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太空宇航知识篇》(五)
34218300000008

第8章 航空趣话(8)

下午14时30分,6名身穿桔红色飞行服的飞行员分头跨上6架红白蓝三色相间的F-16战斗机。一号机罗杰·里格斯中校一声令下,6机同时开车,伴着发动机轰响依次滑行到起飞线。1至4号机在跑道上排成极密的右楔形编队,前3机以1号机为首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4号机位于2号机左后侧,5、6号机殿后。前4机发动机突然加大了轰鸣,机群同时起动、加速,滑,出350米便昂首拉起,此时4号机以更快的速度冲前,跟至2、3号机后面中间的位置,待各机起落架收好时。4机已组成典型的菱形队起飞。只见4机机身贴着机身,机翼压着机翼,呼啸着蓦然冲天,在阳光闪耀中飞过参观台。稍顷,平地里又飞出一架单机。这是5号机。

只见它在不到30米的高度一仰机头,机翼向左一偏,慢悠悠地做了一个漂亮的上升慢滚,改平后向跑道左侧飞去。最后起飞的6号机表演爬高性能,它刚刚离开地面便以70~80度的仰角直钻蓝天,随后低头一个半滚,直向地面冲来。在人们的惊叫声中它突然拉起,以极快的速度掠地而过。

人群中有人高喊:“快向背后看!”未及回头,4机菱队便从背后呼啸飞过,一个跃升,在人群头顶完成一个斤斗,4机的间隔纹丝不动。4机刚一退出,两架单机先后赶到,表演倒飞通场。只见飞机拖着白烟,反扣着从观众眼前飞驰而过。那涂着雷鸟标志和蓝色星星的垂直尾翼,像一只巨大的犁杖。在跑道上空飞速犁过,飞行员倒悬在座舱内的身影清晰可见。

六机轮番进场,竞相献技,惊险特技层出不穷。“现在从右边飞采的是雷鸟6号机,他表演的是8点横滚动作。”随着广播员的声音,一架飞机从低空飞来,至参观台前,机翼向下一压,作横滚,但只压了一小截便停顿了,静静地等了一会,才又压一下,再接着停顿,如此停顿了8次,才滚完了3印度,恢复到原来状态。这是一个难度极高的动作,飞行员在飞行中把3印度横滚分成8等分,每滚转45度停顿一次,整个过程飞机的方向、高度都不得有丝毫变化。飞行员完成得非常出色,坡度压得准,节奏变化明快,就像花样游泳运动员表演的水中芭蕾,观众们不得不为之叹服。

一个更惊险的表演又随之而来。两架单机取同样高度,分别从跑道两端对头飞来,低的几乎是擦着树梢。只见两道白光迅速接近。在即将相撞的一刹那,两机都是压左坡度,横滚90度,机翼平面与地面垂直,机腹对着机腹,风驰电掣般擦身而过,燕子般轻盈,山鹰般敏捷。

在奶分钟时间里,6架飞机灵活地变换编组,时而正飞,时而侧飞,时而倒飞,时而俯冲,时而钻升,时而交叉时而开花……高潮迭起,异彩纷呈,前后共表演了37套姿态各异的动作,节目连贯紧凑,环环相扣,没有空场时间,观众始终处在紧张、惊骇、兴奋和欢快之中。

两天后,表演队在飞离中国之前,经请示中国政府批准,雷鸟的晰编队专程绕到长城上空,展翅翱翔,古老的城垣与异国的现代战机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意义奇特的画面。

特技飞行表演是美的化身,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象征,同时也是与死神相伴随的活动。

“雷鸟”飞行表演队在其40年生涯中时时刻刻都在与死神搏斗,这当中他们有胜利的欢乐和骄傲,也有失败的痛苦和屈辱。由于它飞行场次多,动作难度大,因此遭遇了比别的飞行队更多的空难,从1953年至1987年,共牺牲飞行员19人。它最惨痛的一次事故发生在1982年,几秒钟之内,一个4机编队全部栽到了大沙漠中,化为一团冲天烈焰!

1月28日,天空晴朗少云,9时35分,雷鸟飞行表演队的4架T-38教练机从卢卡基地呼啸升空,像流星似地飞往内华达州印第安普林斯靶场上空,他们将按计划在那里进行预定的特技飞行训练。

驾驶飞机的是表演队的4名高手。带队长机是洛里少校,在越战中,他驾驶F-4战斗机多次参加实战,并当过飞行教官。1981年9月8日,史密斯中校殉职后,他被选出接任带队长机。他飞行技术高超,每次翻斤斗拉起高度从未超过31米。在此次升空前,他的飞行时间累计已达3325小时,翻斤斗超过2500个。2号机梅斯上尉也是驾驶F4。出身,1980年12月,百里挑一,入选表演队,在队内还担任理论教官,已临近任期届满。3号机的彼特森上尉光是飞F-4和T-38的时间,就已达到1500小时。4号机梅兰克森上尉在表演队的资历最浅,但也是F-4的飞行教官,同样身手不凡。两天前,他们4人刚刚顺利地完成了一次类似的训练。这天气候良好,飞机技术状况也很正常,各方面情况都很好。这次飞行似乎只是两天前那次训练的重演。

编队顺利完成了菱形斤斗、编队飞行两个科目,9时45分左右按计划转入最后一个科目:密集横队斤斗。4机一架紧挨一架,集体向上拉起,呈大圆弧上升、倒转,一切还是那么正常。可是,机群越过顶点(1鼬度)向下俯冲到210度至220度之间时,洛里的长机突然出现异常,他没能按计划把机头拉起,而几乎是垂直扎向地面。其他3机也都一同扎了下去。在触地前的瞬间,飞机都拼命想拉起,但为时已晚,4号机率先以机尾触地,3、2、1号机接二连三地栽到地面。一记雷鸣般的轰响炸开,黄灰色的沙漠中燃起一片熊熊大火,飞行员无一跳伞!靶场的一位下级军官为积累资料,一直在偷偷为表演录像,恰巧把这副惨景全部摄进了镜头。

惨剧震动了军方b空军组成了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调查事故原因。可是无论是从当时的天气情况看还是从4架飞机工作状况看,都找不出明显的失事原因。不凑巧的是,当时的飞行通话均未作录音,因此更给事故蒙上了十层神秘的阴影。

最后,专家们在长机残骸中发现了疑点。这架编号68-8156的飞机水平尾翼上偏角只达到7度,远未到17度的极限,如果洛里要将飞机拉起,偏角应该要大得多。再检查连接水平翼的联动机构和操纵装置,已大大损坏,而且可明显看出是飞行员大力操纵所造成。遇难后的洛里双手紧紧握在操纵杆上。专家们据此推测:洛里的一号机上升到斤斗顶点时,机内某种小异物——可能是铆钉、垫圈或螺钉滑进了平尾操纵机构,卡在某处,导致其功能失灵。

使平尾偏到7度时再也无法动弹。洛里发现情况危急,拼尽全力拉杆,但无济于事;更不幸的是,他在救急时忘记了向僚机们发指令,结果整个编队一同以每小时682千米的速度冲进了地狱;这个结论仅仅是推测,那个嫌疑最大的小异物几乎无法在机骸碎片中找到,更无法断定它是不慎掉落的,还是蓄意放置的。最后,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含糊其词的报告,算是交了差。但疑团并没有完全解开,至今仍是一个谜。

虽然发生了这样的事,但无损“雷鸟”的形象。它很快就重振旗鼓,飞上蓝天,再展英姿。

40多年来,“雷鸟”飞行表演队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和赞词,多次获得国际航空界的最高奖赏和所到国家给予的各种荣誉奖。

1994年6月17日(美国东部时间),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在美国名城芝加哥隆重举行之时,美国公众和世界数亿电视观众又一次目睹了“雷鸟”矫健的身影,4架F-16表演机以标准的楔形编队低空掠过战士体育场上空,向本届世界体育盛会致意。

“雷鸟”在人类征服天空事业中取得的功绩和付出的牺牲永远值得世人铭记。

“从生活中发现美”

在航天初期,苏美之间为争夺各种航天“第一”,展开过激烈的竞争。1964年,前苏联得知美国将在“双子星座”飞船的某次飞行中,宇航员进行舱外行走。前苏联不愿放弃这个“第一”,断然决定在“上升2”号飞船飞行时,一名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这名宇航员就是阿·阿·列昂诺夫。1965年3月18日,“上升2”号飞船载着阿·阿·列昂诺夫和帕·伊.别利亚耶夫进入太空;列昂诺夫穿着舱外活,动航天服走出密封座舱,进行了惊险的34分钟太空行走,为前苏联赢得了这个航天“第一”。

苏美的航天活动,在激烈竞争的同时,有时也飞溅出一星星迷人的合作火花。1972年5月3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一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签订协议,决定由前苏联发射“礼炮”号空间站,三天后,前苏联3名宇航员乘“联盟”号飞船人轨,对接在“礼炮”号的一端;美国3名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人轨,在飞行到第15圈飞越大西洋上空时,对接在“礼饱”号的另一端,一起飞行56小时,美苏宇航员共同工作,探索在未来空间事故中拯救宇航员的某种能力。

实际执行的情况是,1975年7月15日,美苏分别发射了“阿波罗”和“联盟19”号飞船,7月.17日两艘飞船在轨道上会合,实现了对接。宇航员进行了互访,联合进行了一些科学实验,并交换了地叶松树种和加拿大枞树种籽作为纪念。列昂诺夫是苏方参加对接飞行的两名宇航员之一,他在实现首次太空行走十年以后,又成为苏美首次航天合作的执行人。

列昂诺夫不仅航天技术精湛,而且多才多艺,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在第一次太空飞行之后,他拿起画笔描绘了在太空看到的美丽的地球,描绘了自己在太空的感受。他的这些太空画,在欧洲一些国家很受欢迎。前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安东诺夫一次在看一架新的飞机设计模型时说:“不行,这种飞机飞不起来,因为它不美。”列昂诺夫常引用安东诺夫的这句话,他还说:“没有画面,生活就没有意义。”列昂诺夫认为,应从生活中发现美,并把它表现出来。

未来的登月构想

回想起26年前,美国航天员登上月球的消息一传出,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着实轰动了一阵子。然而,在兴奋之余,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有的说,花了近300亿美元,10多年时间,耗费了这样大的人力与物力,结果只背回了一堆石头、泥土,真是得不偿失。也有人说,登上月球从科学探索角度是有意义,但从经济效益去分析恐怕几乎等于零。

事情果真如此吗?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每当一项伟大的发明或科学发现问世时,往往只有少数人能理解,并看出它的真实意义,而多数人则要经过长时间和更多的实践方能接受。本世纪中叶航天技术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陆续发射了数十个月球探测器,对月球及其环境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测。特别是“阿波罗”登月和月球计划,从月球带回近400千克的标本后,人们才开始从科学的角度了解、认识月球。

未开垦的处女地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从地球工望月球,它看上去与太阳大小差不多,造成这种错觉是距离的奇怪安排。月球的直径是3476千米,而太阳的直径是139.2万千米,也就是说,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4960万千米,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却只有38.44万千米。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约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望去,月球和太阳大小差不多,这样在发生日食时,月球准确无误地与太阳重合。

月球的形成与演化,一直是人类极其关注的一个问题。关于月球的起源学说,可谓众说纷纭,一种叫做“捕获说”,认为月球原来是太空中的一个小天体,后来被地球引力捕获,变成了地球的卫行;另一种叫做“分裂说”,认为月球原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从地球上分裂出去一大块物质,而形成了绕地球飞行的卫星;还有十种叫做“同源说”、即在太阳系形成当初,地球和月球也同时形成,或许是构成地球的剩余的物质聚集在一起而形成了月球。“阿波罗”登月之后取回的样品,经同位素分析表明,月尘是月球上最古老的物质,其年龄与地球相同,即44~46亿年。月海盆地是在39亿年前形成的,月海玄武岩的年龄大约为31~39亿年。雨海盆地中的月坑早在39亿年前就已出现了,雨海南缘的哥白尼坑形成于8.5亿年前。大量分析数据表明,陨石中的碳、硫、氯、钾、硅、铜、锗、锡、铅和铀的同位素组成与月球、地球近于一致;看来它们有共同的祖先,从而基本否定了“捕获说”。另外,月球的密度比地球小得多,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相慨斜,这些又使“分裂说”理论产生很多矛盾。因此,人们倾向于支持“同源说”。

尽管人们对月球已经做了大量的观测和月样分析,但是有许多基本问题仍是模糊不清,一年一度的世界性月球科学讨论会还在争论不休。这些问题包括:月球的成因;月球的早期演化史;月球的内部构造、物理性质与化学组成;月球岩成因;月球与地球及其他行星形成;演化的共性与特性;月坑成因类型与辐射线的形成机制;矿产形成与分布特性。所有这些都是月球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但是有些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月球上没有水和大气的风化,没有生物的影响,在那里存在的历史痕迹仍难以磨灭,几十亿年前形成的景象现在依然如故,因此说月球表面保存有远古事件的记录一点也不过分。它是掌握解答太阳系历史的一把万能钥匙。只有通过大量的探索和重返月球的野外实地考察,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答复。这也是人们为什么要重返月球的重要意义之一。

未来的能源基地

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未来解决能源不足的出路有二条:一是利用太阳能,二是利用核能。月球取样标本化验和分析表明,氦-3的发现,给月球研究和探测工作注入了新的兴奋剂,尤其受到了能源专家的重视。但是,月球氦-3的形成和分布特征、贮量和应用,仍是月球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大量的探测和重返月球野外实地考察,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回答。