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电脑知识篇》(上)
34215500000002

第2章 电脑的诞生(2)

1989年大连市统计局的计算机全部染上“小球病毒”,当时正在编制1988年统计年度报表,计算机中心下发的拷贝全部带病毒,致使下级单位的计算机都感染上此病毒。据统计当时全国有3000台电子计算机感染上了计算机病毒,“小球病毒”严重干扰了国家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1989年夏,在北戴河专门召开了“全国统计系统计算机病毒研讨会”,向各省、市统计局介绍了防治病毒的方法,提供了消除小球病毒的方法。随后公安部又编制了检测和杀死一般病毒的程序,对抑制病毒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

但是,病毒很难消灭干净。时隔不久,“小球病毒”又在许多计算机上出现。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所属的昆明、天津、成都、湖南公公司也遭受“小球病毒”入侵。到1989年底,我国已有5万台计算机感染上了“小球病毒”。

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计算机病毒的滋扰也越来越司空见惯。计算机操作员会眼睁睁地瞅着屏幕上的信息有如秋风扫落叶般地消失,字母从词中“掉”下,堆成了一撮,不一会儿,屏幕上的东西已经无法辨认了。这正是计算机病毒在作祟。

计算机“病毒”不同于一般的病毒,它不是一个生物体,不会把疾病传染给人类,只能在计算机之间传染。它是不怀好意的人故意编制的一小段巧妙而能扩散的程序。

计算机自己是不会工作的,只有当人们把事先编好了的程序“装”进计算机以后,它才能工作。程序让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

如果有一小段“病毒”程序悄悄地混入了一个很大的正常程序里,那么计算机就不能正常工作了。这就叫计算机染上了“病毒”。不同的“病毒”程序,危害程度不同,轻者使原有程序不能发挥作用,重者则销毁计算机中储存的所有资料信息。前者叫做“良性”病毒,后者叫做“恶性”病毒。在“良性”病毒中有许多是属于开玩笑性质的。比如使你的计算机突然发出一阵怪叫声,吓你一跳;或者使计算机荧光屏上出现“不要慌”、“跳舞吧”之类的废话;或者只是使你的计算机出现暂时性故障,过一会儿就恢复正赏了。

1987年5月,美国罗德岛《普罗威斯顿日报》编辑部发现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文件变成了如下字符串:“欢迎进入土牢,请小心病毒,如需要疫苗,请与我们联系。×××与×××敬上,帕金斯坦尼电脑公司”。当专家进一步追查时,发现这个病毒程序早已广泛传播,遍布于该报社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各个结点。事后了解获悉,该程序是帕金斯公司防止非法复制的自卫性病毒。

1987年12月,IBM公司接到了一份电子邮件,内容是祝贺圣诞的,但其中含有能够自我复制的计算机病毒,每当用户显示其内容时,它就以链式反应的方式自我复制到用户的目录下,最后导致网络拥挤,部分停机。

1988年3月 2日,早已潜伏并广泛散布于苹果机的计算机病毒发作。这天受感染的苹果机停止工作,只是在显示器上出现了“向所有苹果电脑的使用者宣布世界和平的信息”的字样,以此来庆贺苹果机的生日。

1989年11月13日,星期五,一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五”的恶性计算机病毒在长期潜伏、广泛传播后,在全世界数十万台运行DOS的微机上发作。这天每运行一个文件,则被删除一个,许多微机用户被迫停机,在全世界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现在究竟有多少病毒,由于病毒涉及的范围广,品种繁多,又存在同毒异名现象,因而无法做出确切的估计。有人初步估计,1995年初,世界的计算机病毒数已达10000多种。并且自1987年发现首例病毒后,病毒的发展呈加速度的趋势。

随着国外软件的引进和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普及,计算机病毒已在我国出现和蔓延,计算机病毒的泛滥和危害同样令人惊骇,几乎无一行业系统能幸免,严重威胁着我国信息系统的安全。虽然病毒主要来自境外,但国产病毒也相继出现,例如“中国病毒一号”、“中国炸弹”等。

尽管在计算机安全方面人们尽了很大的努力,采取软硬多种预防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计算机病毒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威胁计算机安全的最大敌人。

“恶性”病毒所带来的危害往往是难以估量的。无怪乎美国的一些防卫专家惊呼,军用计算机一旦被病毒扰乱,就有可能导致爆发一场核大战。因为用来控制导弹的计算机系统所储存的资料信息一旦被毁,那么核导弹就会失去控制,其后果不堪设想!

究竟谁是制造计算机病毒的罪魁?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有人说始作俑者是巴基斯坦一对自学成才的计算机工程师兄弟,是他们制作的病毒被引入美国之后,引起争相模仿。也有入说,有两种病毒是从德国“出口”到美国的,起初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校园内流传,后来由学生传到了美国各地。还有人说,计算机病毒实际上最初是由美国的一些计算机“神童”想出来的。这些孩子们从小喜欢摆弄计算机,最初只是编出一些恶作剧的程序来整一整自己的朋友,开个玩笑,借以开心。久而久之,这种“玩笑”越开越大,居然把病毒程序暗藏在软盘中。在与不知情的使用者交换软盘的过程中,就把病毒传播开了。这种恶作剧很快引起人们争相仿效,导致计算机病毒泛滥成灾。

多数的病毒程序都有一定的“发病潜伏期”,有的病毒编制者有意把它当成“定时炸弹”。比如国外有一种“特洛伊程序”,它与计算机内的时钟相连,会在某日某时发作。有的程序编制者因不相信雇主会及时付给报酬,就故意在程序中设置“定时炸弹”。一旦他的劳动报酬不能及时兑现,“定时炸弹”就会爆炸开来,而且相互传染,非常迅速。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计算机病毒已达数千种之多,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对计算机病毒的肆虐,人们已经找到了一些防范的办法。

目前采用的防范措施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计算机用户应提高警惕。尽量使用原装软件而不用复制的软件。不要与别人交换软件,也不要让外人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用他自带的软盘进行操作。对于配备有计算机系统的公司、商号来说,不能轻易让外人接触本公司、商号的计算机。

二是加强法制。例如,1988年9月,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贸易公司的计算机系统突然丧失记忆,资料库中的全部资料信息都消失掉了,公司的168万个销售委托书毁于一旦,给公司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后经查实,是该公司的一名被裁减的职员由于心怀不满,于离职之前在公司计算机系统内“埋设”了一种病毒,并连通一个定时装置,直到他离职之后一段时间病毒才发作。结果得克萨斯州法院判决那位职员赔偿该公司损失12万美元,同时对他处以10年监禁。法律无情,能对病毒散布者起到一定的镇慑和遏制作用。现在,美国已有48个州通过了禁止故意破坏计算机的法律。

三是使用“计算机疫苗”。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病毒最易藏匿的某些计算机软件控制部位设下保护性程序。当有来历不明的信号企图通过这些部位时,“疫苗”便会出来加以阻挡,同时发出警告信号,以提请计算机用户注意。

四是清除病毒。计算机一旦受到病毒侵害,可以运用一种特殊的“审查程序”来找出病毒之所在,然后加以清除。最简便的清除方法就是把计算机关掉,以清除所有资料信息,然后再重新建立资料信息库。但要注意,在重新建立资料信息库时一定要使用原厂出品的新软盘,并且在新软盘使用之前要先扫描一遍,看其中是否藏有来历不明的信号。

电子计算机怎样会被病毒感染呢?

一条途径是软盘的复制。存有计算机程序的磁性软盘可以像录音带一样相互复制,交换使用。

另一条途径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建立而传播开的。由通信线路将分散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构成网络系统。这样可以提高计算机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率。这样做的同时,也为病毒的散布提供了可乘之机,许多病毒就是通过电话线传播的。

计算机病毒于1989年传入我国,由于人们对此不够重视而四处蔓延,在我国许多计算机房中都可以找到国外最新的计算机病毒。科学家把计算机病毒称作“电子计算机的爱滋病”。

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是一种能自动、高速、正确地完成数值计算、数据处理、实时控制等功能的电子设备。一般来说,电子计算机可分为电子数字计算机、电子模拟计算机两大类。电子数字计算机是一种以数字形式的量值在机器内部进行运算的计算机,它处理和产生的是脉冲信号;电子模拟计算机是一种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表示被运算变量,并用电子电路构成基本运算部件的模拟计算装置,它处理和产生的是连续信号。目前大量应用的是电子数字计算机。

我们习惯上说的和我们下边要说的计算机都是指电子数字计算机。

计算机按其规模还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等多种类型。这里所说的规模不是指计算机的设备多少或体积大小,而是指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字长、主存储器容量等几个主要性能指标。按其使用的主要元器件来划分,计算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级。即:第一代,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的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以晶体管为主要元件的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使用了集成电路;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现在,计算机已进入了在技术上:概念上和功能上都不同于前四代计算机的第五代计算机的发展阶段。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体积是越来越小,容量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使用和维护越来越方便。

——台能被人们很好应用的计算机,应该是由硬件、软件和外部设备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中,硬件是实现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例如主机、外存储器、显示器、键盘或终端机、打印机等等。软件是指人们为了让计算机实现各种管理、计算等功能而编制的各种各样的程序。软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系统软件。计算机制造公司在生产出一套计算机硬设备的同时,必须给它配上一整套系统软件,否则,一台没有软件的裸机,用户是无法使用的。系统软件承担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给应用软件的开发提供手段与环境等任务。另一类是应用软件。包括计算机制造公司和软件开发公司为用户提供的各种通用软件包、用户自己开发的各种应用程序等等。

打一个通俗的比喻:计算机主机好比我们的大脑,软件就像我们的思想和思想方法,而显示器、键盘、打印机便是我们的眼睛、嘴和手,是人与计算机交流的窗口。一般来说,具有相同硬设备的不同计算机系统,其功能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软件功能的强弱。就像同样健康的两个人,谁的思想敏锐、学识渊博,谁的能力就强。

电脑,作为电子计算机的另一名称,已广为人知。

为什么会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呢?这是因为电子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已经部分代替了人类大脑的功能。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微处理机的出现,使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在传统的科学计算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是大有作为的。它的足迹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能帮助人们处理办公室事务,帮助各级领导制定实施正确的决策,帮助各行各业的专家工作。许多需要人类大脑思维的工作;都可以用计算机代替。

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帮助各级领导者,实施正确的决策,使企业或地区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各种专家智能系统,可以代替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工作。如北京市中医院著名的关幼波教授的肝病治疗技术给病人治病,只需一名具有中医基础知识的一般工作人员操作,即可为病人诊治。只需十几秒钟,就可完成对病人的医疗服务,治疗痊愈率很高。又如,现已广泛应用的电子计算机X光断层扫描诊断仪(CT),它利用计算机的精确计算,以X光作为眼睛,诊断人体各部位的疾病,可以发现直径在10mm左右异物,为人们方便地检查出疾病。

电子计算机下棋,已经在世界上广泛应用,计算机棋手不仅可以下棋,棋艺还很高明呢,它已经击败了许多国际象棋的特级大师。

在体育上,用计算机辅助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找出运动员技术、身体素质的不足,提出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能力。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分析对方的技术、战术特点,相应的制定我方的战术,从而赢得赛场上的胜利。20世纪80年代,美国女排曾利用计算机训练其队员,战胜了世界冠军中国队。后来中国队又用计算机帮助分析美国队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战术,战胜了美国队。

在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都可以找到计算机辅助人脑工作的事例,从而可以看出,它已能够代替人脑的部分劳动。称其为电脑是名副其实的。

谁最先发明了电子计算机

今天的社会已进入了信息社会,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家喻户晓,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那么电子计算机是谁发明的呢?

第1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来亚大学两位年轻的工程师埃克特(Eckert)和莫克莱(Mauchley)制造的。这台计算机叫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它采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6000个开关,重30吨,占地140平方米,每秒可运行5000次加法计算。但埃克特和莫克莱只是制造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而最早研制自动化计算工具的是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1~1871)。他19岁就学于剑桥大学,他是运筹学和企业科学处理的创始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但巴贝奇毕生的精力都用于研制计算机。

31岁时研制的机械式的加法机,能够自动完成整个计算过程。后来他又设想搞一台大型自动工作的分析机,包括五部分:输人命令的穿孔卡,控制运算自动进行的控制装置,称为“工场:的运算装置和称为“仓库”的存储装置以及自动输出结果的打印装置。与今天的计算机何其相似。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所限,终未能完成。巴贝奇死后73年(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艾肯(Aiken)在IBM公司的支持下,研制了一台自动程序控制的数字计算机MKl号,完全是按照巴贝奇的设想制作的。但艾肯比巴贝奇幸运,他使用了继电器,但这仍不是电子计算机,只是机电式的。两年后,埃克特和莫克莱用电子管制造出了真正的电子计算机。现在,计算机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处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