济,并能极大地减轻居民的负担,使居民们生活得非常舒心潇洒,不必为日常生活琐事而操心、烦恼。
这座电子计算机化的小城市中,还将建造完全电子化、计算机化的办公大楼。
另外,办公大楼中的某几层将辟作小花园,这是办公大楼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建小城市中的所有交通网都由电脑系统监督。因为在道路、交叉路口和轿车上都装有电子传感器,所以,交叉路口的红绿灯将光荣退役,成为历史……科学家们预言,在21世纪的新建造的城市中,电子计算机将会独挡一面,它的“触角”将伸向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办公楼与住宅、工作与生活的管理实现一体化。
届时,人们将工作、生活在一个美满、舒适、安逸的理想环境之中。
传电报的电子计算机
科学技术上一项新的发明,常是首先在军事上推广应用。自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大厦按动电键,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长途有线电报之后,1854年英国军队的劳特兰特司令部,为了同下属各兵营快速联系,便架起了电报线路。
1861至1865年,美国国内战争期间也广泛使用了有线电报,联邦政府为了传递军情,架设了24000千米的电报线路,共拍发了650万份电报。1864年,俄国军队中也广泛建立了电报分队。这说明当时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中,已形成了一股“有线电报热”。发展到今天,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中又形成了一股“计算机热”。“计算机”与“电报”有联系吗?
要知道,现代通信的特征就是“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号称“人类第二大脑”的电子计算机,早已登上了电报通信舞台。它促使电报交换技术,跃入到一个崭新阶段——智能化。
过去,一个电报局只能固定地和一个电报局通报。
如此“一对一”的固定通报方式,早已不能满足电报通信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了。电报交换技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电报交换采取两种方法:
一种是像打电话那样,经过中间局的交换设备,把需要通报的两个电路连接起来,让他们彼此直接通报。通报完毕后,再把线路断开。这种通报方法叫“电路转接法”。它使“一对一”的、一个电报局对另一个电报局的固定通报方式大为改观。
另一种方法是“信息转接法”,也叫“接力传送法”。
就是由中间局,把发报局发来的电报暂时存储起来。当然,存储时间是很短的,只要通往收报局的电路有空,没有“塞车”情况,就乘机赶忙把电报转发出去。显然,采用这种方式转报,电报的电路利用率就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